柏杨笔下的三大大头症皇帝

袁真飞

柏杨先生的代表作《中国人史纲》,是我闲暇时颇爱品读的。对其中历史上的风云变幻,人物的生死荣辱,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与不同,都报以会心一笑。

尤其难忘的,是书中所写到的三个皇帝。这三位皇帝,称不上明君,也说不上暴君,却因为他们的一些共同特性,被柏杨先生称为“大头症皇帝”。仔细一想,不禁颇为先生这个戏称击节叹赏:真是妙不可言,确实恰如其分啊。

这三位皇帝,一个是隋炀帝杨广,一个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最后一个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

先说隋炀帝杨广。

其实,在隋炀帝杨广登基以前,既有战功,也有良好的名声。整个人给人一种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感觉。至于说这其实是他的一种伪装,还是事实上也是隋炀帝性格中的一部分,事后的人们往往倾向于是他的伪装,柏杨先生也是这种观点。对此,我倒是有保留意见。我记得易中天在说到楚汉争霸时刘邦对韩信的重视与亲厚时,就认为刘邦并不是全部是伪装的,而是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我看隋炀帝登基以前的种种君子之风也未必是装的,一部分是因为天性与学养的因素。尤其是唐朝最后成为胜利者,而她的胜利来源于隋炀帝杨广,所以他们记载的真实客观性应该是要打上问号的。

但无论如何,隋炀帝登基后确实给人性格大变之感:首先是他登基第一件事就是睡了他的小妈(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的妃子),随后又逼死废太子杨勇及其诸子。幽禁弟弟杨秀,杨谅,并极尽享受,东征西伐。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每次出征时,单是看他写的出征诏书,就觉得他率领的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然而,当最后的失败不可避免,隋炀帝落入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地步时,文采出众的隋炀帝只能够悲叹:好头颅,谁来砍之。到了大业十四年(618年),五十岁的隋炀帝被缢杀。

第二个是金国的皇帝海陵王完颜亮。

其实说起来完颜亮有点冤枉。因为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政权的皇帝(金国这时虽然比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吴乞买时代进步多了,但比较起宋朝的文明,确实是还非常原始,落后),他一心向往比女真族高级的文明,事实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非常好学,读了大量的汉文诗词,对诗词里描绘的江南繁华盛世怦然心动,最后变成他大举南征的原动力。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和五代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同样的问题,遭到以虞允文为首的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而在他出征期间,完颜雍趁机发动叛乱称帝,他自己也在1161年被叛将杀死。

最后一个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相比之下,应该说,乾隆皇帝才真正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头症皇帝。

当乾隆皇帝登基时,依旧处于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代,但已渐渐走向尾声。不过,由于闭关锁国的缘故,当时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毫不了解,又由于妄自尊大的原因,也没有心情去了解外部世界。殊不知,在中国沉醉于天朝上国迷梦中时,世界已经逐渐拉开与中国的距离。此时,且不说康乾盛世因为是饥饿的盛世而远远不及历史上其他盛世那么名副其实,充其量,只不过是比周边更加落后的国家能打一些而已,可是乾隆皇帝就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了,自称“十全老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十全武功。可是,正如柏杨先生分析的,他的所谓“十全武功”有多少重复的“武功”啊,那样也能够算数?尤其是,乾隆皇帝继承了他父亲雍正皇帝的文字狱,并发扬光大,让康乾盛世沦落为历史上最丑陋的“盛世”。当乾隆皇帝于嘉庆四年(1799年)离世时,他的宠臣和珅倒台,成为一个惊人的巨贪,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而在贪腐的背后,更是乾隆皇帝为大清帝国走向末世埋下的伏笔。

概括起来,这三位大头症皇帝大头表现最突出的是,过分的迷信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文治武功,隋炀帝是能文善诗,金海陵王是饱读诗书,乾隆皇帝则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最多诗篇的“诗人”,因此,正像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纣王的描绘: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对,这就是大头症患者问题所在:他聪明到听不见任何不同意见,能干到看不起任何人,那么,他的匪夷所思和倒行逆施几乎是顺理成章,那么,他们走向大头症的荒诞,有什么奇怪?

事实上,就算是在现代社会,在缺乏制约的制度下,不是也出现过患上大头症的领导人吗?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size=11.0000pt]难忘的岁月 [size=11.0000pt] [size=11.0000pt]第一章 [size=11.0000pt] [size=11.0000pt]不该记恨母亲 [size=11.0000pt] [size=10.5000pt] 公元一九五二年四月,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 [size=10.5000pt] 一个无知...

悲歌与放歌 朱海明 我泱泱中华,历史悠久,英雄辈出,千古风流人物不胜枚举。 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位英雄,他自幼学万人敌,后来起兵伐无道、诛暴秦,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攻下了咸阳。可...

浅说《青山不墨》的印象 朱海明 近年来,电视屏幕风气更新,一片焕然,特别是一部部堪称经典的新中国年代大戏纷纷亮相,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就在广大观众喝彩不迭、余波未...

家乡古镇的记忆(七十八) 朱海明 1965年夏,驻抚宁县于关镇的4673部队,响应毛主席“到大江大河学游泳”的号召,到洋河水库进行游泳训练,是当时颇为轰动的大事件。 一天下午,我们抬头营...

可怜情种赵士程 朱海明 去过绍兴的沈园,读过陆游的《钗头凤》,看过王馥荔与计镇华主演的电影《风流千古》的朋友都知道,陆游和唐琬曾经伉俪相得,恩爱有加,被列为古代著名的知音夫妻...

谈诗论典说劳动 朱海明 劳动节也称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后来在法国巴黎定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落地新中国,从此逐渐中国化,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共同的节日。 劳动,是人类社...

也说导演李文歧 朱海明 最近,由央视热播的新中国林业建设年代大戏《青山不墨》,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完美结合又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一经播出便好...

好一个大哥王胡子 朱海明 最近,由央视热播的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年代大戏《青山不墨》,是一部并不多见的以男子汉为主体、充满阳刚之气的优秀剧目,塑造了一群伐木工人的艺术形象,其中有...

家乡古镇的记忆(七十四) 朱海明 天、地、君、亲、师,过去所说的“五常”,现在可以赋予新的内容,这也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啊。 苍天和大地,也叫皇天和后土,古今一样,指的是滋...

回眸历史说U-2 朱海明 公元1962年,中国的虎年,农历壬寅年。这一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发生了很多震惊世界的事情,值得我们铭刻在心,永志不忘。 这一年,我们刚刚度过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