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雨晨至,开窗迎风 ,正是清凉岁月 ,冷爽之至 ,正读到襄阳既失,南宋飘摇。对贾似道虽有新论,似乎忠奸可辨, 但是更信《南宋纪》的述录。只是不记得当年是何风雨 ,岂知季令节气,不必索微,腥风血雨之记哉了。
那汪立信企图力挽大局,上书陈情 。皇权旁落,或又有其他阻碍 ,只能遗言贾似道:“今天下之事十去八九 ,而君臣宴安,不以为震,。”是啊,国家已将覆灭 ,你们却安宴晚季,达旦歌舞,啸傲湖山,醉死梦生 ,我即便拱揖折冲,不亦难乎?但立信却仍然抱不死之心,毅然献计有三,实则之二。后来元朝军帅闻悉此计,也感慨“宋有此人,使果用之,我安得至此?”的确可惜了,这些卫宋尽忠之臣。
汪立信撤守南京,南京不守,城垣悉溃,颓废之势风雨交集,不由慨叹出那句传之后世的名言 :“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 不过,正如其言,“终为国一死 ,但徒死无益耳。” 于期时,带领部属仅仅数十众,退至高邮 ,仍然欲控江淮,以报后图之志 ;尽管,最终,知大势已去,汇集宾客,慷慨悲歌,扼吭而卒。江水汤汤,淮河长长,岂可有此中原清雨,飒飒清风?哎!
文天祥闻得襄阳、池州、饶州及江淮一线不守,得到勤王诏书 ,依然在赣州率众起义。有好友劝说: “敌兵三路鼓行,破郊畿,薄内地,你以乌合之众迎敌,何以驱群羊而搏猛虎? ”但今人咸知,文天祥绝意决意,盎然矢志抗元 ,虽终憾事 ,却也成就其至忠大义之愿。
南宋群贤雅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以死赴义者比比,过去并不知道那些细节 。池州通判赵昂发,知守池州,国是危险,其妻雍妇人对丈夫说,你是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之妇吗?请让我先死吧。哪料到,昂发笑而制止了。待到元兵逼近,黑云压城,知一切无望,只遗言儿子说:“国不可背,城不可降。”随后,夫妇两人共缢于家中的“从容堂”。原来“笑而止之,”是要同赴国难 。所谓的“从容就义”,其渊源于此吧!
也曾从容的饶州故相江万里 ,以襄阳樊城一线失据,随即在芝山的后院,开凿池塘,并为其亭做扁曰:“止水” 。我现居的许昌,就有小西湖的止水亭,据说为北宋苏辙所筑;,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梁介《止水亭》曰:“惊涛渺半空,怒势突千里”,颇有影响。当时众人不知深意,待到元兵陷城,他和儿子及左右纷纷投水,后人方明白,他当初的寓意不是感慨时事,而是给自己事先营造了坟墓,找好了归宿。士大夫的死,竟是如此的壮烈而诗情。
区区数语,无可述宋代文人对忠义的坚贞执守与诠释问答 。也许文天祥在挥众起义时的几句话,可以藐视其一 :“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者赴者,我深恨之。故不自量 ,欲以身殉天下 ”。这些记录,何以尽述宋士赴国难的故事典范,也无能譬解“宋之亡则中华亡”的传说。只此清雨清风中 ,灰明灰亮中, 卧榻一叹兮。
- 上一篇:雨兮
- 下一篇:念人与他的散文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