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明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和民风民俗,在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宛若镶嵌在锦绣芳华上的缤纷花朵,闪耀着流芳溢彩的璀璨华光,三月三上巳(sì)节就是其中之一。
上巳,是干支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又有三巳、元巳的称谓。大概自周代以来就成为游春,沐浴,除晦的节日。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水边举行活动,称为“祓禊(fú xì)”,又增加了祭祀宴饮特别是曲水流觞,就是大家坐在河边,上流放着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喝酒。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成为官民一体的正式节日。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钟情于山水的王羲之,与名流谢安、孙绰、谢万、支道林及子侄等四十一人在会(kuài)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后,进行曲水流觞赋诗抒怀,成诗共三十七首抄录成集取名《兰亭集》,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另外,我国还有“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就是说三月初三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生日。每到三月初三,海内外华夏子孙都要来到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寻根拜祖祭先人,规模隆重,盛况空前。国家还把这一盛事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而载入中华史册。还有个传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各路神仙纷纷赴会为,王母娘娘庆贺仙寿,可谓神仙满座,热闹非凡。此外三月三还叫春浴节,桃花节,情人节,历史上都有记载。
还是说说情人节吧,一般都认为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天河会是中国的情人节,特别是宋代词人秦观秦淮海《鹊桥仙》中的那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为七七情人节正了名。其实鹊桥相会不过是被迫分离的夫妻每年一次的短暂相会,与青年男女相约会面、发展恋情有一些区别,所以觉得三月三情人节更合乎情理。暮春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zhǎng),柳绿花明,不正是男女相约谈情说爱的好时机吗。
“三月三,苣苜菜钻天”,少年时每逢三月初三,便念叨着这句农谚和小伙伴儿们一起,挎着篮子握着铲子到西南城外那片田地里挖苣苜菜,那里长满了刚破土的苣苜菜,娇小可爱无限生机。数十年过去,那情那景如在眼前……
除汉族外,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三月三上巳节。据说还流传到日本叫女儿节,主要是女孩儿的节日。
三月三是女儿节也有道理,因为诗圣杜甫老先生在《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描绘了都城长安曲江风景区内,上巳节日的盛况美景,令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效仿前贤,不怕露丑。我也写过这样一首诗:时当仲春三月三,细雨斜风打罗衫。杨柳飞珠真好看,一群仙女下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