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明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个高峰,其中宋词,又称“曲子词”“乐府” “诗余” “长短句 ”,据说隋朝就兴起了,经过唐、五代和宋代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逐渐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宋词”。
据说唐宋词留下了几万首上佳之作,其中一首27个字的小令格外耀眼,至今为人们广为传诵,它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
《渔歌子》,说的是一个暮春时节的细雨蒙蒙之中,张志和驾着小船去看望老朋友颜真卿,来到了西塞山前,只见空中一群白鹭展翅飞翔,水面一群鳜鱼追逐着漂浮桃花,前面渔船上的渔人正静静地等着它们。面对如此自然天成的美丽画卷,张志和诗情涌动,不可抑勒,填写了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既描写了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美好的田园生活,又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向往人生自由的美好情怀。一经问世就备受欢迎,一时间唱和(hè)者甚众,而且佳作累牍。几年后又传到了日本,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与臣僚们即兴奉和(hè),还把这首词和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列入了日本的教科书,从而开启了日本人赋诗填词的历史先河。同时,这首词不仅影响到填词历史和风格曲调,吴越一带的地方戏曲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流风余韵直到今天。
1000多年过去了,每每拜读这首《渔歌子》,就会想起当年月夜偷鱼的往事。那时的洋河水库水量非常充足,几十里水面颇有些烟波浩淼的气势。也是暮春时节,一个碧空如洗的初夜,东山尖上升起一轮玉洁冰清的大月亮,微波不泛的水面如同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上面映着皎皎月光,天水间好象凝在了一个巨大的玻璃屏中,简直美极了。我和二弟叫上二十七八尚未娶妻且童心未泯的邻居大哥,怀着一种很难表述的激动和喜悦直奔水库岸边,划着李各庄的打渔船,偷偷起了一张不知哪个大队的渔网,逮了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鲤鱼……
乘夜偷鱼弄小船,清风明月起漪澜。丝网罩,柳条穿,鳞光闪耀水中天。
这首《渔歌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多少年过去记忆犹然。遗憾的是,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情景、那月色,再也没有经过那天夜里的那种感受,再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自然生成的大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