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回了一趟老家。

回到家,看到母亲的脑袋垂得更低了;银发,在母亲的两鬓一飘一飘的……我突然一扭身,悄悄地落泪了!时间走得这么仓促,我还来不及回望,以前为我遮风挡雨的母亲,也许今后就需要我的搀扶和支撑了。

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地拿着我的手说:“九满,妈今年九十岁了,一切都是自然规律。妈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你健健康康,活得好好的!”我看着母亲的手,好粗糙,好瘦小,心里一阵歉疚,我有多少年没有关注母亲的手了?

我不敢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回家之路会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所以,这次回家,我推掉了所有同学、朋友活动,就是陪着母亲说说话。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母亲之于我,我之于母亲,都极其珍重地对待我们的重逢。那天晚上,为了与母亲多叙一会,我便提出与九十岁的老母亲同睡。母亲说:“我们母子俩好久没睡在一起了!”她很高兴。

一躺下,母亲就愉快地说起她大半辈子的趣事。

我和你父亲婚后的第三年,你大舅便动员我们从三仙湖搬到土地更肥沃、生活更方便的下柴市来创业。那年冬天,你父亲日出而作,不辞辛劳地从稻田里挑来泥土叠高宅基,我则挪动着三寸小脚,起早贪黑地操纵着家务。夜晚,一碗芝麻豆子茶,几片辣椒萝卜,红红的日子火火地过。

随着塘坑慢慢的扩大,宅基渐渐的升高,我和你父亲笑在眉头喜在心,加上你大哥忙前跑后,蹦蹦跳跳,让我们在劳动中感受着快乐,在快乐中加快劳动的节奏,那时候,我与你父亲辛苦而幸福地忙碌着。

从母亲滔滔不绝的介绍中,我才知道父母年少时还有这么一段青涩的时光。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何尝不是在怀念她年轻的曾经,那是她永远也无法找回的青春。

此刻,我仿佛看到当年的父亲,背着硕大的青石板,蹒跚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父亲的背影都被石板遮盖住了,从后面看,只能看到石板在挪动,父亲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那厚重的石板,压弯了父亲的背脊……

许久之后,母亲才打破沉默,慢慢地给我讲叙我幼年的往事。

当你蹦跳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农家的生活还十分艰难,我几乎没有一顿能够吃饱,自然没有充足的乳汁来喂养你,所以很多的时候,你都是在饥饿中度过。当我一听到你那饿得嗷嗷叫的声音,母爱便会在我心中燃烧,让我自残似的用力拧奶子或奶头让你尝到一点奶水,之后,含泪喂一些稀粥或米汤来给你充饥,间或抱着你去邻家求一些奶喝,就这样,让瘦弱的你艰难而顽强地成长。

母亲有些哽噎,但母亲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在心里。那天,母亲还给我讲起发生在我求学期间的故事。

你去县城上中学的时候,因为离家远,吃住都在学校,生活费一下子涨了许多。当我提出由你那几个已经成家的兄长来分担你上学的费用时,你大哥大嫂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还四处放言:“我儿子都不送他们上学,还送弟弟读书!”我当时就批评你大哥:“群芳呢!你不是不送儿子上学,是他们自己读不下去了唦!”你二嫂更是跑到我们家里来大放阙词,我告诉她,你不想送九满上学,可以不出钱的!面对你生活的艰难,面对你兄嫂的消极态度,委屈的我只有把一肚子的委屈深藏心里,在夜深人静时躲在房间里悄然流泪。你二姐夫知道后,对我说:“妈!九满能上学,绝对不能让他回来耕田,走我们的老路,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正在由于他们夫妻的坚持,反对你继续上学的兄嫂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九满,你不要忘了你二姐夫他们,你要懂得感恩……一扇封闭的大门被母亲打开了,那些故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我的面前,情节和人物加密了我原先的认知。

母亲犹豫了一会,一边“啪啪”地拍打我的脚,一边说。六七十年代,我们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多亏你大姐时常送点米回来。你大姐夫死的早,你大姐好不容易把她们的子女拉址大,可她那两个子女都不争气。唉!你大姐的命真苦啊!她这一世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哪天我不在了,九满啊!你要照顾好你大姐……我连忙应允。

“我说你啊……”母亲突然停顿了一下,“你可得习脾气、多宽容,免得夫妻拌嘴生气!”母亲对我说教起来。“阿好(我妻子),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你一定要珍惜。”我应着。母亲舒了一口气,似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那一晚,是母亲眼泪流得最多的一回,也是四十多年来,母亲与我讲话讲得最多最长的一次。母亲把她做人处事的品行一字一句地传授给她快五十岁的儿子,有些话,她含着眼泪重复了很多遍,生怕她的儿子哪里没听清,哪里没记住。那一晚,母亲流出的泪是欣喜的泪,幸福的泪。

我们一边聊着,一边回味着。就这样,母子俩从戌时聊到子时,又从丑时哭到寅时,一起走过一个个人生的分岔路口,一起度过一个个家庭生活的关键环节……

不知不觉天亮了!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size=11.0000pt]难忘的岁月 [size=11.0000pt] [size=11.0000pt]第一章 [size=11.0000pt] [size=11.0000pt]不该记恨母亲 [size=11.0000pt] [size=10.5000pt] 公元一九五二年四月,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 [size=10.5000pt] 一个无知...

悲歌与放歌 朱海明 我泱泱中华,历史悠久,英雄辈出,千古风流人物不胜枚举。 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位英雄,他自幼学万人敌,后来起兵伐无道、诛暴秦,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攻下了咸阳。可...

浅说《青山不墨》的印象 朱海明 近年来,电视屏幕风气更新,一片焕然,特别是一部部堪称经典的新中国年代大戏纷纷亮相,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就在广大观众喝彩不迭、余波未...

家乡古镇的记忆(七十八) 朱海明 1965年夏,驻抚宁县于关镇的4673部队,响应毛主席“到大江大河学游泳”的号召,到洋河水库进行游泳训练,是当时颇为轰动的大事件。 一天下午,我们抬头营...

可怜情种赵士程 朱海明 去过绍兴的沈园,读过陆游的《钗头凤》,看过王馥荔与计镇华主演的电影《风流千古》的朋友都知道,陆游和唐琬曾经伉俪相得,恩爱有加,被列为古代著名的知音夫妻...

谈诗论典说劳动 朱海明 劳动节也称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后来在法国巴黎定为国际劳动节,1949年落地新中国,从此逐渐中国化,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共同的节日。 劳动,是人类社...

也说导演李文歧 朱海明 最近,由央视热播的新中国林业建设年代大戏《青山不墨》,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完美结合又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一经播出便好...

好一个大哥王胡子 朱海明 最近,由央视热播的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年代大戏《青山不墨》,是一部并不多见的以男子汉为主体、充满阳刚之气的优秀剧目,塑造了一群伐木工人的艺术形象,其中有...

家乡古镇的记忆(七十四) 朱海明 天、地、君、亲、师,过去所说的“五常”,现在可以赋予新的内容,这也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啊。 苍天和大地,也叫皇天和后土,古今一样,指的是滋...

回眸历史说U-2 朱海明 公元1962年,中国的虎年,农历壬寅年。这一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发生了很多震惊世界的事情,值得我们铭刻在心,永志不忘。 这一年,我们刚刚度过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