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明
邯郸学步,拾人牙慧,东施效颦,小巫见大巫……诸多社会现象古来就有,现在亦然。
以影视界为例,有一个时期先后翻拍了经典电影,与老片儿相比,相形见绌。可是,这毛病还是不改,多年后又有人拾掇起这一套,热衷于经典的克隆、篡改和翻拍,不少经典电影都被改编成电视剧,虽然基本上尚有不少看点,对其评价也是见仁见智,但还是有小巫见大巫之嫌,出笼不久便被逐次淘汰了。
最值一提的是,电视剧的克隆和翻拍都标了一个“新”字,追风头赶时髦,反倒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与旧的一比,艺术质量没得提高,反而露了窃了,走了味儿了,广大观众不买账了,浪费了多少钱财和资源。
当年,红透九州的胡编滥造港台之风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从剧本内容到演员表演,都是大话、戏说的模式和套路。尤其是扮演小燕子演员,身穿清代宫廷贵族服饰,满嘴嗲声嗲气现代女性时髦语言,疯疯癫癫,做张做智,叫人看了生厌。据说有不少人还把她当做偶像神灵而顶礼膜拜,甚至有人钱多没处花,出资克隆翻拍新《还珠格格》了。
这个戏真的那么好吗?真的值得花钱重新翻拍吗?出于好奇心理看了几个片段,小燕子的扮演者整个依样画葫芦,和那个旧的师出同门,完全的一个套路。她身边的侍从,也是头戴着七、八品官员的定制官帽黄顶子,身穿着皇家专用的黄马褂,这不是继续胡编瞎演糊弄人吗?要知道,即便是皇室家族,也只能给一条黄带子,也就是黄带子觉罗。而只有立大功者皇上才恩赏黄马褂,并且不可随意穿着,弄不好就是杀头之罪。
说来这也不足为奇,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清朝电视剧,都有错戴了顶子,瞎插了翎子,穿混了补子的镜头包括特写镜头。估计是一群不太了解清朝历史的人,聚在那里瞎编胡扯打趣搞笑逗你玩儿啊。
某些编剧、导演、包括那几位大腕儿名演员,还有那些喜欢邯郸学步的人等,可能都不太注重文化艺术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吧?不然的话,不会弄出一次次翻拍克隆的笑话的。
- 上一篇:谈诗论典说人师
- 下一篇:乡古镇的记忆(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