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书
爱回忆之34
逊晖
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许多跟四粘边,比如成语,大多为四字,还有四大名著之类。在北方农村广泛流行的荤笑话,什么四大累,四大红等等,也是用四概括。包括公认的四大评书艺人: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均出自辽宁,是本省为数不多的文化奇观。
凡有水井处,皆听单田芳。这句广告词,略显夸张,但却是广告本身特色,广而告之,虚张声势。大致说明评书的特点,属于民间文化,市井艺术。身为平头百姓,市井小民,评书不说须臾不可分离,倒也是藕断丝连。
自小我就喜欢听评书。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毗邻一家浴池,浴池前边拆迁,形成了一块场地。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天中午,一些南来北往的民间艺人,在此地撂地演出,混口饭吃。
我是评书忠实观众,没钱打赏,我只得把自己准备吃的饽饽送给艺人,人家也来者不拒。这叫真粮食换精神食粮,可见文化需求与饥谒。往往正听得入了迷,啃劲上,艺人用扇子往手中一拍,大声说道,且听下回分解,那个抓心挠肝样,可惜没有照相机能记录我当时的表情,只有靠记忆聊以无形添补了。
海城胡同有个中学生小柱,长得高瘦高瘦,会说两段评书。文革期间停学,大家闲的难受,他家里没地方,被请到我家来说,我们哥俩好话好水侍侯。大八义说的谈不上多么好,巳是难得。什么大爷宋式宫,二爷赵华阳,三爷草上飞,四爷水上漂我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大八义这本评书,不知为何不受评书艺人们待见,有名的,没名的艺人,都没听讲过。有一次去抚顺旅游,看见书摊上有大八义,我便买了一本。回家一看,受骗上当,竟是冒名顶替。久逛书摊,终于在鲁园文物市买到一本。因此,我家里有两本大八义,一本真,一本假。此书文字能力有限,并不流畅,和听评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下乡辽中腰卜,村里有个关里外来户小伙,名叫潘兴泰,会说评书三侠五义。我俩原来不怎么对付,因评书结缘,后来反倒情投义和。夏闲的夜晚,躺在生产队场院的稻草垛上,闲聊胡侃听评书,小风袭来,那种舒爽,那种惬意,还有偶尔看上一眼没有污染的天空上的点点繁星,至今仍能感觉到青春的星星在记忆里眨眼。
单田芳自传评书经常说到书馆茶社。可惜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趟。北市场,号称老沈阳的杂吧地,三教九流,曲艺盛行。解放前其母亲就曾在此地演出。等我渐长去逛,电影院、评剧京剧场不少,评书茶社巳没了踪影。
小时候听评书,主要是电台广播。烈火金刚、暴风骤雨,断续听过几部,都是革命斗争红色题材。到了文革被迫中断,戛然而止。改革开放后,评书再度复兴,先是广播电台,紧锣密鼓。跟着是电视台来势更劲,粉墨登场。这时我的文化兴趣不再单一。对评书有听则听,不听也可。我母亲则是忠粉。电视播放评书时间是晚上六点半,老人家是雷打不动。而这个时间,恰恰是中央电视台的动画广播。周末去父母家,儿子与奶奶经常爭抢电视频道,我和父亲不得不扮演调解员,和事佬,随着老人作古,这样的往成了记忆中的难忘佳话。
评书主要在普通话地区流行,以北方为主,从曲艺形式来说,流行度属于较宽泛的一种,且简单方便,一人一书,千军万马,世情百态扑面而来。老艺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靠家传口授。上过大学的单田芳属于凤毛麟角,不仅能说书,还会编书,编了70多本,可谓是高产作家。他那低沉的,略带沙哑并不洪亮的声音,象有魔力一样,多年在电台、电视台占据一席之地。一生说书150多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母亲曾向我极力推荐。他的书初听一般,并不觉得有多么好,越听越容易上瘾。属于耐听型。特点是略带一点东北土音,张驰有度,绘声绘色。重点书目中,均有滑稽角色,喧宾夺主,风趣幽默。他的文字能力强,语言组织好,扣子怡到好处。缺点是在评上,传统老路,新观念、新思维不足,更无创新,并不比其他评书艺人有多么高见。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评书的巨大缺陷和局限。
袁阔成和田连元,也各有特色。可惜数量差了很多。北京有一评书艺人连丽如,号称如果有五大评书艺人,也应占一席之地。我听过她几部书,文字组织能力相当差劲,只这一丑,望洋兴叹。
岁月在不停翻篇。评书名艺人单田芳、袁阔成已经仙逝。评书这门从明代兴起的民间艺术几经波折,现今巳后继乏人。尽管电视曾经风靡一时,但表演形式过于单一,相形见绌,已成昨日黄花。电台广播,网络广播虽仍有一定市场,但巳不再张扬。我虽然谈不上是忠实听众,传统评书尤其是名家传统评书几乎是一网打尽。由于没有好书新书可听,无奈只能转听小说。关于评书的记忆则源远流长,伴随生命里程,心海扬波
2022、5
爱回忆之34
逊晖
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许多跟四粘边,比如成语,大多为四字,还有四大名著之类。在北方农村广泛流行的荤笑话,什么四大累,四大红等等,也是用四概括。包括公认的四大评书艺人: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均出自辽宁,是本省为数不多的文化奇观。
凡有水井处,皆听单田芳。这句广告词,略显夸张,但却是广告本身特色,广而告之,虚张声势。大致说明评书的特点,属于民间文化,市井艺术。身为平头百姓,市井小民,评书不说须臾不可分离,倒也是藕断丝连。
自小我就喜欢听评书。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毗邻一家浴池,浴池前边拆迁,形成了一块场地。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天中午,一些南来北往的民间艺人,在此地撂地演出,混口饭吃。
我是评书忠实观众,没钱打赏,我只得把自己准备吃的饽饽送给艺人,人家也来者不拒。这叫真粮食换精神食粮,可见文化需求与饥谒。往往正听得入了迷,啃劲上,艺人用扇子往手中一拍,大声说道,且听下回分解,那个抓心挠肝样,可惜没有照相机能记录我当时的表情,只有靠记忆聊以无形添补了。
海城胡同有个中学生小柱,长得高瘦高瘦,会说两段评书。文革期间停学,大家闲的难受,他家里没地方,被请到我家来说,我们哥俩好话好水侍侯。大八义说的谈不上多么好,巳是难得。什么大爷宋式宫,二爷赵华阳,三爷草上飞,四爷水上漂我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大八义这本评书,不知为何不受评书艺人们待见,有名的,没名的艺人,都没听讲过。有一次去抚顺旅游,看见书摊上有大八义,我便买了一本。回家一看,受骗上当,竟是冒名顶替。久逛书摊,终于在鲁园文物市买到一本。因此,我家里有两本大八义,一本真,一本假。此书文字能力有限,并不流畅,和听评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下乡辽中腰卜,村里有个关里外来户小伙,名叫潘兴泰,会说评书三侠五义。我俩原来不怎么对付,因评书结缘,后来反倒情投义和。夏闲的夜晚,躺在生产队场院的稻草垛上,闲聊胡侃听评书,小风袭来,那种舒爽,那种惬意,还有偶尔看上一眼没有污染的天空上的点点繁星,至今仍能感觉到青春的星星在记忆里眨眼。
单田芳自传评书经常说到书馆茶社。可惜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趟。北市场,号称老沈阳的杂吧地,三教九流,曲艺盛行。解放前其母亲就曾在此地演出。等我渐长去逛,电影院、评剧京剧场不少,评书茶社巳没了踪影。
小时候听评书,主要是电台广播。烈火金刚、暴风骤雨,断续听过几部,都是革命斗争红色题材。到了文革被迫中断,戛然而止。改革开放后,评书再度复兴,先是广播电台,紧锣密鼓。跟着是电视台来势更劲,粉墨登场。这时我的文化兴趣不再单一。对评书有听则听,不听也可。我母亲则是忠粉。电视播放评书时间是晚上六点半,老人家是雷打不动。而这个时间,恰恰是中央电视台的动画广播。周末去父母家,儿子与奶奶经常爭抢电视频道,我和父亲不得不扮演调解员,和事佬,随着老人作古,这样的往成了记忆中的难忘佳话。
评书主要在普通话地区流行,以北方为主,从曲艺形式来说,流行度属于较宽泛的一种,且简单方便,一人一书,千军万马,世情百态扑面而来。老艺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靠家传口授。上过大学的单田芳属于凤毛麟角,不仅能说书,还会编书,编了70多本,可谓是高产作家。他那低沉的,略带沙哑并不洪亮的声音,象有魔力一样,多年在电台、电视台占据一席之地。一生说书150多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母亲曾向我极力推荐。他的书初听一般,并不觉得有多么好,越听越容易上瘾。属于耐听型。特点是略带一点东北土音,张驰有度,绘声绘色。重点书目中,均有滑稽角色,喧宾夺主,风趣幽默。他的文字能力强,语言组织好,扣子怡到好处。缺点是在评上,传统老路,新观念、新思维不足,更无创新,并不比其他评书艺人有多么高见。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评书的巨大缺陷和局限。
袁阔成和田连元,也各有特色。可惜数量差了很多。北京有一评书艺人连丽如,号称如果有五大评书艺人,也应占一席之地。我听过她几部书,文字组织能力相当差劲,只这一丑,望洋兴叹。
岁月在不停翻篇。评书名艺人单田芳、袁阔成已经仙逝。评书这门从明代兴起的民间艺术几经波折,现今巳后继乏人。尽管电视曾经风靡一时,但表演形式过于单一,相形见绌,已成昨日黄花。电台广播,网络广播虽仍有一定市场,但巳不再张扬。我虽然谈不上是忠实听众,传统评书尤其是名家传统评书几乎是一网打尽。由于没有好书新书可听,无奈只能转听小说。关于评书的记忆则源远流长,伴随生命里程,心海扬波
2022、5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 2022-05-10听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