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有很多种,顾名思义,有人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世人多羞于谈情怀。其实不然,情怀尤其是诗人情怀,作为一种高尚的情趣、心境和胸怀,应成为人们的必需品,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在杨思松的诗集《自留地》里,我读出了他精心种下的这种诗人情怀。
生于70后的我们也赶上大集体生活,我家就有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可按照自家的意愿耕种,忙完了大集体的地后,便一头扎进自留地里精心劳作,有细详的人在自家《自留地》里隐藏种植一点瓜豆,害怕被人发现惦记,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生活真的不容易。
当然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自留地的主人可以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比如这家人喜欢“土豆”那么土豆就是他家的宝贝嘎达,其余不管什么,有价值的农作物都不在他的法眼里。他喜好和癖好,就是“土豆”家庭其他成员都没有决定权,因为这个区域他就是独立王国的“国王”,他有主宰的权利。主人窃喜着心想着,咱家的土地肥呀!稍微拾掇拾掇就是好收成。
自留地这一历史概念,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中国国情的底色,从出现到基本消失,跨越了数十年。记录的是共和国走过的探索和艰辛。小小的一片自留地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承载了太多的沉重和无奈。
随着农村自留地的消失,这个代名词出现在了城市,国企的改制中,有的企业老板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经营着自己的自留地,当然在自家的自留地里,该种什么、该怎么“佣人”想用谁来管理都是他说了算,这和过去农村自留地的主人没什么区别。管理者一般都是按照老板的喜好行事,老板喜欢什么,就伺奉什么,哪怕是跨时代差辈的物质该委培养殖的都得培养,即便是因此延误企业的发展也没什么,那也是市场的风险所致,这自留地也就成了某些人舞台,佣人们也只管听从吩咐就好了,这也让管理者过足了类似老板的风头,很大程度上小范围的管理者也有自己的自留地,偶尔也偷偷的种植培育自己的势利,只要方向正确观念不守旧,总会任性一点。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说不准有一天,承包人易主了自己的自留地也就玩完了,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利用自己的权利搞点实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行业也在与时俱进着,有人巧取豪夺,有人偷梁换柱、有人演绎着火中取栗的故事。
特别是在这一片火热舞台上演绎着一样的节目,但是过程不一样,你看在这片自留地里,有看的、有干的、有闲转的,有跟在主子身边看眼色行事的,有打狗给别人看的,有阳奉阴违的、也有实干流汗的这一类属于无门无派的,当然也有夹着尾巴侍机表现的······
自留地呀,早已不是过去的自留地了。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寂寞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