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过生日,好像与平常日子没什么区别。最多中午放学回家,突然发现灶头上点着一盏摇曳的煤油灯。盛饭时,妈妈提醒大家:第一碗饭给枨子吃。我接过哥哥或者姐姐给我盛的饭,心里感到特别幸福。那时候,我认为过生日,就是点一盏灯,吃第一碗饭。也许那碗饭是大麦秴子做的,但无关一个少年从此健康、快乐地生长。
蒋枨这个名字伴随我度过了整个懵懂无知的童年,甚至青春勃发的少年。许多人认不识这个“枨”字,就连老师让我上课发言时都勇敢地叫我“蒋长”。我的外公乃白鹿堂后人,家学渊源。他根据我父亲名“山”,给我们弟兄们起名字时都带“木”字旁,姐姐们都带“草”字头。他说:是山,就应该草木茂盛。《皇览-桑田篇》中:终南山之旷兮,云雾森森;松柏成茂林兮,其华日盛。外公改“成”为“枨”,害得一大堆的人跟着念错。到后来办理身份证时,我才改为“铖”。山上不能都生草木,也应该有点金属矿物质什么的。名字叫枨也好,铖也罢,在我人生过去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都不足以惊天动地,甚至在过生日时收到过一句关于“生日快乐”的祝福。原本凡夫俗子,泯灭在人堆中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更不会妨碍帝国做它的腾飞梦。
前年五十岁生日是在苏州度过的。作为身无任何求生技能的农民工,江湖漂泊已经成为常态。只是在苏州,我有一种归家的感觉。父母去世已有二十多年,每年生日之际,我都是万般神伤。他们没有享受到绕膝承欢的人伦之乐,在日子刚刚解决温饱的情况下遽然离开我们兄弟姐妹,让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失措。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没了。仿佛浮萍,原本随风飘零,却在苏州吴中庙会上看到了久违的蓝花头巾以及大袱褂子。一时间,我忍不住热泪滔滔:曾几何时,我母亲穿过这样的衣服,戴过这样的头巾,行走在我们遥远的记忆里。十四世纪七十年代始,姑苏城外,阊门道远。洪武爷动用锦衣卫强行驱赶苏州百姓不断向外移民。滚滚尘埃里,原来比邻而居的乡亲们也许从此一别两宽。如果有再见的那一天,就唱《拔根芦柴花》来相认吧。
“叫啊我这么里来呀,
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
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竹制的打连响声中,一群又一群头戴蓝色扎染头布,穿大袱褂,腰扎小围裙的吴中妇女一边唱着《拔根芦柴花》,一边整齐划一的跳着傩舞。这是每年中秋节之际的重头戏,原本纪念赴民难而死的随粮王金八爷。在过去遥远的某个年代,吴中车坊一带闹起灾荒,乡间颗粒无收,饥民哀鸿遍野。金八爷身为朝廷粮官,擅自开仓赈灾,然后投吴淞江而死。后来朝廷查明真相,感其忠烈,追封金八爷为“江海随粮王”。时人就在他投江之处的北岸建了一座高垫庙,奉祀随粮王金八爷。从此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吴人供上香烛纸马,重彩浓染地大跳傩舞,纪念随粮王爷。一族一族的舞人中,我仿佛看见我外公我外婆我爷爷我奶奶我的祖辈先人们依律而动,祈祷风调雨顺,祈求康健平安。他们从远古中走来,他们活在自己的韵律中。沧海桑田,风吹雨打,一路茹尘饮露,耕种稼穑,延续着生命之火。他们努力记住了儿孙们生的日子,后人们也努力记住了先人们死的日子。
五十岁生日那一天,我在姑苏城里收到了朋友的玫瑰和祝福。与今年的生日一样,也是周末。那天,我吃的蛋糕特别甜,因为生平第一次吃属于自己生日的蛋糕。今天,又到了我生辰日子,蛋糕前天就吃了。我们中建一局公司对属下员工关怀备至,一块价值不菲的水果蛋糕,彰示着公司的财富实力,表达着对员工浓浓的深情厚谊。蜡烛点起来了,光影摇曳中,我仿佛看见我母亲头戴着靛蓝扎染,腰系碎花围裙,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枨子,记得吃头一碗饭!
“金黄麦那个割下,
秧啊就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
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
蒋枨这个名字伴随我度过了整个懵懂无知的童年,甚至青春勃发的少年。许多人认不识这个“枨”字,就连老师让我上课发言时都勇敢地叫我“蒋长”。我的外公乃白鹿堂后人,家学渊源。他根据我父亲名“山”,给我们弟兄们起名字时都带“木”字旁,姐姐们都带“草”字头。他说:是山,就应该草木茂盛。《皇览-桑田篇》中:终南山之旷兮,云雾森森;松柏成茂林兮,其华日盛。外公改“成”为“枨”,害得一大堆的人跟着念错。到后来办理身份证时,我才改为“铖”。山上不能都生草木,也应该有点金属矿物质什么的。名字叫枨也好,铖也罢,在我人生过去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都不足以惊天动地,甚至在过生日时收到过一句关于“生日快乐”的祝福。原本凡夫俗子,泯灭在人堆中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更不会妨碍帝国做它的腾飞梦。
前年五十岁生日是在苏州度过的。作为身无任何求生技能的农民工,江湖漂泊已经成为常态。只是在苏州,我有一种归家的感觉。父母去世已有二十多年,每年生日之际,我都是万般神伤。他们没有享受到绕膝承欢的人伦之乐,在日子刚刚解决温饱的情况下遽然离开我们兄弟姐妹,让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失措。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没了。仿佛浮萍,原本随风飘零,却在苏州吴中庙会上看到了久违的蓝花头巾以及大袱褂子。一时间,我忍不住热泪滔滔:曾几何时,我母亲穿过这样的衣服,戴过这样的头巾,行走在我们遥远的记忆里。十四世纪七十年代始,姑苏城外,阊门道远。洪武爷动用锦衣卫强行驱赶苏州百姓不断向外移民。滚滚尘埃里,原来比邻而居的乡亲们也许从此一别两宽。如果有再见的那一天,就唱《拔根芦柴花》来相认吧。
“叫啊我这么里来呀,
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
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竹制的打连响声中,一群又一群头戴蓝色扎染头布,穿大袱褂,腰扎小围裙的吴中妇女一边唱着《拔根芦柴花》,一边整齐划一的跳着傩舞。这是每年中秋节之际的重头戏,原本纪念赴民难而死的随粮王金八爷。在过去遥远的某个年代,吴中车坊一带闹起灾荒,乡间颗粒无收,饥民哀鸿遍野。金八爷身为朝廷粮官,擅自开仓赈灾,然后投吴淞江而死。后来朝廷查明真相,感其忠烈,追封金八爷为“江海随粮王”。时人就在他投江之处的北岸建了一座高垫庙,奉祀随粮王金八爷。从此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吴人供上香烛纸马,重彩浓染地大跳傩舞,纪念随粮王爷。一族一族的舞人中,我仿佛看见我外公我外婆我爷爷我奶奶我的祖辈先人们依律而动,祈祷风调雨顺,祈求康健平安。他们从远古中走来,他们活在自己的韵律中。沧海桑田,风吹雨打,一路茹尘饮露,耕种稼穑,延续着生命之火。他们努力记住了儿孙们生的日子,后人们也努力记住了先人们死的日子。
五十岁生日那一天,我在姑苏城里收到了朋友的玫瑰和祝福。与今年的生日一样,也是周末。那天,我吃的蛋糕特别甜,因为生平第一次吃属于自己生日的蛋糕。今天,又到了我生辰日子,蛋糕前天就吃了。我们中建一局公司对属下员工关怀备至,一块价值不菲的水果蛋糕,彰示着公司的财富实力,表达着对员工浓浓的深情厚谊。蜡烛点起来了,光影摇曳中,我仿佛看见我母亲头戴着靛蓝扎染,腰系碎花围裙,笑意盈盈地向我走来:枨子,记得吃头一碗饭!
“金黄麦那个割下,
秧啊就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
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