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肉汤泡饭的滋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印象中的肉汤泡饭,我记事以来只有在大锅里煮出来的味道才算更美、更鲜、更馋人。
大户隆期间,我正值孩提,听大人们讲: 生产队为完成大队中心工作任务,队长要求调动大家积极性,必须加班加点连夜作战,以至碰头增加刺激,虽不说夜间工时有多长,但足以证明当时"碰头"所处的威力有多大,比武上阵甩开膀子,整个圩子20多个劳力一字排开,挖墒也好、平地盖籽也罢,一般多开几个小时夜工,准能增加几十条麦田墒,盖好露头麦。最后才摸黑打马灯赤手巴脚往回赶,心里那股“碰头”地劲儿甭提多高兴了。
往往队长发话,一般是在大队当天开过会的基础上才下决定的。主要是看队里劳力能不能跟上进度,如果不能就必须另作打算,往往是见机行事。也有可能是队长想动外心事,弄点油汤油水的。正常队长发话是在下午三点钟过后,先向社员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再调用两个生产队员去采集运作,先到肉案上拿上五斤肉,有豆腐、卜页那就更好了,那个年代一般碰头都很简单,肉和青菜一锅下比什么都好,这样汤汤水水的也很实在,也有发财、条件好的生产队,再偷偷地跑到生产队仓库里拿上两斤大麦烧,这一顿定能吃得个嘴塌鼻子歪。临了,锅巴也要浇上肉汤,一铲,一分,分别带回了各自的家中,给小孩子们也享享口福。
那时候生活艰难,天天上工,一年头余粮钱了了无几,如果家中老人小孩再多些,夫妻俩个做一年的工分也是白搭,典型的超支户。人常说:穷扛桑、富烧香。可不是吗!越穷越窝囊、越穷越糊涂嘛!在当时人们口中常说的一穷二白。我认为大抵多指形势所逼万般无赖,恐怕这也不会错吧!听大人们常说生产队碰头,其实也就是二斤肉烧上一大锅青菜,一人一碗饭的事,但在社员的眼里,积极性就不同了,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干劲,激发了他们干事的热情,还让家里的小孩子品尝到了日夜盼望的"鲜气"。
每当爸爸妈妈端上碰头带回来肉汤饭时,饭香热气氤氲开来直钻鼻尖,深夜蒙蒙浓浓地嗅上几嗅口水直往下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一次母亲从生产队碰头带回来一碗肉汤泡饭,吩咐我和妹妹一起分享,当时我见她熟睡,一不留神狼吞虎咽就被吃了个精光,醒来后的妹妹大哭不已,那一次我被妈妈狠狠地数落了一番,此情此景真是无地自容,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七、八十年代,按习俗我们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宴请亲朋好友聚集一下,其实也就是对某件事情的一个证实。如果能够用上"六大碗"的就算是上等好的人家了。那时我最喜欢吃大锅里煮的红烧肉了,肥而不腻满嘴留香,但不知道怎么搞的,每碗都有配菜衬底,肉碗里面多半是慈菇,亦或是卜页、青菜等等,但我一直认为肉汤泡饭最润肺。在那时家里告戒我,你一个小孩子家是上不了桌子的,猪肉是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我只能躲在大人炒菜的厨房,躲在锅门口烧火的地方吃点肉汤泡饭,说实话一年能吃上一两次就算不错了。每当庄户人家做事我路过闻到肉香味时,唾液就会抑制不住直往喉咙里噎,心里直想着这份美美的“差事”。
后来我参加了村级集体班子,仍然对吃肉情有独衷,村户人家大番小事应酬我总爰吃上一两块,感觉就是没有以前的那味浓,爽口。不知道什么原因?虽然吃饭总忘不了泡上一点肉汤,但与大户隆生产队夜间碰头那时的肉汤泡饭味蕾相比逊色很大。记得94年盐宁一级公路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我负责一个生产队带队挑河,在那个生活匮乏的年代,村筹钱筹物排兵布阵非常不容易,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按照指示精神筹措物资调船开往目的地,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大多是在荒郊野外搭建棚舍,只有安排食堂多带些青菜、萝卜之内的土特产,隔三叉五再叫伙食班买些豆腐、卜页改善一下伙食就相当不错了。
当时一般村庄都舍不得买猪肉,因为村里人质朴善良、靠谱。有时叫村里的勤杂员去庄上鱼塘里弄些鱼儿来,充当营养鼓舞士气。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工程基本浚工扫尾阶段,村支书蒋永干提前一天前来慰问,主要是关心一下艰苦奋斗在工地一线的同志们,并每个小组送上了慰问品(猪肉)20斤,高兴得全村前来挑河的同志手舞足蹈,连夜多突击了三个多小时,才拿下了这个土方工程段面的阵地,土方验算、坡比整平相当标准,得到了全乡靠前的名次。
那天晚上,肉香氤氲缭绕十分迷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在突击冲刺阶段废寝忘食,错过了一时的晚饭时间,猪肉只好在锅里叽里咕噜地多闷了三个多小时。回来后已近十点,饥饿的群众个个捧起了饭碗,在微笑声中品偿着村支部书记带来的美食,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满满的两大江锅米饭一扫而空,就连肉汤也一滴儿没称……
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不管走到哪里,大锅肉汤泡饭的习惯仍然存在,只是没有之前的那味浓、纯正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印象中的肉汤泡饭,我记事以来只有在大锅里煮出来的味道才算更美、更鲜、更馋人。
大户隆期间,我正值孩提,听大人们讲: 生产队为完成大队中心工作任务,队长要求调动大家积极性,必须加班加点连夜作战,以至碰头增加刺激,虽不说夜间工时有多长,但足以证明当时"碰头"所处的威力有多大,比武上阵甩开膀子,整个圩子20多个劳力一字排开,挖墒也好、平地盖籽也罢,一般多开几个小时夜工,准能增加几十条麦田墒,盖好露头麦。最后才摸黑打马灯赤手巴脚往回赶,心里那股“碰头”地劲儿甭提多高兴了。
往往队长发话,一般是在大队当天开过会的基础上才下决定的。主要是看队里劳力能不能跟上进度,如果不能就必须另作打算,往往是见机行事。也有可能是队长想动外心事,弄点油汤油水的。正常队长发话是在下午三点钟过后,先向社员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再调用两个生产队员去采集运作,先到肉案上拿上五斤肉,有豆腐、卜页那就更好了,那个年代一般碰头都很简单,肉和青菜一锅下比什么都好,这样汤汤水水的也很实在,也有发财、条件好的生产队,再偷偷地跑到生产队仓库里拿上两斤大麦烧,这一顿定能吃得个嘴塌鼻子歪。临了,锅巴也要浇上肉汤,一铲,一分,分别带回了各自的家中,给小孩子们也享享口福。
那时候生活艰难,天天上工,一年头余粮钱了了无几,如果家中老人小孩再多些,夫妻俩个做一年的工分也是白搭,典型的超支户。人常说:穷扛桑、富烧香。可不是吗!越穷越窝囊、越穷越糊涂嘛!在当时人们口中常说的一穷二白。我认为大抵多指形势所逼万般无赖,恐怕这也不会错吧!听大人们常说生产队碰头,其实也就是二斤肉烧上一大锅青菜,一人一碗饭的事,但在社员的眼里,积极性就不同了,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干劲,激发了他们干事的热情,还让家里的小孩子品尝到了日夜盼望的"鲜气"。
每当爸爸妈妈端上碰头带回来肉汤饭时,饭香热气氤氲开来直钻鼻尖,深夜蒙蒙浓浓地嗅上几嗅口水直往下流,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一次母亲从生产队碰头带回来一碗肉汤泡饭,吩咐我和妹妹一起分享,当时我见她熟睡,一不留神狼吞虎咽就被吃了个精光,醒来后的妹妹大哭不已,那一次我被妈妈狠狠地数落了一番,此情此景真是无地自容,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七、八十年代,按习俗我们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宴请亲朋好友聚集一下,其实也就是对某件事情的一个证实。如果能够用上"六大碗"的就算是上等好的人家了。那时我最喜欢吃大锅里煮的红烧肉了,肥而不腻满嘴留香,但不知道怎么搞的,每碗都有配菜衬底,肉碗里面多半是慈菇,亦或是卜页、青菜等等,但我一直认为肉汤泡饭最润肺。在那时家里告戒我,你一个小孩子家是上不了桌子的,猪肉是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我只能躲在大人炒菜的厨房,躲在锅门口烧火的地方吃点肉汤泡饭,说实话一年能吃上一两次就算不错了。每当庄户人家做事我路过闻到肉香味时,唾液就会抑制不住直往喉咙里噎,心里直想着这份美美的“差事”。
后来我参加了村级集体班子,仍然对吃肉情有独衷,村户人家大番小事应酬我总爰吃上一两块,感觉就是没有以前的那味浓,爽口。不知道什么原因?虽然吃饭总忘不了泡上一点肉汤,但与大户隆生产队夜间碰头那时的肉汤泡饭味蕾相比逊色很大。记得94年盐宁一级公路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我负责一个生产队带队挑河,在那个生活匮乏的年代,村筹钱筹物排兵布阵非常不容易,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按照指示精神筹措物资调船开往目的地,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大多是在荒郊野外搭建棚舍,只有安排食堂多带些青菜、萝卜之内的土特产,隔三叉五再叫伙食班买些豆腐、卜页改善一下伙食就相当不错了。
当时一般村庄都舍不得买猪肉,因为村里人质朴善良、靠谱。有时叫村里的勤杂员去庄上鱼塘里弄些鱼儿来,充当营养鼓舞士气。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工程基本浚工扫尾阶段,村支书蒋永干提前一天前来慰问,主要是关心一下艰苦奋斗在工地一线的同志们,并每个小组送上了慰问品(猪肉)20斤,高兴得全村前来挑河的同志手舞足蹈,连夜多突击了三个多小时,才拿下了这个土方工程段面的阵地,土方验算、坡比整平相当标准,得到了全乡靠前的名次。
那天晚上,肉香氤氲缭绕十分迷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在突击冲刺阶段废寝忘食,错过了一时的晚饭时间,猪肉只好在锅里叽里咕噜地多闷了三个多小时。回来后已近十点,饥饿的群众个个捧起了饭碗,在微笑声中品偿着村支部书记带来的美食,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满满的两大江锅米饭一扫而空,就连肉汤也一滴儿没称……
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不管走到哪里,大锅肉汤泡饭的习惯仍然存在,只是没有之前的那味浓、纯正了!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