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站着一个人
  
  广场上站着一个人,生活在千阳的人几乎都知道。
  这个人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风雨不避地站在广场上。只见他目光炯炯,庄重而严肃,衣袖宽大但却显得坚毅而深沉,双手合抱一册竹简。每次从他跟前走过,我心灵就有一次震撼。
  这个人曾3次赴鲁,拜孔子为师学习知识。说到这儿,大家一定会想出广场上站着的那个人,他就是燕伋。
  燕伋的一生可以用两个词语概况:求学和授教。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燕伋诞生于一个“五世公族”的人家。他天资聪慧, 自幼刻苦读书,遵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 父母卒后,二十二岁赴鲁拜孔子为师,五年后学成归来,在秦国做了一名小官;三十五岁再赴鲁国继续深造,四十岁返家,弃官在渔阳(今千阳)设坛授教十八年,并襟土堆筑望鲁台;五十八岁时获悉恩师之子孔鲤去世,三赴鲁国吊唁,并陪伴恩师四年。四年后孔子去世,又为其守孝三年并与师兄弟帮助孔子抄录编定《六经》、编辑《论语》留下伟业。 燕伋第三次辞鲁返归时已六十五岁,翌年便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燕伋是三秦大地孔子的唯一贤徒,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他首开中国西部设坛教学之先河,是崇文尚礼、尊师重教的旗帜和典范。
  秦鲁两地相距几千里,在距今2500年的时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燕伋能三次去鲁国拜见孔子,一路兵荒马乱、狼虫虎豹、风餐露宿-------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是很难做到的。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崇拜神、相信鬼,但燕伋却坚信人的力量。他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空洞的宿命想法,而是扎扎实实地立足于现实人的奋斗努力。燕伋和其他弟子一起完成经典名作《论语》,这部书使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几千年,经久不衰。
  伟大的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应当像走兽一般地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不吸取知识之光,我们的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人类社会会永远在原地挣扎、徘徊,只有在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中,我们的灵魂才会被点亮,我们的社会才能前进。燕伋所在时代,众人习武护身求取功名利禄,而燕伋眼光长远,习文弃武,胸怀未来,不顾山高路远、家人反对、历尽艰辛,千里求学。面对生活的拮据、面对他人的嘲讽,他本来身无分文、衣食不饱支设坛从教教化众生。他重视教育,穷其一生,矢志不移,堪为教育之楷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是我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未来。国家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如果没有燕伋,没有像他一样的人传薪解惑,传承文明,广播文化,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感恩也是燕伋一生的一个标签。燕伋从鲁国回到家乡后,每每想念恩师时,总要登高望鲁,并用衣襟掬黄土堆在脚下,日久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中华尊师第一台“燕伋望鲁台”。当知道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时,他生怕老师经受不起打击就前往山东去看望,侍奉四年,孔子去世后戴孝守灵又三年,辞鲁归里时年高65岁,不久就告别人世。他这种感恩老师的行为纵观历史,无人可及。这份感恩不仅仅表现为对孔子的感激,也体现在对家人的责任和担当。在2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一夫多妻制是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燕伋却做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认同的一夫一妻。不管是多年在鲁国拜师学习,还是在家乡教化乡邻,他与妻子都能相敬如宾,独守一生,至死不渝。
  燕伋的感恩之心更体现在他对当时社会的感念。燕伋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战争接连不断。老百姓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燕伋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在努力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将周礼文化传播到中原大地,又兼容并蓄吸收东方各诸侯国的优秀文化,并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将周秦文化传播到东方,又将孔子的学说带回关中,丰富了秦地文化。这是一份大爱、大担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燕伋学成归来,数十年如一日设坛从教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化将文化知识、道理传播给孩子及乡邻,造福桑梓。燕伋创西部设坛教书之先河,积极传授孔子学说,成为一代教育家。他每天都去书坛崖顶遥望鲁国,寄托师生情怀,由于每次他都用衣襟撩土垫足,引颈远眺,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史称燕伋望鲁台。燕伋也被后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2003年,千阳县在燕伋曾经设坛授教的原址重新修建了燕伋广场和燕伋望鲁台。一个集观光旅游、弘扬儒家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尊师重教基地”“德育教育基地”于一身的望鲁台展现在世人面前……同年9月,燕伋望鲁台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天下尊师第一台”,成为千阳县一张靓丽的名片。
  现在来参观望鲁台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不知他们来自哪儿,但我知道,他们来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燕伋、感受燕伋。燕伋不但是个体的燕伋、千阳的燕伋、三秦的燕伋,更是中国的燕伋、世界的燕伋。他代表了中国人追求知识、追求目标、心怀感恩、做事实实在在执着奋斗的时代精神。
  燕伋广场中站着一个人。他日日夜夜陪伴着这方人、这方土。
  
  (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落叶,是季节的精美信笺,一枚枚落叶从深秋翩然走来,以最美的姿态和从容的步伐。 落叶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深秋,叶的颜色从绿变黄或者变红,然后,离开...

一 一只蜗牛是怎么爬到洗菜池里的,我不得而知。 下班急匆匆回家,拎起刚买的蔬菜,挽起袖子走向洗菜池,就看到这只把自己拉得长长的软件动物。心一下子缩紧,丢下装菜的塑料袋跑回客厅,...

银杏绿了又黄了,岁月便在不经意间流逝。眼下秋已深,银杏叶子金黄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不悲秋,只是想起银杏地里曾经的故事,羞于启齿的往事,总会隐隐地心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

10月31日至11月7日,我有幸参加原34668部队老战友开展为期8天的故地重游活动。紧凑的行程,总觉得时间过得快,感觉没聚好,没看够,没玩好。尽管如此,还是感慨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关键词...

一 在那个小村上,住着一位65岁的老太太。她的头发如银丝般闪着光,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她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慈祥的老伴,但命运的无情让她失去了这一切。老伴的离世,就像一场突...

把石头向上推,很难;使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很容易。风吹雨打,地质运动,甚至一声咳嗽,一时的不耐烦,都足以引起石头顺坡下滑。坚持一样东西,只需要一种动力,抑或一个理由;而放弃一...

走在秋日的明媚里,感受着天高云淡,心情如天空一样高远、空灵。即便偶有一阵风吹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意与怅然。人间有朝暮,落叶已惊秋。其实秋来时岁月的回眸并未走远,总有些风景...

一个村庄的脱变 一 一直以来,有一个念头在折磨着我,它折磨了我很久很苦。我一定要抽空到一个叫过湾的地方去看看,这个地方位于舒城县的东北角,离县城大约20多公里,是南港镇和百神庙镇...

客旅西宁厦门一路攻略 蒲萍 西宁市是座美丽的都市,她是青海的省会。我在西宁旅游了一个月,所以我爱这个城市。西宁有美丽的青海湖,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 西宁紧邻新疆咫尺,新疆享有水...

◎芥菜丝和柿饼 周日下午,我在家中忙碌着,一心想要腌制出完美的芥菜丝来。刚才,小区门口的小贩叫卖着新鲜的芥菜疙瘩,价格便宜得令人惊喜,我兴冲冲地买了六斤,打算将这平凡的菜根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