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棒子瓤子不够啦。我嚷了一声。
我去找其它柴,现在这村里,棒子瓤子不好找了呢!嫂子的回应让我有些讶异。不是有那么多棒子吗?怎么没有瓤子呢?!我追问。
现在村里哪儿还有大锅呀,要不是想着你们回来爱吃大锅炖,这点棒子瓤子也没有呢,都是棒子锤整个都卖啦。嫂子说完就去抱了一些装修新房剩下的木条条,叮嘱我小火咕嘟的标准,又忙着筛棒子粒去了,筛好后,又去了邻村的机磨。
置身于哥哥的新家,中式装修素雅大气,在院里守着简易大锅灶的我,在阳光的游移中,不由得恍惚起来。
是呀,棒子瓤子与棒子粒分家后,就成为灶膛常客已然成为往昔,这源于天然气这个异生物的入侵,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庄大变化。
以大锅灶为中心,所有紧绕的物件儿都不见了,炊烟、柴、风箱、大锅饭,还有与之相关的手艺人也都不见了。甚至可以说,村庄之所以为村庄的重要标志,在于田里农家的物与物的无限循环,也在断了烟火后,消失不见了。
无限的怅然,让我下意识攥紧棒子瓤子,掌心传来轻微的刺痛,看风穿膛而过,白烟渺渺。大块木柴火弱了,我就添上一根已经攥热的棒子瓤子。棒子瓤子瞬时被灶膛里的高温点燃了,随之,大木头的火又旺起来。与棒子瓤子混在一起的还有晒干水分的豆荚和杨树叶。轻轻抓一把,细碎清脆的咔咔声,好似它们最后的挣扎,抖一下手腕想要将其投掷进去,却弄撒了一地,只有几枚到了位,瞬时燃起,给食材的香气中,融入一股子青草香。
两个大火头,大约都来自刚刚拆掉的老院子,一个木原色密布细纹呈圆柱形,一个暗红色斑驳的漆面呈长条状,靠近顶端位置有一个榫卯的方口。是老房哪个地方的立柱,还是哪个位置的窗棂,或者门扇呢?它们在支撑老房子渡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又以如此姿态加入到我们的新生活中,用燃烧自己留下温度来做一场无声的告别。
可在这原本就缀满伤感的怀念时节里,又怎舍得呢?徐徐燃烧的柴火,渺渺升起的白烟构成回忆的幕布,一幕幕场景乱序出现。
我们和奶奶同住的家在村西边,姥姥姥爷的家在村东边。年幼时,却会以为村东边才是我们的家。姥姥姥爷给我们这群小白眼极致的宠爱。姐姐总说起姥娘帮她找了罐头瓶,绑好线绳,看她去湾(村里的水坑)边,抓紧绳子,使劲一丢,罐头瓶就缓缓沉入水中。过一会儿,慢慢提溜上来,里面就会有三两条小鱼。以此反复,姐姐玩美了,小鱼也抓了不少。姥爷就推着独轮车来接她回家。姥娘破天荒舍得用珍贵的油炸了,给我们这群小鬼解馋吃。我则对姥娘做的炒面记忆犹新,炒面装在小布袋里,我走哪儿都拿着,别人谁要也不给。姥娘烧火时,会塞上几根棒子或者红薯,饭熟了,我们不急去饭桌,一起在灶灰里扒拉,找到红薯就吃红薯,找到棒子就吃棒子。个个吃得嘴巴黢黑,还美滋滋地傻笑个不停。吃饱了,玩困了,姥爷还会背着我们,顺着狭窄漆黑的胡同,一路送到奶奶家。等天再亮时,我们又一窝蜂地跑回姥姥家。离院子还老远时,就大声喊。
姥娘还在时,喊姥娘。
姥娘走了,姥爷还在时,喊姥爷。
姥爷走了,舅舅还在时,喊舅舅。
舅舅走了,妗子还在时,喊妗子。
妗子走后很多年,一靠近院子,心里就不由得酸楚,声音也被淤堵了,总是哥哥嫂子听到停车声,才连声招呼着迎出来。
哥哥像舅舅还在时一样,系上围裙,操持吃喝。嫂子则细细问着家长里短,催着我们吃他们专程去买的各种小零食。姥娘姥爷曾住过的房子,成了仓库,各式已经用不到的手工农具乱搭在一起,没有了当年在土地上耕耘的英姿。姥爷那像百宝箱一样的躺柜也无处可寻。虽然这小零食没有姥爷偷偷塞过来,躲在一边吃的那种独特味道,但仍会有一种热流在其中。我们不得不直面我们的长大,与亲人的走远,像村头的小河,无声流淌了很多年一样,自然而然。
我们这群曾经在长辈注视下,凑到一起埋头苦吃的小孩子,团坐一起,诉说往昔,总有很多内容添补了我的记忆空白,弄得我的眼眶热热的。
平素各有忙处,时节里齐心回归。我总想,那些离开的亲人们,若看到我们如此相聚在一起,他们也必然是欣慰的,开心的。
村西边,奶奶离开后,我们共同生活过的老院,就被按下了休止符。四间里生外熟的房子,没有院墙的院子里,草生草长,叶生叶落,无争的境界油然而生。木门上包裹锁头的塑料袋早就失去了颜色,与老房同龄的老笨槐篱笆,也在今年夏天被剃了光头。娘对这几棵树的挂牵,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让我们的内心安宁和舒服,一旦他走向反面,总让我们担忧和挂牵,那么他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我如是说与娘听,娘却说,谁的日子里,也不光是好,有一些苦痛并不是坏事。何况,村里的老乡亲依然善待这几棵树,帮着修剪造型,这不,不过数月,已经长圆了脑袋,好似一个个大蘑菇。老木新枝,初闻冬意,毫不含糊地黄绿相间。好似蒙了恩后,在拍着胸脯子表态:再到来年春天,我定然更加繁茂,给过往的父老乡亲们,继续遮阴纳凉。
俯下身子,仰拍近五十年轮的老笨槐,密布的沟壑中,藏着太多不会忘记的时光。最清晰的是奶奶站在树下守望的身影,当时读不懂奶奶守寡四十七年的苦和不易,现在真的会懊恼,如果时光重来,我们或许可以多陪伴她,多改善一下她的生活。奶奶走了,老笨槐还在。或许在娘的心里,她更看重的,是老笨槐见证的那些时光,那些时光里的亲人。如此,娘总说要待它们,也像亲人一样,就不稀奇了。
这个鲁西北的小村庄,仍守着敬畏土地的古训,一年两季庄稼的流转,养熟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此时的麦子呈现出昂扬的姿态,一片片的正绿,是冬还没走深的最好标志。小心地踩在其间,却被告知:它们不怕踩。为何呢?因为它们要越冬,扎根是最重要的。
对呀,扎根,不管我们走多远,我们的根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这一群人,血脉相连间,会有相似的容颜、性格,会带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坚韧,去开垦属于自己的“一亩田”。
夕阳渐浓,再离开时,哥嫂没商量地塞满了后备箱,也把家乡里的深情塞满了我们的心田,我们默契约着再相聚,我无法言说内心里的踏实和温暖,像极了曾经睡在姥爷背上的小女孩,被整个家族的爱,密密包围,并更深读懂家的意义!
我去找其它柴,现在这村里,棒子瓤子不好找了呢!嫂子的回应让我有些讶异。不是有那么多棒子吗?怎么没有瓤子呢?!我追问。
现在村里哪儿还有大锅呀,要不是想着你们回来爱吃大锅炖,这点棒子瓤子也没有呢,都是棒子锤整个都卖啦。嫂子说完就去抱了一些装修新房剩下的木条条,叮嘱我小火咕嘟的标准,又忙着筛棒子粒去了,筛好后,又去了邻村的机磨。
置身于哥哥的新家,中式装修素雅大气,在院里守着简易大锅灶的我,在阳光的游移中,不由得恍惚起来。
是呀,棒子瓤子与棒子粒分家后,就成为灶膛常客已然成为往昔,这源于天然气这个异生物的入侵,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连串的村庄大变化。
以大锅灶为中心,所有紧绕的物件儿都不见了,炊烟、柴、风箱、大锅饭,还有与之相关的手艺人也都不见了。甚至可以说,村庄之所以为村庄的重要标志,在于田里农家的物与物的无限循环,也在断了烟火后,消失不见了。
无限的怅然,让我下意识攥紧棒子瓤子,掌心传来轻微的刺痛,看风穿膛而过,白烟渺渺。大块木柴火弱了,我就添上一根已经攥热的棒子瓤子。棒子瓤子瞬时被灶膛里的高温点燃了,随之,大木头的火又旺起来。与棒子瓤子混在一起的还有晒干水分的豆荚和杨树叶。轻轻抓一把,细碎清脆的咔咔声,好似它们最后的挣扎,抖一下手腕想要将其投掷进去,却弄撒了一地,只有几枚到了位,瞬时燃起,给食材的香气中,融入一股子青草香。
两个大火头,大约都来自刚刚拆掉的老院子,一个木原色密布细纹呈圆柱形,一个暗红色斑驳的漆面呈长条状,靠近顶端位置有一个榫卯的方口。是老房哪个地方的立柱,还是哪个位置的窗棂,或者门扇呢?它们在支撑老房子渡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又以如此姿态加入到我们的新生活中,用燃烧自己留下温度来做一场无声的告别。
可在这原本就缀满伤感的怀念时节里,又怎舍得呢?徐徐燃烧的柴火,渺渺升起的白烟构成回忆的幕布,一幕幕场景乱序出现。
我们和奶奶同住的家在村西边,姥姥姥爷的家在村东边。年幼时,却会以为村东边才是我们的家。姥姥姥爷给我们这群小白眼极致的宠爱。姐姐总说起姥娘帮她找了罐头瓶,绑好线绳,看她去湾(村里的水坑)边,抓紧绳子,使劲一丢,罐头瓶就缓缓沉入水中。过一会儿,慢慢提溜上来,里面就会有三两条小鱼。以此反复,姐姐玩美了,小鱼也抓了不少。姥爷就推着独轮车来接她回家。姥娘破天荒舍得用珍贵的油炸了,给我们这群小鬼解馋吃。我则对姥娘做的炒面记忆犹新,炒面装在小布袋里,我走哪儿都拿着,别人谁要也不给。姥娘烧火时,会塞上几根棒子或者红薯,饭熟了,我们不急去饭桌,一起在灶灰里扒拉,找到红薯就吃红薯,找到棒子就吃棒子。个个吃得嘴巴黢黑,还美滋滋地傻笑个不停。吃饱了,玩困了,姥爷还会背着我们,顺着狭窄漆黑的胡同,一路送到奶奶家。等天再亮时,我们又一窝蜂地跑回姥姥家。离院子还老远时,就大声喊。
姥娘还在时,喊姥娘。
姥娘走了,姥爷还在时,喊姥爷。
姥爷走了,舅舅还在时,喊舅舅。
舅舅走了,妗子还在时,喊妗子。
妗子走后很多年,一靠近院子,心里就不由得酸楚,声音也被淤堵了,总是哥哥嫂子听到停车声,才连声招呼着迎出来。
哥哥像舅舅还在时一样,系上围裙,操持吃喝。嫂子则细细问着家长里短,催着我们吃他们专程去买的各种小零食。姥娘姥爷曾住过的房子,成了仓库,各式已经用不到的手工农具乱搭在一起,没有了当年在土地上耕耘的英姿。姥爷那像百宝箱一样的躺柜也无处可寻。虽然这小零食没有姥爷偷偷塞过来,躲在一边吃的那种独特味道,但仍会有一种热流在其中。我们不得不直面我们的长大,与亲人的走远,像村头的小河,无声流淌了很多年一样,自然而然。
我们这群曾经在长辈注视下,凑到一起埋头苦吃的小孩子,团坐一起,诉说往昔,总有很多内容添补了我的记忆空白,弄得我的眼眶热热的。
平素各有忙处,时节里齐心回归。我总想,那些离开的亲人们,若看到我们如此相聚在一起,他们也必然是欣慰的,开心的。
村西边,奶奶离开后,我们共同生活过的老院,就被按下了休止符。四间里生外熟的房子,没有院墙的院子里,草生草长,叶生叶落,无争的境界油然而生。木门上包裹锁头的塑料袋早就失去了颜色,与老房同龄的老笨槐篱笆,也在今年夏天被剃了光头。娘对这几棵树的挂牵,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让我们的内心安宁和舒服,一旦他走向反面,总让我们担忧和挂牵,那么他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我如是说与娘听,娘却说,谁的日子里,也不光是好,有一些苦痛并不是坏事。何况,村里的老乡亲依然善待这几棵树,帮着修剪造型,这不,不过数月,已经长圆了脑袋,好似一个个大蘑菇。老木新枝,初闻冬意,毫不含糊地黄绿相间。好似蒙了恩后,在拍着胸脯子表态:再到来年春天,我定然更加繁茂,给过往的父老乡亲们,继续遮阴纳凉。
俯下身子,仰拍近五十年轮的老笨槐,密布的沟壑中,藏着太多不会忘记的时光。最清晰的是奶奶站在树下守望的身影,当时读不懂奶奶守寡四十七年的苦和不易,现在真的会懊恼,如果时光重来,我们或许可以多陪伴她,多改善一下她的生活。奶奶走了,老笨槐还在。或许在娘的心里,她更看重的,是老笨槐见证的那些时光,那些时光里的亲人。如此,娘总说要待它们,也像亲人一样,就不稀奇了。
这个鲁西北的小村庄,仍守着敬畏土地的古训,一年两季庄稼的流转,养熟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此时的麦子呈现出昂扬的姿态,一片片的正绿,是冬还没走深的最好标志。小心地踩在其间,却被告知:它们不怕踩。为何呢?因为它们要越冬,扎根是最重要的。
对呀,扎根,不管我们走多远,我们的根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这一群人,血脉相连间,会有相似的容颜、性格,会带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坚韧,去开垦属于自己的“一亩田”。
夕阳渐浓,再离开时,哥嫂没商量地塞满了后备箱,也把家乡里的深情塞满了我们的心田,我们默契约着再相聚,我无法言说内心里的踏实和温暖,像极了曾经睡在姥爷背上的小女孩,被整个家族的爱,密密包围,并更深读懂家的意义!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