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者,植物学定义为两年生草本植物,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蒿属。在农耕文明时代,蒿草一旦成为蒿棘、蒿藜和蒿蓬,便不可避免地被视为野草、杂株和荒芜的代名词,遭人唾弃,惹人厌烦。秦腔《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的一段唱词:
将冤家好比一支蒿,
终朝每日用水浇。
浇的蒿儿长大了,
借它替我搭天桥。
正行中间桥断了,
半路闪我这一跤。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在他的《杂草的故事》这本书中,颠覆了人们往日一贯旧有的认知,赋予其生命、力量、文化等,对这些枝枝叶叶的描述给人以重新的震撼: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生活永远不可能整洁光鲜、一尘不染。在所有大灾难之后,在文明的废墟之上,草永远是最早的建设者,在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生命在诞生!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本心,它们并不需要美人来折取欣赏,可见古人对植物生命的认识,就已真的足够平等了。杂草虽弱,生命旺盛,于废墟中萌芽,在遗失的角落里生根。理查德·梅比在书中用了一个比喻:“仿佛是从神话中得来的力量”,它们的种子在千百年里深埋地下仍能萌发,“它们熬过了冰河时期,经历了农业革命,挺过了全球革命”,当然,它们还需要契机,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于人类的选择中见缝插针,嫩嫩地勃发。这就是杂草的命运,它们总在等待一个适时的机会。“一种植物若能在任何地方生存,那它通常都会生活在自己不受欢迎的地方。”因此,它们的标签应该是:起源、顽固和独特。它们是草做的时钟和沙漏,对一个园丁而言,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然就在蒿草一族中,能成为中药的茵陈、艾叶以及艳压群芳的菊花,备受人们青睐,因此,我姑且称之为蒿中“三杰”。
茵陈蒿,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香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初生时叶部密生灰白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亦称茵陈蒿,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茵陈蒿嫩芽晒干入药,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功效,主治黄疸性肝炎等疾病。春季人们和苜蓿一样满地寻找采摘,拌以面粉调料蒸成菜团或者“麦饭”蘸汁食用,特别筋道美味。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食用茵陈蒿的方法还有很多,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粥味道同样比较鲜美可口。
艾的自然分布非常广泛,植株带有浓烈的香气。我国端午节挂艾历史悠久,用以驱邪禳毒;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民生植物。相传,武王身边有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灼烧病患者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灼烧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他不敢居功,答曰:“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艾虽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个中滋味。在我国,艾灸历史则更为悠远,三国时期曹翕撰写的《曹氏灸方》便有记载,艾灸对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等有特殊疗效。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艾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成药枕头、药背心,对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均有显著功效。艾具有独特的味道,会被加入传统糕点中,其嫩芽及幼苗也可作菜蔬供人们食用。
菊花,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我国古代,菊花有许多精神内涵,如“花中隐士”的雅称,又被誉为“十二客”中的“寿客”,有吉祥、长寿的含义;诗词中用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据经典记载,我国菊花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达7000多个以上品种。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到庶民百姓,近至当今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和菊式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北京植物园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赏菊活动。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菊花会始办于宋代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延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菊会之一,人数最多时可达一百万。菊花能入药治病,久服或饮菊花茶能令人长寿,宋代诗人苏辙:“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菊花还可以做成精美的佳肴,“菊花肉”是经过长期摸索制作成的一种菊菜,它由一块块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每块之上黏上几丝菊瓣,饱饮油脂糖甜,观其金黄色泽,吃到口里荤中有素,素中有荤,香甜不腻,实为名菜。还有菊花鱼球、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羹、菊酒、菊茶等等,这些菊餐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又是中国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市市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历代诗人歌赋题咏菊花的诗词更是蔚为大观,如: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吴履垒、元稹,宋陆游、苏轼、朱淑贞等。因其花语寓意丰富,成为诸多艺术家争相创作的艺术素材,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全套共十八枚,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吴昌硕的国画《菊花图》、齐白石《秀色满枝》、朱宣咸《秋色》、娄师白《菊》等均成为世人争相追捧收藏的珍品。2021年,麟游县丈八镇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引进开发“金蕊皇菊”种植产业新业态,并注册了“麟草堂”商标,年均产值达到30余万元,实现带动村内留守困难群众、年龄偏大群众就业600余人次,人均增收1000余元,以村企联营的经营模式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
蒿中三杰其中就有两杰成为我国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美好象征。有人说,我们原本都是像蒿子一样生活的草民,却努力向着天空生长,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再次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将冤家好比一支蒿,
终朝每日用水浇。
浇的蒿儿长大了,
借它替我搭天桥。
正行中间桥断了,
半路闪我这一跤。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在他的《杂草的故事》这本书中,颠覆了人们往日一贯旧有的认知,赋予其生命、力量、文化等,对这些枝枝叶叶的描述给人以重新的震撼: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生活永远不可能整洁光鲜、一尘不染。在所有大灾难之后,在文明的废墟之上,草永远是最早的建设者,在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生命在诞生!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本心,它们并不需要美人来折取欣赏,可见古人对植物生命的认识,就已真的足够平等了。杂草虽弱,生命旺盛,于废墟中萌芽,在遗失的角落里生根。理查德·梅比在书中用了一个比喻:“仿佛是从神话中得来的力量”,它们的种子在千百年里深埋地下仍能萌发,“它们熬过了冰河时期,经历了农业革命,挺过了全球革命”,当然,它们还需要契机,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于人类的选择中见缝插针,嫩嫩地勃发。这就是杂草的命运,它们总在等待一个适时的机会。“一种植物若能在任何地方生存,那它通常都会生活在自己不受欢迎的地方。”因此,它们的标签应该是:起源、顽固和独特。它们是草做的时钟和沙漏,对一个园丁而言,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然就在蒿草一族中,能成为中药的茵陈、艾叶以及艳压群芳的菊花,备受人们青睐,因此,我姑且称之为蒿中“三杰”。
茵陈蒿,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香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初生时叶部密生灰白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亦称茵陈蒿,故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茵陈蒿嫩芽晒干入药,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功效,主治黄疸性肝炎等疾病。春季人们和苜蓿一样满地寻找采摘,拌以面粉调料蒸成菜团或者“麦饭”蘸汁食用,特别筋道美味。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20余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陈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与其它野菜一样,春季食用茵陈蒿的方法还有很多,可凉拌,也可在煮粥时把茵陈蒿直接放入锅中同煮,茵陈粥味道同样比较鲜美可口。
艾的自然分布非常广泛,植株带有浓烈的香气。我国端午节挂艾历史悠久,用以驱邪禳毒;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民生植物。相传,武王身边有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灼烧病患者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灼烧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他不敢居功,答曰:“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艾虽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个中滋味。在我国,艾灸历史则更为悠远,三国时期曹翕撰写的《曹氏灸方》便有记载,艾灸对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等有特殊疗效。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均有记载。艾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成药枕头、药背心,对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均有显著功效。艾具有独特的味道,会被加入传统糕点中,其嫩芽及幼苗也可作菜蔬供人们食用。
菊花,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花中四君子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我国古代,菊花有许多精神内涵,如“花中隐士”的雅称,又被誉为“十二客”中的“寿客”,有吉祥、长寿的含义;诗词中用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据经典记载,我国菊花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达7000多个以上品种。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到庶民百姓,近至当今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和菊式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北京植物园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赏菊活动。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菊花会始办于宋代末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延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菊会之一,人数最多时可达一百万。菊花能入药治病,久服或饮菊花茶能令人长寿,宋代诗人苏辙:“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菊花还可以做成精美的佳肴,“菊花肉”是经过长期摸索制作成的一种菊菜,它由一块块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每块之上黏上几丝菊瓣,饱饮油脂糖甜,观其金黄色泽,吃到口里荤中有素,素中有荤,香甜不腻,实为名菜。还有菊花鱼球、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羹、菊酒、菊茶等等,这些菊餐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又是中国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市市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历代诗人歌赋题咏菊花的诗词更是蔚为大观,如: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吴履垒、元稹,宋陆游、苏轼、朱淑贞等。因其花语寓意丰富,成为诸多艺术家争相创作的艺术素材,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全套共十八枚,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吴昌硕的国画《菊花图》、齐白石《秀色满枝》、朱宣咸《秋色》、娄师白《菊》等均成为世人争相追捧收藏的珍品。2021年,麟游县丈八镇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引进开发“金蕊皇菊”种植产业新业态,并注册了“麟草堂”商标,年均产值达到30余万元,实现带动村内留守困难群众、年龄偏大群众就业600余人次,人均增收1000余元,以村企联营的经营模式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
蒿中三杰其中就有两杰成为我国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美好象征。有人说,我们原本都是像蒿子一样生活的草民,却努力向着天空生长,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再次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