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王维是为眷怀友人而作,而我的油豆梦,也一样充满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秋声瑟瑟。老伴儿一早起来就告诉我,昨夜做了一个吃货大聚会的梦。梦见她和闺蜜们坐在一个郊区的农家乐里大快朵颐。
  “那个‘大丰收’一上桌,就风卷残云了,太受欢迎了!特别是盘子里的油豆角,那个‘肉头’,豆荚里蹦出来的油豆那个‘面’,和略微带点儿甜兮兮的味道,简直让大伙儿撂不下筷子,没一会儿就一扫而光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纽约这个地方还真没有咱大东北的油豆角。别说是海外,国内物流业还不发达那会儿,有不少东北人进山海关出差,就去农贸市场转一圈儿,买一兜子短、宽、胖、厚,表皮还略有点儿油光光的油豆角,带上火车飞机,给关里京津沪的朋友们尝鲜。
  到了美国,去了全世界最大的华埠,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唐人街,找遍了华人开的超市寻踪觅迹,却也只能一次次失望而返。
  女儿来美多年,口味受西式料理和广东菜、福州菜影响,已兼容东西南北中了,反倒对家乡油豆角的美味模糊淡漠了。
  听我俩餐桌上大谈油豆角长,油豆角短,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就专门驱车近两个小时,拉我们去了皇后区的法拉盛。那个地方虽没有冠华埠的名,但近些年除粤闽两省之外,大量国人进入纽约,都先到那个地方落脚,已经成了北方华人最为集中,并不亚于唐人街的地方。鳞次栉比的餐馆,把过去广东菜的一统天下,已经给平分秋色了,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五味毕现,异彩纷呈的格局。川菜、鲁菜、湘菜、淮阳菜、本帮菜,连大西北的烤羊肉串儿都摆上了街头。东北人历来不甘居人后,于是靠大海最近,有通关码头,还具美国领事馆驻地优势的辽宁人一马当先,吉林人紧随其后,黑龙江人也凑了上来。只不过跟辽吉两个邻居相比,也只能望其项背,坐了“红板凳”殿后。
  日落哈德逊河,余霞似绮,碧水如练。法拉盛的霓虹灯已开始先“光”夺人,竞放光彩了。东北菜馆的招牌、灯箱也披着流光炫彩的霓裳羽衣,在光怪陆离的夜花园里脱颖而出,笑意盈盈地取悦着大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
  不得不服女士们的味觉与感觉,总是要优于男人,我只能随着她们。不管已然饥肠辘辘,也还得“巡视”一溜,才选中了这家东北菜馆。
  “欢迎光临”,“欢迎光临!”穿一身红衣裤,像刚从火云洞出来的红孩儿似的服务员,往大厅里面殷勤地让着我们。可从他们这八个字儿的吆喝里,我却分明听到了那口熟悉的“赵本山味儿”。
  “小伙子,是辽北的吧?”“嗯哪,铁岭的!先生猜得真准!““那你真就是赵本山说的,从那个大城市来的啦!”他乐了。
  “先生请点菜!”我示意小服务员把菜谱让到女儿面前。她埋单,我蹭吃,当然她说了算!可服务员这句话却叫我又听到了一股子“苦森森”的曲麻菜味儿,起码应该是辽南的口音,问的结果,又蒙对了,是鞍山的。
  点的锅包肉、芙蓉虾球、小白菜粉丝丸子汤、地三鲜,还有压轴的“大丰收”,不大一会儿就陆续端上来摆满了桌子。
  “哎呀,这不就是回到哈尔滨了吗?太地道了!就是那个哈尔滨的味道,老东北的做法!”老伴儿刚刚开始“啜”了几下,就赞不绝口了。锅包肉炸的火候酥脆,浇的汁儿甜酸相宜;芙蓉虾球,下面一圈儿铺着甜橙子瓣儿,上面堆满了叠罗汉式的粉莹莹的大虾球;地三鲜泛着紫绿黄三色油光光的色彩;小白菜粉丝丸子汤的鲜味儿,更是清靓靓,润到了心里。以东北油豆角为主,青苞米,土豆子,还有小倭瓜相伴的“大丰收”终于最后上场了。这个菜真是绝了!女儿这个称得上比较挑剔的“美食家”也连声说,“这个豆角好吃,真好吃!”“好吃你就多吃点儿,这可是原汁原味咱东北老家的油豆角,是做的最正宗的家乡菜了!”老伴儿用公筷儿不停地给她往盘子里夹着。
  菜过五味,菜馆老板来了。
  “咱家的菜感觉怎样,满意不?”
  竟是一口道道地地的沈阳腔。这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告诉我们,这个油豆角在纽约可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儿,是他专门从东北老家空运过来的!上灶的厨师也是他从沈阳聘来的,怪不得这菜样样做的都这么正宗!
  “你们家的服务员怎么听着也都是辽宁口音?”我好奇地问道。
  “当然啦,他们也全是在咱沈阳那两溜儿招来的!”
  “老板,你真是用心良苦啊,连菜带大师傅,还有服务员都搬到美国来了。顾客光临,特别是东北老乡一进门,真就是宾至如归啦!”我夸赞着。
  “你说对了,老乡总忘不了家,咱就图个宾至如归,像回了老家这四个字儿的亲切感!”
  “那些大姑娘、小小子在你这儿肯定用得顺手称心吧?”我又关心起那些服务员来。
  “还行吧,刚来咱这头两年都挺好,再往后……”他突然打住了,沉吟了一下,“待了两年就都变了……”
  我有些不太懂了,接着问,都变咋样了?老伴儿却扯了我一下,揶揄道,“都变傻样啦!”我好像突然间傻气稍解,茅塞顿开,啊哦,明白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东北家乡人不假,可到了异国他乡咋能一成不变呢!老祖宗不也说,要入乡随俗吗?看来,这变是绝对的,不变只是相对的了。多数人秉承的虽然还是中国的初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脑子里还是中国式的传统思维。可屡见不鲜的是,不也有说着中国话,却变得把“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华夏古语又加上了一句——“小心背后给一枪”吗!
  说话之间,落地窗外,圆圆的大月亮升起来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不是中秋节的八月十五,可我还是想到了苏老夫子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发寄语,无论海内海外,亦或天涯海角,相遇即是缘,惟愿都惜缘,天下都平安。
  回程途中,那略解乡愁的家乡菜,仍余味不绝。细思慢品,不变的还是那生于南国的红豆,还有,那长在北国的油豆……
  油豆是吃到了,梦圆了吗?
  
  2023年10月于纽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看呢,看呢,白云紧贴着村庄了。 是呢,玉儿,那是白云在吻着村庄的额头呢。 那个叫玉儿的就是我,那个说出“白云吻着村庄的额头”诗句一样的人,是我的母亲。 白云朵朵,飘逸,悠然,...

品味红尘 对红尘的眷恋,让情在不断的蜿蜒;在红尘中徘徊,让爱,充满了整个胸怀;却有多少无奈,在慢慢地归来。慢慢品味红尘,就会知道那些曾经经历的风尘,早已经不是天空的白云,早就...

一 “各位旅客,车辆已启动,请坐稳扶好。下一站,草堂路口……” 草堂路,让人想起杜甫草堂——天府之国的名胜古迹。小城里的这条路,是附庸风雅呢,还是东施效颦? 家就在草堂路口,时...

岁月之花 走在岁月的路上,总是想要有着自己的一个梦想,在那里永远都没有风沙,永远都可以看到鸟儿在头上的叽叽喳喳,在笑,在不断地骄傲。而我,可以慢慢地走着,可以慢慢地欣赏着,可...

失意?得意? 一层淡淡的雾,在犹豫,在踌躇,在缭绕,在缥缈,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看不到后面到底是怎么样的岁月之花。而我,还是这样走着,前行着。早就过了懵懵懂懂的年纪,但是从...

记忆的芬芳 记忆,在不断荡起涟漪,在那些向往海洋里面,不断地蜿蜒。岁月的伤感,在不断地依恋,看不到尽头,却在心头,留下着淡淡的忧愁。那些彷徨,会带着些许的忧伤,在不断地旋转,...

新的开始 一个人走在路上,东面的阳光,在头上徜徉,就像是散步一样。尽管已经是春天了,但是风还是有些苦涩,带着凛冽,在描绘着日子里面的圆缺;冰也开始融化,而雪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挣...

家里的柚子,于一场漫长的干旱后居然大丰收。金灿灿地,艳丽在乡村萧索的冬日里。那是父亲闲种在门前菜园子里的,收了两千来斤,堆在屋角里。父亲四处呼亲唤朋来家搬运。如果母亲在,就...

一 那年秋天,我坐着王向前的越野车,满心欢喜地去阿尔泰山里拍摄,总觉得能捞到几个不错的好片子出来。这年的秋色特别好,天气也冷得晚,山外的树叶都是一点点由绿变红变黄,把秋天的味...

带着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的兴奋,我们继续前行,没想到在哲古草原的路边,又遇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只是阴雨天,光线不理想,总觉那金雕的细节没能拍到,其英武的形象没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