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
  这是我老家在1961年地瓜大丰收以后就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有了地瓜,就可以活命,别管维生素什么的,果腹是第一需要。日子里有了地瓜,一切皆好。
  1961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记得地瓜是这一年的标准符号。所以,在得到温饱之后的60年代初出生了很多孩子,被称为“地瓜孩”,他们是捧着地瓜这个宝来到人世间的,如果按照百日抓周的习俗,他们手中一定紧紧地攥着一个地瓜,秤杆,算盘,钢笔,甚至元宝,都不是家长希望的,不是他们短见,而是希望孩子抓住眼前最贴近的幸福。
  我的老家就有抓周抓地瓜的例子,老人说,也没有什么可供孩子抓的。民以食为天,让孩子抓取了一个真理。
  饥饿,限制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力,更限制了生育。一个个地瓜,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个宝!
  16岁的时候,我就成了“抱宝人”。每年的深秋,开始收获地瓜了,力大的整壮劳力担负“抱筐送瓜”的角色,我也在其中,这是一份荣耀。手推车上两个筐,装满整齐摆放的地瓜,到了农户院外就吆喝“抱瓜啦”,声音拖长,主人听到声音就出门来迎,喊着“宝贝来了”。宝贝,一语双关。
  生怕遇到个二愣子,不会小心,给地瓜弄得破了皮,所以就那样喊。
  “涝水眼子的还是山瘠地的?”户主先这样问。
  “涝水眼子”指的是平泊地,地瓜水分大,不太好吃,所以要切成瓜干。“山瘠地”指的是山岚贫瘠土地,地瓜水分小,甜度大,一般是要做储备过冬,是入冬到开春的口粮。
  解下车绳,抱筐入屋,主人都是好话相问,一番恭维。生怕哗啦一下倒在屋地上。一个个从筐里拾出来,那才能赢得好感。递一碗水,润润喉,是最好的招待。
  曾嫂是个能言善道的角色,我抱筐进屋,总有话题,怕我不耐心,就蹲下一起拾地瓜,慢吞吞地,分散我的注意力。说起她娘家村里的一个姑娘,长得那可是满村挑不出一个,不算百里挑一,也是三五里难找。樱桃小嘴,瓜嫩的脸皮,谁见了都拿不下眼。“那小模样啊,比起你曾嫂啊,那可是好了十几个冒。”曾嫂这话,队上的人都听见过。“十几个冒”就是十几倍的意思。当时,我没当回事,事后跟别人说起,他们说那个村只有22户。
  事后遇到我,看我脸红,便小声唠叨一句——山瘠地的瓜好吃,小庄的姑娘好看。这是怎样的逻辑?考学后学习“信天游”的特点,觉得这是“起兴”,不过,她喜欢山瘠地的地瓜是真,但分配地瓜,我只负责“抱筐”,管不了地瓜的出处。
  不过,好话可以让急性子脾气慢下来,地瓜就幸运了。曾嫂的心思我懂得了。一年的口粮,地瓜占了七八成,地瓜就是命根子,碰破一个地瓜的皮,就像割破了手指头还疼。所以,“烀地瓜”不洗泥,而是拿笤帚扫一下,除了为了好吃,留住那股香,更有珍惜之意。曾嫂就说,熬地瓜粥,和做地瓜丝,口味就是不一样。那时,一种食材,多种吃法,是为了吃出个好滋味,是对食材深度的爱。
  地瓜是个宝,这是从深度贫困中走出来的人们的心声啊。
  
  二
  胶东人喜欢睡大炕,可能和东北地区的习俗差不多。炕上睡人,炕下睡地瓜。地瓜的待遇几乎和人差不多了。
  上世纪70年代,改造火炕,有了新设计。炕下挖出方坑,木棍铺底。用立柱支撑石板,石板上面是炕筒子。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炕下的瓜窖子。富人家有宝藏于夹墙坚壁之中。贫困日子里,农人以什么为宝?不宝金玉,以糊口之物为宝。生活因有了地瓜,就有了活下来的盼头。这样的生活韧性,可能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
  人口不多的人家,火炕宽敞,从来不会给地瓜另外找一个安身之处。一盘火炕的一侧,留出大约二尺宽,如果从方位看,都在火炕东侧,西侧临着正厅,安装锅灶,害怕灶的火气太大,伤了地瓜。炕上摆着玉米塞子(玉米芯),其上整齐摆放地瓜,那些地瓜,就像小伙子的脑袋,探头探脑的,农人掀开覆盖在其上的破絮被子,总是带着一抹笑,因为这是他们的底气,一冬一春,地瓜当家。果腹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如果抛开时代性,侈谈幸福,我觉得都是不能把握住幸福的旋律,甚至谈幸福容易走调。真正的幸福感是随生活的起伏而变化的,能够安于当下,幸福从不会丢失。佛说,若能淡则知足,幸福始于知足。有几分道理,也不全然,就像我的邻居六母曾经说,地瓜垛子边上再放上一袋小麦,那日子就好过了。她显然并不知足,在贫困的日子里,还有着生活的企望,尽管她的想象力让我感觉有点心酸,但足以让我感觉到幸福也是不断追求。
  六母曾经看着一垛子地瓜矮下去,也是忧心忡忡,对我母亲说,那时就发疯地生孩子,一口气七八个,地瓜都害怕。母亲无语,她只有我一个儿子,总想着再有一个。那时的地瓜在六母眼中就是一张张毛票,再怎么多,也经不住一天抽一叠。哪个孩子啃地瓜,皮上有瓤,六母都要投去憎恨的目光,善良而温性十足的六伯见此情境,都要陪着瞪几下眼。他的眼光是会说话的,孩子们甚至连皮都吃了。
  那年,六母给大儿子“才哥”盖新房子,记得六母就提前准备了好吃的,问我母亲借去一面斗地瓜面,母亲说不用还了,本来就觉得应该相帮,正好。六母领情,房子上顶盖的那天中午,六母擀的就是地瓜面条。地瓜面的粘性差,切出的面条只能放在玉米叶上蒸。六母特别想着我,干活的人吃完,盛给我一碗。
  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一定是最贵重的,地瓜,地瓜面,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够贵重了,那就是宝,时光珍藏下来的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味道就变得酸甜起来。
  记得佛家星云说,在最艰难时,半碗咸菜,是比什么珍馐美味还要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地瓜也是如此,有价值的东西才可称之为宝。
  那时上学要带干粮,我并不喜欢用粗布包一个地瓜,总觉得丢人现眼,但我无力对抗贫穷,只能默默地包裹好。学校操场外的一条高崖子下是我的饭桌,那里几乎没同学可以看得见。同学夕文见我啃地瓜,便掏出半张烙饼和我换。眼圈马上关不住眼泪。如果不是那个地瓜午餐,我还真的不知道回忆高中生活还有什么值得我激动的。地瓜,在我的日子里,成为难舍的宝,同学情,也被那个地瓜锁定了味道。
  这样的故事,属于自己时光的温暖记忆,可能对别人毫无意义,我需要一点意义就够了,不会填满那段日子的苦,但已经加入了甜。
  
  三
  谁没有个亲情友情往来的,农家能够拿出来的,数得着的就是熟地瓜干。深秋时节,一根不落叶柴枝插上墙头,那些瓜干就琳琅满目地插在枝条上,农家的风景,在那一刻,散发出香甜。半干的状态入坛,闷上个把月,瓜干浑身长了霜,那真的就像涂了脂粉,看着食欲顿生,进屋就想着揭开那个坛子。坛子藏宝,也要按捺住心情,一旦提前打开,宝气飞了,一秋的功夫白费。母亲总要年年留出最好的地瓜干,因为邻居信伯的儿子在哈尔滨回家探亲,总要捎回一些城里的东西,作为回礼,瓜干责无旁贷,最多再配一点花生米。
  不敢说礼轻情意重,农家的宝只有这两样,一颗热心,有谁不懂。未必就比鱼翅燕窝逊色,也总比一顿空话寒暄强多了啊。那时母亲并不感到局促,因为她向邻居献出了自己的所能。邻里乡情,并不因为东西是否贵重而淡而浓,心意到了,什么都是宝贝啊。淳朴,是文人崇尚的品质,但农家的淳朴总是注满心酸的味道。
  地瓜是个宝。一根芽子,随便插在一堆土里就活了。春天来了,母亲总是屋前向阳处,将地瓜插进土里,覆盖上几个草把子保温,出芽了,母亲见缝插针,屋边房后,角角落落,插上芽子,挖个小坑,把鸡粪埋进去,秋获地瓜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弥补着口粮的不足,捉襟见肘的日子于是就宽裕了点。
  其实,我也抱怨过。外出工作多少年,还是说,见了地瓜就犯愁,吃腻了。日子好了,大米白面,有的是,地瓜算什么,总不能上桌,不能成为主粮吧。我少了对地瓜的敬重之心。突然想起我老家的“粑粑地瓜话”。“粑粑”指的是玉米饼子,先舍弃不说。
  “吃地瓜,用接碟。”是说吃地瓜也要讲究,后一句是“浪上一浪”,浪,可能是与浪漫意思接近,大约是“摆谱”吧,自己跟自己摆谱,自作多情,自我陶醉。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态度。地瓜是粗食,不入眼,不值得,但在农人的心底,它是个宝,所以才有“接碟”一说。粗细的划分,我历来就不赞成,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再穷的日子,以珍重之心对待,也能过出滋味,否则,在大鱼大肉面前,也不会生出感恩之心。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但这是生活,抱怨未必就能改善,安享而不失梦想,应该是生活的蕴意吧。
  说起地瓜的好,不仅仅是吃着甘甜,还有一点也不能不说。那些年吃草面,啃树皮,大便困难,难到了要用手指头抠,痛苦不堪。有了地瓜,只要看看从茅房出来的人的脸色就知道,舒坦,没有一点负担。那时,很少听到农村有人得了肠炎、肠梗阻之类的疾病,不能不说地瓜是一副好药,不必大张旗鼓地宣传,人们也认可。
  
  四
  记得,那时村里最壮观的是全村的地瓜窖子,十个生产队,每队一个窑洞,里面放着来春的地瓜种,地窖子保暖,遇到寒冬,窖子的一端还留出了烧火加温的洞口,一冬什么都可以放下来,给地瓜取暖,是冬天里不能耽搁的大事。每当出瓜时,我发现地瓜身上都冒出了汗水。留下一个种子,就留下了来年的希望。那时,我还是顽皮的孩子,总喜欢和伙伴钻进地窖子躲猫猫,仿佛地窖子也藏着宝贝。
  老了,更觉地瓜是个宝,医生说,胃肠不好,适当吃点地瓜,比什么药物都好。朋友说我是“旧情复发”,有点儿。不过,当下我可以挑剔一点了,非“蜂蜜罐”、“烟薯25号”不吃。这两个品种最走俏,街上的烤地瓜,就是这样的品种。
  遇到烤地瓜,我禁不住那股子香气,咽不下口水,来上一个。家里有烤炉,深秋到冬末,几乎每顿要来一个烤地瓜,一半处于怀念,一半在于喜欢,百分之百是个宝。可能美食家的好奇心,并不在地瓜上,但日子里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成为美食,喜欢的东西,比美食更好。
  两个家在农村的朋友,早就打来电话,约我刨地瓜,必须亲自动手,找找获宝的感觉。
  去往内蒙古科尔沁求医,遇到东北一个大姐,她说,东北那旮旯地瓜是稀罕物,老家的地瓜什么味,50几年没尝过了。地瓜,牵动了一个人的乡愁,不是个宝吗?
  我答应大姐,要邮寄“蜂蜜罐”,大姐甜甜地笑。
  想起这个承诺,想起大姐的笑,我必须以诚信为宝。
  在遥远的地方,我们结下一段“地瓜缘”,地瓜,还不是个宝?
  
  2023年11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落叶,是季节的精美信笺,一枚枚落叶从深秋翩然走来,以最美的姿态和从容的步伐。 落叶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深秋,叶的颜色从绿变黄或者变红,然后,离开...

一 一只蜗牛是怎么爬到洗菜池里的,我不得而知。 下班急匆匆回家,拎起刚买的蔬菜,挽起袖子走向洗菜池,就看到这只把自己拉得长长的软件动物。心一下子缩紧,丢下装菜的塑料袋跑回客厅,...

银杏绿了又黄了,岁月便在不经意间流逝。眼下秋已深,银杏叶子金黄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不悲秋,只是想起银杏地里曾经的故事,羞于启齿的往事,总会隐隐地心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

10月31日至11月7日,我有幸参加原34668部队老战友开展为期8天的故地重游活动。紧凑的行程,总觉得时间过得快,感觉没聚好,没看够,没玩好。尽管如此,还是感慨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关键词...

一 在那个小村上,住着一位65岁的老太太。她的头发如银丝般闪着光,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她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慈祥的老伴,但命运的无情让她失去了这一切。老伴的离世,就像一场突...

把石头向上推,很难;使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很容易。风吹雨打,地质运动,甚至一声咳嗽,一时的不耐烦,都足以引起石头顺坡下滑。坚持一样东西,只需要一种动力,抑或一个理由;而放弃一...

走在秋日的明媚里,感受着天高云淡,心情如天空一样高远、空灵。即便偶有一阵风吹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意与怅然。人间有朝暮,落叶已惊秋。其实秋来时岁月的回眸并未走远,总有些风景...

一个村庄的脱变 一 一直以来,有一个念头在折磨着我,它折磨了我很久很苦。我一定要抽空到一个叫过湾的地方去看看,这个地方位于舒城县的东北角,离县城大约20多公里,是南港镇和百神庙镇...

客旅西宁厦门一路攻略 蒲萍 西宁市是座美丽的都市,她是青海的省会。我在西宁旅游了一个月,所以我爱这个城市。西宁有美丽的青海湖,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 西宁紧邻新疆咫尺,新疆享有水...

◎芥菜丝和柿饼 周日下午,我在家中忙碌着,一心想要腌制出完美的芥菜丝来。刚才,小区门口的小贩叫卖着新鲜的芥菜疙瘩,价格便宜得令人惊喜,我兴冲冲地买了六斤,打算将这平凡的菜根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