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偏僻的山乡时,正是叶落花凋零的时节。然而,眼前的秋色却十分迷人。
沿着山下的田间小路行走,满目是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间或还有一丛一丛的绿。田岸的山坡上是一片火红的柿树,又一片碧翠的松林。弯弯山溪缠绕村寨,炊烟袅袅,颇带凉意的山风迎面拂来,人似平要醉倒在稻香丛中了。顺手摘一把野菊花,生命中便有了一种崭新的萌动,为这份恬然而激动。
三十余年前,我曾在这山区的小学校当过短期的代课老师。小学校座落在山腰上,百来个学生,四个教师和一个做饭的工友。听学校的老教师讲,那位挑水烧饭带敲钟的工友,原是这所分校的负责人,只因在文化革命开始不久,将一幅标语“打响春耕生产第一炮”的“一”字,写时往下一带,有人硬要读成“0炮”,而成了现行反革命。游乡批斗后,成了小学校的勤杂工。他姓朱,家在几里外的村子里,山民们都称他朱先生(可惜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了)。长期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朱先生过早地衰老了。那时,每逢我看到他佝偻着腰,从山下挑一担水吃力地上山时,人已气喘吁吁,额汗涔涔,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时,我跑过去默默帮他,他却说:“不用,姑娘,还是我行些。”朱先生就这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地、喂猪、烧饭、敲钟。虽然是天天见面,进校后我却从来没有跟他讲过一句话。直到有一次周末,其他三位教师都回家了,只剩下朱先生和我。那时我只是一个刚步出校门的十七八的女孩子,独自在山中过夜,心中十分害怕。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季节,那晚,我将所有的门都闩好,并用课桌顶上,尔后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灯也不敢点,数着天上的星星,怕极了。忽听朱先生在外面高声喊我,这是我进校以来,第一次听到朱先生高声讲话,我赶紧跑了过去。
“怕吗?不用怕,我在门外坐着呢。”朱先生温和地对我说。从这以后,我们成了不讲话的好朋友。
不久,朱先生被遣送回乡。他走的时候,好凄然,一套破旧的铺盖卷儿,一只笨重的大书箱,别的什么也没带。那天,太阳很好,我默默送他。炫目的阳光下,朱先生的眼睛潮潮的,他说:“你年轻,要热爱教书工作,特别是这偏僻的山区需要你这样的年轻教师。”朱先生过早斑白的头发在秋风中颤抖着。我不再送了,我怕眼泪流了出来。
然而,我不久就辜负了朱先生的殷切厚望,离别了小学校,进城当了工人。
而今,又是秋天。走在这古老而又充满芬芳的弯弯山路上,我涌出一股不能自己的深情。我感到,那辛酸的往事已经一步一步被踩在了自己的脚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作了我关于历史和人类的许多断想,化作了我思维世界和感觉世界的一部份。
不知不觉中,我已爬上了山坡。山坡上蜿蜒伸展的小路,象一条彩色的丝带,把一处处农舍连接起来。忽见松花丛中闪出一角红楼屋,过路的山民告诉我,那是新盖的学校。
我一阵喜悦,抬眼望去,校门荷塘边盛开着一树芙蓉花。那花开得如火如霞,把这深秋的寒塘点染得分外妖娆,不禁使人想起“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的诗句。
我一步一步朝校门走去,就在这一瞬间,二十余年的光阴飞逝,心中如电如梦如幻,逝去的岁月,了无痕迹。
轻轻跨进校园的大门,满地是碎叶残红。而园中一株高大的枣树,却长得枝叶繁茂,星星般的枣子结成一串串。校园内静悄悄,教室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我在校园中静静地站着,心中忽地涌出一种异乡的孤独感。是的,我跋涉了几十里山路,来到这偏僻的山区,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寻找那土砖四合院的梦景?而那些梦早已埋葬在那校园新楼的基石底下了。抑或是来告诉朱先生,如今我的女儿成了市某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我正苦苦思索自己此行的目的时,一位中年男子向我走来,他说他就是小学校的校长。
天色不早了,校长把我领进了他的家。这是一座小小的庭院,院里竹篱上绽开的几朵秋菊,占缀着这浓浓的秋色。走进校长的书房,屋里很洁静,宽敞的窗棂上垂挂着竹帘,一张小桌几上,铺着雪白的钩针花巾。一个杏黄色的红瓷花瓶中,插着几枝翠绿色的竹子,宁静而挺秀。主人掀开竹帘,立时一重重山脉印入眼帘,山色苍茫,夕阳隐在青山外。
入夜,月光在案桌上静静地流泻着,山里的夜来得早。校长让我早早休息,他告诉我,朱先生平反后,调到乡中学任教,去年已退休,他家就在两里外的大屋村。他说,翌日带我去。
屋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轻轻放下竹帘,听秋风在帘外低絮。竹帘半暗半明,若开若闭,一帘月色卷花影,真有些人悄悄,帘外月朦胧。朱先生,您平反了,可那十几年喂猪的光阴呢?谁能找回?
我决定明晨去大屋村。
沿着山下的田间小路行走,满目是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间或还有一丛一丛的绿。田岸的山坡上是一片火红的柿树,又一片碧翠的松林。弯弯山溪缠绕村寨,炊烟袅袅,颇带凉意的山风迎面拂来,人似平要醉倒在稻香丛中了。顺手摘一把野菊花,生命中便有了一种崭新的萌动,为这份恬然而激动。
三十余年前,我曾在这山区的小学校当过短期的代课老师。小学校座落在山腰上,百来个学生,四个教师和一个做饭的工友。听学校的老教师讲,那位挑水烧饭带敲钟的工友,原是这所分校的负责人,只因在文化革命开始不久,将一幅标语“打响春耕生产第一炮”的“一”字,写时往下一带,有人硬要读成“0炮”,而成了现行反革命。游乡批斗后,成了小学校的勤杂工。他姓朱,家在几里外的村子里,山民们都称他朱先生(可惜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了)。长期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朱先生过早地衰老了。那时,每逢我看到他佝偻着腰,从山下挑一担水吃力地上山时,人已气喘吁吁,额汗涔涔,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时,我跑过去默默帮他,他却说:“不用,姑娘,还是我行些。”朱先生就这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地、喂猪、烧饭、敲钟。虽然是天天见面,进校后我却从来没有跟他讲过一句话。直到有一次周末,其他三位教师都回家了,只剩下朱先生和我。那时我只是一个刚步出校门的十七八的女孩子,独自在山中过夜,心中十分害怕。记得那是一个初秋的季节,那晚,我将所有的门都闩好,并用课桌顶上,尔后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灯也不敢点,数着天上的星星,怕极了。忽听朱先生在外面高声喊我,这是我进校以来,第一次听到朱先生高声讲话,我赶紧跑了过去。
“怕吗?不用怕,我在门外坐着呢。”朱先生温和地对我说。从这以后,我们成了不讲话的好朋友。
不久,朱先生被遣送回乡。他走的时候,好凄然,一套破旧的铺盖卷儿,一只笨重的大书箱,别的什么也没带。那天,太阳很好,我默默送他。炫目的阳光下,朱先生的眼睛潮潮的,他说:“你年轻,要热爱教书工作,特别是这偏僻的山区需要你这样的年轻教师。”朱先生过早斑白的头发在秋风中颤抖着。我不再送了,我怕眼泪流了出来。
然而,我不久就辜负了朱先生的殷切厚望,离别了小学校,进城当了工人。
而今,又是秋天。走在这古老而又充满芬芳的弯弯山路上,我涌出一股不能自己的深情。我感到,那辛酸的往事已经一步一步被踩在了自己的脚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作了我关于历史和人类的许多断想,化作了我思维世界和感觉世界的一部份。
不知不觉中,我已爬上了山坡。山坡上蜿蜒伸展的小路,象一条彩色的丝带,把一处处农舍连接起来。忽见松花丛中闪出一角红楼屋,过路的山民告诉我,那是新盖的学校。
我一阵喜悦,抬眼望去,校门荷塘边盛开着一树芙蓉花。那花开得如火如霞,把这深秋的寒塘点染得分外妖娆,不禁使人想起“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的诗句。
我一步一步朝校门走去,就在这一瞬间,二十余年的光阴飞逝,心中如电如梦如幻,逝去的岁月,了无痕迹。
轻轻跨进校园的大门,满地是碎叶残红。而园中一株高大的枣树,却长得枝叶繁茂,星星般的枣子结成一串串。校园内静悄悄,教室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我在校园中静静地站着,心中忽地涌出一种异乡的孤独感。是的,我跋涉了几十里山路,来到这偏僻的山区,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寻找那土砖四合院的梦景?而那些梦早已埋葬在那校园新楼的基石底下了。抑或是来告诉朱先生,如今我的女儿成了市某中学的一名优秀教师?我正苦苦思索自己此行的目的时,一位中年男子向我走来,他说他就是小学校的校长。
天色不早了,校长把我领进了他的家。这是一座小小的庭院,院里竹篱上绽开的几朵秋菊,占缀着这浓浓的秋色。走进校长的书房,屋里很洁静,宽敞的窗棂上垂挂着竹帘,一张小桌几上,铺着雪白的钩针花巾。一个杏黄色的红瓷花瓶中,插着几枝翠绿色的竹子,宁静而挺秀。主人掀开竹帘,立时一重重山脉印入眼帘,山色苍茫,夕阳隐在青山外。
入夜,月光在案桌上静静地流泻着,山里的夜来得早。校长让我早早休息,他告诉我,朱先生平反后,调到乡中学任教,去年已退休,他家就在两里外的大屋村。他说,翌日带我去。
屋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轻轻放下竹帘,听秋风在帘外低絮。竹帘半暗半明,若开若闭,一帘月色卷花影,真有些人悄悄,帘外月朦胧。朱先生,您平反了,可那十几年喂猪的光阴呢?谁能找回?
我决定明晨去大屋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