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最美的年纪,实现了最美的价值,何其乐也。人们都说:女孩子的芳华是最美的。确实,我的芳华,真的是最美的,而且,是那种最荣耀的美。
在那个只求温饱、娱乐匮乏的年代。人们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工具及设施,村里只有一个广播喇叭作为宣传工具。那时候村民们能跑几里地看一场电影,能跑几十里看到一场戏,就已经很惬意了。
所以,那时候,每个村里能有一个村剧团,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欣喜若狂的地奔走相告,在远近村民的心中,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哪个村子的剧团要演戏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欢天喜地蜂拥而至,像过年一样,人山人海,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舞台,基本上都是露天的。偶尔,演员们也会在像县城那样的舞台上唱戏。那时候看戏,男女老少,拖儿带女,各自带着坐凳,在露天的场地上,座无虚席,沸腾的人们挤来挤去,没有地方坐的,会在墙头上,房顶上,大树上,到处都成了人们的最佳观赏地。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不亚于现在的演唱会,红火至极。
我下乡到南西尚村时,尚不足16岁。值得庆幸的是,南西尚村已经是博爱县远近闻名的模范村了,不仅生产搞得好,村剧团也发展的掷地有声,风生水起。
南西尚村剧团成立后,规模从小到大,从排小戏到大剧,从十来个人发展到将近五十个人,道具服装从无到有,村委和全团工作人员及演员们都付出艰辛的努力。
村剧团的成立,确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为活跃本村村民和临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生产效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青年队,也是南西尚村一个自负盈亏的单独核算生产队。所以,我们青年队在参与剧团工作方面,也得到了村委会的高度重视。
有一天,我们正在地里干活,队长说大家休息一下,队部来了几个人,要和咱们联欢一下。大家听后,特别开心,就地而坐,围成一个圈,联欢会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开始了。虽然没有音乐,没有伴奏,天真烂漫的同学们,玩的还是很用心,载歌载舞,欢歌笑语。
这时,有个同学突然指着我对大家喊:“她唱过李铁梅,还唱过阿庆嫂。”不等我反应过来,大家一起喊:“乔竹梅……来一个……乔竹梅……来一个……”
记得那时候,我是青年队年龄最小的那一个。因为小,让唱就唱,一点都不客气。我记得当时唱了歌,唱了京剧,还有豫剧……在大家的起哄下,那天“人来疯”的我,好像是包场了似的。
演出结束后,我们才知道,那是村剧团来青年队里挑演员了,总共挑走五个人。焦作知青两个,博爱知青两个,新乡知青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到剧团后,按嗓音分配角色,开始排戏了。由于,我嗓子好,且“人来疯”所以担任的都是主要角色。
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的是《前进路上》的小霞。板鼓老师敲响前奏哒、哒、哒开场了,大鼓、锣、棒子等老师打起节奏,板胡,二胡老师把音乐伴奏拉响,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全场震撼而起,诱人动听的豫剧《游场过门儿曲》奏响开戏了!
这时,作为第一个出场的我,应该挑着货郎担子,随着优美的音乐,踩着优雅的锣鼓点,非常优雅的上场了。演奏的音乐拉了第一遍……拉了第二遍……台下的观众翘首期盼着……
是啊,该上场了,我心里明白,该上场了。可是,我浑身在颤抖,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完全不听使唤了,走不动啊,挑着个担子,不知所措。心怦怦跳,好像肩上挑的东西是偷来似的。
《前进路上》是一步都前进不了了呀,大脑一片空白,学的东西,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怎么回事啊?我是怎么上台的,又是怎么下来的,都没弄清楚。后来才听说,是被编导老师推上去的。哎,演砸了丢人呀,我自己都奇怪,平时的胆都哪儿去了。平日里那个“人来疯”的我,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紧张啊,万事开头难呀!
记得第一次听《怀邦》腔调,把我笑得趴在桌上起不来,把本地的演员都笑生气了。但我不是故意的,确实是第一次听这种土里土气唱腔的真实感受。
后来,在剧团领导的指导,师傅的调教,乐队的悉心配合下,我不仅学会了《怀邦》、《豫剧》唱腔,还学会了每个剧情里所需要的坐、念、唱、打等各种技巧,成为村剧团的当红小主角。总之,我的才艺,我的胆量,都是在这里百炼成钢的。
我在南西尚村剧团里唱了五年戏,小节目不算,仅大戏就唱了十几个剧目。饰演了《前进路上》的小霞、《送货路上》的大妈、《朝阳沟》的银环、《平原作战》的小英、《辕门斩子》的穆桂英、《卷席筒》的后妈、《七郎八虎闯幽州》的小八王等角色,都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剧目。
我们剧团演的戏,很受观众喜爱,产生空前绝后的影响。我在每个剧目里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领导的肯定。
记得有一次在知青学习会上,带队干部老赵兴高采烈的在会上讲:我昨天去看戏了,演的是《卷席筒》老本戏,乔竹梅一出来,打扮像个老妖婆的一样,那小脸上抹的白粉,还有两个红脸蛋儿,鼻子边上点了个大大黑痣,走路摇摇摆摆,演的还真像个老婆儿,她画成那样,原来她演的是又叼又很的后妈。亲儿子小仓娃一出来,你看她喜眉笑眼儿,儿哎乖哎……小仓娃的嫂子一出来,你看她那脸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儿,横眉冷对,对人家又掐又拧,拳打脚踢,蹦的还高哩。下面的观众说:吆,这后妈,真狠呀!恨的牙痒痒,真想上去打她一顿。
带队干部老赵继续说:“乔竹梅一开嗓唱,台下观众一片掌声拍手叫好,还有观众在下边议论说:“这女的是那个剧团下放过来的,演啥像啥,唱的真好呀!”当时,我就赶紧给他们说:“这是俺个青年队的,她叫乔竹梅”他们都夸咱青年队出了个人才,我脸上可有光了。”带队干部老赵,这时,提高嗓门激动地说:“乔竹梅,你真是为咱青年队增光了。我今天要在这个会上,要好好表扬表杨你……”这时,青年队会上响起了雷鸣般掌声和赞美鼓励我的欢呼声。
虽然,我参加的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剧团,但是,这里却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场经历;在剧团的日子,是我青春最美妙的日子;在剧团的日子,是我收获最丰满的日子。因为,在这里我学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才艺,受到了观众们爱戴和表扬,受到了优厚的偏爱和待遇,他们个个都喜欢我,拥护我,把我宠成了天之骄子。
记得在过年演出时,团领导会给我开小灶,带肉菜吃。在那个很少见荤的艰苦年代,能吃上领导特意奖励的肉菜,那可是难得的囗福喽。领导把我当宝贝一样护着,偏爱着,经常偷偷给我塞鸡蛋,还交代不要告诉别人。不管去十里八村哪里演出,都有专人专车接送,虽然是自行车,那也是别人步行我坐车,角儿的待遇嘛。
村民们把我当明星了,他们在路上看到我时,就会争抢着拉我去他们家里。亲手给我做他们平时都不舍得吃的小压鏊,荷包蛋,手擀面等……就连长得像我化妆后的“小平同学”,都跟着我受益了,也被拉去吃了好几回呢!关键是“小平同学”吃了回来后,还说“都怨你,村民太热情,都把我吃撑了。”
村委领导非常重视我,让我在大队村委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参与村委和青年队队委的重要会议。为让我过年安心演出,还多次给了我名誉和物质奖励。
他们怕我过年不回家,不好给家里人交待,村委和队长还亲自赶着马车,拉着好多大冬瓜,冒着凌厉的寒风,跑十几公里路到我家里慰问,让我父母放心。为此,我的父母大力支持,并感到荣幸至极。
记得有一次,半夜三更我突发急病,老队长陈国庆知道后,立即和厨房的师傅老焕生及知青战友,用平车摸着黑把我拉到几里外的杨庙公社医院。为了方便,还派女知青专门护理。
我当时得的是急性肠胃炎,疼的我头撞墙,死去活来,哭的稀里哗啦,想回家,想我妈妈……
老队长陈国庆心疼地说:不要害怕,有我呢,你父母把你放心地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完完整整的把你交到你父母手里,不能说你有病了,就把你送回家不管了。
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那一大堆的医药费,还有那一大堆的贴心的话儿,还有那顿顿好吃的热饭菜,都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仿佛就在昨天,我好想再回到16岁呀;回到那个芳华的年代;回到和知青战友、村民们、村剧团的领导和师傅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永远不会忘记,是你们的付出,让我平安顺意;是你们教导,让我小小年纪在广阔天地里学到了才艺;是你们朴实无华,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使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终身得到爵益。
你们对我的好,够我一辈子显摆的了;你们对我的爱,够我一辈子荣耀的了;感恩生命中让我与你们相遇。
每每想起你们,想起那困苦且幸福的岁月,我就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真挚的谢意……
当年的知青小女孩,当年的村剧团的小演员,只能用文字记载方式,记住你们!向恩人们表示感谢啦!
2023年10月21日
在那个只求温饱、娱乐匮乏的年代。人们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工具及设施,村里只有一个广播喇叭作为宣传工具。那时候村民们能跑几里地看一场电影,能跑几十里看到一场戏,就已经很惬意了。
所以,那时候,每个村里能有一个村剧团,大人和孩子们都会欣喜若狂的地奔走相告,在远近村民的心中,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哪个村子的剧团要演戏了,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欢天喜地蜂拥而至,像过年一样,人山人海,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舞台,基本上都是露天的。偶尔,演员们也会在像县城那样的舞台上唱戏。那时候看戏,男女老少,拖儿带女,各自带着坐凳,在露天的场地上,座无虚席,沸腾的人们挤来挤去,没有地方坐的,会在墙头上,房顶上,大树上,到处都成了人们的最佳观赏地。那种热闹非凡的场面,不亚于现在的演唱会,红火至极。
我下乡到南西尚村时,尚不足16岁。值得庆幸的是,南西尚村已经是博爱县远近闻名的模范村了,不仅生产搞得好,村剧团也发展的掷地有声,风生水起。
南西尚村剧团成立后,规模从小到大,从排小戏到大剧,从十来个人发展到将近五十个人,道具服装从无到有,村委和全团工作人员及演员们都付出艰辛的努力。
村剧团的成立,确实为村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为活跃本村村民和临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生产效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青年队,也是南西尚村一个自负盈亏的单独核算生产队。所以,我们青年队在参与剧团工作方面,也得到了村委会的高度重视。
有一天,我们正在地里干活,队长说大家休息一下,队部来了几个人,要和咱们联欢一下。大家听后,特别开心,就地而坐,围成一个圈,联欢会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开始了。虽然没有音乐,没有伴奏,天真烂漫的同学们,玩的还是很用心,载歌载舞,欢歌笑语。
这时,有个同学突然指着我对大家喊:“她唱过李铁梅,还唱过阿庆嫂。”不等我反应过来,大家一起喊:“乔竹梅……来一个……乔竹梅……来一个……”
记得那时候,我是青年队年龄最小的那一个。因为小,让唱就唱,一点都不客气。我记得当时唱了歌,唱了京剧,还有豫剧……在大家的起哄下,那天“人来疯”的我,好像是包场了似的。
演出结束后,我们才知道,那是村剧团来青年队里挑演员了,总共挑走五个人。焦作知青两个,博爱知青两个,新乡知青一个,我就是其中之一。到剧团后,按嗓音分配角色,开始排戏了。由于,我嗓子好,且“人来疯”所以担任的都是主要角色。
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的是《前进路上》的小霞。板鼓老师敲响前奏哒、哒、哒开场了,大鼓、锣、棒子等老师打起节奏,板胡,二胡老师把音乐伴奏拉响,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全场震撼而起,诱人动听的豫剧《游场过门儿曲》奏响开戏了!
这时,作为第一个出场的我,应该挑着货郎担子,随着优美的音乐,踩着优雅的锣鼓点,非常优雅的上场了。演奏的音乐拉了第一遍……拉了第二遍……台下的观众翘首期盼着……
是啊,该上场了,我心里明白,该上场了。可是,我浑身在颤抖,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完全不听使唤了,走不动啊,挑着个担子,不知所措。心怦怦跳,好像肩上挑的东西是偷来似的。
《前进路上》是一步都前进不了了呀,大脑一片空白,学的东西,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怎么回事啊?我是怎么上台的,又是怎么下来的,都没弄清楚。后来才听说,是被编导老师推上去的。哎,演砸了丢人呀,我自己都奇怪,平时的胆都哪儿去了。平日里那个“人来疯”的我,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紧张啊,万事开头难呀!
记得第一次听《怀邦》腔调,把我笑得趴在桌上起不来,把本地的演员都笑生气了。但我不是故意的,确实是第一次听这种土里土气唱腔的真实感受。
后来,在剧团领导的指导,师傅的调教,乐队的悉心配合下,我不仅学会了《怀邦》、《豫剧》唱腔,还学会了每个剧情里所需要的坐、念、唱、打等各种技巧,成为村剧团的当红小主角。总之,我的才艺,我的胆量,都是在这里百炼成钢的。
我在南西尚村剧团里唱了五年戏,小节目不算,仅大戏就唱了十几个剧目。饰演了《前进路上》的小霞、《送货路上》的大妈、《朝阳沟》的银环、《平原作战》的小英、《辕门斩子》的穆桂英、《卷席筒》的后妈、《七郎八虎闯幽州》的小八王等角色,都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剧目。
我们剧团演的戏,很受观众喜爱,产生空前绝后的影响。我在每个剧目里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喜欢和领导的肯定。
记得有一次在知青学习会上,带队干部老赵兴高采烈的在会上讲:我昨天去看戏了,演的是《卷席筒》老本戏,乔竹梅一出来,打扮像个老妖婆的一样,那小脸上抹的白粉,还有两个红脸蛋儿,鼻子边上点了个大大黑痣,走路摇摇摆摆,演的还真像个老婆儿,她画成那样,原来她演的是又叼又很的后妈。亲儿子小仓娃一出来,你看她喜眉笑眼儿,儿哎乖哎……小仓娃的嫂子一出来,你看她那脸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儿,横眉冷对,对人家又掐又拧,拳打脚踢,蹦的还高哩。下面的观众说:吆,这后妈,真狠呀!恨的牙痒痒,真想上去打她一顿。
带队干部老赵继续说:“乔竹梅一开嗓唱,台下观众一片掌声拍手叫好,还有观众在下边议论说:“这女的是那个剧团下放过来的,演啥像啥,唱的真好呀!”当时,我就赶紧给他们说:“这是俺个青年队的,她叫乔竹梅”他们都夸咱青年队出了个人才,我脸上可有光了。”带队干部老赵,这时,提高嗓门激动地说:“乔竹梅,你真是为咱青年队增光了。我今天要在这个会上,要好好表扬表杨你……”这时,青年队会上响起了雷鸣般掌声和赞美鼓励我的欢呼声。
虽然,我参加的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剧团,但是,这里却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场经历;在剧团的日子,是我青春最美妙的日子;在剧团的日子,是我收获最丰满的日子。因为,在这里我学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才艺,受到了观众们爱戴和表扬,受到了优厚的偏爱和待遇,他们个个都喜欢我,拥护我,把我宠成了天之骄子。
记得在过年演出时,团领导会给我开小灶,带肉菜吃。在那个很少见荤的艰苦年代,能吃上领导特意奖励的肉菜,那可是难得的囗福喽。领导把我当宝贝一样护着,偏爱着,经常偷偷给我塞鸡蛋,还交代不要告诉别人。不管去十里八村哪里演出,都有专人专车接送,虽然是自行车,那也是别人步行我坐车,角儿的待遇嘛。
村民们把我当明星了,他们在路上看到我时,就会争抢着拉我去他们家里。亲手给我做他们平时都不舍得吃的小压鏊,荷包蛋,手擀面等……就连长得像我化妆后的“小平同学”,都跟着我受益了,也被拉去吃了好几回呢!关键是“小平同学”吃了回来后,还说“都怨你,村民太热情,都把我吃撑了。”
村委领导非常重视我,让我在大队村委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参与村委和青年队队委的重要会议。为让我过年安心演出,还多次给了我名誉和物质奖励。
他们怕我过年不回家,不好给家里人交待,村委和队长还亲自赶着马车,拉着好多大冬瓜,冒着凌厉的寒风,跑十几公里路到我家里慰问,让我父母放心。为此,我的父母大力支持,并感到荣幸至极。
记得有一次,半夜三更我突发急病,老队长陈国庆知道后,立即和厨房的师傅老焕生及知青战友,用平车摸着黑把我拉到几里外的杨庙公社医院。为了方便,还派女知青专门护理。
我当时得的是急性肠胃炎,疼的我头撞墙,死去活来,哭的稀里哗啦,想回家,想我妈妈……
老队长陈国庆心疼地说:不要害怕,有我呢,你父母把你放心地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完完整整的把你交到你父母手里,不能说你有病了,就把你送回家不管了。
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那一大堆的医药费,还有那一大堆的贴心的话儿,还有那顿顿好吃的热饭菜,都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仿佛就在昨天,我好想再回到16岁呀;回到那个芳华的年代;回到和知青战友、村民们、村剧团的领导和师傅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我永远不会忘记,是你们的付出,让我平安顺意;是你们教导,让我小小年纪在广阔天地里学到了才艺;是你们朴实无华,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使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终身得到爵益。
你们对我的好,够我一辈子显摆的了;你们对我的爱,够我一辈子荣耀的了;感恩生命中让我与你们相遇。
每每想起你们,想起那困苦且幸福的岁月,我就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真挚的谢意……
当年的知青小女孩,当年的村剧团的小演员,只能用文字记载方式,记住你们!向恩人们表示感谢啦!
2023年10月21日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