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人生,一定要有花儿相伴。即使进入深秋,花儿也有意,争艳于一抹秋光。保持一份热爱,去秋天里赏花吧。突然想做秋花的“痴”了。
一
春花,是引领一个蓬勃季节的使者;秋花,是为一个精彩季节谢幕。在北方,一年的花事,可能除了傲雪凌寒的梅,田园就要进入凋零时光了。秋花,是时序里的最后华章,是田园里最终的旋律。
这几年,往海边崮山村跑得很频,三五日一趟。朋友建泽说崮山是我的第二故乡。的确,每次都要从园里带回时蔬,看见我来,几个熟络的朋友,就提着篮子往我后备箱塞。
也许是处于一种回报,我逢秋跑崮山的次数更频了,也因为崮山下那片田园,秋花次第缤纷,弥补了秋季收获后田园的冷落。时序不可改变,但眼中的风景可以装饰时序。
日子里不见花事,是多么可怕的。我第一次这样感叹。
怪不得汪曾祺曾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人间草木·人物篇》)“注视”,可以把一份喜爱花事之繁的情感注入其中?花本来就担负着相迎的角色,是谁“注视”谁?无法断定他门外的花属于哪一季,但他说出了花事的意义。也许是这样的启迪,我干脆就去田园秋花里走一走,和秋花说说话。花语,绝不是百度上的那些解释,而是眼睛和心灵的一种彼此感知。
习惯傍晚在城里的街道转圈散步,秋花缤纷时,我改变了路线,扑向田园看秋花,自定义为“踏秋香”。像汪曾祺那样,把“注视”给田园的秋花,绕花三匝,仿佛脚步催开了秋花。
二
一座赭红色的崮山,仿佛是开在村头的牡丹,是“四季牡丹”。山下的田园百亩,分成几百份,是村民的田园,一条潺潺的南溪,穿过田园,生怕花色分不出层次一样。田埂,地头,南溪夹岸,都绣着秋花。
霜降,并非一个杀手,在秋花面前,似乎是一个专情染色的信号。
一堆堆野菊,恋在田园的地头,谁舍得吆喝一声惊动了野菊和田园的絮语呢。深红色的,如烧不尽的火焰,入眼就让人惊奇,那花叫“大丽”,好名字!是姿色丰满绰约的大姑娘,秋来就喜欢招摇。秋色,什么颜色,把秋色定义为金色,大丽花不愿意。
紫色的野菊,跟红色的较劲呢。她叫“紫苑”,好家伙,真的是占据多数,要把一方土地装扮成阆苑仙境,不过,看样子有点害羞,菊瓣蜷曲着,包裹着花蕊,忍不住想发出一声命令——打开吧。那是脉脉含情的样子,怎么就急于进入卿卿我我的意境呢。想起诗人“野菊亦憔悴”的句子,却没有悲悯之意,愿憔悴地相恋于秋,秋去一定“抱枝眠”。
压丛秋色万黄英,多少金风染得成。野菊总不负秋意,离不开秋色的主题,偏向金秋借颜色,一定要和着秋的旋律一起沉醉。
最喜欢郑板桥赏野菊的眼光——乱扫秋星落晓霜。亦亭亭而立,绰约密匝,宛若黄色的星星落地,闪着橘黄的眼,小黄花如豆粒,点亮一波秋事。没有秋雨,南溪如镜,潺湲缓流,野菊照镜,哪管洗衣人的影子,也好,在花如锦里濯衣,这也是诗意生活的一部分,如此背景下的劳作是醉人的。剪几朵,放进枕头里,闻着星星味儿入眠。建泽嫂子告诉我催眠一法。未试过,我只能看作诗意的生活。
谁说“繁花不惊”。真的是,野菊花也逃不出铁律——花若芬芳,蜂蝶自来。野菊才不假装矜持,不惊不奇,蜂蝶巡舞,嘤嘤蜜语,怎能受得了?淡定,是一个虚假的词。缕缕微寒的秋风,摇曳着野菊,迎合着蜂蝶的舞姿。
其实,这样的精致,会让有浪漫情怀的人产生想法,获得纯粹的美感。在农人心中,并非如此,已经视若平常。建泽告诉我,不以野菊养蜂蝶,蜂蝶不来,来年的农事就担忧了。
传粉?应该是。我想起,英格兰近年的一个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野生蜂蝶,特别是蜜蜂逐年减少,导致农作物不能充分授粉而减产。养着,为了传粉。如果简单地把野菊招蜂引蝶看成浪漫,是肤浅了。田园里的秋物有的正在花期,这些蜂蝶会飞至那些菜花上,让秋继续奉献果实。
三
秋花,并非为了最后的争艳,原来是生态链上的一环,是在站好寒冬前的最后一班岗,诗人此时不堪“不问花事”了,而蜂蝶殷勤,一种物象,藏着千秋啊。不知蜂蝶忙,总拿轻巧来看它们,我们还是没有听懂他们的“物语”啊。有的人所做的事,别人未必懂得,学学蜂蝶,不必解释,坚持去做,总有人会懂得。背负着寂寞,照样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在人们看不见的路线上,依然忙碌着。这也许就是陶翁“归去来兮辞”的隐意?归去,飞来,岂止是诗意那么绮妙。
建泽说,宁肯翻阅着菜叶捉虫杀虫,也不能拿着喷药壶。他和那些村民,都是这条生态链上的一环。那开满田埂地头岸边的秋花,还只是一种秋色吗?一年好景君须记,记得秋色最凝重。国土之广袤,崮山田园,或许不算什么,但总有人深刻理解田园的意义,从骨子里珍爱一片田园。
村妇们串门,剪一把野菊花,进门就有了话题,从“花事”谈起,有什么事,总在花事之后。拿出花瓶插花,摆一个造型,然后端详着,多少事,都好开口了,哪怕是有点隔阂,一把菊花就释怀了,不必承认某次说话不妥,某次做事欠考虑。
花,一般是男女恋人的媒介,很在乎送什么花,有花语决定着心意,但村妇们不必去弄懂花语,也记不住,只要是花就可以。汪曾祺让访者和花说说话,没想到在这里真的变成可能,并非浪漫的想法,更不是怠慢客人的托辞。
野菊是主角,那些不被深秋击败的野花,也极尽花颜,璀璨绽放,甘愿为秋的主角捧场。
蓝色,粉色的牵牛花,我更喜欢称之为“大碗花”,小时候就这么称呼,不好改。还有一个意象,大碗花就像端着一碗秋酒,敬秋一碗酒,秋则醉。那些未被石砌的南溪水岸,就铺满了大碗花。更像点亮了两岸的花灯,牵牛花在寻找什么?不知,走到这片土地,就和南溪水一起睡,和一丛丛野菊相伴。又像一只只小号,是她吹醒了野菊?美妙的联想,都落在这片田园水湄。秋风吹来,花儿摇曳,唱着什么曲子,不用猜,一定是舞曲,漂亮的裙幅,甩动起来,看的人也跟着眩晕起来。
连建泽也弄不懂名字的秋花,给它一个“火把子”的俗名,花色艳得欲滴欲流,我不想拿出“识花”软件来纠正这个名字,因为“火把子”可以点燃他的秋色。
藤蔓铺满溪岸的南瓜,也在争取最后的机会,顶起了一朵朵黄色的花瓣。这些花,与果几乎毫无关联,秋花未必有秋实,但依然铆足了劲,争芳深秋。很多时候,我们也并非知道结果怎样,不问结果,但绽我蕊;不问结果,只知耕耘。人世间的理念,在秋花上也找到了印证。
纤小的苦菜花,一朵独挺的蒲公英花,碎如雪花的山苜楂花,一齐抓住了一刹那的秋光,显示着它们的存在。再小的花也有心蕊,再无名的人也有一个姓氏,时光给与了他们存在的机会,那就要以最美的样子感谢。
罗兰说,野花是民歌。进不了雅乐的殿堂,维也纳找不到舞台,但野花却有了广袤的时空,也有更多的观众。功名盛誉,对有的人而言,胜过所有,而对秋花,则不知为何物。渺小无闻,却生生不息。
四
胶东秋花最美是眉豆。眉豆,依字求象,弯如月牙,曲似眼眉。挂在随便拉起的几根铁丝上,或者支起的几根木棍儿上,招摇得很,好像就为了向人们展示她那副“媚”相。特别喜欢给睫毛涂色,紫红的,浓浓的,眉如花,倒是把眉豆花给逼得不起眼了。秋菜枯季,萝卜白菜还在绿着呢,眉豆走进了盘子,把可口的秋花送到了人们的嘴边。这般讨好,有谁还会对她这般艳丽说一个微词。眉豆花艳,不是为了招惹,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最好的食相。
如果浪漫情思袭来,那就坐在豆花之下,“悠悠小蝶飞豆花”(张耒句),不过,那是豆花如蝶,可不能起身扑蝶尽情戏。
南溪岸边柿子黄,黄,早被人们放进了篮子里。一树柿叶,也醉成枫叶色。在崮山人的眼中,这也是秋花。秋叶已经很疲累,却并不马上落下,歇一歇。我轻抚一叶,红色带着眼光的暖,红色的血液在叶脉上流淌,慢慢地注入了叶面。这是最后的时刻,也不放下一点入眼的可能。秋叶如花。我们再用什么好的字句送给她?泰戈尔说,死如秋叶之静美。他应该是也看到了秋叶如花的美才如此吟出赞美诗。
田园无凋零,深秋还有秋花舞。所以那些诗人总喜欢归田园居。赏秋的人,千万莫错过秋花正开时。
2023年11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一
春花,是引领一个蓬勃季节的使者;秋花,是为一个精彩季节谢幕。在北方,一年的花事,可能除了傲雪凌寒的梅,田园就要进入凋零时光了。秋花,是时序里的最后华章,是田园里最终的旋律。
这几年,往海边崮山村跑得很频,三五日一趟。朋友建泽说崮山是我的第二故乡。的确,每次都要从园里带回时蔬,看见我来,几个熟络的朋友,就提着篮子往我后备箱塞。
也许是处于一种回报,我逢秋跑崮山的次数更频了,也因为崮山下那片田园,秋花次第缤纷,弥补了秋季收获后田园的冷落。时序不可改变,但眼中的风景可以装饰时序。
日子里不见花事,是多么可怕的。我第一次这样感叹。
怪不得汪曾祺曾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人间草木·人物篇》)“注视”,可以把一份喜爱花事之繁的情感注入其中?花本来就担负着相迎的角色,是谁“注视”谁?无法断定他门外的花属于哪一季,但他说出了花事的意义。也许是这样的启迪,我干脆就去田园秋花里走一走,和秋花说说话。花语,绝不是百度上的那些解释,而是眼睛和心灵的一种彼此感知。
习惯傍晚在城里的街道转圈散步,秋花缤纷时,我改变了路线,扑向田园看秋花,自定义为“踏秋香”。像汪曾祺那样,把“注视”给田园的秋花,绕花三匝,仿佛脚步催开了秋花。
二
一座赭红色的崮山,仿佛是开在村头的牡丹,是“四季牡丹”。山下的田园百亩,分成几百份,是村民的田园,一条潺潺的南溪,穿过田园,生怕花色分不出层次一样。田埂,地头,南溪夹岸,都绣着秋花。
霜降,并非一个杀手,在秋花面前,似乎是一个专情染色的信号。
一堆堆野菊,恋在田园的地头,谁舍得吆喝一声惊动了野菊和田园的絮语呢。深红色的,如烧不尽的火焰,入眼就让人惊奇,那花叫“大丽”,好名字!是姿色丰满绰约的大姑娘,秋来就喜欢招摇。秋色,什么颜色,把秋色定义为金色,大丽花不愿意。
紫色的野菊,跟红色的较劲呢。她叫“紫苑”,好家伙,真的是占据多数,要把一方土地装扮成阆苑仙境,不过,看样子有点害羞,菊瓣蜷曲着,包裹着花蕊,忍不住想发出一声命令——打开吧。那是脉脉含情的样子,怎么就急于进入卿卿我我的意境呢。想起诗人“野菊亦憔悴”的句子,却没有悲悯之意,愿憔悴地相恋于秋,秋去一定“抱枝眠”。
压丛秋色万黄英,多少金风染得成。野菊总不负秋意,离不开秋色的主题,偏向金秋借颜色,一定要和着秋的旋律一起沉醉。
最喜欢郑板桥赏野菊的眼光——乱扫秋星落晓霜。亦亭亭而立,绰约密匝,宛若黄色的星星落地,闪着橘黄的眼,小黄花如豆粒,点亮一波秋事。没有秋雨,南溪如镜,潺湲缓流,野菊照镜,哪管洗衣人的影子,也好,在花如锦里濯衣,这也是诗意生活的一部分,如此背景下的劳作是醉人的。剪几朵,放进枕头里,闻着星星味儿入眠。建泽嫂子告诉我催眠一法。未试过,我只能看作诗意的生活。
谁说“繁花不惊”。真的是,野菊花也逃不出铁律——花若芬芳,蜂蝶自来。野菊才不假装矜持,不惊不奇,蜂蝶巡舞,嘤嘤蜜语,怎能受得了?淡定,是一个虚假的词。缕缕微寒的秋风,摇曳着野菊,迎合着蜂蝶的舞姿。
其实,这样的精致,会让有浪漫情怀的人产生想法,获得纯粹的美感。在农人心中,并非如此,已经视若平常。建泽告诉我,不以野菊养蜂蝶,蜂蝶不来,来年的农事就担忧了。
传粉?应该是。我想起,英格兰近年的一个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野生蜂蝶,特别是蜜蜂逐年减少,导致农作物不能充分授粉而减产。养着,为了传粉。如果简单地把野菊招蜂引蝶看成浪漫,是肤浅了。田园里的秋物有的正在花期,这些蜂蝶会飞至那些菜花上,让秋继续奉献果实。
三
秋花,并非为了最后的争艳,原来是生态链上的一环,是在站好寒冬前的最后一班岗,诗人此时不堪“不问花事”了,而蜂蝶殷勤,一种物象,藏着千秋啊。不知蜂蝶忙,总拿轻巧来看它们,我们还是没有听懂他们的“物语”啊。有的人所做的事,别人未必懂得,学学蜂蝶,不必解释,坚持去做,总有人会懂得。背负着寂寞,照样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在人们看不见的路线上,依然忙碌着。这也许就是陶翁“归去来兮辞”的隐意?归去,飞来,岂止是诗意那么绮妙。
建泽说,宁肯翻阅着菜叶捉虫杀虫,也不能拿着喷药壶。他和那些村民,都是这条生态链上的一环。那开满田埂地头岸边的秋花,还只是一种秋色吗?一年好景君须记,记得秋色最凝重。国土之广袤,崮山田园,或许不算什么,但总有人深刻理解田园的意义,从骨子里珍爱一片田园。
村妇们串门,剪一把野菊花,进门就有了话题,从“花事”谈起,有什么事,总在花事之后。拿出花瓶插花,摆一个造型,然后端详着,多少事,都好开口了,哪怕是有点隔阂,一把菊花就释怀了,不必承认某次说话不妥,某次做事欠考虑。
花,一般是男女恋人的媒介,很在乎送什么花,有花语决定着心意,但村妇们不必去弄懂花语,也记不住,只要是花就可以。汪曾祺让访者和花说说话,没想到在这里真的变成可能,并非浪漫的想法,更不是怠慢客人的托辞。
野菊是主角,那些不被深秋击败的野花,也极尽花颜,璀璨绽放,甘愿为秋的主角捧场。
蓝色,粉色的牵牛花,我更喜欢称之为“大碗花”,小时候就这么称呼,不好改。还有一个意象,大碗花就像端着一碗秋酒,敬秋一碗酒,秋则醉。那些未被石砌的南溪水岸,就铺满了大碗花。更像点亮了两岸的花灯,牵牛花在寻找什么?不知,走到这片土地,就和南溪水一起睡,和一丛丛野菊相伴。又像一只只小号,是她吹醒了野菊?美妙的联想,都落在这片田园水湄。秋风吹来,花儿摇曳,唱着什么曲子,不用猜,一定是舞曲,漂亮的裙幅,甩动起来,看的人也跟着眩晕起来。
连建泽也弄不懂名字的秋花,给它一个“火把子”的俗名,花色艳得欲滴欲流,我不想拿出“识花”软件来纠正这个名字,因为“火把子”可以点燃他的秋色。
藤蔓铺满溪岸的南瓜,也在争取最后的机会,顶起了一朵朵黄色的花瓣。这些花,与果几乎毫无关联,秋花未必有秋实,但依然铆足了劲,争芳深秋。很多时候,我们也并非知道结果怎样,不问结果,但绽我蕊;不问结果,只知耕耘。人世间的理念,在秋花上也找到了印证。
纤小的苦菜花,一朵独挺的蒲公英花,碎如雪花的山苜楂花,一齐抓住了一刹那的秋光,显示着它们的存在。再小的花也有心蕊,再无名的人也有一个姓氏,时光给与了他们存在的机会,那就要以最美的样子感谢。
罗兰说,野花是民歌。进不了雅乐的殿堂,维也纳找不到舞台,但野花却有了广袤的时空,也有更多的观众。功名盛誉,对有的人而言,胜过所有,而对秋花,则不知为何物。渺小无闻,却生生不息。
四
胶东秋花最美是眉豆。眉豆,依字求象,弯如月牙,曲似眼眉。挂在随便拉起的几根铁丝上,或者支起的几根木棍儿上,招摇得很,好像就为了向人们展示她那副“媚”相。特别喜欢给睫毛涂色,紫红的,浓浓的,眉如花,倒是把眉豆花给逼得不起眼了。秋菜枯季,萝卜白菜还在绿着呢,眉豆走进了盘子,把可口的秋花送到了人们的嘴边。这般讨好,有谁还会对她这般艳丽说一个微词。眉豆花艳,不是为了招惹,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最好的食相。
如果浪漫情思袭来,那就坐在豆花之下,“悠悠小蝶飞豆花”(张耒句),不过,那是豆花如蝶,可不能起身扑蝶尽情戏。
南溪岸边柿子黄,黄,早被人们放进了篮子里。一树柿叶,也醉成枫叶色。在崮山人的眼中,这也是秋花。秋叶已经很疲累,却并不马上落下,歇一歇。我轻抚一叶,红色带着眼光的暖,红色的血液在叶脉上流淌,慢慢地注入了叶面。这是最后的时刻,也不放下一点入眼的可能。秋叶如花。我们再用什么好的字句送给她?泰戈尔说,死如秋叶之静美。他应该是也看到了秋叶如花的美才如此吟出赞美诗。
田园无凋零,深秋还有秋花舞。所以那些诗人总喜欢归田园居。赏秋的人,千万莫错过秋花正开时。
2023年11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儿时玩飞舞的“纸飞机”
- 下一篇:是希望,还是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