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年这个季节,是我家晾晒葫芦瓢的时候。葫芦瓢是传统农具和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它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装饰性。每年四月份,在东北老家我们住的老院的房前房后,都会种满葫芦。葫芦出苗后,父亲和母亲会给葫芦及时搭建棚架,说这样有利于葫芦秧的攀爬。嫩果一旦长出,奶奶严禁我和哥用手去指那些葫芦嫩果,也不让我们去触碰它,奶奶说葫芦用手指它,它就化了。用手去摸的话,因为葫芦表皮有粘毛,遇到触摸即会停止生长。奶奶说的话无论有没有道理,我和哥都必须言听计从,谁都不敢违抗。
  眼见着葫芦一天天长大,成熟的葫芦母亲会给剪下来,然后去皮用叉子叉丝、焯水、剁碎,蒸葫芦馅蒸饺。有些老一点的葫芦做葫芦条晾晒,留着冬天吃葫芦条炖肉,葫芦条炖粉条,或者包馅。还有一些更老一些的葫芦留作葫芦种,做葫芦瓢。我家做葫芦瓢完全是自己家独创的土方法,先将摘下的葫芦放在温水中浸泡,把葫芦一切两半,葫芦籽挖去。然后把葫芦里装入沙子,放进土里埋。过十天半个月给挖出来,洗干净晾晒。那时我们家属院,家家水缸上面都有一个葫芦瓢,因为葫芦瓢不光舀水方便,舀出的水还好喝,不掺杂别的味道。
  我们住的家属院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个大水井。每天一早,家家户户的男人们,都去水井打水。他们自觉地依次排好队,一个个把水摇上来,然后挑着打满水的两个水桶,扁担颤巍巍响,摇摆着回家,倒进家里大缸里。水瓢飘浮在水缸上面,就像一条小船,晃悠悠地左右摇摆。我小时候很喜欢看水瓢飘在水缸上面的样子,我会一瓢瓢舀水再把水瓢扔进缸里,看着它在水缸里来回打转转翻跟头,我会满心欢喜。那时我比较淘气贪玩,奶奶看我把水溅得满地都是,她会扯起嗓子训斥我,有时会走过来抢过水瓢,狠狠给我一耳搂子并骂道:“你个死小妮子,水瓢是你随便玩的吗?”
  我见她抢了水瓢,会趁她不注意使劲把水瓢抢过来,然后把水瓢举得高高的,照着缸就扔过去。结果水瓢没扔准,还一下扔在地上。见闯了祸,我撒腿就跑。奶奶顾不得去追我,赶紧猫腰去捡水瓢,她把水瓢捧在到手里,心疼地反复看着说着:“哎呦呦,我的水瓢呀!这可是用了好几年的了!”
  看见水瓢没摔坏,我冲奶奶喊道:“水瓢水瓢,掉地上找不着……”
  我也奇怪了,葫芦做到的水瓢还真劲造,掉在地上还愣完好无损。但有一次,我可能用力过大,一下把水瓢摔裂了纹。奶奶心疼地褶子里都是老泪,她怒吼道:“我会让你好看!”
  然后她下令让父亲好好管教我,父亲不得不罚我站墙根反省。那可是一个雪花飘飘的寒冷冬季呀!我站在墙根冻得瑟瑟发抖。站到吃饭那个点,父亲才拿着一件大衣走出屋披在我的身上问我:“知道自己错了吗?”
  我紧紧咬着牙不说话,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父亲说:“今天罚你站不是因为你摔坏了水瓢,而是让你明白,你根本不理解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父亲又给我讲了葫芦从播种到收获,制作一个水瓢的辛苦过程。最后父亲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每一个成品都有它的艰辛制作过程,其中不乏劳动者的艰辛汗水,或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你说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怎么能不珍惜它呢!”
  父亲的话深深教育了我,我知道自己错了。那天,我主动跑进奶奶房间,和奶奶承认了错误。后来母亲还用麻绳,用纳鞋底的针把葫芦瓢的裂纹缝上了。
  我家那时打水多数是我父亲和几个叔叔。奶奶给家里的男人早就立好了规矩,男人是爷们,力气活就应该是男人的!我家的女人们只负责家里油盐酱醋,烧火做饭。
  井水很甜,凉滋滋的,每次水打回来我看见水瓢飘在水缸上,我会跑过去舀起一瓢水咕咚咚灌进肚里。无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我都喜欢喝井里打的水,尤其喜欢用水瓢舀水喝。总觉得水瓢舀水喝别有一番滋味,喝了之后还想喝。即使冬天井水打回来很凉,我也会舀一瓢水,咕咚咚灌上一口。奶奶看见了,会大呼小叫地制止,她制止的理由是冬天不能喝凉水,会闹肚子的。但喜欢用水瓢舀水喝的我,从不听她的话,依然我行我素。那时我只觉得用葫芦瓢舀水喝,喝的也许不是水而是喜欢舀水的葫芦瓢。
  来承德后,离我家不远处也有一个水井,所不同的是这的水井不是摇的那种,而是用手来回压的,很费力气。一早天还没亮,母亲先去水井压水,回来给我们做饭,然后去工地干活。父亲在市里组织部上班,一个礼拜只回来一次,家里的大小活计都是母亲完成。后来有时母亲又兼职干了几份工作,早晨实在忙不过来了,早晨打水的任务奶奶就安排给我和哥。每天迷迷糊糊正睡着,就被奶奶吆喝起来,哥拿着扁担挑着水桶就去了水井。村里人都勤快,早早就有人来排队打水了。第一天去,我和哥压水不太会压,用了挺大力气,好久水也没压上来。这时,排在我们后面一个比我和哥大不了几岁的一个男孩子,小跑着走上前,熟练地帮我和哥打满了两水桶水。排队的乡邻都叫他“老瓢”,他也高兴地答应着。第一次抬水,我和哥都有些力不从心,晃晃悠悠走着,小心再小心水还是撒了许多。那个叫老瓢的男孩拎着两桶水走在我们身后,见此情景,把自己手里的水桶放下,接过我和哥的水桶,让我帮他看着他的两桶水,让哥领路就帮我们两桶水拎到了家。接着他又和哥拎着水桶,来回几趟给我家缸里装满水,自己才去打自己家的水。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在水井那等我和哥,帮我们打水。
  逐渐我们熟了,我就问他:“为啥乡邻都叫你老瓢呀?这是你的名字吗?”
  男孩对我点点头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你仔细看看我的头是不是有点长得像葫芦瓢呀?”
  他不说我没注意,他一说我仔细一看他的后脑勺鼓出一块,从侧面看还真像个瓢。我笑了说:“别说你还真像我家水缸里的水瓢呢!”
  他听我说水瓢突然问我:“你家缸里的水瓢谁做的呀?等我爷爷眼睛治好了,我也让我爷爷做一个。那样我也能让水瓢在缸里飘了。”
  听他那么说我就问他:“你爷爷眼睛看不见了吗?那你妈妈和爸爸呢?你可以让他们给你做呀?”
  男孩低着头吭叽了半天才说:“我是爷爷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我没有爸妈。”
  随后,我和哥一起去了老瓢家,一个七十多岁的瞎眼爷爷正拄着一个棍子站在家门口。他听见我们的脚步声大声喊道:“孙儿呀,你回来了。水缸里打满水了吗?”
  男孩跑上前,牵着他爷爷的手说道:“爷爷不是和你说了吗?你眼睛看不清,别在门口等我。你是不是饿了呀,我给你做饭吃。”
  我们随男孩进了院,发现院里有几个葫芦长得挺好。哥问:“葫芦谁种的呀?”
  男孩爷爷说:“我种的,我眼睛好的时候种的。本来等着葫芦成熟了吃,剩下的做个水瓢,现在我眼睛也看不见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做水瓢呀。”
  男孩领我们进了屋,他让我们和他爷爷待着就去厨房做饭了。男孩做饭功夫我们和爷爷唠起家常。男孩的爷爷说,他的眼睛是一个月前发了一次高烧,结果就变得模糊看不见了。他还告诉我说,他年轻时是个走村串巷的木匠,在此期间认识了烧锅村的一个女孩两个人结了婚,媳妇勤快,在一家饭店帮厨。他呢,有门木匠的手艺,每天去各村找活给人做家具。那时家里生活还算富裕,也攒了一些钱,生了两个儿子长大后,他们老两口还都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那时他还能干,老伴身体也不错,在饭店也挣得可以。儿子媳妇们也经常回家看他,谁家日子过得不好了,他都会把挣得钱给他们添补一些。结果几年前,老伴得了一场大病,人没治好钱花光了,人也就走了,为此家里的钱也花得精光。老伴死后,他也没心思再出去干活,两个儿子看他也没钱了就不再回家。他孤身一人就靠家里的一块地维持生活。有一天,他遇到了从福利院跑出来的七岁的老瓢,觉得老瓢可怜,就收养了他。这样还能给他做个伴。有一口吃的也留给老瓢。结果一场高烧后,他眼睛不知咋地变得模糊了。还好的是老瓢这孩子懂得感恩,每天挑水给他做饭。为了治好他爷爷的病,老瓢每天还出去捡垃圾卖废品。那天我们从老瓢家出来,老瓢让我们去看后院他捡的废品,他说等他攒够一定数目了,他就去离家十几里远的收购站卖。收购站卖的价钱高,那样他就能给他爷爷治眼睛了。到那时葫芦也成熟了,爷爷也能做葫芦瓢了。
  回到家我去水缸舀水喝,想着老瓢和我说的葫芦瓢,心里觉得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我就让哥给我打掩护,趁奶奶不注意偷偷把水瓢揣进怀里,去了老瓢家。当我掏出水瓢送给他时,他高兴地接过水瓢放进缸里不停地来回舀着水说:“我去过村里好几个人家,人家家家都有水瓢,我就回来和爷爷说要他给我做一个水瓢,爷爷也答应了我了。等我家葫芦熟了,我还你家一个葫芦!”
  晚上回家,哥哥已经和奶奶交代了我拿家里水瓢给老瓢的事。奶奶没有说我,她从怀里掏出一把钥匙,打开她的红木箱子掏出一个用报纸包了有几层的新的葫芦瓢。然后,她叫上我和哥一起去了老瓢家。把那个缝了麻绳的水瓢换了回来。奶奶说:“我们怎么能把缝缝补补用旧了的葫芦瓢送给人家呢,送也要送好的!”
  我拿给老瓢的那个葫芦瓢,是我摔坏的,母亲用麻绳缝补好了用了有好多年的葫芦瓢。奶奶说,那个葫芦瓢有我们东北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过的痕迹……
  第二天一早,奶奶还让母亲和父亲领着老瓢和他爷爷,一起去了市里医院看了眼睛。经过检查,医院给下的结论是,问题不大,只要积极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但要花一笔钱。母亲回家和奶奶讲了,奶奶说:“既然有希望就要积极争取,钱不是事,我去村委会找他们解决。”
  奶奶说完就去了村委会,和他们说明了情况。但村委会领导为难地说,治眼睛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钱,他们只能给出一少部分。奶奶建议他们联系了老爷爷的两个儿子。联系到了他们之后,奶奶和父亲几次去家里做工作,并和他们表示:“如果你们实在有困难,我们家人和村里不会袖手旁观的。”在奶奶和父亲苦口婆心劝导下,爷爷的两个儿子终于答应给他父亲治眼睛,并回到村里,领着他们的父亲去医院治疗。
  两个月后,老瓢的爷爷眼睛终于治好了,院里的葫芦也成熟了,摘了下来。老瓢的爷爷还亲手做了葫芦瓢,放进水缸里。老瓢脸上笑开了花,他一边用水瓢舀着水喝一边说:“用水瓢舀水喝,真甜呀!”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赵黑娃出生一落地,他母亲就因大出血而撒手人寰,赵老二也从此成了鳏夫养儿的一家之主了。 他既当爹又当妈,拉扯着黑娃长大。太小时下地时用布袋背着;大点儿了做活时领着。就这样一直到...

一 走出车站,踏上几级弧形的阶梯,一座繁华的城市耸立在我的眼前。 宽阔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楼群,各种车辆鱼贯而过。虽然是冬季,寒风料峭,但行走的人们依旧带着各自的微笑。尤其是那些...

血和泪不仅仅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是有的,连猪呀狗都有的东西便是贱货,所以,人们对于血和泪,也不再有多少尊重,多的则是调侃,看电视里的血与泪,常常被伟大的艺术家们摆拍出来,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亲人天隔一方,最怕的就是过节。尤其每当过春节的时侯,思念之情也就无法抑制地涨潮。春节就象一个想家的节点,更是一种温柔的情丝,总是连起异乡与故乡。故乡是一个...

11月25日黄昏,妻说女儿明日要回广州,何不乘月去尚禺谷。没等我表态,她就跟女儿说,听人讲那里的夜景如何如何迷人,不输广州公园。我想,夜游,感受肯定不同寻常。过潕水大桥,左拐几百...

黑龙江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到了四月下旬,被冰雪覆盖一冬的黑龙江终于开始解冻了,进入了一年中第一次流冰期,江面上飘浮着大块大块冰排,一起顺流而下,在宽阔的江面上流淌。 每...

寒冬腊月,山乡农忙稍歇。到了腊月二十三,出门在外捞世界的乡邻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归,亲人团聚。于是就开始筹备过大年。二十三掸蓬墉,二十四赶长工,这句话说的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要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潜心研究,其乐无穷。 我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今天就这个“子”字,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说到“子”,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儿子。国人非常重视亲情,家庭观念浓厚...

我最早认识的炉子,是我家的炕炉子,也叫地炉子。炕围子窝进去一个槽,炉膛就在这个槽里,炉坑在炕围子外的地面上。炉膛和炉坑连着。也有的人家,干脆把炉膛也放在地面上。为防止家人进...

【题记】:你能送送别人,那个都是一件大幸事的呀!那么,您,几时也能送送自己的呢? 今晨,不知为何,我也就想到此话题的也……还是?也许,就是我的气数已尽?还是弹尽粮绝?还是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