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终究来了。它不会因为某些人为的成分参杂而改变轨道。
  季节走向深处,便是一个开端。告别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晚秋,一场寒流把冬天举在头上,步入冬的轨迹。世间最无情的不是刀剑,而是寒霜,一场接一场的厮杀,冷酷到了极点,所过之处,皆是杀戮。
  真是节令不由人,提前发号司令,尤其十月一这个寒衣节,老天发威,突如其来的寒潮,把秋天狠狠地撩到,同时给人们一个醒目的提示:该给先人们送寒衣了。
  大街小巷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忘节令,该摆什么摊子就摆什么摊子,你想忘了季节都不太可能。这几天,铺天盖地的寒衣摊子能绊倒脚,活人穿上了棉衣,逝去的亲人同样进入御寒时节了。
  小时候,每到十月一跟前,天气突变时,父亲常说:“先人的寒衣还没送,活着的人不能先穿棉衣。”意思是只有给先人把寒衣送了,后代才能穿棉衣。也许这就是敬畏,是规矩,是孝道。
  但是现在的人,有几个按老规矩行事的呢?起码我提前几天就穿上了厚衣服,寒意袭来,忘了祖训。说白了还是脱离了父辈的约束,缺乏传统意识,没有了敬畏感。
  十月一,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节,其实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应该是大节,因为人人都要祭奠祖先。前几天出去买了剪寒衣的纸,根据父母活着时的喜好,分配颜色。剪寒衣是一个慢过程,恰巧,我是慢性子,不急不躁,一把一刀,折叠,裁剪,一一归类,分配。
  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剪了几十套寒衣。分别给娘家祖先、父母和婆家祖先、公公分包好。
  前两年十月一,基本只给父母和公公剪寒衣,更早,还给舅舅舅母剪一包,顺便分出一点单独送给其他众生。今年突然发觉做得不对,应该包括没见过的先人们,而不是只给父母辈们送寒衣。记得小时候送寒衣时,是爷爷和父辈们领着我们去给太爷、太奶送寒衣,怎么现在演变成只知道给父母送寒衣了?祖先,应该是更远的辈份,意念到,寒衣到。
  同清明节一样,都需要提前做准备。早清明,晚十月一。按季节分配,前半年属阳,应该早,后半年属阴,理应晚。也和五月五、八月十五一样,早端午,晚中秋。赶的是恰如其分的时节。仔细品味节日的由来和时分,我们的祖先真智慧,任何事情都得分个阴阳,分个大小,分个早晚先后。孤阴不存,孤阳不长。阴阳互根,阴阳平分。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那么,十月一送寒意肯定是在晚上了,夜为阴。给阴间的“人”送东西就得赶在阴的时分送去。大白天的肯定不行。农村和城市的区别是,自由、自主,农村可以按规程行事,城市却不能。农村人祭祀会在坟地进行,仪式感满满,中规中矩。城市人则很尴尬,甚至像做贼,随便胡乱进行一下,了却心愿罢了。黄昏时节,几乎每个十字路口会跪着虔诚的孝子贤孙们,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一年一度的御寒衣服,至于穿上穿不上,那不是我们管的事。心诚则灵嘛。不论清明还是十月一,活着的人是为了尽一份心意,是祭奠,是怀念,是与亲人接通信息的一次叩拜。更是感恩。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礼数,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才不亏先人的养育与教诲。最近几年不知哪里冒出来了一些砖家,反而大放厥词:杜绝“不文明祭祀”!我不知道祖先留下的传统怎么就不文明了?不文明的先人能养育出“文明”的你们?你念了几天书,怎么变得那么超前文明了?咋就瞧不起自己的祖先了?能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精华,经得起时间考验。至于“不文明”,是别有用心吧?难得的孝道,以另一种方式传承,难道不是你我希望的吗?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死,同样期望后代不要忘记我们在这个世界存在过。传统的祭祀,最接地气。
  至于防火,我大力支持。只要不引起火灾,在街道路口可以祭祀的,毕竟一年只有一两次,清明节还是在坟地祭祀,就十月一和腊月三十晚上,有些不能回家的人随便在路口烧纸、送给先人一口吃喝,祭奠一下。这有什么错?有家可归的人肯定在老家接先人、供奉。如果我们都不祭奠先人,那么我们去世后岂不是孤魂野鬼一个?那么还要后代干嘛,祖祖辈辈这样“文明”下去,谁还记起他来自何方,是谁的子嗣?归属哪个族谱?去往哪里?
  前年十月一,我们像做贼一样挑选了一个正在修路、没人走的路口跪下烧纸,谁知突然从侧面路口奔来一个人,拿着照相机拍照,并说我们烧纸的地方不对,离山太近。我胆战心惊地说:“我怕不安全就在挖掘机挖起的土堆跟前烧,一有风吹过来马上会用虚土掩埋,再说了,就一把寒衣,不多。”一边说一边用土掩埋。那人看着不可能引起火灾就走了。我也仔细检查,再次用土掩埋痕迹,不留一点灰尘。去年特殊时期,就跪在租住房的门口随便送了。还是和做贼一样,贼眉鼠眼地盯着路口,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生怕有人上来拍照或禁止。
  万万没想到,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自己也送了二十年的寒衣,最终变成了做贼心虚的应付、匆匆了事。
  祭奠祖先的日子成了不可逾越的痛,不是伤感,而是这个坎不能爬过去。
  十月一不是一个普通节日,而是一个大众祭祀的日子。难得的一点孝心,再不要用冷水浇灭了。就让我们用祖先留下的方式祭祀我们的祖先吧!毕竟人不能做到六亲不认,即便再“高级”的人还有祖先,祖先肯定不喜欢不恭敬的子孙。一脉传承,根根节节,香火旺盛,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每到深秋时候,妈妈开始收拾门口的菜园子,将不结瓜的藤连根拔起,砍倒掰完的玉米杆,清理完熟地草,火一燎就将它们烧个干净。犁地的土翻成垄浪,把大块的泥嵌细,这样就能得到一片可以...

又到中秋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桂花飘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是我的内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盘腿坐在炕头,眯着眼看着我们兄妹的老人——我亲爱...

每年都会有一个冬天,而以前冬天里都离不开母亲缝制的棉衣。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不用母亲再操心,可以歇下心来,好好安度自己余剩不多的晚年生活。 提起棉衣,现在的棉衣款式多样,穿起...

这次随着寒流一起袭来的,还有悄无声息的病毒。这是一种很狡猾的病毒,专挑儿童与年轻人下手,起初它会伪装得和普通感冒相似,吃点药便退了烧,让人误以为病快好了,等到胸闷咳嗽不止时...

这是一条跨越了无数个世纪的河流,历经了岁月的沧桑,闯过了多少重重险滩,伴随着日月星辰,从大山深处走出,不舍昼夜,奔腾不息,一路向西注入湘江,汇入洞庭湖。 这条河因一首歌而出名...

“蓉儿!”想到古人装水的羊皮皮囊,我就会想象:在一条潺潺的溪水旁,郭靖拿羊皮的水囊于溪边灌装了水,递到黄蓉的手上,然后温情脉脉地看着他的蓉儿,看桃花在她脸上一朵朵地盛开。这...

每年的十一月上旬,住在东北老屋的老婶都会点上炉火,并把视频发给我。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熊熊燃烧,一股家的温暖扑面而来。此刻,我多想飞回东北,再回到老屋。围坐在暖暖炉火前,嗑着毛...

一 凤梨紫美人水果萝卜,不知是谁给她起了这么一个妖娆令人遐想的名字。 冲着这名字,我下单捧回了她。我小心翼翼地解开塑料袋子,“拔出萝卜带出泥”,尽管覆盖着一层细泥沙,也掩盖不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似乎是弹指间,我人生的年轮已悄悄地画了六十圈,让人顿生“时光易逝岁月难留”之喟叹。六十岁古称“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年届六稚,标志你已进...

七个老顽童说走就走,追逐青春的脚步,寻找同学少年的梦想,“张牙舞爪”来到西双版纳老同学景芝的家。金芳如同姜子牙,为大家“封神加官”,人人美滋滋,带顶新“乌沙”上任,扔掉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