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准时醒来。多年在京城养成的习惯,因为要赶早班车去学校,必须五点左右起床。京城不比老家,骑个自行车,五分钟就能到单位。
  洗漱过后,来到窗前,推开窗户,一阵冷风扑面而来,不由得打了个“激灵”。精神一振,顿觉清醒。
  时令已是立冬,天气还不算太冷。白天远远望去,挂甲山上的树叶并没有落去太多,残存红黄参杂墨绿,斑驳惹眼。网上说,人类活动过分了,碳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人类自身。“位卑未敢忘忧国”,怎么办啊?时常思来想去,想不出个道道。管它呢!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天塌下来自有大个子顶着。
  翻开诗经,今天应该晨读第二百七十五首:《周颂.思文》。
  年初给自己定了个晨读计划,计划用一年时间,把《诗经》通读一遍;这是多年来愿望了,一直因为糊口问题耽搁,几次拾起,又不得不放下。如今退休,少有了生存压力,大把空余时间能自己掌握,正好了却读诗的心愿。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诗文“贻我来牟”中的“来牟”就是人们今天吃的麦子;“来”指小麦,“牟”指大麦。小麦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吧,我们通常吃的面粉就是小麦磨成的。北方人千百年来包子饺子面条等等,把小麦的吃法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杰作。小麦又分冬小麦与春小麦,冬小麦一般是在每年秋季进行播种,来年初夏收获。春小麦一般是在每年春季播种,到了初秋时期就可以收获了。
  小麦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与水稻玉米共同构成人类食物主角。
  我的家乡地处黄土高原南沿,历史上一直是冬小麦产麦区。记得祖辈人经常说:柏房垣是个风水宝地,养人!
  祖上几代人在垣上耕种,丰衣足食,麦谷满囤,牛羊成群,前后院都砖砌房厦;(黄土高原历史上多以土窑洞居住为主,富庶人家才能有多余银钱修盖砖瓦房楼。家族能建有百十间砖瓦房厦可想其辉煌景象)耕读持家,家族在建国前就念出了好几个大学生。
  在我的记忆中,开春起来,麦苗渐渐从土里钻出来,洇染成一抹嫩绿;赶到清明前后,整条垣成百上千亩小麦拔节生长,满目翠绿,伴随着咕咕鸟的鸣叫,随风涌动,像海一样。
  端午节前后,麦子成熟了,垣上一片金黄。特别是黄昏时份,漫天晚霞映衬着麦田,天地一色,美不胜收。
  麦收时节,村里小学放麦假。年纪太小了,拿不动镰刀,就同小伙伴们跟在割麦大人后面捡拾。一穗一穗积成一把,小手盛不下了,就用柔柔的麦竿从手握处缠绕,扎成莲蓬状麦把……
  后来再大些了,就能参加进抢收队伍里,“龙口夺食”。刚开始先割一划,再后来,就能与大人一样也割两划了。
  一整个垣上金黄金黄的麦田开镰了。“开行子”的打头“把式”先挥动镰刀,把麦田劈出一条缝,后面的人雁行跟进,犹如轮船在大海上劈波斩浪一样。
  “五月端午吃新麦”。新麦上场,先抢着磨成面、蒸成馍,送给割麦子的人尝鲜。劳作之余,拿起清香扑鼻的馍馍,咬上一口,那叫一个美啊!
  五黄六月,炎日当头。割麦子是很辛苦的事;烈日炙烤下的麦行子里,能把割麦子人蒸熟了、烤透了。
  休息时,累坏了的人们就着麦铺子,倒头就睡,打鼾声即刻此起彼伏。当地不雅俗语:一个个像死猪似的。偶尔会有蛇从麦铺堆里与人纠缠,咬你一口。(蛇也贪图凉快,会到湿麦铺里来)人们就把刺蓟草叶柔碎挤出水来清洗伤口,然后再涂抹上旱烟袋掏出来的烟屎油消毒。土办法有时效果不行,人就得“走”了。好不害怕!
  所以人们休睡以前必定用镰把打一打麦铺,以便“打草惊蛇”,免受伤害。
  大人讲故话,说原来有人会使“小法”,念动咒语,叫来一群蛇,让蛇身搭建凉篷,割麦人在蛇篷下休息。有个年轻人刚学法术,不知厉害,叫来蛇后不会送咒,蛇在烈日下时间长了,一个个吐着血红信子要吃人,好在老师傅及时赶来,催动咒符,才送走群蛇,救了年轻人一命。从那以后,就没有人再敢用咒语驱蛇了。
  八十年代,我在资源普查与农业区划办工作时,收集了好多农谚。其中有一条“白露种麦前十天”。农村人看天吃饭,当地气候,种早了冬前疯长,不好;种晚了冬前分蘖不足也会减产。所以,种麦与割麦一样要抢时间。
  当年,村里没有什么像现在这样的机械工具,种麦子延用的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样数:四人一组;一个人在前面引导牲口拉动,一个人在后面摇耧播种,一个人纳粪,最后一个人拉着碾滚碾压覆盖。播种的耧具多为两腿的,也有坡地用的独腿耧,但是很少见山下人用的三腿耧。摇耧是最高的技术活,深浅均匀全靠一双手掌握;这双手当然也就成了一村人一年光景的指望,非得认真学习磨练才能接班!
  我在村里待的时间不够长,一直没能亲自摇一摇那古人传下来的“机械”。
  随着晨星渐渐隐退,东方天际显露出了鱼肚白。天色在晨风中慢慢亮了。
  孩子在京城,工作忙,家里的去给照看外孙。我一个人的早饭很简单,熬点小米粥蒸个鸡蛋,过会再下楼到巷口买个烧饼就对付了。
  打饼子的这家小店人不错,份量实诚,用的面粉也地道,邻居们很多人都去光顾。只是三年疫情过后,麦子涨价,饼子也随行就市涨到两块钱一个。
  记得我小的时候饼子才五分钱一个啊,如今涨了几十倍。
  上初中时,曾在星期六晚上与几个小伙伴借人家小平车,从水洞沟往东关工地送砖,一晚上磕磕绊绊、跌跌撞撞,腿磕破了,手抹了皮,累得要命,早上开工钱时挣了一块五毛钱。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挣钱。从此知道了老人们常说“钱难挣,屎难吃”的原因。
  累饿交加的清晨,咬牙拿出一毛钱买了两个烧饼。正在吃着时,发现街上的一个疯子眼睁睁地盯着自己,吓得连忙把咬了几口的饼子扔给疯子就跑……
  后来听人说,那疯子幼年学习很好,因家景不行不能考学校而急火攻心,一时疯了。
  疯子其实人挺好的。除非饿了抢点吃的,吃饱了就不再祸祸人!
  县城里一个本家兄弟开着粮油公司,取名人祖山,生意挺好,附近县市一直到河对面陕西宜川一带都有人家吃人祖山面粉。近几十年当地人们搞经济作物,整条垣上麦子地大都改栽苹果树了,吃粮要靠从山下河南等地调麦子。
  稷山,汾河平原上的产麦区,就是今天晨读诗经中的主角后稷的故乡。
  传说古时候,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误踩了巨人脚印怀孕生子,认为是不祥之物,三次弃之而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
  弃长大后,看到人们为了寻找吃的东西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且不说还要常常挨饿,就寻思能不能在家门口想想办法啊?他反复思考、观察,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第二年又发出新芽,长出新的草来,成株结籽;后又发现草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摸索利用天气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地进行农耕。相传后稷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时至今日,人们还在讲“民以食为天”,可见农耕发明对人类的重要性了。
  稷,中华民族由渔猎时代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先驱,其功德无量,配祭于天。相较于后世记载的帝王将相、贤能圣人点滴贡献,后稷的功德如日月皓皓、江海滔滔。
  北麦南稻,同为主食,养育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千年。
  岁月流转,白驹过隙。话及民食,不能不提当代“后稷”袁隆平老师了。
  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在当今科技文明时代,一个人“归去”后能被命名天上的星宿,是何等的荣耀啊!
  在我国南方,大米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但是由于传统水稻品种的单产较低,耕地利用率不高,长期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杂交水稻的推广使南方耕地利用率得到优化,产量大幅度提高,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天大贡献。
  如今,杂交水稻早已越出国界、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普遍推广种植,使粮食增加,很大程度缓解了世界粮食危机、解决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吃饭问题。
  记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讲: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如今人们常常议论人生价值,常常高谈阔论不着边际(更有甚者,心口不一,贪腐凌弱)。每每沉思,人生的价值不就是让他人生活得滋润点么!虽然普通人不可能像后稷袁隆平那样作得出惊天动地事情,以致青史留名,但只要能对人们的生活有所助益,便是功德无量的了!
  记得伟人在《纪念白求恩》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六点整,东方山头红晕渐显,大有日头喷薄欲出之势。
  今天晨读《大雅.思文》感受颇深,遂是从网络诵读小视频中选择一家较简洁的,分享给几个文学群的朋友们。
  年初以来,每天六点左右必分享当天所读《诗经》篇章(不能太早,怕影响朋友们休息);退休了,为大家作不了什么事情,分享点文化经典方面的东西也算是心意吧。墨上的朋友们说是为群友每天“开群门”,甚感幸慰。只要大家不嫌弃就好。
  晨读时,厦门的陈祥岳老师群里发来海上日出照与当天诗文,其中有段读来颇深同感:“人至暮年,眼里存了许多世亊,却只想拥有一点简单的心境,于是着力与自然相融,与美好相拥。寄望有着些生机和明丽,驱逐不禁生发的许多涩味……”
  陈祥岳老师是个品位很高的企业家,音乐文学造诣深厚,兴致来时品笛箫作诗文,儒雅得厉害;其企业力雄弹簧也办得风生水起,每有大订单必在群里发发红包与朋友们分享快乐。年前喜得孙子,经常亲自带着,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朋友们都说陈总带孙子自己也年轻、童趣童颜了。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如今衣食无忧,承蒙先贤泽荫、国家庇护,不愁吃不愁穿,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实乃三生有幸;当思想先贤艰苦探索精神,从举手之劳作起,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抢了陈总的红包,随机诌点打油文字唱和:
  日出东方红,
  天地水云间;
  人生本纯真,
  岁岁如童年!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落叶,是季节的精美信笺,一枚枚落叶从深秋翩然走来,以最美的姿态和从容的步伐。 落叶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深秋,叶的颜色从绿变黄或者变红,然后,离开...

一 一只蜗牛是怎么爬到洗菜池里的,我不得而知。 下班急匆匆回家,拎起刚买的蔬菜,挽起袖子走向洗菜池,就看到这只把自己拉得长长的软件动物。心一下子缩紧,丢下装菜的塑料袋跑回客厅,...

银杏绿了又黄了,岁月便在不经意间流逝。眼下秋已深,银杏叶子金黄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不悲秋,只是想起银杏地里曾经的故事,羞于启齿的往事,总会隐隐地心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

10月31日至11月7日,我有幸参加原34668部队老战友开展为期8天的故地重游活动。紧凑的行程,总觉得时间过得快,感觉没聚好,没看够,没玩好。尽管如此,还是感慨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关键词...

一 在那个小村上,住着一位65岁的老太太。她的头发如银丝般闪着光,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她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慈祥的老伴,但命运的无情让她失去了这一切。老伴的离世,就像一场突...

把石头向上推,很难;使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很容易。风吹雨打,地质运动,甚至一声咳嗽,一时的不耐烦,都足以引起石头顺坡下滑。坚持一样东西,只需要一种动力,抑或一个理由;而放弃一...

走在秋日的明媚里,感受着天高云淡,心情如天空一样高远、空灵。即便偶有一阵风吹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意与怅然。人间有朝暮,落叶已惊秋。其实秋来时岁月的回眸并未走远,总有些风景...

一个村庄的脱变 一 一直以来,有一个念头在折磨着我,它折磨了我很久很苦。我一定要抽空到一个叫过湾的地方去看看,这个地方位于舒城县的东北角,离县城大约20多公里,是南港镇和百神庙镇...

客旅西宁厦门一路攻略 蒲萍 西宁市是座美丽的都市,她是青海的省会。我在西宁旅游了一个月,所以我爱这个城市。西宁有美丽的青海湖,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 西宁紧邻新疆咫尺,新疆享有水...

◎芥菜丝和柿饼 周日下午,我在家中忙碌着,一心想要腌制出完美的芥菜丝来。刚才,小区门口的小贩叫卖着新鲜的芥菜疙瘩,价格便宜得令人惊喜,我兴冲冲地买了六斤,打算将这平凡的菜根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