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一束束阳光带来的礼物,暖融融的。
  一粒洁白如雪的米,小小的身躯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本草纲目》载粳米:“甘、苦,平,无毒。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米,是给生命带来热量的仓库。
  对于米粗略的去看倒也没什么,平平的姿色。细看却能让人感到其清雅内敛气质,肃静的况味让人百看不厌,像那种古老的电影中出现的吃食,而米饭纯粹是白的朴素。
  私以为,人是相由心生,植物也是。例如中药材,有时你看其模样,就大致能推测主要功效。如果放手上拈拈,嘴里尝尝,能推测到的功效就会更多一些。而米饭也知道,无论在哪里都是最完满的,因为由外界追求得到完满是不可能的。所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稻子只是做好自己,生长时,深深地向内敛聚能量,回归生命本来的张力,轻松地感受着脚下丰沛的大地,凉润的雨水滴,连接清明自性,淡然地生活。由于内心清雅,外表和味道也呈现出这种特征。诚如《道德经》所言:“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记得在小时候在乡下住,疯玩一天后回来,看到烟囱冒出的缕缕烟气轻轻散入空中。烟雾扩散开来,有一种别样的美,恍若调皮的雾精灵在哈气,烟笼着屋顶,更添一层水墨画的美感。如果是阴雨天,就更添朦胧意味了。点滴雾气混着雨,却不会感到潮湿,只是清润。如果是晴天,映着落晖,逆着光,光影缭乱却夺目,焕发出强烈的生机,更有一种惊心的美感。小时候的我,这时会随着烟火气进屋,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一天疯玩的疲劳就会顿消。
  又想象秋天稻田里的情形:一大片稻谷,汲满辽阔大地充沛的香味,颗粒饱满,茎杆却弯下腰,他们是谦虚的楷模哇……小小的身体聚合丰满沉稳之气。而我呢,在稻田里打滚。我好喜欢植物亲近哇!植物纯粹的宁静,带给我超越用头脑造出来的感受……通过宁静进入当下,走出了不断的流动的思绪,就与大自然在更深的层面产生了链接……一身金黄的稻壳沾满了全身,阳光的味道,稻壳的气息、泥土的清香交融在一起,美妙的味道交织出一幅和谐纯净的自由之境,一直通往时间深处……
  那是一九三〇年秋天里的一日,一颗种子落入了一块土地,袁隆平爷爷带着赤诚的心,将手臂伸进土壤里。将一颗种子赋予了无限生机。想到这不禁又使我热泪盈眶。这种无条件的大爱,流淌在国人甚至外国人的饭碗里……
  有人往茶壶里“种”茉莉,更添茶香之香韵,但我泡茶倒更喜茶之原香。好茶有真味,加花虽添香韵也,然夺茶之真香。比起来,我更喜在米饭这片“白土地”里种一株茉莉。私以为,米饭的香有极强的兼容性,米饭虽兼色,形,貌似夺其纯香之气,夺则不纯也。然其色,形之纯,与其气融之一体,故未有夺之一说也。
  我在饭煮熟之时。插上若干株茉莉花,再盖上盖子,稍稍闷一会儿,不但能让米饭染上清香,茉莉花瓣上有时也会淋上米饭的香露,二者香气交融。朴实的米香交杂纤细灵秀的茉莉香。再打开窗,看天空漂浮着淡淡的云朵,脱落了一片。拿碗去接,云朵迅速融入其中,并释放出一点轻柔的光亮,美妙绝伦。
  盛饭的时候,爸爸跟我说他以前在东北出差时,当地人怕他们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于是便拿了东北大米熬粥招待他们。他说用东北大米熬粥,熬出来的粥汤像牛奶一样浓郁,特别香甜可口,可以不用任何菜,就喝粥。我笑笑,说我做的这茉莉香米饭不就菜也会很好吃。果不其然,他尝了一口就连连夸赞。
  而我,开始体验正念吃饭了:感恩大自然馈赠,感恩陌生人的劳动,感恩健康的身体……然后庄重熟稔地拿出筷子,用心感受进食带来的愉悦感,有意识地放慢咀嚼速度,集中注意力,让大脑有反应的时间……饮食带来的美妙感受滋养并打开了感官,对食物更有觉知,自然会告别情绪性进食,让吃饭的过程成为体验当下的过程,享受的过程。就这样,心满意足的吃完了这一餐。这样吃饭仿佛是一场重大的仪式。虽处于时空绵延的褶皱里(质量会导致时空弯曲),但按住当下,就会让诗意的弧线于空无中蔓延。
  所以,我不太喜欢有部分人请客去饭店吃饭。因为可能是部分华人有这样的习性,喜欢彰显自己请客的豪爽大方,从而点了一大桌饭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若是饭宴结束后,看到各色各样的菜式和纯净无瑕的米饭。混乱和在一起,倒入籍乱的箱里。万物有灵,他们被这么粗暴的对待,去往他们不该去的地方。我的心很疼。
  写下关于米的这些文字,是希望我们面对每天都能看到的米饭时,会觉得米是那么亲切,真该好好咀嚼,好好吃饭。记得从小就摇头晃脑背的那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赵黑娃出生一落地,他母亲就因大出血而撒手人寰,赵老二也从此成了鳏夫养儿的一家之主了。 他既当爹又当妈,拉扯着黑娃长大。太小时下地时用布袋背着;大点儿了做活时领着。就这样一直到...

一 走出车站,踏上几级弧形的阶梯,一座繁华的城市耸立在我的眼前。 宽阔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楼群,各种车辆鱼贯而过。虽然是冬季,寒风料峭,但行走的人们依旧带着各自的微笑。尤其是那些...

血和泪不仅仅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是有的,连猪呀狗都有的东西便是贱货,所以,人们对于血和泪,也不再有多少尊重,多的则是调侃,看电视里的血与泪,常常被伟大的艺术家们摆拍出来,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亲人天隔一方,最怕的就是过节。尤其每当过春节的时侯,思念之情也就无法抑制地涨潮。春节就象一个想家的节点,更是一种温柔的情丝,总是连起异乡与故乡。故乡是一个...

11月25日黄昏,妻说女儿明日要回广州,何不乘月去尚禺谷。没等我表态,她就跟女儿说,听人讲那里的夜景如何如何迷人,不输广州公园。我想,夜游,感受肯定不同寻常。过潕水大桥,左拐几百...

黑龙江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到了四月下旬,被冰雪覆盖一冬的黑龙江终于开始解冻了,进入了一年中第一次流冰期,江面上飘浮着大块大块冰排,一起顺流而下,在宽阔的江面上流淌。 每...

寒冬腊月,山乡农忙稍歇。到了腊月二十三,出门在外捞世界的乡邻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归,亲人团聚。于是就开始筹备过大年。二十三掸蓬墉,二十四赶长工,这句话说的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要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潜心研究,其乐无穷。 我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今天就这个“子”字,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说到“子”,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儿子。国人非常重视亲情,家庭观念浓厚...

我最早认识的炉子,是我家的炕炉子,也叫地炉子。炕围子窝进去一个槽,炉膛就在这个槽里,炉坑在炕围子外的地面上。炉膛和炉坑连着。也有的人家,干脆把炉膛也放在地面上。为防止家人进...

【题记】:你能送送别人,那个都是一件大幸事的呀!那么,您,几时也能送送自己的呢? 今晨,不知为何,我也就想到此话题的也……还是?也许,就是我的气数已尽?还是弹尽粮绝?还是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