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别,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南稻北面”是最大的区别。自古以来,南人吃米,北人食面。中原地区多平原,适合种植小麦,所以多以面食为主。
  豫东地区基本全是平原,小麦种植量更大,所以,豫东地区主妇的白案功夫,都很了得。白案食物,要以馒头为主,面条为辅。蒸馒头,是豫东地区每个主妇必备的厨艺。以前,本地流传着一个老规矩。新媳妇儿进门的第二天,婆婆要考验新媳妇儿的白案功夫。当天一大早,婶婶大娘都会来到家里,和准婆婆一起考验新媳妇儿的厨艺。其中蒸馒头是必考的,蒸馒头的首要步骤就是发面。发面之前要和面,和面有三大标准,就是“三光”。所谓的“三光”,就是和好面之后,手、面盆、面团都要是干净的,达到这三个要求,才能合格。和面合格了,才能够蒸馒头、做面条,这些功夫都到家,才能达到准婆婆的满意。白案功夫合格,才算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儿媳妇的首要标准。当然,现在这个规矩早就不存在了。别说有一定的厨艺了,现在有些女孩子,连最简单的煮粥馏馒头都不会,更别说发面蒸馒头了。而且,现在要是谁家娶个儿媳妇,婆家能当公主养着,哪里舍得让媳妇儿下厨呢?只能说时代不同了,新时代男女平等。
  我们小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卖发酵粉的。当时发面都是用自家做的发酵粉,一种方法是用“酵子”,另一种是用“面头”。“酵子”是用麦麸粉掺水做的,晒干后可以当做发酵粉。“面头”是每次蒸馒头时,留下一个馒头剂子,放在面缸里任其自然发酵变酸,等下次蒸馒头时就可以用了。母亲蒸馒头比较喜欢用“酵子”,那是因为母亲觉得虽然做“酵子”麻烦些,但是蒸出来的馒头比“面头”好吃。
  小时候,吃的面粉都是在磨坊现磨的,是纯天然无添加的。虽然蒸出来的馒头,没有用现在添加了增白剂的面粉,蒸出来的馒头白,但是馒头的味道却比现在的要好吃很多。以前的馒头很有嚼劲,而且带着淡淡的麦香味。现在馒头店里卖的馒头,虽然非常白,看着让人很有食欲,但是吃起来,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母亲讲,以前她和父亲刚结婚时,还没有和爷爷分家。当时除了爷奶,还有三个姑姑,一家七口人,每天负责做饭的只有奶奶和母亲。母亲说,当时每次都会发一大瓷盆的面,一次蒸一大锅的馒头,七口人都是壮劳力,食量很大。蒸一锅的馒头,只能吃一天,所以要天天发面蒸馒头。一家七口人,每天光做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即使母亲怀我的时候,挺着大肚子,也要每天负责发面蒸馒头。怀我七八个月时,母亲挺着大肚子无法蹲下,一直站着腰又受不了。母亲就把面盆放在一个树墩上,母亲跪在地上和面。照样是每天和面、发面、蒸馒头,吃了饭还要刷锅。当时正值麦季,吃了饭,母亲照样要挺着大肚子,下地收麦子。干一上午农活,中午回家还要和面擀面条。当时没有压面条机,更没有卖现成面条的,吃面条都要人工擀。母亲负责和面、擀面条,奶奶烧锅。虽然擀面条,用那种很长的擀面杖,但是也还要分两次擀,毕竟有那么多人吃饭,一次是绝对擀不完的。
  后来,有了我以后,爷爷提出来要跟父亲分家。分家后,我才几个月,每天也就需要做父亲母亲两个人的饭,母亲这才不用每天都做那么多人的饭。不过,蒸一次馒头,最多吃两三天,因为一天三顿,至少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一顿擀面条。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地里都靠母亲一个人。看着母亲那么辛苦,所以,我六七岁时,就学着帮母亲做饭、做家务了。小时候,做饭很简单。母亲有时下地回来晚了,我和妹妹就简单熬点红薯粥,馏几个馒头。当时很少吃炒菜,基本都是吃蒜泥,酱豆这些简单的菜。虽然会做简单的饭,但是蒸馒头还是不会的。每次看着母亲蒸馒头挺有意思的,就想试试,但是母亲不允许,因为我还小,揉不好馒头剂子,这样只会浪费粮食。
  有一次,母亲中午发了面,准备傍晚下地回来蒸馒头。但是,那天很晚了,母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放学回家,我看到母亲发的一盆面在那放着,而且母亲一直没回来。于是,随即就决定帮母亲蒸馒头。但是,我高估了自己。把面从面盆里全都拽到案板上,怎么揉都揉不干净,根本揉不成馒头剂子。正在我焦急的时候,母亲回来了。母亲看到我正在摆弄那一大团面,很惊讶又很心疼。说:“咦,我类小乖乖哎,你咋做起来馍了?”
  母亲看着案板上,被我摆弄的不成样的面团,又气又好笑。其实,我开始做馒头时,那团面还没有开透。又加上我一通摆弄,面团彻底变成了死面。没办法,母亲只好又在面团里加一点儿碱面,给我们做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小时候很爱吃母亲做的死面饼,因为加了碱面,蒸出来的面饼黄橙橙的,我喜欢叫它“黄馍”。这种加了碱面的死面饼,虽然有点儿硬,但是在碱面的作用下,有一股香味。小时候,我还经常让母亲给做“黄馍”吃。
  我学会发面蒸馒头,是在大学时期做兼职的时候。当时,是在一个卖汉堡的快餐店里做兼职,店里除了卖汉堡,还卖披萨。做披萨需要发面,老店长教给我怎么发面,告诉我水和面粉的比例。在面粉中加入牛奶、一个鸡蛋和少许的白糖,蒸出来的面饼更好吃。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尝试了一次,蒸出来的馒头确实比以前的好吃。从那以后,只要家里有牛奶,母亲每次蒸馒头和面时,就会加些牛奶和鸡蛋。
  工作后,一直住在单位,很少自己做饭,更不会去蒸馒头了。结婚以后,才正式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我和乖每天都会做饭吃。乖的厨艺比我的更好,母亲常说自己娶了一个好儿媳,什么美食都会做。虽然乖做菜比较好,但是蒸馒头没有我蒸的好。我教了她几次怎么发面,她也掌握了发面的技巧,蒸出来的馒头也很好吃。不过,前天她休息时,发面蒸馒头又翻车了,可能是因为天气凉了,发的面迟迟不开。她就把面盆放在烧了热水的锅里,没想到面好像被蒸汽熥熟了。她很生气,说自己发的面完蛋了。我告诉她别生气,别着急,再等等,实在不行就做死面饼。等我下班回去时,乖已经做好了一锅软乎乎的白馒头。面还是很给力的,最后还是开了。
  今天又该蒸馒头了,我负责发的面。乖负责蒸馒头,回家又可以吃又软又香的大白馒头了。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落叶,是季节的精美信笺,一枚枚落叶从深秋翩然走来,以最美的姿态和从容的步伐。 落叶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总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深秋,叶的颜色从绿变黄或者变红,然后,离开...

一 一只蜗牛是怎么爬到洗菜池里的,我不得而知。 下班急匆匆回家,拎起刚买的蔬菜,挽起袖子走向洗菜池,就看到这只把自己拉得长长的软件动物。心一下子缩紧,丢下装菜的塑料袋跑回客厅,...

银杏绿了又黄了,岁月便在不经意间流逝。眼下秋已深,银杏叶子金黄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不悲秋,只是想起银杏地里曾经的故事,羞于启齿的往事,总会隐隐地心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

10月31日至11月7日,我有幸参加原34668部队老战友开展为期8天的故地重游活动。紧凑的行程,总觉得时间过得快,感觉没聚好,没看够,没玩好。尽管如此,还是感慨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关键词...

一 在那个小村上,住着一位65岁的老太太。她的头发如银丝般闪着光,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她曾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慈祥的老伴,但命运的无情让她失去了这一切。老伴的离世,就像一场突...

把石头向上推,很难;使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很容易。风吹雨打,地质运动,甚至一声咳嗽,一时的不耐烦,都足以引起石头顺坡下滑。坚持一样东西,只需要一种动力,抑或一个理由;而放弃一...

走在秋日的明媚里,感受着天高云淡,心情如天空一样高远、空灵。即便偶有一阵风吹来,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寒意与怅然。人间有朝暮,落叶已惊秋。其实秋来时岁月的回眸并未走远,总有些风景...

一个村庄的脱变 一 一直以来,有一个念头在折磨着我,它折磨了我很久很苦。我一定要抽空到一个叫过湾的地方去看看,这个地方位于舒城县的东北角,离县城大约20多公里,是南港镇和百神庙镇...

客旅西宁厦门一路攻略 蒲萍 西宁市是座美丽的都市,她是青海的省会。我在西宁旅游了一个月,所以我爱这个城市。西宁有美丽的青海湖,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 西宁紧邻新疆咫尺,新疆享有水...

◎芥菜丝和柿饼 周日下午,我在家中忙碌着,一心想要腌制出完美的芥菜丝来。刚才,小区门口的小贩叫卖着新鲜的芥菜疙瘩,价格便宜得令人惊喜,我兴冲冲地买了六斤,打算将这平凡的菜根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