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故乡的怀恋,是一种很古怪的情感。它似乎类似于人类的亲情,亲人再丑,也亲切。同样,再陌生的故乡事物,也会喜爱。一旦失去了,就会有一种隐隐的痛。
或许,这就是一种亲情的泛化,由人及物,仿佛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了某种亲缘联系,甚至血脉关系。
那年冬季,在故乡偶然碰到一位老同学,他兴奋地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却一脸茫然,望着对面那张布满皱褶的脸庞不知所措。
“我是阿伟呀!”他摘下褐色的鸭舌帽,几绺细软的白发在微风中飘动。
“阿伟……”我依旧困惑。
“咳,看来你真忘了,就是河边的阿伟嘛。”
“哦……”我似乎蓦然想起点什么,“小房子后面就是河水……”
“对嘛,你常常住在我家的。你还是那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冬季的风有些寒凉,他哆嗦一下,戴上了鸭舌帽。
我们就这样重逢了。
阿伟是我中学的同学,他家就住在城市郊区的河边,那时我在市里住,有时不想回家,就住在他家一侧的一间低矮的偏厦子(正房旁后加盖的屋子)里。在我的记忆中,它有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很长,总是乱蓬蓬灰土土的,像树梢上的喜鹊窝。五十年的岁月不仅在他脸上刻满了皱纹,也吹光了他的头发,难怪一时间认不出来。
阿伟询问了我的情况后,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回来到他家,陪我去河边。
我诧异地问:“你还住在河边?”
“不,早就搬迁了,现在住在市里南岸。不过,我还是喜欢河边,常回去沿着河堤走一圈。”
“是啊,行走在少年的堤岸,寻觅青春的足迹,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我被他感染,也很慨叹。
“嗳,别忘了啊,下次回来找我。”他留下电话号码和皱褶绽开的笑脸,挥挥手和我告辞。
二
一条极其普通的河流,蜿蜒着从城市边缘的黑土地上经过,像城市脖颈上的一条银色项链,在岁月中悠悠流淌。
传说它的源头是来自千山仙人台的一处泉眼,让这条宽阔的河流有了些许灵气。沙河,顾名思义,因水和沙而得名。恰巧,与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同名。流沙河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流沙河此名实际上来源于玄奘西行取经时经过的八百流沙。八百流沙又叫莫贺延碛,是新疆哈密的一处大沙漠,据记载,“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可谓荒蛮凄凉之地。因为唐僧在此收了沙僧为徒,所以,留下了神幻的故事。让曾经捧着西游记埋头阅读的少年,对这条河充满憧憬。虽然它并不荒凉,也没有留下神奇的传说,但少年的奇特想象力,还是赋予它一种神秘的光环。
记得,我第一次跳下无轨电车跑到河边时,就把胸脯伏在桥栏上,久久望着舒缓的河水。那是我亲眼所见过的第一条宽阔的水流,倏然觉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初二时,为了能够下乡插队到城市周边的郊区,母亲将我转学到了沙河北岸的一所中学读书。我家住在城市的南端,有着一片褐红色的大楼,而沙河北岸是一望无际的小平房,即使学校也是如此,看不到一幢二层以上的高楼。从此,我开始了一年多的通勤生涯。每天早晨从家里出发,乘坐无轨电车由南至北,贯穿整座城市,抵达沙河南岸,然后步行跨过沙河大桥,沿着一条泥泞的土路,走进学校的大门。午后放学,再沿着原路返回。几十里的路程,周而复始。
少年像一架老式挂钟的钟摆,在城市的两端兀自荡来荡去。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和乏味,每天早早爬起来奔赴遥远的学校。当然,那时并非为了刻苦读书求学,而是觉得好玩。
时间久了,和带着乡村气息的同学们熟稔起来,就常常不回家,住在小伙伴家里。由此,和住在河畔的阿伟成了朋友,也和沙河成了朋友。
三
九月,我再次返回故乡,阿伟得到了消息,立刻给我打来热情洋溢的电话。我这才记起曾经的约定,心里有些惭愧,便约好第二天早晨在沙河南岸的桥头见面。
离得很远,我就看见几绺长发飘扬的阿伟。他站在桥头,近一些,也发现了我,朝我摆摆手,笑脸上的皱纹河水一样荡漾着。
问候之后,我们沿着河堤上的观景带散步,踏着草地上的石径。以前,河堤是由沙土堆积而成,野草丛生,低矮的灌木和杂树凌乱。现在,修整成了河岸花园,规整的护堤墙沿河而立。石径弯弯曲曲,时宽时窄,蜿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我们绕过草地,从西边的另一座桥走到河北岸。我发觉,阿伟瘦了许多,面容也有些憔悴,尤其是走路明显缓慢,脚步沉重。
“你病了?”我停住脚步等他,身边是一丛修剪成圆形的灌木,绿意盎然。他在我身后一步远的地方。
“哦……没有,年纪大了就这样吧。”他摇摇头,“你挺好的,不仅样子没变,身体也很好啊。”
前面是一处空阔地,安置了一些健身设施,有人在晨风中锻炼。还有四五个女子在跳健身舞,音乐在河面上飘荡。
他也停住脚步,指了指前面不远处说:“看看,还记得那里吗?”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舒缓的河岸,绿色的草地,几块青色的大石头,还有一个男人的背影,他正在钓鱼,身姿一动不动。我疑惑地摇摇头。
阿伟扑哧一声笑了,说:“那就是原来我家的地方啊,唉,也难怪你认不出来,什么都没了,平房、偏厦子、小树林、成群的鸟儿……”他的眼神倏然黯淡下来。
我想了起来,他家房后就是河边,还有一片小树林,我俩常常在小树林里追鸟,把鸟儿惊得四处乱飞,一会儿又飞了回来,我俩再次尖叫着,摇晃小树,树叶哗哗的响,鸟儿就噗噗地又飞走了。也有时,我俩并排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抓起地上的碎石子,一次次抛向河面,看溅起的小浪花。他们家养的一条小灰狗,跟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不时吠叫几声,比我俩还要快乐。直到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落在水面上,烧红了河水,就听到阿伟的妈妈在屋里呼唤,我们跑进屋子,抓起热乎乎的地瓜、土豆,或者玉米棒等等,忙不迭地塞进嘴里。阿伟的妈妈很好看,也爱笑,脸颊上总是飘着一抹红晕。
我和阿伟站在他家旧址的地方。太阳升起来了,宽阔的河面水波荡漾,泛起金色的光。我俩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面对潺潺流水,像小时候一样肩膀挨着肩膀。我发现,阿伟的眸子闪出异样的光芒。
“老妈妈还好吧?”我小心翼翼地问。因为这很可能是多余的。
“走了,早走了,劳累了一辈子,该休息了。不说她了……”阿伟盯着水面漂浮的水草,幽幽地说。
“哎,坐在这儿真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沉默片刻,我转了话题说。
他又笑了,“可不,那时,我们就像屁股下的石头,又大又硬,现在,都成了小沙粒了,哈哈哈哈……”
“嗯嗯,是啊,五十多年的冲刷,时间让我们不能不孱弱渺小了,就像河底的沙子。”
“你说得真好,难怪是文人,我们就是沙子,会沉底,会被冲走,可我不想被冲走,”他忽然扭头看我,“我就想沉到河底,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他的眸子潮湿着。
我们坐在那里聊了许多。在太阳升起很高的时候分手。我注视着他的背影在阳光中蠕动,像一粒砂子,越来越远。
四
我回到另一座城市,不时到海边消磨我的晚年。已然忘却了故乡的沙河和沙河畔的阿伟。
偶尔一次和家乡的亲属通电话,谈及了阿伟,亲属也住在沙河边。他说阿伟患了多年的胃癌,不久前去世了。我心头一蹙,有些疼痛。又问及他母亲去世的情况,亲属说,阿伟的母亲中年患了忧郁症,半夜一个人在房后河边溜达,不知为什么落水了。
我的心剧烈抽搐起来。
沙河还在故乡的土地上流淌,听说,它改了名字,不叫沙河,叫做万水河。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来由,或许,是为了与城市东边连绵的千山山脉相匹配吧,“千山万水”还是有些意境的。不过,我还是喜欢称它为沙河。
我总觉得,我也是一粒沙河的沙子。
我猜,阿伟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原创首发)
对于故乡的怀恋,是一种很古怪的情感。它似乎类似于人类的亲情,亲人再丑,也亲切。同样,再陌生的故乡事物,也会喜爱。一旦失去了,就会有一种隐隐的痛。
或许,这就是一种亲情的泛化,由人及物,仿佛与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了某种亲缘联系,甚至血脉关系。
那年冬季,在故乡偶然碰到一位老同学,他兴奋地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却一脸茫然,望着对面那张布满皱褶的脸庞不知所措。
“我是阿伟呀!”他摘下褐色的鸭舌帽,几绺细软的白发在微风中飘动。
“阿伟……”我依旧困惑。
“咳,看来你真忘了,就是河边的阿伟嘛。”
“哦……”我似乎蓦然想起点什么,“小房子后面就是河水……”
“对嘛,你常常住在我家的。你还是那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冬季的风有些寒凉,他哆嗦一下,戴上了鸭舌帽。
我们就这样重逢了。
阿伟是我中学的同学,他家就住在城市郊区的河边,那时我在市里住,有时不想回家,就住在他家一侧的一间低矮的偏厦子(正房旁后加盖的屋子)里。在我的记忆中,它有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很长,总是乱蓬蓬灰土土的,像树梢上的喜鹊窝。五十年的岁月不仅在他脸上刻满了皱纹,也吹光了他的头发,难怪一时间认不出来。
阿伟询问了我的情况后,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回来到他家,陪我去河边。
我诧异地问:“你还住在河边?”
“不,早就搬迁了,现在住在市里南岸。不过,我还是喜欢河边,常回去沿着河堤走一圈。”
“是啊,行走在少年的堤岸,寻觅青春的足迹,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我被他感染,也很慨叹。
“嗳,别忘了啊,下次回来找我。”他留下电话号码和皱褶绽开的笑脸,挥挥手和我告辞。
二
一条极其普通的河流,蜿蜒着从城市边缘的黑土地上经过,像城市脖颈上的一条银色项链,在岁月中悠悠流淌。
传说它的源头是来自千山仙人台的一处泉眼,让这条宽阔的河流有了些许灵气。沙河,顾名思义,因水和沙而得名。恰巧,与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同名。流沙河是“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流沙河此名实际上来源于玄奘西行取经时经过的八百流沙。八百流沙又叫莫贺延碛,是新疆哈密的一处大沙漠,据记载,“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可谓荒蛮凄凉之地。因为唐僧在此收了沙僧为徒,所以,留下了神幻的故事。让曾经捧着西游记埋头阅读的少年,对这条河充满憧憬。虽然它并不荒凉,也没有留下神奇的传说,但少年的奇特想象力,还是赋予它一种神秘的光环。
记得,我第一次跳下无轨电车跑到河边时,就把胸脯伏在桥栏上,久久望着舒缓的河水。那是我亲眼所见过的第一条宽阔的水流,倏然觉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初二时,为了能够下乡插队到城市周边的郊区,母亲将我转学到了沙河北岸的一所中学读书。我家住在城市的南端,有着一片褐红色的大楼,而沙河北岸是一望无际的小平房,即使学校也是如此,看不到一幢二层以上的高楼。从此,我开始了一年多的通勤生涯。每天早晨从家里出发,乘坐无轨电车由南至北,贯穿整座城市,抵达沙河南岸,然后步行跨过沙河大桥,沿着一条泥泞的土路,走进学校的大门。午后放学,再沿着原路返回。几十里的路程,周而复始。
少年像一架老式挂钟的钟摆,在城市的两端兀自荡来荡去。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和乏味,每天早早爬起来奔赴遥远的学校。当然,那时并非为了刻苦读书求学,而是觉得好玩。
时间久了,和带着乡村气息的同学们熟稔起来,就常常不回家,住在小伙伴家里。由此,和住在河畔的阿伟成了朋友,也和沙河成了朋友。
三
九月,我再次返回故乡,阿伟得到了消息,立刻给我打来热情洋溢的电话。我这才记起曾经的约定,心里有些惭愧,便约好第二天早晨在沙河南岸的桥头见面。
离得很远,我就看见几绺长发飘扬的阿伟。他站在桥头,近一些,也发现了我,朝我摆摆手,笑脸上的皱纹河水一样荡漾着。
问候之后,我们沿着河堤上的观景带散步,踏着草地上的石径。以前,河堤是由沙土堆积而成,野草丛生,低矮的灌木和杂树凌乱。现在,修整成了河岸花园,规整的护堤墙沿河而立。石径弯弯曲曲,时宽时窄,蜿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我们绕过草地,从西边的另一座桥走到河北岸。我发觉,阿伟瘦了许多,面容也有些憔悴,尤其是走路明显缓慢,脚步沉重。
“你病了?”我停住脚步等他,身边是一丛修剪成圆形的灌木,绿意盎然。他在我身后一步远的地方。
“哦……没有,年纪大了就这样吧。”他摇摇头,“你挺好的,不仅样子没变,身体也很好啊。”
前面是一处空阔地,安置了一些健身设施,有人在晨风中锻炼。还有四五个女子在跳健身舞,音乐在河面上飘荡。
他也停住脚步,指了指前面不远处说:“看看,还记得那里吗?”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舒缓的河岸,绿色的草地,几块青色的大石头,还有一个男人的背影,他正在钓鱼,身姿一动不动。我疑惑地摇摇头。
阿伟扑哧一声笑了,说:“那就是原来我家的地方啊,唉,也难怪你认不出来,什么都没了,平房、偏厦子、小树林、成群的鸟儿……”他的眼神倏然黯淡下来。
我想了起来,他家房后就是河边,还有一片小树林,我俩常常在小树林里追鸟,把鸟儿惊得四处乱飞,一会儿又飞了回来,我俩再次尖叫着,摇晃小树,树叶哗哗的响,鸟儿就噗噗地又飞走了。也有时,我俩并排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抓起地上的碎石子,一次次抛向河面,看溅起的小浪花。他们家养的一条小灰狗,跟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不时吠叫几声,比我俩还要快乐。直到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落在水面上,烧红了河水,就听到阿伟的妈妈在屋里呼唤,我们跑进屋子,抓起热乎乎的地瓜、土豆,或者玉米棒等等,忙不迭地塞进嘴里。阿伟的妈妈很好看,也爱笑,脸颊上总是飘着一抹红晕。
我和阿伟站在他家旧址的地方。太阳升起来了,宽阔的河面水波荡漾,泛起金色的光。我俩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面对潺潺流水,像小时候一样肩膀挨着肩膀。我发现,阿伟的眸子闪出异样的光芒。
“老妈妈还好吧?”我小心翼翼地问。因为这很可能是多余的。
“走了,早走了,劳累了一辈子,该休息了。不说她了……”阿伟盯着水面漂浮的水草,幽幽地说。
“哎,坐在这儿真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沉默片刻,我转了话题说。
他又笑了,“可不,那时,我们就像屁股下的石头,又大又硬,现在,都成了小沙粒了,哈哈哈哈……”
“嗯嗯,是啊,五十多年的冲刷,时间让我们不能不孱弱渺小了,就像河底的沙子。”
“你说得真好,难怪是文人,我们就是沙子,会沉底,会被冲走,可我不想被冲走,”他忽然扭头看我,“我就想沉到河底,就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他的眸子潮湿着。
我们坐在那里聊了许多。在太阳升起很高的时候分手。我注视着他的背影在阳光中蠕动,像一粒砂子,越来越远。
四
我回到另一座城市,不时到海边消磨我的晚年。已然忘却了故乡的沙河和沙河畔的阿伟。
偶尔一次和家乡的亲属通电话,谈及了阿伟,亲属也住在沙河边。他说阿伟患了多年的胃癌,不久前去世了。我心头一蹙,有些疼痛。又问及他母亲去世的情况,亲属说,阿伟的母亲中年患了忧郁症,半夜一个人在房后河边溜达,不知为什么落水了。
我的心剧烈抽搐起来。
沙河还在故乡的土地上流淌,听说,它改了名字,不叫沙河,叫做万水河。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来由,或许,是为了与城市东边连绵的千山山脉相匹配吧,“千山万水”还是有些意境的。不过,我还是喜欢称它为沙河。
我总觉得,我也是一粒沙河的沙子。
我猜,阿伟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