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风景的存在,还是一处依然令我可以百读求解的神秘之境。秋游的质量,在于秋色,但更在于内涵,白鹿洞书院的内涵,远胜于风景。
一
暑期,顶着炎炎烈日,随团来江西庐山,于匡庐古道,踏着古代先贤和近代名人的足迹,穿越时空,在古道浏览一番,品尝一番,交流一番。凉凉的山风,淙淙的溪流,青青的树叶,山里丝丝凉意如同进了空调间,让人舒坦。夏天的山水,恰似一杯浓酒,下得山来,就醉了。这是白鹿洞该有的样子。我这样认可,行程里我陶醉了。
第二天,去白鹿洞书院,因商业宣传的时间过长给耽搁了,放弃了。在本次游览的计划中,有白鹿书院景点,怎么说放弃就放弃呢?我本想与导游争辩几句,可车上一半是生意人一半是农人,他们说“书院”没啥看头,不如到“恩国生态农业基地”去看看。本次旅游,是由江西恩国农业公司和四川胜利皮革厂赞助的,导游有权听从大家的意见,我无语、无奈,只好随大流匆匆离开。
与白鹿洞书院擦肩而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惆怅。早就听说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是历代文人学子敬仰的“圣城贤关”,是古代读书人的向往地、是儒家思想播种的地方。是当代的清华北大。思念白鹿洞书院,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发芽、开花、结果。不等开花,结果,心要飞翔了。10月25日,接到市诗会金秘书长的通知,趁着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到江西采风,目的地就有白鹿书院。这下,我的心徒然放飞起来。
10月28日清晨,旅游大巴上了东九高速,像长了翅膀一样一路向西。一车文人骚客,情绪高涨。在导游的提议下,开启了娱乐节目。节目不需要安排,自发接龙,诗词朗诵、黄梅戏、流行歌曲、笛子独奏。一时间,歌声、笑声、鼓掌声,声声不断,声声悦耳,汇成欢乐的海洋,春潮在车厢里翻滚、彭拜、荡漾,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
二
出门旅行就是开心。
我在车后排倚窗而坐,拉开窗帘,推开玻璃,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时,清新的秋风伴着明亮而温和的阳光一起召唤进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秋风、秋阳涌进车厢似乎跟着大家一起赶热闹。秋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一丝凉意,仿佛轻轻地抚摸着心灵的柔软,让人心旷神怡。秋阳掠过脸庞,暖烘烘地,因热烈而激动的脸色显得更加灿烂,尤其女文友的笑脸更多了一份阳光妩媚。
扑向车窗的秋色,如电影镜头一闪而过,那流动的云朵,静穆的山,被秋霜熏染过的野草,构成了秋色的气派,所有的都随着车辆在缓动,给人在秋风中婆娑起舞的美感,似乎在选择舞场,可到处都可以展演一番。辽阔的田野里除了一个个稻桩,就是田畦上的点点青稞,菜籽苗要趁着秋色整理一下姿态。荷塘也沉静了,荷叶无神,低着头俯下身子,有的跪着,有的趴在塘泥上,时光总要沉寂一些东西。有时候不忍,别看秋风爽爽,伴着秋阳感觉还那么温柔,秋风如刀,刀不见血,而灯光足以杀死曾经葳蕤的东西,在风景上刻上衰老的颜色,甚至摧残万物于无形,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人,可能懂得这些的深刻。秋,走得远、陷得深,一切不能越过秋风。
这样的风景,也是适合作为游白鹿洞书院的,因为沧桑了点,所以氛围很对。书院就像一片荷叶,曾经的摇曳葳蕤,突然就被肃杀凋零了,我们只能记得它曾经的风韵,我们不是秋风,愿一次次走进它的世界,唤醒风韵和故事,毕竟它比残荷还珍贵,无可还原,只能缅怀。
车子进入庐山,走在林荫道上,秋风里,能看到纷纷落叶,忽然,一枚红色枫叶,随风飘进车窗里,落在我的身上,捡起这枚红叶,闻到了深秋的气息,触摸深秋的意蕴,感知到深秋的灵魂。醉了,醉意便从眼球旋转到了嘴角从指尖滑到心房。一枚红叶醉深秋。深秋就像一壶酒,红了枫叶,醉了金秋,醉了慢慢旅途。
我把白鹿洞书院比拟作一枚枫叶,它也有着血脉,传承至今,颜色不褪,更值得观赏和珍藏。
三
到了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白鹿洞书院由一条蜿蜒且起伏的仄路,自西而东引入。幽静的山道两边,是茂密的树林,伴随着阵阵秋风,摇曳的枫叶,万千姿态,绚丽多彩,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林间飞舞。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草地的枯叶上,秋的色彩更浓了。沿着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黑色柏油山路缓缓进入幽径深处,我的思绪仿佛闪回到数百年或一千年前,那时,这条山道上会是什么样子?总会有身背囊箧的书生,依着长衫的士人,或成群结队,或三两相伴,或默默独行,缓然走过的罢?这条路是士人之道,追梦之道,成名之道。沿途的风月之欢,风雅之趣,儒语之音,犹在眼前,古人将书院设在这山水之间,既有风水的意蕴,又有优雅的意境。深山藏隐寺,隐寺出高僧。历史名人李渤、朱熹、李梦阳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已是深秋,忽而隐约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大山深处,除了风声,溪水声显得格外悦耳。听导游说,这叫贯溪,是横贯五老峰南麓山涧的一条跳动的脉搏,溪水终年不断。沿贯溪西行,很快到达目的地。贯溪所在的山谷并不宽裕,但就在这溪边平坦狭长的风水宝地建起了一座书院,足够隐逸且幽然了。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溪北岸,书院踞北面南,贯溪的南岸,是一则东高西低连绵起伏的山岭,本地人叫紫阳山。跟着导游漫步溪边,有一文友问导游:这小溪为何叫贯溪?我说道:“这溪水贯山而来,自然叫贯溪啰。”导游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是取自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句意。取自孔子的“一以贯之”?我来了兴趣,问导游:“何时起名?何人起名?”导游尴尬地笑笑说:“这溪名大约时代不远,我也不知肇起于何人了。”
我忽然想起,《论语》里,孔子曾经两次谈到“一以贯之”。有一次是与弟子曾参交谈时。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贯穿其中。”曾子说:“老师说的是。”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罢了。”还有一次,孔子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子贡呀,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又都能记住的吗?”子贡回答说:“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条基本思想贯穿始终。”从孔子两次主动与弟子交流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迫切弟把自己一时的灵感闪现告诉别人。
“一以贯之”与这条溪有何联系呢?我陷入沉思。白鹿洞书院承载着一点点多数人的梦想,不也是“一以贯之”?
四
伫立溪边,我深情地望着白墙黛瓦,一栋一栋错落有致的古朴的白鹿洞书院,又看到身边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时而急,时而缓。当溪水从高坡上流下来时,飞溅起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见小溪底的沙石。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溪边建院办学,贯溪的名字含义为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勤奋好学、做事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百川赴海之义,融合“一以贯之”,可能就是贯溪名字的由来吧。
沿溪走过一段,抬头便到书院门口,院门沿溪而立。南北门肩不足三米,南边齐溪,北面连着院舍。院门不大,门眉上黑底白字“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饱满遒劲有力。门楣上塔式双层琉璃梁檐,下宽上窄,上下梁檐的四角向上翘起,像张开两冀翱翔的雄鹰。
游客们纷纷拥到门口拍照留影。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绵亘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均为人字型用黑色小瓦砌叠。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
我国的书院传统始唐,兴宋,明清普及,清末终结。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书院遍布全国,甚至漂洋过海,传到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独特形式。
白鹿洞书院的兴盛衰落的规律同中国传统书院兴衰节奏是一致的。
导游告诉我们,在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史上,唐代的李渤和宋代的朱熹两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贞元年,李渤与自己的兄长李涉隐居于贯溪畔,修身养性,阅书于山水之间,还驯养了一只白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以洞,也因白鹿就羁住在这里,因而这里称之为“白鹿洞”。这只与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濡目染,竟然善解人意,常下山为李渤购买笔墨纸张或投送书信。山下百姓称其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白鹿洞附近,也成了士人学者研学修身的场所,后来这里的书院称呼“白鹿洞书院”可见一斑。时值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大力兴教,在他的推动下,白鹿洞书院成功复兴,至清康乾年间,发展到全盛顶峰。成为当时中国书院的一面旗帜,名噪一时。朱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四书典籍的理念在朱熹手上得以确立,从此,儒家思想传播到社会深入人心,立足中国并走向世界。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元朝规定科举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及程朱一派的经学作为试士的内容。到了明朝朱学独尊地位显赫。
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朱熹从隐居养鹿到入洞讲学,从开办国学到创办书院,唐宋期间,白鹿洞书院渐渐成为知名的文化圣地。
四
跟着导游,在白鹿洞书院各建筑之中穿行,书院内连绵错落的房屋掩映在古木苍翠之中,房与房之间繁花秀木相隔,有曲径回环的感觉。多属平房,白墙黛瓦,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门院独立,房屋构造,庭院大小,绿化风格各赋千秋。阁、堂、洞、台内部设施和文化气息也各不相同。院内陈设着许多文化艺术品,如石刻、画像、古书籍等,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书法和手迹,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夕阳西下,山鸟归巢。游人纷纷离开,出了院门,还有许多人还在门口拍照留念。我也和诗会的好友们在此拍了几张。说实话,由于时间紧,我也只是在面上看了个轮郭,像御书阁、明伦堂只是进去溜了一圈就出来了,白鹿洞的美在于内涵,文化的滋味需要慢慢品尝。
导游不断地催着上车,回望白鹿洞书院,我心里恋恋不舍,若有机会还会再来!
为什么要再来?我问自己。春夏秋冬的风景,都是季节性的,而白鹿洞书院的风景,却是永恒的,是一道精神的风景,远超自然风景的意义。因为一次不能读透,就像阅读一本典籍,我不能像一阵风翻书,乱翻。风不懂字句,我想抓住她的魂。
一
暑期,顶着炎炎烈日,随团来江西庐山,于匡庐古道,踏着古代先贤和近代名人的足迹,穿越时空,在古道浏览一番,品尝一番,交流一番。凉凉的山风,淙淙的溪流,青青的树叶,山里丝丝凉意如同进了空调间,让人舒坦。夏天的山水,恰似一杯浓酒,下得山来,就醉了。这是白鹿洞该有的样子。我这样认可,行程里我陶醉了。
第二天,去白鹿洞书院,因商业宣传的时间过长给耽搁了,放弃了。在本次游览的计划中,有白鹿书院景点,怎么说放弃就放弃呢?我本想与导游争辩几句,可车上一半是生意人一半是农人,他们说“书院”没啥看头,不如到“恩国生态农业基地”去看看。本次旅游,是由江西恩国农业公司和四川胜利皮革厂赞助的,导游有权听从大家的意见,我无语、无奈,只好随大流匆匆离开。
与白鹿洞书院擦肩而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惆怅。早就听说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是历代文人学子敬仰的“圣城贤关”,是古代读书人的向往地、是儒家思想播种的地方。是当代的清华北大。思念白鹿洞书院,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发芽、开花、结果。不等开花,结果,心要飞翔了。10月25日,接到市诗会金秘书长的通知,趁着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到江西采风,目的地就有白鹿书院。这下,我的心徒然放飞起来。
10月28日清晨,旅游大巴上了东九高速,像长了翅膀一样一路向西。一车文人骚客,情绪高涨。在导游的提议下,开启了娱乐节目。节目不需要安排,自发接龙,诗词朗诵、黄梅戏、流行歌曲、笛子独奏。一时间,歌声、笑声、鼓掌声,声声不断,声声悦耳,汇成欢乐的海洋,春潮在车厢里翻滚、彭拜、荡漾,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
二
出门旅行就是开心。
我在车后排倚窗而坐,拉开窗帘,推开玻璃,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时,清新的秋风伴着明亮而温和的阳光一起召唤进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秋风、秋阳涌进车厢似乎跟着大家一起赶热闹。秋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一丝凉意,仿佛轻轻地抚摸着心灵的柔软,让人心旷神怡。秋阳掠过脸庞,暖烘烘地,因热烈而激动的脸色显得更加灿烂,尤其女文友的笑脸更多了一份阳光妩媚。
扑向车窗的秋色,如电影镜头一闪而过,那流动的云朵,静穆的山,被秋霜熏染过的野草,构成了秋色的气派,所有的都随着车辆在缓动,给人在秋风中婆娑起舞的美感,似乎在选择舞场,可到处都可以展演一番。辽阔的田野里除了一个个稻桩,就是田畦上的点点青稞,菜籽苗要趁着秋色整理一下姿态。荷塘也沉静了,荷叶无神,低着头俯下身子,有的跪着,有的趴在塘泥上,时光总要沉寂一些东西。有时候不忍,别看秋风爽爽,伴着秋阳感觉还那么温柔,秋风如刀,刀不见血,而灯光足以杀死曾经葳蕤的东西,在风景上刻上衰老的颜色,甚至摧残万物于无形,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人,可能懂得这些的深刻。秋,走得远、陷得深,一切不能越过秋风。
这样的风景,也是适合作为游白鹿洞书院的,因为沧桑了点,所以氛围很对。书院就像一片荷叶,曾经的摇曳葳蕤,突然就被肃杀凋零了,我们只能记得它曾经的风韵,我们不是秋风,愿一次次走进它的世界,唤醒风韵和故事,毕竟它比残荷还珍贵,无可还原,只能缅怀。
车子进入庐山,走在林荫道上,秋风里,能看到纷纷落叶,忽然,一枚红色枫叶,随风飘进车窗里,落在我的身上,捡起这枚红叶,闻到了深秋的气息,触摸深秋的意蕴,感知到深秋的灵魂。醉了,醉意便从眼球旋转到了嘴角从指尖滑到心房。一枚红叶醉深秋。深秋就像一壶酒,红了枫叶,醉了金秋,醉了慢慢旅途。
我把白鹿洞书院比拟作一枚枫叶,它也有着血脉,传承至今,颜色不褪,更值得观赏和珍藏。
三
到了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白鹿洞书院由一条蜿蜒且起伏的仄路,自西而东引入。幽静的山道两边,是茂密的树林,伴随着阵阵秋风,摇曳的枫叶,万千姿态,绚丽多彩,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林间飞舞。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草地的枯叶上,秋的色彩更浓了。沿着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黑色柏油山路缓缓进入幽径深处,我的思绪仿佛闪回到数百年或一千年前,那时,这条山道上会是什么样子?总会有身背囊箧的书生,依着长衫的士人,或成群结队,或三两相伴,或默默独行,缓然走过的罢?这条路是士人之道,追梦之道,成名之道。沿途的风月之欢,风雅之趣,儒语之音,犹在眼前,古人将书院设在这山水之间,既有风水的意蕴,又有优雅的意境。深山藏隐寺,隐寺出高僧。历史名人李渤、朱熹、李梦阳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已是深秋,忽而隐约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大山深处,除了风声,溪水声显得格外悦耳。听导游说,这叫贯溪,是横贯五老峰南麓山涧的一条跳动的脉搏,溪水终年不断。沿贯溪西行,很快到达目的地。贯溪所在的山谷并不宽裕,但就在这溪边平坦狭长的风水宝地建起了一座书院,足够隐逸且幽然了。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溪北岸,书院踞北面南,贯溪的南岸,是一则东高西低连绵起伏的山岭,本地人叫紫阳山。跟着导游漫步溪边,有一文友问导游:这小溪为何叫贯溪?我说道:“这溪水贯山而来,自然叫贯溪啰。”导游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是取自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句意。取自孔子的“一以贯之”?我来了兴趣,问导游:“何时起名?何人起名?”导游尴尬地笑笑说:“这溪名大约时代不远,我也不知肇起于何人了。”
我忽然想起,《论语》里,孔子曾经两次谈到“一以贯之”。有一次是与弟子曾参交谈时。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贯穿其中。”曾子说:“老师说的是。”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罢了。”还有一次,孔子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把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子贡呀,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又都能记住的吗?”子贡回答说:“是呀。难道不是这样?”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条基本思想贯穿始终。”从孔子两次主动与弟子交流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迫切弟把自己一时的灵感闪现告诉别人。
“一以贯之”与这条溪有何联系呢?我陷入沉思。白鹿洞书院承载着一点点多数人的梦想,不也是“一以贯之”?
四
伫立溪边,我深情地望着白墙黛瓦,一栋一栋错落有致的古朴的白鹿洞书院,又看到身边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时而急,时而缓。当溪水从高坡上流下来时,飞溅起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见小溪底的沙石。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溪边建院办学,贯溪的名字含义为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勤奋好学、做事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百川赴海之义,融合“一以贯之”,可能就是贯溪名字的由来吧。
沿溪走过一段,抬头便到书院门口,院门沿溪而立。南北门肩不足三米,南边齐溪,北面连着院舍。院门不大,门眉上黑底白字“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饱满遒劲有力。门楣上塔式双层琉璃梁檐,下宽上窄,上下梁檐的四角向上翘起,像张开两冀翱翔的雄鹰。
游客们纷纷拥到门口拍照留影。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绵亘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均为人字型用黑色小瓦砌叠。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
我国的书院传统始唐,兴宋,明清普及,清末终结。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书院遍布全国,甚至漂洋过海,传到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独特形式。
白鹿洞书院的兴盛衰落的规律同中国传统书院兴衰节奏是一致的。
导游告诉我们,在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史上,唐代的李渤和宋代的朱熹两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贞元年,李渤与自己的兄长李涉隐居于贯溪畔,修身养性,阅书于山水之间,还驯养了一只白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以洞,也因白鹿就羁住在这里,因而这里称之为“白鹿洞”。这只与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濡目染,竟然善解人意,常下山为李渤购买笔墨纸张或投送书信。山下百姓称其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白鹿洞附近,也成了士人学者研学修身的场所,后来这里的书院称呼“白鹿洞书院”可见一斑。时值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大力兴教,在他的推动下,白鹿洞书院成功复兴,至清康乾年间,发展到全盛顶峰。成为当时中国书院的一面旗帜,名噪一时。朱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儒家四书典籍的理念在朱熹手上得以确立,从此,儒家思想传播到社会深入人心,立足中国并走向世界。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元朝规定科举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及程朱一派的经学作为试士的内容。到了明朝朱学独尊地位显赫。
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朱熹从隐居养鹿到入洞讲学,从开办国学到创办书院,唐宋期间,白鹿洞书院渐渐成为知名的文化圣地。
四
跟着导游,在白鹿洞书院各建筑之中穿行,书院内连绵错落的房屋掩映在古木苍翠之中,房与房之间繁花秀木相隔,有曲径回环的感觉。多属平房,白墙黛瓦,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门院独立,房屋构造,庭院大小,绿化风格各赋千秋。阁、堂、洞、台内部设施和文化气息也各不相同。院内陈设着许多文化艺术品,如石刻、画像、古书籍等,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书法和手迹,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夕阳西下,山鸟归巢。游人纷纷离开,出了院门,还有许多人还在门口拍照留念。我也和诗会的好友们在此拍了几张。说实话,由于时间紧,我也只是在面上看了个轮郭,像御书阁、明伦堂只是进去溜了一圈就出来了,白鹿洞的美在于内涵,文化的滋味需要慢慢品尝。
导游不断地催着上车,回望白鹿洞书院,我心里恋恋不舍,若有机会还会再来!
为什么要再来?我问自己。春夏秋冬的风景,都是季节性的,而白鹿洞书院的风景,却是永恒的,是一道精神的风景,远超自然风景的意义。因为一次不能读透,就像阅读一本典籍,我不能像一阵风翻书,乱翻。风不懂字句,我想抓住她的魂。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