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子估计很少见到布鞋了,更别说穿了。但是,我们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小时候都是穿母亲给做的布鞋。小时候,除了布鞋,棉袄、棉裤、凉鞋都是母亲给做的。纳鞋底、做鞋是那个时候的女性必备的手艺,现在的女孩子估计很少有会做布鞋的。布鞋、棉袄、棉裤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为我们的童年御寒保暖,一双粗布鞋包含了母亲满满的爱。因为有了母亲做的布鞋和衣服,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布鞋的做法很繁琐。做布鞋之前首先要纳鞋底,纳好鞋底,再做鞋帮。然后把鞋底和鞋帮缝在一起,最后拿破布塞进鞋子里,把鞋撑一段时间,这样新布鞋穿起来就不挤脚了。
每年入冬后,农闲了,母亲就要开始纳鞋底了。一个冬天,母亲要做好全家人来年一年的布鞋。那时的妇女,每天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没有纳好的鞋底,在外闲聊时,拿出来边聊天边纳鞋底。但是,下过雪以后,母亲主要还是在家纳鞋底,毕竟外面太冷了。纳鞋底,需要先用纸铰鞋底的模板,妇女们叫它“鞋样子”。找来一些破衣服,把鞋样子缝在上面,然后铰成一个个模版。然后,把这些模板对齐,用浆糊粘起来,粘成约两三厘米厚。最后,再罩上一层新买的白色的棉布。这些准备好后,就开始一针一针的把棉布和里面的鞋芯缝起来,这就叫纳鞋底。纳鞋底,要用那种很粗的针,针鼻儿里穿上粗棉绳,一针挨一针的纳。针眼之间的距离要是大了,鞋底就不结实,也就不耐穿。因为鞋底很厚,很硬,所以扎针很费力,这时就要用上顶针。顶针这个老物件,估计现在小孩子很难见到了。顶针像个戒指一样,不过要比戒指宽很多,面上有很多小坑,可以顶着针头不乱动。纳一个鞋底,快的话,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所以要纳完一家人的鞋,需要一个月左右,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做一双鞋。那个时候,家里墙上,经常会挂着一大串母亲做好的布鞋。
鞋底纳好后,就要开始做鞋帮。做鞋帮也需要提前剪好“鞋样子”。剪鞋帮的鞋样子要比鞋底的难,毕竟鞋底比着脚底大小就可以了。但是,做好的鞋帮是立起来的,剪的鞋样子却是平面的,而且剪好的鞋帮要和鞋底的大小严丝合缝。所以,这个手艺是需要技巧和不断练习的。可能刚开始学做鞋的主妇,很难做出来一双好看且合脚的布鞋。不过,我们小时候穿的布鞋都是刚刚好,又舒服又好看。母亲虽然小学没毕业,但是也学过一年裁剪。所以做布鞋,做衣服这些手艺,母亲都会,这也使我们小时候不缺鞋穿,也不缺衣服穿。当时,街上有家裁缝铺,铺子里有几台缝纫机,专门教授裁剪技术。老板是个男的,而且还是罗锅,但是裁缝技术很好。有些人家的主妇不会做衣服,就会去他的铺子里做。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子们不再穿做的衣服了,他的店铺也就关门了。
做鞋帮,里面的布虽然是破衣服改的,但是鞋面的布是新买的条绒布。就像鞋底一样里面是破衣服,表面是新白棉布,毕竟新布鞋就要看着新。做鞋帮之前也是先剪好一个个模板,然后用浆糊粘起来。粘好的鞋帮,要放在褥子下,睡觉时压一下才结实。鞋帮做好后,做布鞋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那就是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缝鞋底和鞋帮也是需要技巧的,而且鞋底加鞋帮更厚,所以也就更难缝。这时不但要用顶针,还要用钳子,因为光靠手指的力气,很难把针拔出来。每到做鞋时,所有的主妇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那就是拿着针不时地在头上摩擦。这样做,是为了让针更容易扎进鞋底里面。可能是摩擦起电,也可能是当时洗头不是那么勤,针在头发上摩擦,会粘上头皮分泌的油脂,使针更光滑。
除了做布鞋,还会做棉靴,毕竟大冬天不可能也穿单布鞋。做棉靴跟做布鞋的步骤差不多,就是多一道在鞋帮里絮上棉花的工序。再一个就是鞋底不是纳的千层底,而是买的五毛钱一双的泡沫底。因为冬天穿棉靴,免不了要踩雪,雪水会把千层底浸透,但是无法浸透泡沫底。说实话,当时做的棉靴,要比买的运动鞋暖和多了。不过棉靴虽然暖和,但是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滑了。小学时,每到下雪,在上学的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个被滑倒的同学。不过,我们穿的是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就算是滑倒了,摔到地上也不会疼,因为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是非常厚的。
小时候,每到冬天都穿母亲给做的棉袄和棉裤。虽然那时的冬天很冷,一到冬天,大雪都能铺满整个路沟,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冷。尽管贴身只穿一件秋衣,外面直接穿棉袄,再加上外套,就能度过一整个冬天,因为棉袄棉裤实在是太暖和了。我们穿着棉袄棉裤去上学,走到学校,都会热一身汗。当时在教室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进教室,同学们都会把棉帽脱掉,然后就看到头发上直冒白烟,那是因为头发被汗水给浸透了。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里面的棉花都是当年的新棉花,而且絮得厚厚的,穿着棉袄棉裤,就像披着被子一样,话说能不暖和吗?
小时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不像现在除了冬天和夏天,已经没有春天和秋天了,都是一秒入冬,一秒入夏,让人很不适应。关于布鞋的记忆,我还是最喜欢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到春暖时,就开始把棉靴换成单布鞋,把棉袄棉裤换成毛衣和单裤子。每到这时候,换上母亲在冬天时给做的新布鞋,感觉一身轻松。虽然上学的路上,还会有一点点凉风,但是卸掉棉袄棉裤,换上布鞋,别讲多舒服了。那时是真年轻啊,上学的路上就没有说是慢慢走的,都是一路跑着上下学。穿着棉袄棉裤跑起来很笨重,换上春装和布鞋后,瞬间觉得自己像是从五指山下蹦出来的孙悟空,一蹦多高。上学的路上有条小路沟,我们一般不是走沟底过去的。而是快到路沟时,就开始起跑,背着书包一跳,直接从路沟上飞过去。这个帅气的动作,在冬天当然是无法完成的。男孩子天生是调皮的,所以穿鞋是很费鞋的。一双新布鞋,穿不了多久就会穿烂,先开始破皮的是脚拇指那块。因为常常是又跑又跳,脚不自觉地就会向前顶,所以慢慢地就把布鞋撑破了。所以,家里要是有男孩子,母亲就要多做几双布鞋。
童年时期的夏天,穿鞋也是母亲给做的。没上学之前,我们穿的凉鞋都是母亲给做的,做凉鞋要比布鞋简单得多。只需要买几双泡沫底,然后用布做一些布条,然后把布条缝成凉鞋的鞋帮。最后把做好的鞋帮缝在鞋底上,又简单又省布料。后来,市场上开始卖的有凉鞋,是那种硬黄胶的凉鞋。这种凉鞋,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应该都穿过。又硬又沉,穿上非常不舒服,常常把后脚脖给磨烂。后来,母亲想了一个办法,新买来的凉鞋,先用布把后脚脖那缝着,这样穿起来就不磨脚脖了。但是,这种硬胶很不结实,穿不了多久,鞋帮就和鞋底分离了,实在是没有母亲做的凉鞋穿着舒服。生活条件好起来后,这样的凉鞋就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穿起来又舒服又美观的凉鞋。但是,母亲给做的凉鞋,永远是我们童年时最好的凉鞋。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市场上遍布各式各样的鞋。穿了那么多的鞋,依旧觉得布鞋穿起来最舒服。就连外国元首来我国访问回国时,都不忘买上几双老北京布鞋穿,看来传统的老布鞋都火到国外了。现在的老布鞋,虽然打着老布鞋的名号,但是也全是机器做的。去年夏天,有天上班路上看到有一家摆摊卖布鞋的。我随口说一声:“还是布鞋穿着舒服。”等下班回去,就发现乖给我买了两双布鞋。穿起来虽然比板鞋舒服,但是和母亲做的差远了。
前年冬天的时候,乖看到街上有卖棉靴鞋帮和鞋底的。她就买了两套,顺带买了针、顶针和棉线等工具。回到家,她缝了两双棉靴,缝好的棉靴很好看,穿着也很舒服。感觉穿着很舒服,乖又去给爸妈各买了一双,缝好后,回家时给父母带回去了。母亲看到乖缝的棉靴,又惊讶又欢喜。逢人便夸儿媳妇给她做的棉靴,邻居们都说:“现在的小妮儿家,哪还有会做鞋的啊?恁媳妇儿的手真巧。”
老布鞋、棉袄、棉裤、棉靴,这些老物件为我们的童年御寒保暖。没有它们,我们小时候就会挨冻。有它们的前提,要有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没有母亲勤劳的双手,是创造不出这些东西的。与其说是它们为我们的童年抵御风寒,不如说是母亲对子女的呵护。母爱时刻为孩子们增添温暖。
布鞋的做法很繁琐。做布鞋之前首先要纳鞋底,纳好鞋底,再做鞋帮。然后把鞋底和鞋帮缝在一起,最后拿破布塞进鞋子里,把鞋撑一段时间,这样新布鞋穿起来就不挤脚了。
每年入冬后,农闲了,母亲就要开始纳鞋底了。一个冬天,母亲要做好全家人来年一年的布鞋。那时的妇女,每天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没有纳好的鞋底,在外闲聊时,拿出来边聊天边纳鞋底。但是,下过雪以后,母亲主要还是在家纳鞋底,毕竟外面太冷了。纳鞋底,需要先用纸铰鞋底的模板,妇女们叫它“鞋样子”。找来一些破衣服,把鞋样子缝在上面,然后铰成一个个模版。然后,把这些模板对齐,用浆糊粘起来,粘成约两三厘米厚。最后,再罩上一层新买的白色的棉布。这些准备好后,就开始一针一针的把棉布和里面的鞋芯缝起来,这就叫纳鞋底。纳鞋底,要用那种很粗的针,针鼻儿里穿上粗棉绳,一针挨一针的纳。针眼之间的距离要是大了,鞋底就不结实,也就不耐穿。因为鞋底很厚,很硬,所以扎针很费力,这时就要用上顶针。顶针这个老物件,估计现在小孩子很难见到了。顶针像个戒指一样,不过要比戒指宽很多,面上有很多小坑,可以顶着针头不乱动。纳一个鞋底,快的话,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所以要纳完一家人的鞋,需要一个月左右,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做一双鞋。那个时候,家里墙上,经常会挂着一大串母亲做好的布鞋。
鞋底纳好后,就要开始做鞋帮。做鞋帮也需要提前剪好“鞋样子”。剪鞋帮的鞋样子要比鞋底的难,毕竟鞋底比着脚底大小就可以了。但是,做好的鞋帮是立起来的,剪的鞋样子却是平面的,而且剪好的鞋帮要和鞋底的大小严丝合缝。所以,这个手艺是需要技巧和不断练习的。可能刚开始学做鞋的主妇,很难做出来一双好看且合脚的布鞋。不过,我们小时候穿的布鞋都是刚刚好,又舒服又好看。母亲虽然小学没毕业,但是也学过一年裁剪。所以做布鞋,做衣服这些手艺,母亲都会,这也使我们小时候不缺鞋穿,也不缺衣服穿。当时,街上有家裁缝铺,铺子里有几台缝纫机,专门教授裁剪技术。老板是个男的,而且还是罗锅,但是裁缝技术很好。有些人家的主妇不会做衣服,就会去他的铺子里做。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小孩子们不再穿做的衣服了,他的店铺也就关门了。
做鞋帮,里面的布虽然是破衣服改的,但是鞋面的布是新买的条绒布。就像鞋底一样里面是破衣服,表面是新白棉布,毕竟新布鞋就要看着新。做鞋帮之前也是先剪好一个个模板,然后用浆糊粘起来。粘好的鞋帮,要放在褥子下,睡觉时压一下才结实。鞋帮做好后,做布鞋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那就是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缝鞋底和鞋帮也是需要技巧的,而且鞋底加鞋帮更厚,所以也就更难缝。这时不但要用顶针,还要用钳子,因为光靠手指的力气,很难把针拔出来。每到做鞋时,所有的主妇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那就是拿着针不时地在头上摩擦。这样做,是为了让针更容易扎进鞋底里面。可能是摩擦起电,也可能是当时洗头不是那么勤,针在头发上摩擦,会粘上头皮分泌的油脂,使针更光滑。
除了做布鞋,还会做棉靴,毕竟大冬天不可能也穿单布鞋。做棉靴跟做布鞋的步骤差不多,就是多一道在鞋帮里絮上棉花的工序。再一个就是鞋底不是纳的千层底,而是买的五毛钱一双的泡沫底。因为冬天穿棉靴,免不了要踩雪,雪水会把千层底浸透,但是无法浸透泡沫底。说实话,当时做的棉靴,要比买的运动鞋暖和多了。不过棉靴虽然暖和,但是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太滑了。小学时,每到下雪,在上学的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一个被滑倒的同学。不过,我们穿的是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就算是滑倒了,摔到地上也不会疼,因为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是非常厚的。
小时候,每到冬天都穿母亲给做的棉袄和棉裤。虽然那时的冬天很冷,一到冬天,大雪都能铺满整个路沟,但是我们并不觉得冷。尽管贴身只穿一件秋衣,外面直接穿棉袄,再加上外套,就能度过一整个冬天,因为棉袄棉裤实在是太暖和了。我们穿着棉袄棉裤去上学,走到学校,都会热一身汗。当时在教室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进教室,同学们都会把棉帽脱掉,然后就看到头发上直冒白烟,那是因为头发被汗水给浸透了。母亲给做的棉袄棉裤,里面的棉花都是当年的新棉花,而且絮得厚厚的,穿着棉袄棉裤,就像披着被子一样,话说能不暖和吗?
小时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不像现在除了冬天和夏天,已经没有春天和秋天了,都是一秒入冬,一秒入夏,让人很不适应。关于布鞋的记忆,我还是最喜欢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到春暖时,就开始把棉靴换成单布鞋,把棉袄棉裤换成毛衣和单裤子。每到这时候,换上母亲在冬天时给做的新布鞋,感觉一身轻松。虽然上学的路上,还会有一点点凉风,但是卸掉棉袄棉裤,换上布鞋,别讲多舒服了。那时是真年轻啊,上学的路上就没有说是慢慢走的,都是一路跑着上下学。穿着棉袄棉裤跑起来很笨重,换上春装和布鞋后,瞬间觉得自己像是从五指山下蹦出来的孙悟空,一蹦多高。上学的路上有条小路沟,我们一般不是走沟底过去的。而是快到路沟时,就开始起跑,背着书包一跳,直接从路沟上飞过去。这个帅气的动作,在冬天当然是无法完成的。男孩子天生是调皮的,所以穿鞋是很费鞋的。一双新布鞋,穿不了多久就会穿烂,先开始破皮的是脚拇指那块。因为常常是又跑又跳,脚不自觉地就会向前顶,所以慢慢地就把布鞋撑破了。所以,家里要是有男孩子,母亲就要多做几双布鞋。
童年时期的夏天,穿鞋也是母亲给做的。没上学之前,我们穿的凉鞋都是母亲给做的,做凉鞋要比布鞋简单得多。只需要买几双泡沫底,然后用布做一些布条,然后把布条缝成凉鞋的鞋帮。最后把做好的鞋帮缝在鞋底上,又简单又省布料。后来,市场上开始卖的有凉鞋,是那种硬黄胶的凉鞋。这种凉鞋,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应该都穿过。又硬又沉,穿上非常不舒服,常常把后脚脖给磨烂。后来,母亲想了一个办法,新买来的凉鞋,先用布把后脚脖那缝着,这样穿起来就不磨脚脖了。但是,这种硬胶很不结实,穿不了多久,鞋帮就和鞋底分离了,实在是没有母亲做的凉鞋穿着舒服。生活条件好起来后,这样的凉鞋就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穿起来又舒服又美观的凉鞋。但是,母亲给做的凉鞋,永远是我们童年时最好的凉鞋。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市场上遍布各式各样的鞋。穿了那么多的鞋,依旧觉得布鞋穿起来最舒服。就连外国元首来我国访问回国时,都不忘买上几双老北京布鞋穿,看来传统的老布鞋都火到国外了。现在的老布鞋,虽然打着老布鞋的名号,但是也全是机器做的。去年夏天,有天上班路上看到有一家摆摊卖布鞋的。我随口说一声:“还是布鞋穿着舒服。”等下班回去,就发现乖给我买了两双布鞋。穿起来虽然比板鞋舒服,但是和母亲做的差远了。
前年冬天的时候,乖看到街上有卖棉靴鞋帮和鞋底的。她就买了两套,顺带买了针、顶针和棉线等工具。回到家,她缝了两双棉靴,缝好的棉靴很好看,穿着也很舒服。感觉穿着很舒服,乖又去给爸妈各买了一双,缝好后,回家时给父母带回去了。母亲看到乖缝的棉靴,又惊讶又欢喜。逢人便夸儿媳妇给她做的棉靴,邻居们都说:“现在的小妮儿家,哪还有会做鞋的啊?恁媳妇儿的手真巧。”
老布鞋、棉袄、棉裤、棉靴,这些老物件为我们的童年御寒保暖。没有它们,我们小时候就会挨冻。有它们的前提,要有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没有母亲勤劳的双手,是创造不出这些东西的。与其说是它们为我们的童年抵御风寒,不如说是母亲对子女的呵护。母爱时刻为孩子们增添温暖。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