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荆楚大地上来凤杨梅红了时节,获《今古传奇》杂志社之邀,到来凤县参加县人民政府,今古传媒集团主办的“凤凰来仪,相邀‘梅’好”,全国百位文艺名家走进来凤的采风活动。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神奇传说的地方。
相传,(1376年)清乾隆皇帝登基即位之际,在散毛司辖地半边城上(即今来凤县),出现“凤凰翔集,声鸣九天”的祥瑞之象。当地官员上奏朝廷,乾隆皇帝闻之,龙心大悦,认为新帝即位,有凤来仪,表明皇恩浩荡,化及“蛮夷”,于是御赐县名为“来凤”。乾隆元年(1736年)春,中华大地一个新的县名----来凤县诞生了。这就是历史上“来凤”县名的由来。
那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盛产杨梅。杨梅熟了,到那里去与红红的杨梅相会,相遇“梅”好,不亦乐乎。心之所盼,欣然前往。
2023年6月28日,在筑乘火车前往,于6月29日下午约2:00时许到达来凤火车站。来凤县政府的公务车如时迎候着,与我同时到达的还有一位从天津赶来的老师。一踏上来凤的土地,就感到这里的政府和人民热情好客。我们没有一点陌生感觉,即时就让人体会到了如沐春风,宾至如归的愉悦。
怀着兴奋与好奇的期待,盼望着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分别到各神奇有故事的地方、景点,观瞻,采风。心情是渴求与欣喜的。
当天晚宴上,美丽热情的土家族姑娘唱着土家族的迎客歌欢迎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作家老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30日早晨,用过早餐后,前往桃花岛,到那里去参与来凤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恩施建州40周年的庆祝活动。我们如期到达美丽的桃花岛,观看并体会了“以杨梅红,敬建州礼”为主题的庆祝活动。
杨梅是来凤县著名的特产,这里有着种植杨梅的悠久历史,杨梅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杨梅熟了,山岗上杨梅红满枝头,百姓喜悦庆丰收,“以杨梅红,敬建州礼”,实是名副其实地表达了百姓喜悦的心声。
舞台搭建在如茵的草坪上,周边是一些竹篮盛着才采摘的鲜红杨梅,还有现场制作的鲜杨梅汁。台上歌舞表演,台下美丽的土家族姑娘捧着盛满鲜红杨梅的小竹篮,喜气盈盈的请四方来宾品尝,直让我们沉浸在土家人热情融融的暧意氛围里,好欢喜,好感动的。
舞台上土家族儿女表演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演译着这里的先辈爱惜和保护飞来的凤凰那神奇美丽的传说。
此项庆祝活动结束,我们又兴至匆匆前往杨梅古寨,到那里去观瞻千年古杨梅树。要一睹历经千年古杨梅树的风采,那是一个神奇。
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透过车窗,远望群山,薄雾飘渺,环绕山间。大自然的美丽,直让人心旷神怡。到了下车地点,须步行数里盘旋于山间的石级小道。一路上,但见竹茂林密,山岚之气环绕,神秘、朦胧而又迷离,如同仙境。小路边有山泉细流,遂随手掬以饮之,甘甜爽口,快哉快哉。林密景优,随境入心,此时,真渴望能遇一踏歌的山人仙者。如有此幸运,则更是快慰之至了,然终未遇着,算是留下了点遗憾吧。沿着小道,适级而上,于高山密林之中,到了杨梅古寨。几株古杨梅大树,立时映入眼帘,那郁郁葱葱,树冠大如华盖之状,令人惊叹!古杨梅大树苍劲弯曲,枝繁葉茂,其中一株,已逾千年。看着弯曲苍劲的树干,令我肃然敬畏起来,这是何等神奇的生命力呀!这里又是什么样生态环境,方能造化成就此千年老树,这实在是令人思考的一个神奇。
一些随行书画名家老师们,更是雅兴所致,立即在古杨梅树下挥毫泼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尽显风采。
记得佛经上讲,山川草木皆有神,“树有树神”。今且一见这历经千年沧桑岁月的杨梅古树,莫不就是树神么?只见周边低矮,凡手所能触及之树枝上,多被善男信女们绑上了写有祈福心愿的许多小红布条,以求神树护佑。置身其间,临树敬畏,被这气场所染,我一时忘乎所以。心想千年神树,所结果实,当是神品,便伸手在低矮处摘了一、二颗果实,放置口中,也不体其味,只求得食神果,以成其愿。不意转头之间,一土家族美女手提盛有新鲜杨梅的小竹篮,来到我跟前,请我品尝,并说:“就是这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杨梅”。我不违盛意,也随手拈了一、二颗。这时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恍然大悟,这土家族美女一方面是盛情招待客人,一方面是用此方法提示我,游人不能随意伸手摘古树上的杨梅呀,我一时汗颜,惭愧惭愧。
根据时间安排,得下山了。我依依不舍的与老师们一起,离开杨梅古寨,离开历经沧桑的千年古杨梅树,一路沿着石级慢慢随队下山。其时正与《古今传奇》杂志社的袁老师一路同行,时近中午,天气有些炎热,小路边有政府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我们发草帽。
入得仙山,未见山人仙者,因有些遗憾,我一路恋恋依依。心想若遇山人仙者,聊上几句不同凡尘中的话语,也许可以得些开示。心有戚戚焉,就老是自个叨念着,枉然入得仙山古寨,未见山人仙者,可惜可惜。袁老师见我不停叨念,就笑着问我说:“你看我们不就是山人吗?”
我闻言回道:“何如是说?”
袁老师告我:“你看我们都戴着草帽了,我们不就是山人吗?”
我一时语塞,觉得袁老师所言与我的心意所指并不相符,正欲申述我意,袁老师却先开口了,问到:“莫非凡尘中人就做不得山人了吗?修行就一定要在山林中吗?岂不闻‘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之偈语吗?”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我顿然领悟!袁老师所言者,乃心性之语也。我脑子里顿时响起了“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的偈语来了。
原来呀,袁老师所言“我们不就是山人吗?”乃心性启迪,应于凡尘中修行学习的人生态度呀。是提示我“道人若要循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平常生活就是修行学习的道场。高尚之士境界,并不是一定要隐居山林,而重要的是在尘世的浮燥中把定自已的心,不断学习,观照自我,仍是修习之人生态度。受教受教,此应是当日之一大收获吧。
次日,行船酉水。酉水河清且至柔,远方雾气朦胧、迷漫,水鸟飞翔。近观两岸巉岩壁立,远眺奇峰突兀,云蒸霞蔚,紫气氤氲,又是一番别致的仙境。同行的老师们被这绝佳风景所迷,大为赞叹。土家族美女导游随行讲解,有许多神奇的历史故事,指给我们看岩壁上的仙人洞,讲解那些远古的传说。船将至卯洞时,导游告知我们,这洞是中国匠人先师鼻祖鲁班所造。传说鲁班师徒云游路过来凤时,看见来凤仍是一片汪洋,当地人民深受水患之苦,顿生为来凤造福之念。于是,师徒二人分工,由鲁班修建佛潭,以保佑来凤人民幸福安康,弟子凿开飞龙山排水,以消除来凤人民水患之忧。待鲁班完成佛潭修建后去看弟子开山的进展时,却发现弟子在偷懒睡觉,飞龙山并没有开通。此时,鸡已叫三遍,正是卯时,天快亮了。于是,鲁班灵机一动,拿起手中拐棍对着飞龙山岩壁戳了一个洞,因是卯时,故名卯洞。这一民间传说,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世代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故事。我对此现象,无求解释,唯报以敬畏之心。
诸多老师本已被这美丽灵秀的山河景致所迷,赞叹不已,兴奋非常。船入卯洞,四顾环视,啧啧称赞这天下奇功。喜乐之余,便情不自禁地,欢乐的唱起了歌来。一时间,你歌我唱和,三条船也就在卯洞里相互靠近,土家族妹子也为我们放声高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老师,虽大多都互不相识,此时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歌声联动,在卯洞里欢声一遍。其情其景,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欢乐时光。
结束了欢快的酉水行船,中午,在一小溪边农家乐用了午餐,又胜兴赶往舍米湖。一听闻这个地名,首先让人想到的那里一定又是一个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美丽湖泊的地方。其实不然,导游告知我们:舍米湖是土家族语,意为“太阳照耀的小山坡”。舍米湖就是一个村庄,车到了村里,我们下了车来。一路步行,举目眺望,实是一个当阳的山坡。植被丰茂,村庄靠山,面南而居。
我们观览了舍米湖的村宗祠祠堂,看着这历史的陈迹,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思绪一下子浮想农耕社会的情状,村民劳作,辛苦耕耘,维系着宗祠文化精神,是需要物力财力人力的。是一种朴素敬畏自然,敬畏祖先神灵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让人们传承着祖先的思想文化精神。在生产力极低下的历史条件下,要发展生产,才能得以维系家族人丁兴旺,又要读书学文,尚武,才能得以发展宗祠文化,保卫村庄族中人等,实属是不易的。
山里人简朴热情,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村民在摆手堂跳起了摆手舞欢迎我们。
锣鼓咚咚,舞姿雄健遒劲,豪迈。其动作多反映着农耕社会农事劳作,生活和征战的场面。其实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奋进,认识自然,从事生产实践,勤劳勇毅之精神。这里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摆手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家语叫“舍巴”。
舍米湖村东侧还是野生金丝楠木原始林区,这里金丝楠木古树参天,到了林子里,一派林荫森森,遮天蔽日的景象。金丝楠木是木材中的黄金,据说明清时期,皇宫建筑所用木材大多从这里采运,足见舍米湖村人,保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
最是神奇,令人神思之处,乃是仙佛寺。
仙佛寺位于来凤县翔凤镇先佛寺村,距县城约5公里的酉水河佛潭岩上,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站在酉水河边,抬头仰望着高数百米的红岩石崖上的仙佛像雕像,感到非常震撼!这样险峻的工程有些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前,以当时的人力,是如何建造,如何在几百米高的红岩石崖上雕凿仙佛像?这是神力所造的吗?这里人民的勇毅和智慧,令人惊叹!这里的人民远在古代时期,就在数百米的高的红岩石壁上雕凿仙佛像。集仙佛一体,没有分别,这种思想境界是极其罕见的。讲解员讲解时,还特指着有的佛像衣饰带有当地土家族人的衣饰痕迹,产生年代于东晋时期,距今已1700余年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的标志之一,表达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这里红岩石崖上仙佛一体,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和精神世界。亦仙亦佛,没有分别,胸怀豁达,心包太虚,世界一体,是这里人民的心量,令人敬佩。历史的脉搏印记着这里人民厚重的德行和生活的态度,是善良与智慧的体现。这实在让我感到十分震撼,这里的人民,实让我从心底升起了深深的敬意!
据传,红岩石崖上雕凿的仙佛像竣工之时,洪水立退。这也是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民间历史,对此我也唯报以敬畏之心,因为这是这里的土家族先民留下来的故事,是这里土家族人民一路走来的生活和创造历史故事的精神和信仰。
来凤山川灵秀,到了这里,置身于美丽灵秀的情境之中,实能体会灵气之感应。山河秀丽,入眼入心。风景优美,益心益智。开阔了胸襟和眼界,心灵当然是会有感应的。
这里山河壮丽,山川灵秀,化育出了一方有思想的人们,化育出了勤劳健壮的男儿勇士和勤劳美丽的土家族姑娘。不时有土家族姑娘那动听的山歌从山里传来,这是人间仙境,这是美丽神奇的地方。
因为山河壮丽,山川灵秀,凤凰来仪!
因为人民德行厚重,朴素篤实,信仰虔诚,先佛一体,没有分别,心包太虚,量州沙界,化育出了一方神奇灵秀美丽的山河,凤凰来仪!
站在酉水河畔,仰望着数百米高的红崖上壮观的仙佛像,感觉这气场,就是一方宏大天地一体的慈悲大愿场景。脑际里响起了一首柔软入心的佛教歌曲:
诚心祈求天下无灾,
人皆平安远离苦难。
愿持善念护大地,
世界充满着爱和关怀。
别了,来凤,我记住了这里美丽灵秀的山河,我尊敬这里勤劳智慧、勇毅的人民。土家族儿女那美丽动人的歌声留在了我的心里。
来凤,在我心中。
相传,(1376年)清乾隆皇帝登基即位之际,在散毛司辖地半边城上(即今来凤县),出现“凤凰翔集,声鸣九天”的祥瑞之象。当地官员上奏朝廷,乾隆皇帝闻之,龙心大悦,认为新帝即位,有凤来仪,表明皇恩浩荡,化及“蛮夷”,于是御赐县名为“来凤”。乾隆元年(1736年)春,中华大地一个新的县名----来凤县诞生了。这就是历史上“来凤”县名的由来。
那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盛产杨梅。杨梅熟了,到那里去与红红的杨梅相会,相遇“梅”好,不亦乐乎。心之所盼,欣然前往。
2023年6月28日,在筑乘火车前往,于6月29日下午约2:00时许到达来凤火车站。来凤县政府的公务车如时迎候着,与我同时到达的还有一位从天津赶来的老师。一踏上来凤的土地,就感到这里的政府和人民热情好客。我们没有一点陌生感觉,即时就让人体会到了如沐春风,宾至如归的愉悦。
怀着兴奋与好奇的期待,盼望着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分别到各神奇有故事的地方、景点,观瞻,采风。心情是渴求与欣喜的。
当天晚宴上,美丽热情的土家族姑娘唱着土家族的迎客歌欢迎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作家老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30日早晨,用过早餐后,前往桃花岛,到那里去参与来凤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恩施建州40周年的庆祝活动。我们如期到达美丽的桃花岛,观看并体会了“以杨梅红,敬建州礼”为主题的庆祝活动。
杨梅是来凤县著名的特产,这里有着种植杨梅的悠久历史,杨梅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杨梅熟了,山岗上杨梅红满枝头,百姓喜悦庆丰收,“以杨梅红,敬建州礼”,实是名副其实地表达了百姓喜悦的心声。
舞台搭建在如茵的草坪上,周边是一些竹篮盛着才采摘的鲜红杨梅,还有现场制作的鲜杨梅汁。台上歌舞表演,台下美丽的土家族姑娘捧着盛满鲜红杨梅的小竹篮,喜气盈盈的请四方来宾品尝,直让我们沉浸在土家人热情融融的暧意氛围里,好欢喜,好感动的。
舞台上土家族儿女表演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演译着这里的先辈爱惜和保护飞来的凤凰那神奇美丽的传说。
此项庆祝活动结束,我们又兴至匆匆前往杨梅古寨,到那里去观瞻千年古杨梅树。要一睹历经千年古杨梅树的风采,那是一个神奇。
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透过车窗,远望群山,薄雾飘渺,环绕山间。大自然的美丽,直让人心旷神怡。到了下车地点,须步行数里盘旋于山间的石级小道。一路上,但见竹茂林密,山岚之气环绕,神秘、朦胧而又迷离,如同仙境。小路边有山泉细流,遂随手掬以饮之,甘甜爽口,快哉快哉。林密景优,随境入心,此时,真渴望能遇一踏歌的山人仙者。如有此幸运,则更是快慰之至了,然终未遇着,算是留下了点遗憾吧。沿着小道,适级而上,于高山密林之中,到了杨梅古寨。几株古杨梅大树,立时映入眼帘,那郁郁葱葱,树冠大如华盖之状,令人惊叹!古杨梅大树苍劲弯曲,枝繁葉茂,其中一株,已逾千年。看着弯曲苍劲的树干,令我肃然敬畏起来,这是何等神奇的生命力呀!这里又是什么样生态环境,方能造化成就此千年老树,这实在是令人思考的一个神奇。
一些随行书画名家老师们,更是雅兴所致,立即在古杨梅树下挥毫泼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尽显风采。
记得佛经上讲,山川草木皆有神,“树有树神”。今且一见这历经千年沧桑岁月的杨梅古树,莫不就是树神么?只见周边低矮,凡手所能触及之树枝上,多被善男信女们绑上了写有祈福心愿的许多小红布条,以求神树护佑。置身其间,临树敬畏,被这气场所染,我一时忘乎所以。心想千年神树,所结果实,当是神品,便伸手在低矮处摘了一、二颗果实,放置口中,也不体其味,只求得食神果,以成其愿。不意转头之间,一土家族美女手提盛有新鲜杨梅的小竹篮,来到我跟前,请我品尝,并说:“就是这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杨梅”。我不违盛意,也随手拈了一、二颗。这时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恍然大悟,这土家族美女一方面是盛情招待客人,一方面是用此方法提示我,游人不能随意伸手摘古树上的杨梅呀,我一时汗颜,惭愧惭愧。
根据时间安排,得下山了。我依依不舍的与老师们一起,离开杨梅古寨,离开历经沧桑的千年古杨梅树,一路沿着石级慢慢随队下山。其时正与《古今传奇》杂志社的袁老师一路同行,时近中午,天气有些炎热,小路边有政府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我们发草帽。
入得仙山,未见山人仙者,因有些遗憾,我一路恋恋依依。心想若遇山人仙者,聊上几句不同凡尘中的话语,也许可以得些开示。心有戚戚焉,就老是自个叨念着,枉然入得仙山古寨,未见山人仙者,可惜可惜。袁老师见我不停叨念,就笑着问我说:“你看我们不就是山人吗?”
我闻言回道:“何如是说?”
袁老师告我:“你看我们都戴着草帽了,我们不就是山人吗?”
我一时语塞,觉得袁老师所言与我的心意所指并不相符,正欲申述我意,袁老师却先开口了,问到:“莫非凡尘中人就做不得山人了吗?修行就一定要在山林中吗?岂不闻‘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之偈语吗?”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让我顿然领悟!袁老师所言者,乃心性之语也。我脑子里顿时响起了“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的偈语来了。
原来呀,袁老师所言“我们不就是山人吗?”乃心性启迪,应于凡尘中修行学习的人生态度呀。是提示我“道人若要循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平常生活就是修行学习的道场。高尚之士境界,并不是一定要隐居山林,而重要的是在尘世的浮燥中把定自已的心,不断学习,观照自我,仍是修习之人生态度。受教受教,此应是当日之一大收获吧。
次日,行船酉水。酉水河清且至柔,远方雾气朦胧、迷漫,水鸟飞翔。近观两岸巉岩壁立,远眺奇峰突兀,云蒸霞蔚,紫气氤氲,又是一番别致的仙境。同行的老师们被这绝佳风景所迷,大为赞叹。土家族美女导游随行讲解,有许多神奇的历史故事,指给我们看岩壁上的仙人洞,讲解那些远古的传说。船将至卯洞时,导游告知我们,这洞是中国匠人先师鼻祖鲁班所造。传说鲁班师徒云游路过来凤时,看见来凤仍是一片汪洋,当地人民深受水患之苦,顿生为来凤造福之念。于是,师徒二人分工,由鲁班修建佛潭,以保佑来凤人民幸福安康,弟子凿开飞龙山排水,以消除来凤人民水患之忧。待鲁班完成佛潭修建后去看弟子开山的进展时,却发现弟子在偷懒睡觉,飞龙山并没有开通。此时,鸡已叫三遍,正是卯时,天快亮了。于是,鲁班灵机一动,拿起手中拐棍对着飞龙山岩壁戳了一个洞,因是卯时,故名卯洞。这一民间传说,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世代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故事。我对此现象,无求解释,唯报以敬畏之心。
诸多老师本已被这美丽灵秀的山河景致所迷,赞叹不已,兴奋非常。船入卯洞,四顾环视,啧啧称赞这天下奇功。喜乐之余,便情不自禁地,欢乐的唱起了歌来。一时间,你歌我唱和,三条船也就在卯洞里相互靠近,土家族妹子也为我们放声高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老师,虽大多都互不相识,此时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歌声联动,在卯洞里欢声一遍。其情其景,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欢乐时光。
结束了欢快的酉水行船,中午,在一小溪边农家乐用了午餐,又胜兴赶往舍米湖。一听闻这个地名,首先让人想到的那里一定又是一个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美丽湖泊的地方。其实不然,导游告知我们:舍米湖是土家族语,意为“太阳照耀的小山坡”。舍米湖就是一个村庄,车到了村里,我们下了车来。一路步行,举目眺望,实是一个当阳的山坡。植被丰茂,村庄靠山,面南而居。
我们观览了舍米湖的村宗祠祠堂,看着这历史的陈迹,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思绪一下子浮想农耕社会的情状,村民劳作,辛苦耕耘,维系着宗祠文化精神,是需要物力财力人力的。是一种朴素敬畏自然,敬畏祖先神灵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让人们传承着祖先的思想文化精神。在生产力极低下的历史条件下,要发展生产,才能得以维系家族人丁兴旺,又要读书学文,尚武,才能得以发展宗祠文化,保卫村庄族中人等,实属是不易的。
山里人简朴热情,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村民在摆手堂跳起了摆手舞欢迎我们。
锣鼓咚咚,舞姿雄健遒劲,豪迈。其动作多反映着农耕社会农事劳作,生活和征战的场面。其实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奋进,认识自然,从事生产实践,勤劳勇毅之精神。这里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摆手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家语叫“舍巴”。
舍米湖村东侧还是野生金丝楠木原始林区,这里金丝楠木古树参天,到了林子里,一派林荫森森,遮天蔽日的景象。金丝楠木是木材中的黄金,据说明清时期,皇宫建筑所用木材大多从这里采运,足见舍米湖村人,保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
最是神奇,令人神思之处,乃是仙佛寺。
仙佛寺位于来凤县翔凤镇先佛寺村,距县城约5公里的酉水河佛潭岩上,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站在酉水河边,抬头仰望着高数百米的红岩石崖上的仙佛像雕像,感到非常震撼!这样险峻的工程有些不可思议,一千多年前,以当时的人力,是如何建造,如何在几百米高的红岩石崖上雕凿仙佛像?这是神力所造的吗?这里人民的勇毅和智慧,令人惊叹!这里的人民远在古代时期,就在数百米的高的红岩石壁上雕凿仙佛像。集仙佛一体,没有分别,这种思想境界是极其罕见的。讲解员讲解时,还特指着有的佛像衣饰带有当地土家族人的衣饰痕迹,产生年代于东晋时期,距今已1700余年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的标志之一,表达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这里红岩石崖上仙佛一体,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和精神世界。亦仙亦佛,没有分别,胸怀豁达,心包太虚,世界一体,是这里人民的心量,令人敬佩。历史的脉搏印记着这里人民厚重的德行和生活的态度,是善良与智慧的体现。这实在让我感到十分震撼,这里的人民,实让我从心底升起了深深的敬意!
据传,红岩石崖上雕凿的仙佛像竣工之时,洪水立退。这也是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民间历史,对此我也唯报以敬畏之心,因为这是这里的土家族先民留下来的故事,是这里土家族人民一路走来的生活和创造历史故事的精神和信仰。
来凤山川灵秀,到了这里,置身于美丽灵秀的情境之中,实能体会灵气之感应。山河秀丽,入眼入心。风景优美,益心益智。开阔了胸襟和眼界,心灵当然是会有感应的。
这里山河壮丽,山川灵秀,化育出了一方有思想的人们,化育出了勤劳健壮的男儿勇士和勤劳美丽的土家族姑娘。不时有土家族姑娘那动听的山歌从山里传来,这是人间仙境,这是美丽神奇的地方。
因为山河壮丽,山川灵秀,凤凰来仪!
因为人民德行厚重,朴素篤实,信仰虔诚,先佛一体,没有分别,心包太虚,量州沙界,化育出了一方神奇灵秀美丽的山河,凤凰来仪!
站在酉水河畔,仰望着数百米高的红崖上壮观的仙佛像,感觉这气场,就是一方宏大天地一体的慈悲大愿场景。脑际里响起了一首柔软入心的佛教歌曲:
诚心祈求天下无灾,
人皆平安远离苦难。
愿持善念护大地,
世界充满着爱和关怀。
别了,来凤,我记住了这里美丽灵秀的山河,我尊敬这里勤劳智慧、勇毅的人民。土家族儿女那美丽动人的歌声留在了我的心里。
来凤,在我心中。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浅述历史人物故事之韩复榘
- 下一篇: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