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拉着我,口里不停数落我,嫌我走得太慢,总是东张西望,看见什么都觉得稀奇,看呀看的,看半天。
  路上,一头小毛驴儿从身边过,我也看半天。这一进村,村头,老槐树下,又看着小毛驴儿拉着圆圆的石头滚子在圆圆的石盘上转着,真是有意思,看得着迷,拉也不想离开。
  赶着小毛驴儿的人,穿着打扮也和我们那儿的有点不同,围着大大的围巾,青布素花的棉袄,灰蓝的裤子,白净的面皮,丹凤的眼睛。她见了母亲又惊又喜,张大了口,半天才说:俺天神,是大婶子家出远门的侄女子回来了?
  她又很夸张的大声喊着母亲的名字,是我从来也没有听见过的名字,母亲叫着她婶子,要我叫她姥姥。看着她年龄也比母亲大不了多少呢,母亲说要论辈分的,咋能以年龄来论呢?
  母亲嘱咐我见了年纪大的要叫妗子或是姥姥,见了年轻的要叫姨,见了男子呢,要叫舅舅、姥爷,我胡乱答应着,眼睛就没离开大槐树下的小毛驴,咕噜噜的声响,碾出的金黄色的小米,这也太神奇了吧。
  一位坐在槐树下与那位赶着小毛驴的女子聊天的上了年纪的老人,母亲说也要叫她姥姥,顺手从篮子里捧出一捧花生,给了我一把花生。喊着我:黛玉呀,快吃花生吧。哎呦呦,黛玉可是长得越来越俊了呢。呵呵,小毛驴儿呀,碾子呀是不是没见过吗?
  我叫了一声:姥姥,我还真是没见过呐,我们那儿没有这东西。
  哈哈,小黛玉,嘴真甜,说话也好听呐。
  母亲说:就是太淘气,这次送了来,让她姥姥姥爷好好教育教育才好。
  孩子,都这样,没有不淘气的。黛玉算是听话的啦。你姊妹兄弟比黛玉淘气,一天天的都不知道淘气去了哪里,不到中午吃饭都不知道回家嘞。
  母亲让我跟两位姥姥再见,还说回家安顿下,见过我姥姥,就去看望她们。她们也都热情的说着几年没见,想念之情,还说了许多这人那人的,山南海北的忙着,我一个也不认识。我被小毛驴深深吸引,想多看一会,看看谷子碾成小米,如此神奇有意思。
  走进村里,一家家,一户户的,都是黑黑的门扉,也大多敞开着,庭院里都栽着几棵树,树木盛开着花朵,母亲说,那是秋芙蓉,秋天才盛开的,那些爬在墙垣上的红色花朵叫做凌霄,一朵朵盛开的正是好时候。我嗅一嗅,说:有股子香味,很好闻呐。
  没说完,就看到一户户人家的门前屋后都晒满了粮食,金黄金黄的,玉米、高粱、谷子各种粮食堆满了房前屋后,我从大敞的漆黑的门里,看到了一个个更是让我惊奇的东西,圆圆的,大大的,有竹编的有柳编的,也有水泥浇筑的等等不一。我长大嘴巴,惊讶的问着母亲:妈,你看你看,你快看呀,那是什么?
  
  二
  母亲顺着我的小手指头往庭院里一看再看,说:什么?没什么呀?
  没什么?那圆圆的高高,上面苫盖着厚厚的草的,那是什么?
  母亲听了大笑起来:吓我一跳,还以为什么活物呐,原来是囤,真是大惊小怪的,一个囤,这有什么奇怪的。
  哦,我这才知道,那个叫囤的,就是粮囤,是专门用来盛粮食的。
  说来奇怪,家家户户都有呢,都是在庭院里或是在墙角或是在墙边下,有的家里还有好几个。后来姥姥对我说:那是方便装粮食的,有玉米有地瓜干有蜀黍有的还装花生地瓜干呢。
  我喜欢花生,记住了我姥姥家的花生囤,准备每天都去囤里掏出几把花生吃。母亲却嘱咐我:别的尤可,只有花生囤,那是一家人的食用油呢,碰不得。
  好好的花生不炒着吃,都去换了油,是不是有点可惜呢?问母亲,母亲鼻子里哼了我一声:就知道吃,哪里知道庄户人家过日子的艰难,哪里舍得花生都当零食吃的习惯。
  果真不假,姥姥把花生囤包裹的严严的,别说是我不能去随意掏出几颗花生来,就算是老鼠也盗不出一颗来的。那只粮囤是用水泥浇筑的,密封不透,并不是柳编也不是竹编的,而且,就连盖子也是水泥制作的,听小舅说盖子起初是用长方形木板拼凑成的,当不得虫儿,也当不得孩子们,索性用模子脱成半圆形的水泥板儿,这下好了,两块板对接囤口,严丝合缝,严密的连只蚊子也飞不进去了。小孩子们哪里有那么大力气,根本移不开囤盖,因此里面放什么粮食都很放心,也安全了。
  
  三
  来姥姥家没几天,我就和村子里差不多大的孩子熟悉了。最熟悉的就是叫大米的一个姨,她是我所有姨里面不说是最小,年龄与我最接近的。我总是奇怪她名字叫米花,还有一个弟弟叫谷子,哥哥叫稻子,我这才感觉到,村庄里的人真是奇怪,大多的孩子都是用粮食来取名的。什么小麦高粱稻谷的,要不就是满仓满囤的,总是与粮食有关呢。
  我笑着说:好有意思呢,咋还都用粮食来取名字呀?我小舅就说:都怕粮囤空着呗,谁不担心挨饿呀?
  姥姥说:是呀,挨饿的记忆最难忘。
  我说:咋会呢?姥姥,我就从来没有挨过饿的。
  黛玉呀,那是你生在好时候了,没有听过老辈人说过呀,有一年,人们连树皮都吃呢,野菜也挖得没有了。九姥姥睁着她浑浊的眼睛,对我说。
  姥姥说:珍惜粮食,千万不能糟蹋粮食呀。
  我说:姥姥,我没有糟蹋过粮食,我只是吃的方法不同而已。
  怎么讲呢?
  您是费劲巴力的把好好的花生挤出油来吃,我是省略了那些工序,直接吃不就完了,多省事儿呀,也省去了费用呢。
  真是浪费呀。姥姥看了我一眼。
  没有浪费,全部吃了,咋还说浪费呢?
  唉,小孩子,不当家划拉的,就不知道柴米贵呀。
  几个姥姥都是这样认为,唯有姥爷总是偷偷的拿花生给我吃,说:吃吧,喜欢吃就吃,咋吃都是吃呢。
  姥姥知道了,就说:从来没见你这样惯孩子,你的儿女好几个,个个大气也不敢喘呢,唯独对黛玉好着呢。
  
  四
  坐在梧桐树下,姥爷泡了茶,一缕缕清香飘起,七姥爷第一个就来了,接着五姥爷,三姥姥,六舅八姨姥姥也都来了。
  有的拿着青萝卜,橘子,苹果,有的带着小点心,小糖果,也有的带来炒瓜子炒花生玉米花的。都是年轻人孝敬他们的,有的是出远门回来时带来的,有的是邮寄回来的,老人们自己不舍得吃,或是不舍得独享吧。拿出来,品茶时,一起分享。
  我呢,最喜欢的就是花生。只要是花生,无论生的熟的,我都喜欢。
  我看着木桌子上一撮一堆的小吃食,就高兴地叫着姥爷姥姥舅舅的,眼睛呢,不时的看着花生。五姥爷立刻捏着几粒花生给我,说:我就奇怪呢,多少好吃的,干嘛黛玉就喜欢吃花生呢?难道糖果不好吃吗?
  我说:偏不告诉五姥爷您呢,你猜猜吧。
  八姨姥姥赶紧说:因为啥呢?我也奇怪。
  七姥爷说:花生多香呀,小孩子都喜欢吃。
  我说:告诉您们也无妨呢,花生是粮食。
  那小点心也是粮食做的呀。三姥姥说着,掩口大笑。
  我说:别的已经看不出来了,花生一眼看出来了。
  姥姥提着水壶进来,汗渍渍的一脸汗水,听了说:你们还不知道呢,黛玉她盯上咱们的粮囤了。花生装在粮囤里,她每天都要围着粮囤转几圈的。呵呵。
  老说老说着笑着,一庭院的人也都笑着。
  说起粮囤,姥爷就此开了话匣子,于是几个姥爷老娘你一句我一句的竟然聊起粮囤来了。我这才知道,原来粮囤也这么多的故事呢。
  七姥爷说: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咱们的粮囤。
  囤里有粮,人儿不慌呢。姥姥说。
  可不是吗?没有挨过饿的人,咋知道粮食的重要呀。八姨姥姥说着,眼圈有些泛红。
  俗活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老话说得多对呀。三姥姥吃着一小块点心,很认真的地说。
  姥爷拈一粒花生送入口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再也不错的。
  是呢,民以食为天呢,几朝几代也没有遇上现在的好日子呢。八姨姥姥说着,眼里转而泛着幸福的光芒。
  几位老人谈论起粮食事,粮囤,那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呢,还记得,姥爷和七姥爷讲起了郑板桥在潍县做县官的事。
  当时郑板桥先生在潍县任县官,想不到,恰恰遇上,潍县发生了百年的大荒灾。黎民百姓饱受着姐之苦,真是百姓饥饿到卖儿卖女,想要吃人的地步呢。
  再次关键时候,是郑板桥当机立断,他作为县令下令开仓济民。自然,有些自保的官员纷纷出来阻挡,怕受到连累,一个个战战兢兢,说没有上级命令,开仓放粮,不是怪罪,而是要治罪的。板桥当时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向上面请示?来回周转反复,百姓怎么活命?如果到时候上面怪罪下来,我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
  是呀,关键时刻呀,这一放粮,救了潍县一县的百姓,于是使得上万人可以活命。也因此呢,缓解了当时的饥荒。
  想想,粮囤有多重要呀。慢慢长大,慢慢懂得,粮囤,仓储的重要性,饥荒之年,可以让人们度过饥年,得以生存下去。
  粮囤,储存粮食,一是备荒,二就是备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征战,胜利与否,粮草成了关键。春秋时期,楚宋两国发生战争,楚将宋国围起来,三月履战不下,宋国也有些疲乏,几次想撤军,此时,有大臣献策:“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这计策说到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粮草。说的就是围困时日久了,宋国自然坚持不住的,必将会造成“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局面。到了那时,宋军的军心就会涣散,还怕他们不投降吗?”
  再有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原少见的征战,就是因为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偷袭了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仓,才导致整个征战的逆转。还有《三国演义》里的失街亭,街亭为什么不能失,为什么失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计划的泡汤?就是因为街亭是谷仓的中转站,粮草运送不上去,不失败,那才怪呢。《孙子兵法》有这样的论证:“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就是这个道理。
  
  五
  以后,我慢慢知道,粮食仓储,自古就有。
  考古不断发现,古人对粮食存储的重视。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在它的遗址上,竟然出土12万公斤稻谷,够500个人吃一年。因此可见,粮囤从古就有,一直沿用到如今。从敦煌向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距离玉门关20公里。这里叫做小方盘城,也就是是玉门关的姊妹城。这里的方位尤其重要,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各地要道的咽喉要隘。这里就是一个军用粮仓,与我们今天的特种储备粮非常类似。漫长的四周之路,广阔的沙漠中,一个粮仓隐秘在悠悠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记得我从老家回来,在车站,刚刚见到来接我的父亲,就迫不及待地对父亲描述起我在老家见到的粮囤。
  母亲只是抿嘴笑,父亲听了不足为奇,说:我小时候就有,你爷爷小时候也有,你老爷爷的老爷爷小时候也有……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那我们这咋没有?
  有,谁说没有,是你没见到。父亲欢喜地说着,一把把我抱上自行车的前梁上,后面带着母亲。
  父亲边骑着自行车边说说:听过美轮美奂这词吗?就是说呀,有人造了一座大房子,很美,而美的程度呢,就是因为他同时造了粮囤,那个美伦的伦字就是圆圆的大粮仓呢。
  父亲说,一个家庭,最美的最富有的,是因为建了粮囤,才称其为美。那么,一个城市呢,从古到今,那就是因为里面有粮囤才称之为城市的,不然还叫什么城市呀。
  我们这虽然家家户户没有老家那样的粮囤,因为,我们吃的是米面,都是磨好的,一袋袋乘着。但是,我们产的粮食,什么大豆高粱玉米稻谷一样不落,都运送到了粮库里,集中仓储起来了。那粮库可大可大了。
  说来呢,粮食的仓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备战,再一个就是备荒。因此,粮食的仓储尤其重要,那么粮囤就更是重要的很呢。我听着父亲说着粮囤的重要性,心里想着我们这里也有粮囤,一直纠结在心的心结一下散开,美滋滋的。
  父亲毫不含糊地说:我们这不仅有粮囤,而且,比你见过的老家粮囤大许多呢。这大大的粮囤就是一个个粮库,仓容可以仓储几万吨呢。我们的北大荒,就是北大仓,北大仓什么意思?
  难道就是大大的粮仓吗?心里在想着。
  不禁脱口而出:哇,原来我们这里的粮囤,这么大呀。我用手比划着,小手在空中划着大大的圆圈,脑海里涌现出一个个大大的粮囤。
  父亲母亲异口同声的说:那可是,知道吗?这大大的粮囤里,暖暖的人间烟火气呢。看上一眼,心里满满的都是温暖,底气十足,幸福感满满呢。
  听了,更加激动了,感觉生生逢盛世,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心儿呀,高兴得好似要飞起……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走出车站,踏上几级弧形的阶梯,一座繁华的城市耸立在我的眼前。 宽阔的街道,高低错落的楼群,各种车辆鱼贯而过。虽然是冬季,寒风料峭,但行走的人们依旧带着各自的微笑。尤其是那些...

血和泪不仅仅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是有的,连猪呀狗都有的东西便是贱货,所以,人们对于血和泪,也不再有多少尊重,多的则是调侃,看电视里的血与泪,常常被伟大的艺术家们摆拍出来,成...

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亲人天隔一方,最怕的就是过节。尤其每当过春节的时侯,思念之情也就无法抑制地涨潮。春节就象一个想家的节点,更是一种温柔的情丝,总是连起异乡与故乡。故乡是一个...

11月25日黄昏,妻说女儿明日要回广州,何不乘月去尚禺谷。没等我表态,她就跟女儿说,听人讲那里的夜景如何如何迷人,不输广州公园。我想,夜游,感受肯定不同寻常。过潕水大桥,左拐几百...

黑龙江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到了四月下旬,被冰雪覆盖一冬的黑龙江终于开始解冻了,进入了一年中第一次流冰期,江面上飘浮着大块大块冰排,一起顺流而下,在宽阔的江面上流淌。 每...

寒冬腊月,山乡农忙稍歇。到了腊月二十三,出门在外捞世界的乡邻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归,亲人团聚。于是就开始筹备过大年。二十三掸蓬墉,二十四赶长工,这句话说的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要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潜心研究,其乐无穷。 我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的人,今天就这个“子”字,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说到“子”,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儿子。国人非常重视亲情,家庭观念浓厚...

我最早认识的炉子,是我家的炕炉子,也叫地炉子。炕围子窝进去一个槽,炉膛就在这个槽里,炉坑在炕围子外的地面上。炉膛和炉坑连着。也有的人家,干脆把炉膛也放在地面上。为防止家人进...

【题记】:你能送送别人,那个都是一件大幸事的呀!那么,您,几时也能送送自己的呢? 今晨,不知为何,我也就想到此话题的也……还是?也许,就是我的气数已尽?还是弹尽粮绝?还是病入...

一 一直觉得赤峰很牛气,一座地级城市便敢冠名“中国赤峰”。这多少需要几分勇气和魄力,最主要的是赤峰人的牛气不是信口而来。 前些年,我一共两次造访赤峰,都是应同学老牛的邀约。那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