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对自己感到奇怪,今天,我居然坐在窗前,平心静气地读书。这种情形,于我已经生疏了。
对于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然,不是因为它的装帧精美考究,而是在于其中的文字。我取下一本书的时候,就会陡然萌生一种亲切感,还会有些激动,心咚咚地跳着,仿佛那不是读书,而是一种约会——与某个美丽女人的初次约会。文化对于我来说,确实如同一位美妙的女人。因此,读书带给我的,无疑是一种惬意,身与心的惬意,灵与肉的惬意,无我境界中的惬意。在年轻一些时候,只要闲下来,觉得无所事事,我更多的是去读书。我从沙发上站起来,扭身面向屋内的书架,先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浏览一遍,之后目光会落在某一本书的书脊上,思忖片刻,眼睛闪烁异样的光芒,之后才取下那本书。也许,那是我敬重文化的一种独特仪式感吧。而后,浸入文字和文化的深潭之中,如同泡温泉,忘却了时间。
近年,我成了一个懒散的人。闲暇之际,常常不知所措,茫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种懒散,不是忌讳身体的运动,而是逃避思想的跃动。更多的时间里,我沉湎于回忆之中,从某一件往事,或者某个人开始,进行漫长的记忆搜索,把历史生活片段整理出来穿成一串。虽然结果常常是悔恨或者负疚,却总是难以忘怀。这也让我每每觉得人生失败。这有些像渔夫在静谧的湖上打鱼,夕阳中抛出一张网,接着吃力地把网拉上小船,然后,对着拉上来的鱼陷入沉思,有时愉悦,有时哀伤。
也许这种情景,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状态,靠着回忆来打发人生,度过余年,因为他们不想做什么了,也不能做什么了。那些坐在树下楼角晒太阳的老人们,大都不太爱说话,而是凝神望着一个方向,久久地凝视,眸子一动不动。那时他们正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从人生河底的淤泥中,打捞某个美好或者沮丧的片段。因此,在他们回过神来之前,嘴角都会牵着一缕得意的微笑,或者一丝懊丧的苦笑。
读书,似乎不属于年长的人,他们一辈子读了太多的书,即使没文化,也阅读了自己漫长的人生和沧桑的岁月。
我,似乎也是这样。
二
下午,我是那么随意地翻了翻书架。我并没有阅读的欲望,只是手指茫然地从一排排书脊上划过。
那些书籍大都来自于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大多泛黄,有的书页之间还夹着我阅读后留下的书笺或者笔记卡片。受专业的局限,我所收藏的书籍大多是文学、文字学类,其中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类,尤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基本上应有尽有。我曾淘汰过许多书籍,但出于偏爱,始终保留着这些文化典籍。也有一些近代的文化学者的专集,如《鲁迅全集》等。我的手指在一套四本的文集上停了下来。那是在八十年代末购置的精装本,当时是簇新的白色外包封皮,洁净典雅,现在已经明显黄旧,外封皮的边缘也有些破损。我抽出一本翻了翻,书页簌簌翻过,飘出淡淡的书香。我情不自禁蹙蹙鼻翼,久违的气息扑入鼻腔,顿时神清气爽,心境悄然安静下来。
抚摩书皮片刻,心底忽然涌起一股阅读的欲望,而且格外强烈。我便坐在靠椅上,轻轻翻开书。
这是一套闻一多先生的全集,收录了先生所有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我当时购买的主要原因是敬仰先生在古代文学考究方面的建树,通过他的文字,可以掌握许多古代文化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典籍大有裨益。记得,出于对先生的崇拜,在一次去青岛的时候,曾特意到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寻觅闻先生故居。那是一幢南欧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那时已经成为学生宿舍,我便没有擅入,只是在周边转了转。这并没有让我感到遗憾和失望,毕竟,我站在先生的窗下,依然可以感受到先生留下的精神气场和文化气息。
我格外喜欢先生的一幅画像:浓密的黑发,发丝有力地挺立,瘦削的脸庞。嘴唇上胡须浓重,很有些像鲁迅,下颌也蓄着胡须,胡须末端硬朗地向上翘起,最具特色的,是嘴唇间叼着一根烟袋锅,足显一位现代文化学者的大师风范和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幅画像也印在这套书的封面,所以,不用打开书本,就能感受到一位伟大学者的文化气场。
文集采用的是文字竖排版,前面几页是先生生前照片,之后便是郭沫若和朱自清先生的序言。
我浏览一下目录,许多作品都是读过的。有的标题旁,还有我留下的一些符号,现在忘却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标识“已读”或者“再读”的意思吧。忽然看到“说鱼”这个题目,忘记了自己是否读过,就瞥了一眼自己养的几尾小鱼,它们正在窗台上的鱼缸里悠闲地游弋。于是,就觅到了那一页,埋头阅读起来。
三
作为一名著名文化学者,闻先生始终抱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古代典籍,从不轻易妄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古代文学、文字学资料进行考证,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且,先生表述语言通俗,简洁,沿着考究的思路,深入浅出阐述历史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慨叹,当下的某些学术论文,“八股气”浓厚,堆砌理论,枯燥乏味,就在于能做到“深入”,却做不到“浅出”。
读先生的“说鱼”,轻松,愉悦,仿佛在阅读一篇科普文字,情趣盎然。
“说鱼”,对鱼这种自然生物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情况,做了综合研究,通过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具体例句,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鱼是一种文化现象,与自然、社会、文学紧密联系,是一种具有特定指代意义的“隐语”(相当于“意象”、“象征”),既是文学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几个小标题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一,什么是隐语;二,鱼;三,打鱼、钓鱼;四,烹鱼、吃鱼;五,吃鱼的鸟兽;六,探源。全文仅仅十页,不足万字,就透彻地说明了问题。
闻先生谙熟古代文化历史,对文化古籍随手拈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渐入佳境,通过大量例证,说明“鱼”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隐喻性。文章开篇就说:“我们这里是把‘鱼’当作一个典型的隐语的例子来研究的,所以,最好先谈谈什么是隐语。”简洁平实地直接导入话题。而最后,又把关于“鱼”的隐语引申开来,从文学层面、文化层面上升到文明层面来认知,指出:“……这里揭露了在思想上,‘文化的人’和‘生物的人’的区别。”用文学来标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见先生做学问格局大,眼界高。
在书页上,有几处我留下的笔迹,有的甚至是斜着写上去的。字太小,也潦草些,便取来放大镜仔细查看。原来是我把一些遗址考古出土中关于“鱼”的文物的情况补充上去,以佐证闻先生的观点。
读罢“说鱼”,心情格外舒畅,整个心灵仿佛注入一股新鲜的气息,犹如步入一片繁密古林深处,穿行于树木和花草的幽静之间,耳畔山泉汩汩,鸟啼啾啾,心旷神怡。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四
窗台上,泊着夕阳余晖,光晕也落在书本上,封皮泛起一层温暖的金黄色。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然而,读书不是打发时间,而是沐浴心灵。
我恭敬地把书本放回原处,然后去看窗台上的小鱼。它们依旧无忧无虑地游着,仿佛也读了书,更加恬静。
我打量偌大的书架,看着连绵的书脊想:即使老了,还是要读读书。没有读过的要读,读过的继续读,让灵魂的书香气更浓。
(原创首发)
我对自己感到奇怪,今天,我居然坐在窗前,平心静气地读书。这种情形,于我已经生疏了。
对于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然,不是因为它的装帧精美考究,而是在于其中的文字。我取下一本书的时候,就会陡然萌生一种亲切感,还会有些激动,心咚咚地跳着,仿佛那不是读书,而是一种约会——与某个美丽女人的初次约会。文化对于我来说,确实如同一位美妙的女人。因此,读书带给我的,无疑是一种惬意,身与心的惬意,灵与肉的惬意,无我境界中的惬意。在年轻一些时候,只要闲下来,觉得无所事事,我更多的是去读书。我从沙发上站起来,扭身面向屋内的书架,先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浏览一遍,之后目光会落在某一本书的书脊上,思忖片刻,眼睛闪烁异样的光芒,之后才取下那本书。也许,那是我敬重文化的一种独特仪式感吧。而后,浸入文字和文化的深潭之中,如同泡温泉,忘却了时间。
近年,我成了一个懒散的人。闲暇之际,常常不知所措,茫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种懒散,不是忌讳身体的运动,而是逃避思想的跃动。更多的时间里,我沉湎于回忆之中,从某一件往事,或者某个人开始,进行漫长的记忆搜索,把历史生活片段整理出来穿成一串。虽然结果常常是悔恨或者负疚,却总是难以忘怀。这也让我每每觉得人生失败。这有些像渔夫在静谧的湖上打鱼,夕阳中抛出一张网,接着吃力地把网拉上小船,然后,对着拉上来的鱼陷入沉思,有时愉悦,有时哀伤。
也许这种情景,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状态,靠着回忆来打发人生,度过余年,因为他们不想做什么了,也不能做什么了。那些坐在树下楼角晒太阳的老人们,大都不太爱说话,而是凝神望着一个方向,久久地凝视,眸子一动不动。那时他们正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从人生河底的淤泥中,打捞某个美好或者沮丧的片段。因此,在他们回过神来之前,嘴角都会牵着一缕得意的微笑,或者一丝懊丧的苦笑。
读书,似乎不属于年长的人,他们一辈子读了太多的书,即使没文化,也阅读了自己漫长的人生和沧桑的岁月。
我,似乎也是这样。
二
下午,我是那么随意地翻了翻书架。我并没有阅读的欲望,只是手指茫然地从一排排书脊上划过。
那些书籍大都来自于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大多泛黄,有的书页之间还夹着我阅读后留下的书笺或者笔记卡片。受专业的局限,我所收藏的书籍大多是文学、文字学类,其中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类,尤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基本上应有尽有。我曾淘汰过许多书籍,但出于偏爱,始终保留着这些文化典籍。也有一些近代的文化学者的专集,如《鲁迅全集》等。我的手指在一套四本的文集上停了下来。那是在八十年代末购置的精装本,当时是簇新的白色外包封皮,洁净典雅,现在已经明显黄旧,外封皮的边缘也有些破损。我抽出一本翻了翻,书页簌簌翻过,飘出淡淡的书香。我情不自禁蹙蹙鼻翼,久违的气息扑入鼻腔,顿时神清气爽,心境悄然安静下来。
抚摩书皮片刻,心底忽然涌起一股阅读的欲望,而且格外强烈。我便坐在靠椅上,轻轻翻开书。
这是一套闻一多先生的全集,收录了先生所有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我当时购买的主要原因是敬仰先生在古代文学考究方面的建树,通过他的文字,可以掌握许多古代文化常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典籍大有裨益。记得,出于对先生的崇拜,在一次去青岛的时候,曾特意到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寻觅闻先生故居。那是一幢南欧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那时已经成为学生宿舍,我便没有擅入,只是在周边转了转。这并没有让我感到遗憾和失望,毕竟,我站在先生的窗下,依然可以感受到先生留下的精神气场和文化气息。
我格外喜欢先生的一幅画像:浓密的黑发,发丝有力地挺立,瘦削的脸庞。嘴唇上胡须浓重,很有些像鲁迅,下颌也蓄着胡须,胡须末端硬朗地向上翘起,最具特色的,是嘴唇间叼着一根烟袋锅,足显一位现代文化学者的大师风范和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幅画像也印在这套书的封面,所以,不用打开书本,就能感受到一位伟大学者的文化气场。
文集采用的是文字竖排版,前面几页是先生生前照片,之后便是郭沫若和朱自清先生的序言。
我浏览一下目录,许多作品都是读过的。有的标题旁,还有我留下的一些符号,现在忘却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标识“已读”或者“再读”的意思吧。忽然看到“说鱼”这个题目,忘记了自己是否读过,就瞥了一眼自己养的几尾小鱼,它们正在窗台上的鱼缸里悠闲地游弋。于是,就觅到了那一页,埋头阅读起来。
三
作为一名著名文化学者,闻先生始终抱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古代典籍,从不轻易妄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古代文学、文字学资料进行考证,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且,先生表述语言通俗,简洁,沿着考究的思路,深入浅出阐述历史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慨叹,当下的某些学术论文,“八股气”浓厚,堆砌理论,枯燥乏味,就在于能做到“深入”,却做不到“浅出”。
读先生的“说鱼”,轻松,愉悦,仿佛在阅读一篇科普文字,情趣盎然。
“说鱼”,对鱼这种自然生物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情况,做了综合研究,通过大量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具体例句,指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鱼是一种文化现象,与自然、社会、文学紧密联系,是一种具有特定指代意义的“隐语”(相当于“意象”、“象征”),既是文学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几个小标题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一,什么是隐语;二,鱼;三,打鱼、钓鱼;四,烹鱼、吃鱼;五,吃鱼的鸟兽;六,探源。全文仅仅十页,不足万字,就透彻地说明了问题。
闻先生谙熟古代文化历史,对文化古籍随手拈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渐入佳境,通过大量例证,说明“鱼”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隐喻性。文章开篇就说:“我们这里是把‘鱼’当作一个典型的隐语的例子来研究的,所以,最好先谈谈什么是隐语。”简洁平实地直接导入话题。而最后,又把关于“鱼”的隐语引申开来,从文学层面、文化层面上升到文明层面来认知,指出:“……这里揭露了在思想上,‘文化的人’和‘生物的人’的区别。”用文学来标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见先生做学问格局大,眼界高。
在书页上,有几处我留下的笔迹,有的甚至是斜着写上去的。字太小,也潦草些,便取来放大镜仔细查看。原来是我把一些遗址考古出土中关于“鱼”的文物的情况补充上去,以佐证闻先生的观点。
读罢“说鱼”,心情格外舒畅,整个心灵仿佛注入一股新鲜的气息,犹如步入一片繁密古林深处,穿行于树木和花草的幽静之间,耳畔山泉汩汩,鸟啼啾啾,心旷神怡。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四
窗台上,泊着夕阳余晖,光晕也落在书本上,封皮泛起一层温暖的金黄色。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然而,读书不是打发时间,而是沐浴心灵。
我恭敬地把书本放回原处,然后去看窗台上的小鱼。它们依旧无忧无虑地游着,仿佛也读了书,更加恬静。
我打量偌大的书架,看着连绵的书脊想:即使老了,还是要读读书。没有读过的要读,读过的继续读,让灵魂的书香气更浓。
(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