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学去。1983年9月1日,我从老家孔村小河沿到古镇葛公上初中。不是读书而是教书。换了身份,当了先生,心里有些激动、自豪。今天报到,不带行李,肩挎黄军包,轻装上阵,步行上学。从家里到学校八里多路,马路是土路。初中一年(初一、二在乡村初中班读的),高中两年,三年时间,不知走过多少遍,路两旁的树木、田野、房屋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位置。
开学第一天,路上的人特别多,基本是上学的孩子和送孩子的家长,孩子大小不等,有初一新生,有初二初三老生。家长挑着行李,一头被子、一头木头箱子。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初期,山里人靠山吃山,发挥山里的优势,将树木柴炭运到江北出售,拉木材的“大八轮”一辆接着一辆,溅起的灰尘如同滚滚浓烟,笼罩着整条马路,绵绵数十里,望不到尽头,宛如战争片中百姓逃难的镜头,所不同的是孩子们蹦蹦跳跳,大人们有说有笑。肩挑书箱送儿郎,路远蒙尘上学堂。立志修行知道理,穷来求索著文章。孔村,孔阁老的故乡,重教绵延数百年。百姓送儿读书,一路浩浩荡荡,那是一道绝美的风景。我从孔村走出来,成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何等的自豪。“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能为家乡培养人才,能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出力是何等的荣耀。三里路碑处,板桥出口,遇到川叔,川叔右脚一颠一颠的。我问川叔,脚怎么回事?川叔说:“上山砍树,被竹签戳的,脚趾已灌脓.”“我来挑吧。”我走近他,伸出双手准备接过担子。川叔执意不肯,说:“担子不重,脚趾就是有点肿,不痛,不碍事。”“远路无轻担,免得脚趾发炎,还是我来帮一下吧。”我不等他同意,弯下腰,肩膀贴着他的肩膀,双手抓住扁担,扁担立即滑到我的肩上。川叔感激地望着我,一连说出几个“谢谢”。川叔和我边走边攀谈起来:“他家祖祖辈辈务农,没有一个跳出龙门,他有三儿二女,这是小儿叫毛,小学成绩班上前一二名,如果你能教他就好了,我想把他培养出来,三代不读书,不如一头猪。”“放心吧,就是不教他,我也帮你盯着。”我认真地承诺。
因路途远,天气热,沿途树底下,歇满了人,送的人有爷爷奶奶、父母、也有哥哥姐姐,汗水侵湿了衣匾,坐在箱子上,卷起草帽不停地扇,小孩拿起书本,在大人身后扇着风,这温馨的画面,置在夏天,让人感到格外凉爽。
学校在镇中心,马路边,校园呈四方形,校园内没有运动场。四边皆是房,中间也有两排,全是平房,中间红砖黛瓦,只有室内粉刷,简单结构,一排二间四个教室,看上去建筑的时间不太长。四周房子老化,像是过了花甲的老人,老气横秋。南边:老师的宿舍连着学生的寝室,北边:除了寝室宿舍外另加食堂,其余都是教室,能容纳一千多学生。走进校园,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门口那棵倒杨柳,三层楼高,两人合抱,且不说风景如画,单说树下一片阴凉,给送孩子的家长带来一片清凉,又热又累,仿佛进入天然空调间。丝丝柳风,吹得人好舒服。家长将行李放在树下,带孩子报上名后,将被条木箱送到寝室里。我被安排带初一班主任,毛就在我班,川叔乐得笑呵呵。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到期末放假的日子,今年的暑气来得早,天气太热了,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天上,校园里一丝风都没有,空中弥漫一股浓浓的热浪,远远望去好像校园空气里在冒烟。
家长们早早来到柳树下,等待着放学。每个家长,手里拿根扁担,扁担一头系着一把绳索,就像电视剧里四川市场揽生意的棒棒军。以树为中心,树荫的范围有多大,聚集家长的范围有多大。校门口,太阳底下好像还有许多家长未进来,班主任纷纷把家长请到教室来,借着机会开个家长会。一是把成绩单交到家长手里,让家长了解孩子一年来孩子在校里表现。毛拿到了奖状,川叔笑得合不拢嘴。二是让家长到教室里躲躲荫,接孩子路途远,辛苦啊!
一晃三年过去了,中考结束,家长又来接孩子,突然发现,只有少数家长带着扁担绳子,校园里多了许多板车。一个村子,几户孩子家在一起的共一辆板车,将箱子被子绑在车上,几个人轮换拉车,轻松多了。暑假里,中考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家长们闻讯,天刚亮,趁着早上天凉,带着孩子们到校拿通知书。家长和孩子脸上写满喜悦,校园里弥漫着幸福、快乐的空气,处处听到“谢谢”“恭喜”的祝福语。那个年代,中专录取,便是跳出龙门,拿到铁饭碗,山里飞出了金凤凰。高兴、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毛被录取到师范学校,出来后自然就变成了我了,我很高兴。川叔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感谢你啊!我家祖坟山开裂冒青烟了。”川叔手攥得很紧,很诚恳很是激动。
九十年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农村建起了“村村通”公路。从县城到葛公,铺起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的土砖瓦屋渐渐换成了楼房。学校也跟着变化,校园中间两排房全部撤除,校园宽了,运动场有了。北边平房也撤除,建起两栋四层教学大楼。楼前建起绿花带。一楼建起门厅,二楼便有了平台。平台像是观景台,站在上面,校园风景尽收眼底。
站在平台,忽然发现,接孩子的家长变了,校园里停着一排排摩托车和自行车,再也见不到扁担、绳子、板车了,就连人的衣着也靓丽多了。带着孩子,驾着车子,骑在宽阔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多么地惬意。原来接孩子需要大半天时间,现在只需一杯茶的工夫。
过了两千年,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马路沿途装上路灯,板桥出口设立加油站,古镇葛公夜晚灯火通明,电视塔、手机接受塔、卡拉OK厅、茶馆、旅社等,幽静的山城,曾是晋代葛洪炼丹的古镇大放异彩、焕发青春,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学校平房全部撤除,校园西边建起食堂和男生公寓、南边建起女生公寓、东边建起行政办公大楼,校外西边建起四栋教师宿舍楼。楼外建起标准运动场地,将教学区和运动区分开,教学区精心美化,假山池榭,绿树成荫,成为花园式校园。
又到暑期放假的日子,站在二楼平台,眼前一亮,偌大的校园里,停满小车,一排排锃亮的小车在阳光下闪烁,那一辆辆价值不菲的豪车,看了叫人心动,也叫人心生嫉妒。接孩子的家长西装革履气质不凡,诺,那不是川叔吗?那么大年纪了也开上越野小汽车?他也来接孩子?他也看到了我,主动向我走来。靓丽的西服显得格外年轻。“你也来接孩子?”我问。“我来接外甥,他父母在县城办了个公司,忙得屁股打罗筛,打电话让我来接。”接着告诉我:“毛分配到市城关小学,放假回来了,跟我一道回去喝两杯?”我心想,通知书发完就没事了,何不跟他回老家看看父母?“好,跟你回去!”我爽快地答应着。
川叔娴熟地驾驶着车子,我坐在副驾驶上,后排坐着川叔的外甥和几个邻居的孩子。望着川叔,五个孩子的父亲,儿多母苦,田地到户前,曾经超支过千元,连口粮都吃不上,六十多岁了,居然开上20多万的豪华越野车,这不是梦吧!望着窗外,一栋栋高楼别墅从眼前一闪而过。空旷地段的绿花带可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这分明是城市景象。农村真的变了。向前看,柏油马路平坦宽阔,像一条碧绿的绸带飘在乡间,蜿蜒曲折,又如一条延伸的音乐符号,嘹亮地奏响着人们征程的序曲,引领着人们的心灵翱翔。靠在车上,闭目养神,其实我在想:如何要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让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