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我们姐弟四人会在一起,不是打麻将,就是一起遛弯。虽说父母已经逝去了近二十年,可一桌简单的饭菜,饭后的麻将机总能将我们紧紧地拢在一起。麻将怡情,遛弯呢,则不光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我们姐弟想过去看现在,在闲走闲谈中拉近彼此间的感情纽带。
我们姐弟遛弯,很少会像他人那样沿柏油路边去走,更多的则是穿过村庄,去我们曾经一起住过的老家房子北边的一片果林空地中走一走。
每次饭后,我们都是从二哥家出发,一同遛弯。哥姐虽然岁数比我大,可他们每次都走在我的前面。他们在前面说着话,我跟在后面不时地插上两句,更多的则是环顾这个养育我的村庄。
“老三,又瞅啥呢?”就在走过小学原校址时,走在前面的姐姐发现我落后了,回头说道。
“姐,这老宋家院子咋都用围挡围起来了?”我指着围挡问道。
“哦,他们把这院子卖给咱庄的李二了,李二在村西住呢,没住在这。”
“咋还卖了呢?”,我接着问道:“这里不是住的小狗子的儿子么?”小狗子是宋家老二的儿子我发小的外号。
“他——他们说小——小狗子家的儿媳妇输——输了钱,就——就把房卖了。”二哥十五年前得过脑出血,留下了后遗症,说话有时断断续续,有时还会断片,把我的名字喊成他家我侄儿的名字。
“儿媳妇?输了多少钱以至于卖房啊?”我惊诧道。
“听——听人说——好像是——是一—一百五十多——多万”,“是——是玩手机输——输的。”二哥又补充道。二哥虽然说话不连利,可每次我们一起打麻将,姐姐、大哥还有我,往往都会被二哥赢去。
“家伙溜子,这么多?!”大哥也跟着道。
这老宋家的宅子,就在小学原址的道东,六间正房,旁边还有耳房,门前原是大水坑,现在坑也渐渐地填得几乎没有了,整个院子足足有两亩来地。
走过宅子的西山墙,一溜北墙上有两个铁皮后门。那两个铁皮门,原属老二老三两家的,后来变成老二一家的了,现如今,又都变成别人家的。
宋家总共哥仨,他们还有一个老妹子。老三宋希义,老二宋希礼。老大宋希仁,他几乎眼盲,平日那只通一点道的眼睛说话时总是向上翻出很多的白眼,眼睑周边总是红赤赤的,外号“瞎饶头”。
宋家哥仨的妹妹,年轻时很漂亮,我见过的,高挑的身材,红红的脸蛋,一条又黑又长的大辫子都快垂到腰间,早早就嫁到很远的地方了。
宋家哥仨的母亲,大概与我的奶奶一般的年纪,按照我们村里的行辈,我应该唤她太太的。自打我记事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太太的丈夫,倒是她的儿子们给我的印象最深。
哥仨中最先让我记住的是老大,瞎饶头。那时我还小,奶奶把我们家住的房子收了去,给我的叔叔们娶媳妇用了,所以父母带我们姐弟四人串房檐,住在严武家的大院,宋家太太与老大老三恰巧也住在这个大院里,我们两家对门。那时她家只有老二娶了媳妇,住在邻家的一个院里。严武家的大院很深,总共两进。
有一天,我在堂屋过道,看见宋家太太正用一柄铲饼子的铁铲在撬她家的门栓,边撬边连声对里边的人说:“饶头啊,饶头,给妈开开,啊?给妈开开。妈这就给你说去,啊?妈这就给你说去。求求你,给妈开开门吧。”
只听里边的人咣咣地用力顶着拴着的门,恨恨地:“不开,就是不开,你个养汉的精!”
饶头,那一定是被人唤作瞎饶头的老大了,平日里总是坐在大院的大门口的边上,什么也不做,只是晒太阳。那时候,我不知道那比我父亲年纪略小的瞎饶头骂他妈妈的原因,只是知道这“养汉的精”是个很不好听的词语。
不久,从大人们的闲谈中得知,一向被人耻笑在家一直吃闲饭的瞎饶头去了他们队上的饲养处,在那里喂牲口。而这一喂,就喂了好多年,直到黄了生产队。
再长大些,我才知道,原来瞎饶头去饲养处喂牲口是他的母亲求了老生产队长帮他跑来的。当时的生产队长是老队长的儿子。从人们的风言风语中得知,那宋家太太很久很久之前曾经跟着过那位老生产队长。那时她的孩子们还很小:三个儿子,一个老闺女。她的丈夫在她老闺女十来岁就早早地死了。
那老生产队长长得什么模样我没有见过,但是我小时候的生产队长们我见过好几个,他们的装扮都差不多,前臂永远都戴有一副蓝色大套袖,脖子下吊着一条家织布或是大帆布围裙。为啥都这等装扮呢?当时的人们对生产队长们也多有调侃:戴着套袖的双手插进装着豆子或是花生的袋子,手从袋子中拿出来时,口袋中的豆子或是花生便少了一截。队长围裙下的裤子口袋里,不是几个苹果,就是几穗玉米。那年月,虽有看山护秋的,可生产队长总有机会去小队部的麦场或是饲养处绕上一圈,看看麦场的粮食垛或是牲口的饲料。回家后,套袖里或是围裙下的裤袋里就变戏法似的倒出许多东西来。生产队的粮食堆上或是饲养处的牲口饲料袋少上那么几斤东西终究是不太显眼的。调侃归调侃,但生产队长家的日子总是好过一般人家。我同学的爸爸就是生产队长,他家下粥的菜总有吃不完的黄豆焖酱油,这可是真真的。黄豆焖酱油,我家是很少吃的,因为妈妈嫌我们费饭。
从我见到宋家太太的那一天起,她的身形就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小小的个子,小小的头脸,单薄的身子,佝偻着,头上梳了一个灰白的纂,穿个偏开襟的灰布衫。
宋家太太是个一只眼。“哭瞎的呗,那时候穷啊。”不记得什么时候了,宋家太太曾经对我说过,似乎我也曾经问过这位太太那只眼睛怎么了。
那时候小,我不懂太太说的穷的含义,直到我成人之后,才慢慢地懂得宋家太太当年的不易和艰难。当年我们姐弟小的时候,父亲一人一年挣六千工分,家里尚且经常断顿,宋家太太一个妇道人家,她那个年代刚解放,她自己一人拖着四个孩子,那生活肯定是难啊。
我小的时候,这位太太很喜欢我,因了住在同一个院子,又是对门,太太总爱用她那枯枝般的手摸我的头,还经常背着我的父母掀开锅盖用那柄铁铲从锅中铲下一块白薯饼子,然后掰下一半来,递到我的手上:“龙啊,乖,听太太说,快吃了。”那年月的半块白薯饼子,金贵得很,绝对胜于今天的一只大龙虾!所以父母经常叮嘱我们姐弟千万不要要人家的东西。可是,年幼的我,面对热热的白薯饼子,妈妈又没有在眼前,所以我的脚没能挪开步子。拿了太太给的白薯饼子,偷偷地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我右手拿着饼子往嘴巴里送,左手掌朝上放在下巴底下做斗状,生怕掉落了一点渣渣可惜了。
宋家哥仨中,老二给我印象最深。
这宋家老二的妻子死得早,他的儿子外号小狗子,长我一岁。同样的,我也从没见到过宋老二的妻子。宋老二脾气很坏,我小时候经常听到院墙东边的他在家里大骂,也不知道成天地骂谁。他骂人不仅声音大,而且我曾看到他骂人骂得嘴角飞出白色的唾沫。一副怪吓人的样子,我都不敢去他家里找他的儿子玩。有一次我刚到他家门口,就见到他隔着道墙大声地在骂墙西头他的母亲,虽然他的母亲是那么地疼爱着他的儿子小狗子。
说起这宋家老二,他有一个像,忒像过去电影中的一个反派角色猫眼司令,所以村里的人们便用用猫眼司令来背后称呼他。
这个猫眼司令,年轻时候脾气暴躁骂人也就算了,就在他做了爷爷的时候还曾骂自己的妈妈,而且骂得还忒狠。
那是我一个深秋,我打算去自留地里刨些白薯回来,走到宋家现在宅子后山墙的时候,宋家老二正在大骂他的老母亲:“你个老养汉的精!”这个宋家老二,曾经也当过生产队长的他不仅接过了他哥哥骂娘的接力棒,并且还将那“养汉精”发扬光大,又在前面增加了一个“老”字。眼见得那宋家太太坐在房后的小板凳上,嘤嘤无助地,揉着那剩下的一只眼睛在哭。秋风中,她稀疏的白发被吹得凌乱,左一缕右一缕的。
就在我刨完白薯回来的时候,宋家太太仍旧在那里哭,我见状不忍,上前安慰了两句。谁料太太哭得更加厉害:“造孽啊,生下这群混王八犊子”,接着又道:“龙啊,刚才,刚才这个二牲口用竹耙子打我啊!”是啊,八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能够承受得起这畜生儿子的辱骂以及竹耙子的殴打?太太浓重的抚宁马峪方言,“王八”二字轻读,“犊子”二字既加了重音又将尾音拖长,将“王八犊子”四个字的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感叹抚宁方言的魅力,内心斥责着这牲口般的小狗子的爸爸。太太的口音,即便嫁到两山这么多年也没有改变。
宋家老三,我不是很熟,他很年轻就跑到外面,曾经当过盲流。后来听人说他曾在一个钢厂打工,再后来就领了一个寡妇回来,在村里过日子。宅子的西边三间就是他的。后来他与那寡妇生了一个女儿,两人很娇她的,这孩子长大后上初中的时候是我的学生。有一次开家长会,女孩的父亲也到了学校,见到他,我自然按村里的辈分喊他三爷。
寒暄过后,这位三爷向我炫耀,说昨天他在马路上捡了八台彩电:当时刚过晌午,他正要去地里干活,一个拉着家电的汽车由于捆绑的不结实,箱货散落一地,而司机光忙着往前开了,竟然毫无察觉。他见状趁着四下没人赶忙将掉落的彩电一台一台地抱进旁边的玉米地里。然后地也不下了,就站在马路边上,一刻不停地望向旁边的玉米地,直到天大黑,他才从庄里找了一辆手推车,将彩电运到家里,第二天便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邻村的人。看着这位三爷脸上得意的样子,我想,那位拉彩电的司机恐怕要完了。八台彩电啊!以他的工资恐怕不是一年两年能还得上啊!现在的他是在满世界疯找那些丢失的彩电,还是蹲在哪个角落里抱头哭泣?
都说人无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可这位宋家老三虽然得了一笔卖彩电的钱,我却没有见他有多富,而且他只活到了55岁的年纪,便不知什么原因一命呜呼,走在了他妈妈的前面。听人说他在临死的时候,死命地嚼着自己的舌头,边嚼边说自己在钢厂的时候曾白玩过五六个大姑娘,其中一个还曾为他堕过胎。将死之人,自数过往,似自傲,如自诩,言之凿凿,恶之昭昭。说得旁边自己的女人和女儿都听不下去了:“你赶紧死了罢!”
宋家老三死后不久,他的女人就把房卖给了老二家的儿子,投奔自己的女儿去了。
宋家太太是活到九十出头才去世的。没有几年,她的一辈子未曾婚娶的饶头,她口中的二牲口也都相继追她而去。这一溜房子,就留给了小狗子的儿子了,因为小狗子也早早地死了妻子,自己用为别人开车赚的钱在城里买了一个楼,与另一个女人同住。
而今,诺大的一个院子,已经成为别人家的了。看着这座宅子的北山墙,墙体斑驳处,我仿佛看到了佝偻着身子的宋家太太,那只浑浊无光的眼,那凌乱的灰白发缕,那向前伸着的枯枝般的手。
“老三!”姐姐在前面催我了。我“哎!”了一声,追上哥姐。跟在他们的后面,我的脑子里想的却全是那位宋家太太和她的儿子们。宋家太太年轻守寡拖儿带女活的不易,靠着自己单薄的身体养大了几个儿女更是不易,几个儿子为什么长大后不体谅自己的母亲反而恁般的嫌弃?难道是他们缺少来自父亲的教育?抑或是嫌恶自己的母亲没有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名声?
日不出来雾难开,人不到难处不落泪。世上没有哪一位母亲愿用自己的皮肉维持一家人生计。我想宋家太太也是如此。
人皆父母生。做父母的把我们每个人带到这个世上,让我们见识到这个世界,已经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了,更何况又将我们养大成人?他们,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敬仰去感恩。接下来如何生活,那就全靠我们自己。试看哪一个蒲公英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拼力地飞翔到一个自己喜爱或是不爱的地方,然后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活下来,再生长?历尽生死,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美丽飘降?再看我们身边每个人,成功的,不成功的,从小到大再到老,哪个人不又是在历经一场自我的修行?有的人在知恩感恩积善养德,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有的人以怨报德毁仁败义,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地位可以卑微,但品格绝不可以卑劣。记得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喜欢在粪坑中游泳的人,永远一身恶臭。
敬爱我们的父母吧,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都能识义怀仁,都能在工作之余闲暇之间陪着自己的父母,如果不能一起看喷薄日出,观日落余晖,那么我们就在父母侍弄的小院里割上一把韭菜,包上几盘饺子,一家人吃他个乐意融融;或是团聚在自家的葡萄架下,点上一支烟,喝上一壶茶,唠上一顿嗑,共享天伦之乐。
我们姐弟遛弯,很少会像他人那样沿柏油路边去走,更多的则是穿过村庄,去我们曾经一起住过的老家房子北边的一片果林空地中走一走。
每次饭后,我们都是从二哥家出发,一同遛弯。哥姐虽然岁数比我大,可他们每次都走在我的前面。他们在前面说着话,我跟在后面不时地插上两句,更多的则是环顾这个养育我的村庄。
“老三,又瞅啥呢?”就在走过小学原校址时,走在前面的姐姐发现我落后了,回头说道。
“姐,这老宋家院子咋都用围挡围起来了?”我指着围挡问道。
“哦,他们把这院子卖给咱庄的李二了,李二在村西住呢,没住在这。”
“咋还卖了呢?”,我接着问道:“这里不是住的小狗子的儿子么?”小狗子是宋家老二的儿子我发小的外号。
“他——他们说小——小狗子家的儿媳妇输——输了钱,就——就把房卖了。”二哥十五年前得过脑出血,留下了后遗症,说话有时断断续续,有时还会断片,把我的名字喊成他家我侄儿的名字。
“儿媳妇?输了多少钱以至于卖房啊?”我惊诧道。
“听——听人说——好像是——是一—一百五十多——多万”,“是——是玩手机输——输的。”二哥又补充道。二哥虽然说话不连利,可每次我们一起打麻将,姐姐、大哥还有我,往往都会被二哥赢去。
“家伙溜子,这么多?!”大哥也跟着道。
这老宋家的宅子,就在小学原址的道东,六间正房,旁边还有耳房,门前原是大水坑,现在坑也渐渐地填得几乎没有了,整个院子足足有两亩来地。
走过宅子的西山墙,一溜北墙上有两个铁皮后门。那两个铁皮门,原属老二老三两家的,后来变成老二一家的了,现如今,又都变成别人家的。
宋家总共哥仨,他们还有一个老妹子。老三宋希义,老二宋希礼。老大宋希仁,他几乎眼盲,平日那只通一点道的眼睛说话时总是向上翻出很多的白眼,眼睑周边总是红赤赤的,外号“瞎饶头”。
宋家哥仨的妹妹,年轻时很漂亮,我见过的,高挑的身材,红红的脸蛋,一条又黑又长的大辫子都快垂到腰间,早早就嫁到很远的地方了。
宋家哥仨的母亲,大概与我的奶奶一般的年纪,按照我们村里的行辈,我应该唤她太太的。自打我记事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太太的丈夫,倒是她的儿子们给我的印象最深。
哥仨中最先让我记住的是老大,瞎饶头。那时我还小,奶奶把我们家住的房子收了去,给我的叔叔们娶媳妇用了,所以父母带我们姐弟四人串房檐,住在严武家的大院,宋家太太与老大老三恰巧也住在这个大院里,我们两家对门。那时她家只有老二娶了媳妇,住在邻家的一个院里。严武家的大院很深,总共两进。
有一天,我在堂屋过道,看见宋家太太正用一柄铲饼子的铁铲在撬她家的门栓,边撬边连声对里边的人说:“饶头啊,饶头,给妈开开,啊?给妈开开。妈这就给你说去,啊?妈这就给你说去。求求你,给妈开开门吧。”
只听里边的人咣咣地用力顶着拴着的门,恨恨地:“不开,就是不开,你个养汉的精!”
饶头,那一定是被人唤作瞎饶头的老大了,平日里总是坐在大院的大门口的边上,什么也不做,只是晒太阳。那时候,我不知道那比我父亲年纪略小的瞎饶头骂他妈妈的原因,只是知道这“养汉的精”是个很不好听的词语。
不久,从大人们的闲谈中得知,一向被人耻笑在家一直吃闲饭的瞎饶头去了他们队上的饲养处,在那里喂牲口。而这一喂,就喂了好多年,直到黄了生产队。
再长大些,我才知道,原来瞎饶头去饲养处喂牲口是他的母亲求了老生产队长帮他跑来的。当时的生产队长是老队长的儿子。从人们的风言风语中得知,那宋家太太很久很久之前曾经跟着过那位老生产队长。那时她的孩子们还很小:三个儿子,一个老闺女。她的丈夫在她老闺女十来岁就早早地死了。
那老生产队长长得什么模样我没有见过,但是我小时候的生产队长们我见过好几个,他们的装扮都差不多,前臂永远都戴有一副蓝色大套袖,脖子下吊着一条家织布或是大帆布围裙。为啥都这等装扮呢?当时的人们对生产队长们也多有调侃:戴着套袖的双手插进装着豆子或是花生的袋子,手从袋子中拿出来时,口袋中的豆子或是花生便少了一截。队长围裙下的裤子口袋里,不是几个苹果,就是几穗玉米。那年月,虽有看山护秋的,可生产队长总有机会去小队部的麦场或是饲养处绕上一圈,看看麦场的粮食垛或是牲口的饲料。回家后,套袖里或是围裙下的裤袋里就变戏法似的倒出许多东西来。生产队的粮食堆上或是饲养处的牲口饲料袋少上那么几斤东西终究是不太显眼的。调侃归调侃,但生产队长家的日子总是好过一般人家。我同学的爸爸就是生产队长,他家下粥的菜总有吃不完的黄豆焖酱油,这可是真真的。黄豆焖酱油,我家是很少吃的,因为妈妈嫌我们费饭。
从我见到宋家太太的那一天起,她的身形就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小小的个子,小小的头脸,单薄的身子,佝偻着,头上梳了一个灰白的纂,穿个偏开襟的灰布衫。
宋家太太是个一只眼。“哭瞎的呗,那时候穷啊。”不记得什么时候了,宋家太太曾经对我说过,似乎我也曾经问过这位太太那只眼睛怎么了。
那时候小,我不懂太太说的穷的含义,直到我成人之后,才慢慢地懂得宋家太太当年的不易和艰难。当年我们姐弟小的时候,父亲一人一年挣六千工分,家里尚且经常断顿,宋家太太一个妇道人家,她那个年代刚解放,她自己一人拖着四个孩子,那生活肯定是难啊。
我小的时候,这位太太很喜欢我,因了住在同一个院子,又是对门,太太总爱用她那枯枝般的手摸我的头,还经常背着我的父母掀开锅盖用那柄铁铲从锅中铲下一块白薯饼子,然后掰下一半来,递到我的手上:“龙啊,乖,听太太说,快吃了。”那年月的半块白薯饼子,金贵得很,绝对胜于今天的一只大龙虾!所以父母经常叮嘱我们姐弟千万不要要人家的东西。可是,年幼的我,面对热热的白薯饼子,妈妈又没有在眼前,所以我的脚没能挪开步子。拿了太太给的白薯饼子,偷偷地跑到没有人的地方,我右手拿着饼子往嘴巴里送,左手掌朝上放在下巴底下做斗状,生怕掉落了一点渣渣可惜了。
宋家哥仨中,老二给我印象最深。
这宋家老二的妻子死得早,他的儿子外号小狗子,长我一岁。同样的,我也从没见到过宋老二的妻子。宋老二脾气很坏,我小时候经常听到院墙东边的他在家里大骂,也不知道成天地骂谁。他骂人不仅声音大,而且我曾看到他骂人骂得嘴角飞出白色的唾沫。一副怪吓人的样子,我都不敢去他家里找他的儿子玩。有一次我刚到他家门口,就见到他隔着道墙大声地在骂墙西头他的母亲,虽然他的母亲是那么地疼爱着他的儿子小狗子。
说起这宋家老二,他有一个像,忒像过去电影中的一个反派角色猫眼司令,所以村里的人们便用用猫眼司令来背后称呼他。
这个猫眼司令,年轻时候脾气暴躁骂人也就算了,就在他做了爷爷的时候还曾骂自己的妈妈,而且骂得还忒狠。
那是我一个深秋,我打算去自留地里刨些白薯回来,走到宋家现在宅子后山墙的时候,宋家老二正在大骂他的老母亲:“你个老养汉的精!”这个宋家老二,曾经也当过生产队长的他不仅接过了他哥哥骂娘的接力棒,并且还将那“养汉精”发扬光大,又在前面增加了一个“老”字。眼见得那宋家太太坐在房后的小板凳上,嘤嘤无助地,揉着那剩下的一只眼睛在哭。秋风中,她稀疏的白发被吹得凌乱,左一缕右一缕的。
就在我刨完白薯回来的时候,宋家太太仍旧在那里哭,我见状不忍,上前安慰了两句。谁料太太哭得更加厉害:“造孽啊,生下这群混王八犊子”,接着又道:“龙啊,刚才,刚才这个二牲口用竹耙子打我啊!”是啊,八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能够承受得起这畜生儿子的辱骂以及竹耙子的殴打?太太浓重的抚宁马峪方言,“王八”二字轻读,“犊子”二字既加了重音又将尾音拖长,将“王八犊子”四个字的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感叹抚宁方言的魅力,内心斥责着这牲口般的小狗子的爸爸。太太的口音,即便嫁到两山这么多年也没有改变。
宋家老三,我不是很熟,他很年轻就跑到外面,曾经当过盲流。后来听人说他曾在一个钢厂打工,再后来就领了一个寡妇回来,在村里过日子。宅子的西边三间就是他的。后来他与那寡妇生了一个女儿,两人很娇她的,这孩子长大后上初中的时候是我的学生。有一次开家长会,女孩的父亲也到了学校,见到他,我自然按村里的辈分喊他三爷。
寒暄过后,这位三爷向我炫耀,说昨天他在马路上捡了八台彩电:当时刚过晌午,他正要去地里干活,一个拉着家电的汽车由于捆绑的不结实,箱货散落一地,而司机光忙着往前开了,竟然毫无察觉。他见状趁着四下没人赶忙将掉落的彩电一台一台地抱进旁边的玉米地里。然后地也不下了,就站在马路边上,一刻不停地望向旁边的玉米地,直到天大黑,他才从庄里找了一辆手推车,将彩电运到家里,第二天便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邻村的人。看着这位三爷脸上得意的样子,我想,那位拉彩电的司机恐怕要完了。八台彩电啊!以他的工资恐怕不是一年两年能还得上啊!现在的他是在满世界疯找那些丢失的彩电,还是蹲在哪个角落里抱头哭泣?
都说人无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可这位宋家老三虽然得了一笔卖彩电的钱,我却没有见他有多富,而且他只活到了55岁的年纪,便不知什么原因一命呜呼,走在了他妈妈的前面。听人说他在临死的时候,死命地嚼着自己的舌头,边嚼边说自己在钢厂的时候曾白玩过五六个大姑娘,其中一个还曾为他堕过胎。将死之人,自数过往,似自傲,如自诩,言之凿凿,恶之昭昭。说得旁边自己的女人和女儿都听不下去了:“你赶紧死了罢!”
宋家老三死后不久,他的女人就把房卖给了老二家的儿子,投奔自己的女儿去了。
宋家太太是活到九十出头才去世的。没有几年,她的一辈子未曾婚娶的饶头,她口中的二牲口也都相继追她而去。这一溜房子,就留给了小狗子的儿子了,因为小狗子也早早地死了妻子,自己用为别人开车赚的钱在城里买了一个楼,与另一个女人同住。
而今,诺大的一个院子,已经成为别人家的了。看着这座宅子的北山墙,墙体斑驳处,我仿佛看到了佝偻着身子的宋家太太,那只浑浊无光的眼,那凌乱的灰白发缕,那向前伸着的枯枝般的手。
“老三!”姐姐在前面催我了。我“哎!”了一声,追上哥姐。跟在他们的后面,我的脑子里想的却全是那位宋家太太和她的儿子们。宋家太太年轻守寡拖儿带女活的不易,靠着自己单薄的身体养大了几个儿女更是不易,几个儿子为什么长大后不体谅自己的母亲反而恁般的嫌弃?难道是他们缺少来自父亲的教育?抑或是嫌恶自己的母亲没有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名声?
日不出来雾难开,人不到难处不落泪。世上没有哪一位母亲愿用自己的皮肉维持一家人生计。我想宋家太太也是如此。
人皆父母生。做父母的把我们每个人带到这个世上,让我们见识到这个世界,已经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了,更何况又将我们养大成人?他们,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敬仰去感恩。接下来如何生活,那就全靠我们自己。试看哪一个蒲公英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拼力地飞翔到一个自己喜爱或是不爱的地方,然后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活下来,再生长?历尽生死,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美丽飘降?再看我们身边每个人,成功的,不成功的,从小到大再到老,哪个人不又是在历经一场自我的修行?有的人在知恩感恩积善养德,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有的人以怨报德毁仁败义,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地位可以卑微,但品格绝不可以卑劣。记得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喜欢在粪坑中游泳的人,永远一身恶臭。
敬爱我们的父母吧,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都能识义怀仁,都能在工作之余闲暇之间陪着自己的父母,如果不能一起看喷薄日出,观日落余晖,那么我们就在父母侍弄的小院里割上一把韭菜,包上几盘饺子,一家人吃他个乐意融融;或是团聚在自家的葡萄架下,点上一支烟,喝上一壶茶,唠上一顿嗑,共享天伦之乐。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