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哲言,难解,沉甸甸的。
——题记
峨嵋岭深处有个九峰环绕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了独立的区域气候,布化成这一方雨露,滋润着这一方禾苗,形成一个内方外圆的“诸侯国”。“山重水复”20里,转到“疑无路”的地方,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站在拐弯处的古道上,老人家身穿一领老八路的旧大衣,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儿女们,好像有许多老话要吩咐——这是一幅凭意念构图的大写意,远山近黛倒映在朝霞映照的大河里,苍松古柏被渲染得半面火色半面翠,悠悠白云向蓝天深处飘去,白云下面是铺向天际的野草鲜花,有葵花数朵,那硕大的葵盘固执地向着太阳旋转。
这壁画人称九凤朝阳壁,或曰九凤腾飞碑,135平米。这是20世纪末,河东大地上唯一的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屹立在闻喜县神柏乡下丁村的村口上。
这是一道世纪之交的多元高次方程的大命题。一道哲学和社会学的大命题。只因幂数无穷大,所以很难解出她的值和根。
那嗉子里有不尽的米、豌豆、皂
荚籽,吸引了多少人去
考证她,解析她
九凤朝阳壁的北侧有个依崖傍沟的小山门,被繁茂的花草树木遮掩得像个小小洞口,从口入,一条依崖傍沟的弯路向村子深处伸去。清明时节,祥和天气,悬崖上,半沟里,铺天盖地的古柏的浓绿散发着天然的纯真,把道路拥挤成撑着无数大伞的绿色幽洞,由于大岭的屏护和阻隔,尚能看到碾子、磨盘这些原始的古朴。再拐一弯,豁然开朗,一条大道延坡陡升,像瀑布飞流下来,中间是人工培育的奇花异草。它们虽没有天然林木那种浓墨泼染、古朴遒劲的雄风,但却有水彩画那层次分明、轻快流畅的美感,秀丽,齐整,印证着园丁培育的心迹。花木簇拥着高高的路灯,夜幕里像天上的街市。登高临风,山村的农舍随山岭形势散漫错落,稠稀不均,高低不等,但有一点却不偏不倚,那就是千门万户都朝着太阳开放。农家庭院里,嫩白一簇的是梨花,绯红如云的是桃花,嫩绿拖金的是柳,而刚冒骨朵的是椿。泊池里有莲,小荷刚露尖尖角,便散发出不尽的君子风。小巷深处时有鸡犬相闻,远山廓外偶有牛羊出现,田畴沃野,阡陌纵横,碧绿里是正在劳作的庄稼人。
相传元末明初,刘伯温的传人来到峨嵋岭上稷王山下,赶龙脉,望风水,惊曰,此地二龙现瑞,九凤共仪,若择此地而居者,必得龙文凤质,清风淑气——二龙者,前涑水,后吕泉也。他指点周围一般形势的九座大岭——岭上蔚然而深秀,森林花草拼成色彩斑斓的凤的羽毛,而那长长的坡地则是凤的美妙绝伦的尾子,岭顶皆有高大乔木数棵,那正是凤冠上的翎。这九座大岭的身姿暗合凤之高标逸韵,丁氏族人便择其地而居,因在九凤翅翼的遮盖之下,故曰:下丁。此后繁衍壮大,发展到如今的下丁上庄、下丁下庄、草碧崤、横崤四个自然村,542户人家,二千余口人口,12个居民组,耕种着七千余亩土地……那凤凰的嗉子里有多少颗米,这里就要出多少个具有凤质的人,因为“米”就是“美”;那凤凰的嗉子里有多少颗豌豆,这里就要出多少个武侠骑士,因为“豌豆”就是“顽强战斗”;那嗉子里有多少颗皂荚籽,这里就要出多少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因为皂荚是洗衣服的——果然不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人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在下丁村利用九凤的遮护从事革命活动,开辟了下丁革命根据地;以孙兴华为内线的抗日游击队诞生了;以吕步贤为首的抗日红枪会问世了;闻喜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飒爽英姿的巾帼侠女杜子萍宣誓入党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孙兴华等27名下丁英烈为国捐躯了,因此,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被国家列为革命老区而受到世人的尊重。历史证明,刘伯温传人说的对,那凤凰的嗉子里果然有不尽的米、豌豆、皂荚籽,仅建国以来,这个村共为国家各条战线输送学者、教师、军官、干部等人才就有900多人,可谓累累若若,簪缨相连——而那只是一个嗉子里的一丁点内容呢,下丁有九个嗉子呢——这种寄望家乡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情着实令人感动,所以这个“赶龙脉”的故事就代代相传,而二郎担山追太阳的时候,他那条“担”,就是咱峨嵋岭上的一根麦杆儿!
进入下丁村,最壮美的景色是白粉墙大壁上用红漆写成的大幅标语,“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村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三讲教育,实践三个代表”——这些标语横平竖直,形成一条“红色政治走廊”,充满阳刚之气,而党员们的必修课之一仍是《老三篇》,农民们唱的歌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来到下丁,好像时光倒流,流到20世纪70年代突然定格了,成了一块精神化石,吸引了多少人去考证她,解析她。
这,就是下丁现象。
这,就是下丁本色。
这是一座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农家门楼,门洞不宽,只能容小平车出入,所以车轴的两端时常与门洞上的砖面发生磨擦,留下两道深深的历史痕迹。
推开门,迎面是一堵白粉墙照壁,题辞云: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勤劳俭朴,克己让人——十六个字,端的是横平竖直,铁划金钩。
院里一架葡萄,两树石榴,三株枣树,四丛菊花,五孔窑洞,一律旧式“窑插签”,窑内走出下丁村的“诸侯王”——党总支书记吕万福。
一身中山服,村村朴朴模样,50来岁。举止并不潇洒。从这服饰上可以看出,此人不大开放。面相么?算不上好看,丑丑的,这倒使人想起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那位粗粗笨笨的朱老总。
但开口不俗,有板有眼,稳,准,慢。与他攀谈总被一种从容不迫的定力所钳制,使人想起那句老话:有理不在声高。
用鞭竿探探水深浅,将闸杆
横“担”在塌豁上然
后驱动马车
吕万福出生在战乱年代,但爹娘硬是将他的“书”供到下丁初中,肚里货就算不少,用万福话说“差不多能敌前清半个不第秀才”。从他行出的事看,好像那嗉子里头还有几颗米、豌豆、皂荚籽哩。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远走高飞,“一当兵,二招干,誓死不当庄稼汉”,而姑娘们的择婿标准是“剪发头,时兴哩,嫁个女婿是当兵的”。那时候,把当兵的叫“解放军叔叔”,把进厂的叫“工人大哥”,把剩下的“打牛后半截的”就叫“农民老伯伯”,那农民老伯伯也叫“砍堰根的”,所以“一嫁工人二嫁兵,打死都不嫁老百姓”。吕万福就想去当兵,无奈老娘搂住后腿死不放,这兵硬是没当成。与他一班长大的,有的穿上蓝制服走进工厂里成了令人眼热的工人大哥;有的戴上红帽花走进军营里,成了叫人眼馋的解放军叔叔;十八岁的吕万福头上顶个“乌顶顶黑”的白毛巾,穿上大裆裤,蹬上老布鞋,扛起犁拐子,成了一个叫人夯眼的农民老伯伯!有一回,城里一位小工人朝着正在犁地的万福喊:“嗨!到下丁还有几里路!”万福一板一眼地说还有八亩。小工人奇怪:“你这里论亩不论里?”万福说论理?论理你贼狗日的还得把老子叫老伯伯哩!小工人说:“你这砍堰根的‘小籽蛋’有那辈分吗?”万福说这叫人小骨头尊,小小年纪就有孙!”小工人说:“你这个打牛后半截的,你用的犁铧耙齿都是我们工人阶级生产的哩!”那砍堰根的“小籽蛋”老伯伯就说你锅里的饭食都是你老伯伯这牛屁肛门里屙出来的!手握犁拐鞭打牛,老子不干你吃球!拍!一鞭打在老黄牛的后半截上。老黄牛拉着原始的犁铧发出一声长叹迈进暮色苍茫的夕阳里。
他嫌牛慢,队长就把两条驴配成“双曲”交给他,从此,这位“打牛后半截的”升了一级,升成“打驴后半截的”,后来又嫌驴慢,队长就把他派到车把式吕贵荣老汉手下当了个“拽闸杆的”。那时候队上买回一辆皮轱辘车,闻喜话就唤“屁轱辘车”,下坡啦,只要贵荣老汉喊声拽!那“拽闸杆的”就把闸杆绳往后一拉,那“屁轱辘车”就吱、叽放起屁来,时间一长就拽出功夫了,不论陡坡慢坡,那辕马的后鞧从不舔辕马的屁沟门,老辕马就觉得怪怪的:老子驾辕几十年,只有吕万福不舔老子的屁沟门,往后驾车的时候这有后鞧没后鞧都成了淡球事。贵荣老汉觉得他这小伙计不算“瓷怂脸”,就把自己练就的那套“鞭功夫”和一本光绪年间的《骡马经》传给他,全像黄石公把兵书战策传张子房哩,郑郑重重。从此,吕万福又升一级,他掌起了下丁四队的大鞭竿,坐在大车的“前盘”上,成了一代“车正”。传说大禹王就很器重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大禹对奚仲说,我的江山如一辆大车,拉这辆车的辕马就是我,请你赶着这辆大车前进吧,此车任重道远,我遍观朝臣,惟你能当此大任。遂封奚仲为“车正”,官拜“左相”,赐姓为“任”,大禹王的大车就在任奚仲的大鞭的鞭策下,车辚辚,马萧萧,从夏禹往商汤进发……行到窑头沟下面的娘娘庙沟,本来路窄,沟楞又塌一块,大车不能过了,吕万福抽下那根槐木老闸杆,横“担”在塌豁上,然后驱动大车,碾住闸杆徐徐而过,见者无不惊骇,从此,下丁公社(那时公社建制在下丁村)的车把式以至北垣人都称他为“下丁吕”。
康庄一匹黑辕骡,高大骏美,但半年前翻过车,受了惊,不入辕,降不住,所以牵到薛店集上低价卖。那骡雄壮暴烈,浑身上下黑缎一样游光圈,万福说“它体长骨阔腕细,属龙颅凤膺一族,腹下有旋毛如乳,迈步跨灶”——队长奇怪,不知这娃肚里咋还装了这么多陈货,听不懂。万福说“灶”就是前蹄痕迹空如灶门,后蹄落下时若超过前蹄的“灶”就叫“跨灶”,《骡马经》曰,“跨灶者步阔”;“凤膺者胸宽,胸宽者肺大,肺大者畅呼吸也;腹下有旋毛如乳者,乃疾”,就是快。他怂恿队长“这是一宝,咱弄下没错,我能给咱调教好。”
套车那天,观者如堵,墙头上,大树上,爬满了人,将辕骡刚牵到大车旁,它忽地暴跳如雷,连踢带咬,万福瞅准双耳间的正中央,俗称“耳目叉”的地方,咔嚓一鞭策下,骡子呼通倒地,咔嚓又是一鞭,骡子呜噜站起,双耳下垂,浑身打颤,遍体生津。万福将鞭梢往它脖项上一搭,说声“走”,骡子俯首贴耳,跟着他在场院“跨灶跨灶”走了一圈,到车旁,举起“套项”,说声“钻”,顺顺钻入,说声“捎”,稳稳退入辕里。这骡干起活来舍得出力,而且还有责任心,要是拉梢的偷懒,它就发出吼声以示警告,对警告不听者,就伸出前蹄砍去,一遇陡坡就肚皮擦地,真是个好伙计,从此再没打过一鞭子,平时鞭梢只在它耳梢上空如蛇般游动,挽着“8”字,叭叭空响,遇上大姑娘就甩起三八线——888、888……显哗他鞭梢上的“三八”功,这四套骡马就一齐使劲。六四年送公粮,至半路,降大雨,混混沌沌,不知深浅,十八辆大车“难在”闻喜城北门外三套胡同口。城关人抹不下这个脸,驱车入,陷住了,进不去,退不出。忽听远处传来屁轱辘车的放屁声,北垣人说下丁吕来啦,这就有救啦,城关人说这不管下丁驴还是上丁驴,过不去就是过不去!吕万福来到陷车前,将鞭竿往水里探了探,吩咐城关人“给咱搬砖头”,他顺辙一溜抛了几块,然后坐在城关大车的前盘上,策动大炸鞭,运起鞭功夫,立刻就是四马刨水,五卒过河,好贼狗日的,全像黄龙大闹黄河滩哩,稀里糊涂就过去啦。前有辙,后有路,下丁吕只两袋烟工夫,就把十八辆大车都发送过去了——不知道这娃芽芽还有这号本事哩,从此,闻喜车户见了“下丁吕娃芽芽”是不唤大哥不说话,在闻喜落户的山东人见了“下丁吕娃芽芽”是不喊二哥不开口,“下丁吕娃芽芽”随着他那屁轱辘车的放屁声传遍闻喜南北垣,在一片“大哥二哥”的恭敬声里,那“下丁吕娃芽芽”稀里糊涂当上了下丁四队的政治队长—— 一个虚岁刚满20岁的连胎毛都没退干净的政治队长,而“政治队长”就是队里的“拿事的”!
打第一遍钟是预备,打第二遍钟是出
晌,迟到的扣工分。但第一
个迟到的是他妈
槐树疙瘩的歪歪槐树上斜吊一条一尺半长的正正规规的长方形铁,两端各有三个拧螺丝的洞,那是连接火车轨道的“接轨夹板”,因本质是纯钢,所以声音就宏亮,那螺丝洞里斜插一根浑铁棍,槐树肚上钉一块烂黑板,队长在上面“派活”哩。吕万福郑重宣布,打第一遍钟是预备,都到黑板前看活,各人准备各人的家伙,该扛犁的扛犁,该拉耙的拉耙,打第二遍钟是出晌,谁也不准迟到,迟到的扣工分!
嫩队长在上面宣布他的新政策,社员们在下面聊他的闲天哩,他的政策有一大半让风刮跑了,剩下的一小半人们也能理解,娃刚上任,歪歪好好总得胡点几把火,所以大家就一边答应一边忘,忘的最快的是他妈。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哲言,难解,沉甸甸的。
——题记
峨嵋岭深处有个九峰环绕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了独立的区域气候,布化成这一方雨露,滋润着这一方禾苗,形成一个内方外圆的“诸侯国”。“山重水复”20里,转到“疑无路”的地方,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站在拐弯处的古道上,老人家身穿一领老八路的旧大衣,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儿女们,好像有许多老话要吩咐——这是一幅凭意念构图的大写意,远山近黛倒映在朝霞映照的大河里,苍松古柏被渲染得半面火色半面翠,悠悠白云向蓝天深处飘去,白云下面是铺向天际的野草鲜花,有葵花数朵,那硕大的葵盘固执地向着太阳旋转。
这壁画人称九凤朝阳壁,或曰九凤腾飞碑,135平米。这是20世纪末,河东大地上唯一的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屹立在闻喜县神柏乡下丁村的村口上。
这是一道世纪之交的多元高次方程的大命题。一道哲学和社会学的大命题。只因幂数无穷大,所以很难解出她的值和根。
那嗉子里有不尽的米、豌豆、皂
荚籽,吸引了多少人去
考证她,解析她
九凤朝阳壁的北侧有个依崖傍沟的小山门,被繁茂的花草树木遮掩得像个小小洞口,从口入,一条依崖傍沟的弯路向村子深处伸去。清明时节,祥和天气,悬崖上,半沟里,铺天盖地的古柏的浓绿散发着天然的纯真,把道路拥挤成撑着无数大伞的绿色幽洞,由于大岭的屏护和阻隔,尚能看到碾子、磨盘这些原始的古朴。再拐一弯,豁然开朗,一条大道延坡陡升,像瀑布飞流下来,中间是人工培育的奇花异草。它们虽没有天然林木那种浓墨泼染、古朴遒劲的雄风,但却有水彩画那层次分明、轻快流畅的美感,秀丽,齐整,印证着园丁培育的心迹。花木簇拥着高高的路灯,夜幕里像天上的街市。登高临风,山村的农舍随山岭形势散漫错落,稠稀不均,高低不等,但有一点却不偏不倚,那就是千门万户都朝着太阳开放。农家庭院里,嫩白一簇的是梨花,绯红如云的是桃花,嫩绿拖金的是柳,而刚冒骨朵的是椿。泊池里有莲,小荷刚露尖尖角,便散发出不尽的君子风。小巷深处时有鸡犬相闻,远山廓外偶有牛羊出现,田畴沃野,阡陌纵横,碧绿里是正在劳作的庄稼人。
相传元末明初,刘伯温的传人来到峨嵋岭上稷王山下,赶龙脉,望风水,惊曰,此地二龙现瑞,九凤共仪,若择此地而居者,必得龙文凤质,清风淑气——二龙者,前涑水,后吕泉也。他指点周围一般形势的九座大岭——岭上蔚然而深秀,森林花草拼成色彩斑斓的凤的羽毛,而那长长的坡地则是凤的美妙绝伦的尾子,岭顶皆有高大乔木数棵,那正是凤冠上的翎。这九座大岭的身姿暗合凤之高标逸韵,丁氏族人便择其地而居,因在九凤翅翼的遮盖之下,故曰:下丁。此后繁衍壮大,发展到如今的下丁上庄、下丁下庄、草碧崤、横崤四个自然村,542户人家,二千余口人口,12个居民组,耕种着七千余亩土地……那凤凰的嗉子里有多少颗米,这里就要出多少个具有凤质的人,因为“米”就是“美”;那凤凰的嗉子里有多少颗豌豆,这里就要出多少个武侠骑士,因为“豌豆”就是“顽强战斗”;那嗉子里有多少颗皂荚籽,这里就要出多少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因为皂荚是洗衣服的——果然不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人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在下丁村利用九凤的遮护从事革命活动,开辟了下丁革命根据地;以孙兴华为内线的抗日游击队诞生了;以吕步贤为首的抗日红枪会问世了;闻喜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飒爽英姿的巾帼侠女杜子萍宣誓入党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孙兴华等27名下丁英烈为国捐躯了,因此,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被国家列为革命老区而受到世人的尊重。历史证明,刘伯温传人说的对,那凤凰的嗉子里果然有不尽的米、豌豆、皂荚籽,仅建国以来,这个村共为国家各条战线输送学者、教师、军官、干部等人才就有900多人,可谓累累若若,簪缨相连——而那只是一个嗉子里的一丁点内容呢,下丁有九个嗉子呢——这种寄望家乡人才辈出的美好心情着实令人感动,所以这个“赶龙脉”的故事就代代相传,而二郎担山追太阳的时候,他那条“担”,就是咱峨嵋岭上的一根麦杆儿!
进入下丁村,最壮美的景色是白粉墙大壁上用红漆写成的大幅标语,“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村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三讲教育,实践三个代表”——这些标语横平竖直,形成一条“红色政治走廊”,充满阳刚之气,而党员们的必修课之一仍是《老三篇》,农民们唱的歌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
来到下丁,好像时光倒流,流到20世纪70年代突然定格了,成了一块精神化石,吸引了多少人去考证她,解析她。
这,就是下丁现象。
这,就是下丁本色。
这是一座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农家门楼,门洞不宽,只能容小平车出入,所以车轴的两端时常与门洞上的砖面发生磨擦,留下两道深深的历史痕迹。
推开门,迎面是一堵白粉墙照壁,题辞云: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勤劳俭朴,克己让人——十六个字,端的是横平竖直,铁划金钩。
院里一架葡萄,两树石榴,三株枣树,四丛菊花,五孔窑洞,一律旧式“窑插签”,窑内走出下丁村的“诸侯王”——党总支书记吕万福。
一身中山服,村村朴朴模样,50来岁。举止并不潇洒。从这服饰上可以看出,此人不大开放。面相么?算不上好看,丑丑的,这倒使人想起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那位粗粗笨笨的朱老总。
但开口不俗,有板有眼,稳,准,慢。与他攀谈总被一种从容不迫的定力所钳制,使人想起那句老话:有理不在声高。
用鞭竿探探水深浅,将闸杆
横“担”在塌豁上然
后驱动马车
吕万福出生在战乱年代,但爹娘硬是将他的“书”供到下丁初中,肚里货就算不少,用万福话说“差不多能敌前清半个不第秀才”。从他行出的事看,好像那嗉子里头还有几颗米、豌豆、皂荚籽哩。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远走高飞,“一当兵,二招干,誓死不当庄稼汉”,而姑娘们的择婿标准是“剪发头,时兴哩,嫁个女婿是当兵的”。那时候,把当兵的叫“解放军叔叔”,把进厂的叫“工人大哥”,把剩下的“打牛后半截的”就叫“农民老伯伯”,那农民老伯伯也叫“砍堰根的”,所以“一嫁工人二嫁兵,打死都不嫁老百姓”。吕万福就想去当兵,无奈老娘搂住后腿死不放,这兵硬是没当成。与他一班长大的,有的穿上蓝制服走进工厂里成了令人眼热的工人大哥;有的戴上红帽花走进军营里,成了叫人眼馋的解放军叔叔;十八岁的吕万福头上顶个“乌顶顶黑”的白毛巾,穿上大裆裤,蹬上老布鞋,扛起犁拐子,成了一个叫人夯眼的农民老伯伯!有一回,城里一位小工人朝着正在犁地的万福喊:“嗨!到下丁还有几里路!”万福一板一眼地说还有八亩。小工人奇怪:“你这里论亩不论里?”万福说论理?论理你贼狗日的还得把老子叫老伯伯哩!小工人说:“你这砍堰根的‘小籽蛋’有那辈分吗?”万福说这叫人小骨头尊,小小年纪就有孙!”小工人说:“你这个打牛后半截的,你用的犁铧耙齿都是我们工人阶级生产的哩!”那砍堰根的“小籽蛋”老伯伯就说你锅里的饭食都是你老伯伯这牛屁肛门里屙出来的!手握犁拐鞭打牛,老子不干你吃球!拍!一鞭打在老黄牛的后半截上。老黄牛拉着原始的犁铧发出一声长叹迈进暮色苍茫的夕阳里。
他嫌牛慢,队长就把两条驴配成“双曲”交给他,从此,这位“打牛后半截的”升了一级,升成“打驴后半截的”,后来又嫌驴慢,队长就把他派到车把式吕贵荣老汉手下当了个“拽闸杆的”。那时候队上买回一辆皮轱辘车,闻喜话就唤“屁轱辘车”,下坡啦,只要贵荣老汉喊声拽!那“拽闸杆的”就把闸杆绳往后一拉,那“屁轱辘车”就吱、叽放起屁来,时间一长就拽出功夫了,不论陡坡慢坡,那辕马的后鞧从不舔辕马的屁沟门,老辕马就觉得怪怪的:老子驾辕几十年,只有吕万福不舔老子的屁沟门,往后驾车的时候这有后鞧没后鞧都成了淡球事。贵荣老汉觉得他这小伙计不算“瓷怂脸”,就把自己练就的那套“鞭功夫”和一本光绪年间的《骡马经》传给他,全像黄石公把兵书战策传张子房哩,郑郑重重。从此,吕万福又升一级,他掌起了下丁四队的大鞭竿,坐在大车的“前盘”上,成了一代“车正”。传说大禹王就很器重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大禹对奚仲说,我的江山如一辆大车,拉这辆车的辕马就是我,请你赶着这辆大车前进吧,此车任重道远,我遍观朝臣,惟你能当此大任。遂封奚仲为“车正”,官拜“左相”,赐姓为“任”,大禹王的大车就在任奚仲的大鞭的鞭策下,车辚辚,马萧萧,从夏禹往商汤进发……行到窑头沟下面的娘娘庙沟,本来路窄,沟楞又塌一块,大车不能过了,吕万福抽下那根槐木老闸杆,横“担”在塌豁上,然后驱动大车,碾住闸杆徐徐而过,见者无不惊骇,从此,下丁公社(那时公社建制在下丁村)的车把式以至北垣人都称他为“下丁吕”。
康庄一匹黑辕骡,高大骏美,但半年前翻过车,受了惊,不入辕,降不住,所以牵到薛店集上低价卖。那骡雄壮暴烈,浑身上下黑缎一样游光圈,万福说“它体长骨阔腕细,属龙颅凤膺一族,腹下有旋毛如乳,迈步跨灶”——队长奇怪,不知这娃肚里咋还装了这么多陈货,听不懂。万福说“灶”就是前蹄痕迹空如灶门,后蹄落下时若超过前蹄的“灶”就叫“跨灶”,《骡马经》曰,“跨灶者步阔”;“凤膺者胸宽,胸宽者肺大,肺大者畅呼吸也;腹下有旋毛如乳者,乃疾”,就是快。他怂恿队长“这是一宝,咱弄下没错,我能给咱调教好。”
套车那天,观者如堵,墙头上,大树上,爬满了人,将辕骡刚牵到大车旁,它忽地暴跳如雷,连踢带咬,万福瞅准双耳间的正中央,俗称“耳目叉”的地方,咔嚓一鞭策下,骡子呼通倒地,咔嚓又是一鞭,骡子呜噜站起,双耳下垂,浑身打颤,遍体生津。万福将鞭梢往它脖项上一搭,说声“走”,骡子俯首贴耳,跟着他在场院“跨灶跨灶”走了一圈,到车旁,举起“套项”,说声“钻”,顺顺钻入,说声“捎”,稳稳退入辕里。这骡干起活来舍得出力,而且还有责任心,要是拉梢的偷懒,它就发出吼声以示警告,对警告不听者,就伸出前蹄砍去,一遇陡坡就肚皮擦地,真是个好伙计,从此再没打过一鞭子,平时鞭梢只在它耳梢上空如蛇般游动,挽着“8”字,叭叭空响,遇上大姑娘就甩起三八线——888、888……显哗他鞭梢上的“三八”功,这四套骡马就一齐使劲。六四年送公粮,至半路,降大雨,混混沌沌,不知深浅,十八辆大车“难在”闻喜城北门外三套胡同口。城关人抹不下这个脸,驱车入,陷住了,进不去,退不出。忽听远处传来屁轱辘车的放屁声,北垣人说下丁吕来啦,这就有救啦,城关人说这不管下丁驴还是上丁驴,过不去就是过不去!吕万福来到陷车前,将鞭竿往水里探了探,吩咐城关人“给咱搬砖头”,他顺辙一溜抛了几块,然后坐在城关大车的前盘上,策动大炸鞭,运起鞭功夫,立刻就是四马刨水,五卒过河,好贼狗日的,全像黄龙大闹黄河滩哩,稀里糊涂就过去啦。前有辙,后有路,下丁吕只两袋烟工夫,就把十八辆大车都发送过去了——不知道这娃芽芽还有这号本事哩,从此,闻喜车户见了“下丁吕娃芽芽”是不唤大哥不说话,在闻喜落户的山东人见了“下丁吕娃芽芽”是不喊二哥不开口,“下丁吕娃芽芽”随着他那屁轱辘车的放屁声传遍闻喜南北垣,在一片“大哥二哥”的恭敬声里,那“下丁吕娃芽芽”稀里糊涂当上了下丁四队的政治队长—— 一个虚岁刚满20岁的连胎毛都没退干净的政治队长,而“政治队长”就是队里的“拿事的”!
打第一遍钟是预备,打第二遍钟是出
晌,迟到的扣工分。但第一
个迟到的是他妈
槐树疙瘩的歪歪槐树上斜吊一条一尺半长的正正规规的长方形铁,两端各有三个拧螺丝的洞,那是连接火车轨道的“接轨夹板”,因本质是纯钢,所以声音就宏亮,那螺丝洞里斜插一根浑铁棍,槐树肚上钉一块烂黑板,队长在上面“派活”哩。吕万福郑重宣布,打第一遍钟是预备,都到黑板前看活,各人准备各人的家伙,该扛犁的扛犁,该拉耙的拉耙,打第二遍钟是出晌,谁也不准迟到,迟到的扣工分!
嫩队长在上面宣布他的新政策,社员们在下面聊他的闲天哩,他的政策有一大半让风刮跑了,剩下的一小半人们也能理解,娃刚上任,歪歪好好总得胡点几把火,所以大家就一边答应一边忘,忘的最快的是他妈。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