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我,病恹恹骨似柴,不好养,白天沉闷不语,夜里啼哭胡叫。父母实在没辙了,偷偷地去给我算了回八字。算命先生是个瞎子,无子无女无依靠,就靠给别人算命弄几个钱为生。待父母报上我的生庚后,瞎子几个手指一掐一掐,然后说我八字硬,父母家底薄,塘小了养不活这等大鱼。母亲当即就哭了,怕我夭折,递上身上仅有的一张2元钱,哀求算命的先生一定要想个解法。先生收了钱,指了条道,说把我寄拜给大富大贵人家试试。
  父母愁眉苦脸回到家。这寨子里大家都穷得叮当响,哪来大富人家?邻寨原来是有个大地主,但解放时,被当农会主席的爷爷拉出去枪毙了。况且当时讲阶级成分,怎么可以把我寄给地主富农家?好在父亲有文化,就在姓氏名字上做文章。我们寨子里人多姓杂,有姓伍的、姓陸的、姓拾的、姓白(百)的……最大的数姓万,没有姓亿和姓兆的。万家有两兄弟,叫万长富和万长贵,家里虽没有什么钱,但名字很富贵。于是,我就认了万长贵夫妇为寄爹和寄娘。
  寄爹和寄娘没有亏待我。认寄仪式时,我用两个跪拜,换来了一副碗筷、一双布鞋和一把长命锁。碗是洋瓷碗,里面是铁,外面镀了层瓷,很漂亮打不烂的;筷子是寄爹用竹子削的;布鞋是寄娘熬夜一针一线赶做的;长命锁寓意祛灾去邪保我长命百岁。以后的每顿饭我就用洋瓷碗,这样算是吃万家的饭了。
  从此,我有了两个爹两个娘。天底下,没有哪个爹娘不疼儿女的,多个爹娘就多了份疼爱。万家离我家有四五里,平日里,很难见到寄爹和寄娘。幸好我家门前有个碾米坊,也是方圆十里唯一用水车碾米的地方。每月生产队里分了谷,寄娘和寄爹就会来这里碾米,我就可以见着寄爹和寄娘了。只要听说他们碾米来了,我欢喜的不得了,自个儿跑到碾坊里去帮忙。每次寄娘见着我,总先摸摸我的脸,看我长胖了没有?然后叮嘱我:要听老师话,用心读书拿奖状。有时会从兜里掏点好吃的㩙给我。最好吃的是她亲手做的桐叶粑粑,用糯米做的,里面包了喷香的黄豆粉和少许甘蔗糖,软软糯糯,又香又甜。不过,那时日子苦,不会次次都有。
  寄爹娘非常关爱我,与亲生父母比,只少十月怀胎。读小学时,年底家里杀了猪,就准备好一个肘子,过年拧去给寄爹寄娘拜年。那时有很多人效仿我,也认万家做了寄爹娘,所以过年干儿女坐满一桌子,但寄娘总是把鸡腿和鸭脚夹到我碗里,因为我最听老师的话,能考第一拿奖状。
  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去寄娘家了。记得寄爹去世时,那次我去过。寄爹身体很健壮,一直当生产队长,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去的很突然。寄娘哭得死去活来,反反复复对我唠叨:“你寄爹命苦呀,儿子都有工作了,好日子来了,该享清福时他却走了……”
  前几年,城里的老哥在电话里说,寄娘病了,老年痴呆症,家里的亲人都不认得,常指着老哥问,今天我儿子去哪了?出去就找不回家。寄娘每次上电梯,就胡乱按键,然后去敲别人家的门。进了别人家,死活不肯出来。院子里几幢电梯楼每家每户都被她敲遍了,严重扰邻。我听了,心如刀绞。寄娘,半生尝尽人间苦,老来富贵有如无。几次都准备去看看她,老哥说:“你忙,不用来。来了,她也认不得你了。”
  前几天,又听人说,寄娘回到老家下寨村关子寨了。我想,肯定情况不好,是不是寄娘病重了?连忙驱车赶往老家。
  到了村口,山腰丛林里,隐匿着一条窄窄的陡峭水泥路。我开车上去,捏紧方向盘,出了一手汗。上到顶,朝山弯弯里一看,田里都不种庄稼了,杂草丛生,一片片的葛麻藤缠绕在碗口粗的杂木上。两边高山秀竹成林,林子里鸟鸣个不停。
  寄娘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腰不驼,脚还稳当,只是原来俊秀的脸上长了许多老年斑,眼睛没以前有神了。我赶紧喊了声:“寄娘,很久没来看您了,您怕认不得我了。”她细细打量了我,“向阳,你是向阳,我认得认得,一直记得你年年拿着奖状给我报喜。”寄娘生了病,忘了亲儿子,反倒记得干儿子。顿时,我鼻子一阵酸,眼泪就要滚出来,赶紧握住她的手,扶她去屋檐的凳子上。
  我们聊起了家常。老哥介绍,这里原来是个生产队,有十几户人家,现在只剩两户,住两个老人。
  我说:“只怪这路修迟了,山里的竹木靠人工运输,赚不了什么钱。要么他们也不会搬走。”
  寄娘插嘴道:“只能怪他们搬早了,好日子总会来的。”
  老哥告诉我一条好消息:“乡政府规划着把这条路加宽延伸,当做林业公路,一直修到八宝元凉水井。”
  这时,一架飞机低空掠过,轰轰声袭来。我们都像小孩样,伸长脖子朝天望。直到轰鸣声消尽,寄娘还痴痴凝望着天空。凉爽的风,从竹林里吹来;缱绻的白云,牵动她的前尘往事。茫然的眸光扫描着这依然如故的山山水水,搁浅的心事,迷惘了的过往,都被翻了出来。
  寄娘突然间像清醒了许多,指着那一弯弯一坳坳的梯田说:“那是学大寨时,寄爹带领全队老少,在月光下开垦出来的。那丘最大的就叫大寨田……”
  我以为当年洒落的汗血烙下的印记唤醒了她的记忆,但接下来的话,就在我心头浇了一盆冷水。
  “看这一弯弯水田,都荒了,明天要你寄爹安排人去砍田坎,把它挖过来,明年栽禾,能收好几十担谷。”
  一会她又说:“你寄爹不知道你要来,碾米去了,大半天了,还莫回来,我去接他一程。”
  我知道,寄娘有病,记忆断片了,总是把时空进行错乱的重构。今天发生的事,或是刚才说过的话,她转身就忘了。明天她可能还会重复同样的话,但割裂错位的记记里,还藏有她对生活的向往。我与老哥都不去点破,就当寄爹还活着,让她活在那段错位而又美好的记忆里。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是时间的消磨,还是疾病困迫,都无法把它抹去。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秋雨过后,秋风渐起,空气中隐隐传来桂花的第一缕清香。走过鸿渐路,街市两旁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忙着采购各种节庆物资。中秋节的气氛渐渐氤氲开来。随桂花一起飘来的...

大雨一般是在夏天来造访,在北方,如果有大雨,天气预报提前十几小时就播报了。在我家,父亲的老寒腿,便是预知未来两天天气的钟表。大雨没来,父亲的老寒腿,有无数只蚂蚁在爬,弄得父...

有时以为偶遇是需要缘份的。没有既定的目标,没有预设的结果,只是遇见了,而且一旦遇见,也就有了抹不掉的印记。 大好的秋色,大好的周末,呆在家里实在有点浪费光阴,捡拾秋色也许能捡...

第一次知道“左公柳”还是父亲告许的。 父亲生于1910年,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爱看戏,爱听故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文革期间,每次随父亲进泾川城,一过泾河,到甘家沟就上了西兰公...

三秦大地是一块好地方,是秦的发源地,也是汉的发源地。用当地的话说:那真是——聊咋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江南。而这里却是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早晨太阳刚一...

广袤的鲁西北平原,浩浩大运河穿流而过,贝州古城武城就坐落在它的臂弯里。俗话说好水出好酒,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以盛产古贝春美酒而闻名。“千年大运河,万年古贝春。”作...

文友,顾名思义就是以文会友,以文成友。我在江山文学网站待了十多年,认识很多文友,但交流并不多,聊天涉及文学更是微乎其微。大家都忙,我的文友生活中又比较优秀,平时有时间问声好...

曾记得这里以前全是田,名叫“蔬菜队”。九十年代上高中时,来沿江两岸玩过,只知道一片片的田种上一片片的蔬菜,真是绿的可爱。十几年后的今天,田消失的无影无踪,还在这里建起了一条...

我们山区在收割稻谷时的农具叫拌桶。围在插入拌桶三方的挡遮是由竹篾编制而成,打稻子用的竹齿耙子是由木头和竹片构造而成,被放在拌桶出口内侧。打稻子在通过竹齿耙子时,就可以把稻谷...

一 暮色降临,太阳的光辉照耀下的草原,好似涂了一层金色,灿烂,辉煌。在望天空看去,暮色下的草原上空,多彩而美丽,看呢,草原的上空一片辉煌夺目,真是令人目不暇给。各种色彩好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