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其微小地方。
  一个见证土家族民族兴旺发展的地方。
  一个富有革命传奇记录的地方。
  说微小,这个地方就是五万分之一比例的地图上也都难以查找到。但是这个地方,却因有不同寻常的名人名事响彻了整个湘鄂边。
  这个地方名叫“十字路”。十字路位于利川市文斗乡西北十一公里,是从利川市进入文斗乡的第一个村级小集镇。这个小集镇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因为这里有一条自然交叉的“十”字路,向东西南北四方延伸而去,自然就成了一条盐茶古道,人们开始在这里设立赶场的地方,进行物质交流。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后为“十字公社”“十字乡”的所在地,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二千人的集镇,十分繁华,成为文斗乡金龙村的村委会驻地。
  说起十字路集镇的发展,人们都不会忘记一个叫何启厚的人物。何启厚原来是湖南常德人,有文化,有思想,有见地,也富有号召力。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年)常德发生特大水灾,朝廷无力救援,人们分散逃亡。二十一岁的何启厚带着父母,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一路奔波,来到十字路,见到这里交通便利,林木、土地、水源都很好。于是就在这里搭建草棚,安下家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何启厚的到来,十字路有了第一户人家。
  何启厚与父母兄弟,全家人一起上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自己顺着古盐道到万县,奉节一带做小生意,先给自己一家有足够的基本生活,第三年开始伐木修建木房,决心在这里兴家立业。由于这里资源好,加上何启厚已经迈出第一步,人们看得心里发热,先后就有姓徐,姓陈、姓黎、姓雷登姓氏迁徙到此,围着十字路建造房屋散居起来。以农耕为主,兼做土特产小生意。
  何启厚雄心勃勃,立志要找大钱,振兴何氏家业。他首先利用十字路的交通条件,办起一个饮食店,给过往客人提供“饮食”服务。接着两个弟弟结婚,家里有了剩余劳力,何启厚又扩大经营,兴办“住宿”,给来往客商极大地方便。自己有办起酒作坊和茶馆,家业渐渐兴隆起来。何启厚经营诚信,热心对人,深受客商好评。
  到了嘉庆年间,何启厚已经是这里的富豪。这里也集聚起四十对家人户,何启厚建议开设交易市场,做维持生计的买卖,大家一起共同致富。此时何启厚的妹妹何静花出嫁,男方是万县的一家富商。有了这个关系做靠山,何启厚与徐家联手,修建街道,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不大,不过二十多米长,但是格局很周正,引来外地许多客人交易,商业兴旺起来。何启厚又再接再厉,与徐家,黎家三家合伙,选择恰当的山林地势,修建起禹王庙,文庙,财神庙,南华宫。修建禹王庙是为了治水,修文庙标志是崇文,修财神庙聚财,修南华宫彰显人气。在何启厚的设计下,这些建筑很是讲究,也各有风格,十字路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吸引着东西南北的商客。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何启厚已经是接近五十岁的人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启厚的虔心崇文,诚信经商,带来了何氏家族十三代人的文风鼎盛,从乾隆到光绪的一百多年间,何氏家族出现五位举人,成为人们心中的敬仰。这这几位举人中,有何其远,何其俊同时中了文武双举。根据《何氏族谱》记载:何其俊在一次与乡邻的闲聊中,谈得兴起,将自己的举人顶子送给了这位朋友,他的父母听说后很是生气,说他不该这样草率行事。何其俊则不以为然,对父母说:“我不稀罕这个‘枪壳’,(方言,玩意儿的意思,)要不施南府还在武举比赛,我去再拿一个就是。”
  话说出口,何其俊就骑马向施南府(如今恩施市)飞奔,要去争夺武举头名。当何其俊来到时,武举比赛正在紧张进行。武生云集,人声鼎沸,场内摆着三百斤的石墩一对,凡是参加者必须双手托起石墩,绕场走完一圈,将石墩放回原处,才算及格进入下一轮比赛。那些参加武举考试的生员,不是搬不动,就是举不起,有的体力不支,有的当场吐血……。当考官叫到何其俊时,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走到石墩旁,将一个石墩轻轻提起,放到另一个石墩上,正要将两只石墩同时举起绕场时,主考官急忙阻止:“这位壮士是要举双墩吗?”
  “我来试一试。”何其俊很有礼貌的回答。
  “行啦!别人举一个就不行,你却要举两个,不要这样赌斗了,你就通过了关。”就这样,何其俊有得到一个武举有名,回到十字路向父母交差。父母也为他叫好!后来通过推荐,何其俊做了清朝军队的把总参将,为何家赢得官威。
  何氏家族的另外两名举人,一个叫何书浩,一个叫何秉礼。何书浩中了拔贡,何秉礼中了进士,如今进士匾牌还收藏在何家后代何泽武家中。也就是从这时起,凡是到十字路的朝廷官员,都要到何府上拜访先贤宿儒。十字路,见证着土家族民族的兴旺发展。
  十字路,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奇的地方。据《利川革命老区实录》记载:1934年4月,贺龙率领红军从四川黔江返回鄂西,红三军两个师和一个特科大队扎营十字路,司令部就设立在何家祠堂。1934年4月14日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史称十字路会议),会议做出了《关于发展鄂川边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决议》原件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十字路会议后,红三军第九师参谋长周念民带领部队一鼓作气,奇袭了国民党龙塘铺税卡,红三军在寒坡岭消灭国民党薛子轩部一个团。由于十字路会议在关键时刻明确了党中央发动农民革命暴动,建立根据地,扩大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队伍等任务,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使得红军在鄂川边的游击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红三军在鄂川边打开局面,不仅为中国革命写下闪亮的一页,也为十字路这个小山村留下神奇地一笔。
  十字路,一个极其微小地方。一个见证土家族民族兴旺发展的地方。一个富有革命传奇记录的地方。
  2023年9月17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