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苏州是一座充滿诗意的城市,既浪漫又温馨。尤其是娴静而又温婉的少女,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娓娓动听的给你讲述一件事情,那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常常梦见那个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古城。然而岁月蹉跎,却始终没有机会领略姑苏之美。
  这年秋季,天工作美,圆了我多年以来的苏州梦。一踏入吴门,我就被独特的江南景色迷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游览了留园、狮子林、拙政园,惊叹苏州园林的绮丽与典雅。它有别于其它一些地区的园林,官邸建筑与园林景观绝妙地融为一体,没有特别清晰的划分。每座园林都有玻璃门窗的四面厅,视野非常开阔,那里是接待贵宾或家人欢聚的地方。园林特别注重以太湖石为主的假山构建,有机地与池水或廊亭结合。同时,通过各种形状的门和窗,巧妙地把外面的景色借进来,形成了独特的“框景”艺术。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堪称“园林之城”,享誉天下。
  苏州古城是一个美丽的水乡,清灵灵的水随处可见,自古号称水乡泽国。除了环城河之外,城内有三横四直为骨干的河道,以及经纬交织的上百条长短水道。有水就有桥,因此桥也成为苏州的一景,充满了水乡特有的韵味。素雅色彩的众多建筑,雕刻装饰精美,墙体通常为白色或瓦青灰。木料也多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看起来沉稳内敛。一句“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道出了苏州山水的整体概貌。
  有人说,你千万别在秋天去苏州,因为怕你陶醉在姑苏城,舍不得离开。我仿佛被一语成谶,真的迷恋上了这座百园之城的秋色。天那么的蓝,水那么的清,风那么的爽,让人感到那么的心旷神怡。
  苏州小巷是出了名的。走进古朴的小巷,蜿蜒看不到尽头的石板路,显得幽深而绵长。青石、青砖、青苔,在江南的小巷里,几乎处处可见。江南人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是典型的“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巷风貌。当我步入宁静而祥和的小巷里,就仿佛穿越了幽幽的岁月,历尽了古今的沧桑。烟雨小巷,散发着烟火气,这才是苏州人的生活。此时此刻,游人无几,我可以尽情体味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疏落花格窗”的美妙。
  这时候,小巷深处传来了婉转柔美的吴侬软语:“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我情不自禁地收住了脚步,聆听着语音轻细柔媚的朗诵,几乎迷醉了。我一时忘乎所以,高声朗诵着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冷不丁,我听见“吱吜”一声门响,一位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蓦然间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一双美而含嗔的眼睛,显示着她生气了。
  “你干吗要打断人家吟诗?”
  我愣了愣,顺口说道:“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你吟你的诗,我抒我的情,各不相干嘛!”
  小姑娘说:“你不要强词夺理!看你也是个驴友,不去逛观前街、平江路,钻进小巷子做什么?”
  我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去过虎丘,拜过寒山寺,也游览过苏州园林。看遍了山水园林和小桥流水,总想挖掘一下更深层次的姑苏往昔,所以才漫步在一条条窄小而幽长的巷子。我觉得真正的苏州味道,以及人文基础,往往藏匿在一条条古老的小巷子里。这些小巷,见证着每个朝代的跌宕起伏,也承载着苏州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这样的季节里,走在苏州的巷子里,最最舒畅不过了。”
  小姑娘大概听了我在夸赞她的家乡,脸上充满了喜悦,说:“你不晓得吧!苏州的巷子有着两副面孔,既清幽雅致,又热闹非凡。”
  我说:“苏州小巷,是城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街头巷尾的闲聊声、叫卖声、评弹弦乐声,声声入耳。静中犹有闹意,这才是苏州小巷的本来面目。”
  小姑娘说:“你说得很对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苏州人在,苏州小巷的烟火气就不会消散。小巷里的风,永远不紧不慢地吹着,让人着不得一些些的急。飘来的丝丝小雨,柔柔的、绵绵的,好不惬意!”
  小姑娘宛若神仙一般,说到下雨,那细细密密的雨星儿,就飘洒而来。望着高高的围墙,雕花的屋檐,清幽的巷路,顿感肃穆中弥漫着一种温柔。这样的小巷,贯穿着整个苏州城,联结着重重叠叠的民居建筑。其中的深巷,更具有代表性,构设也更为丰富。巷门、巷路、石库门、砖雕门楼、金刚腿、深巷大院等等,构成了醉人的风情水墨画。
  我一时忘了风、忘了雨、也忘了戴望舒的《雨巷》,却盼望有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出现在这条微雨迷蒙的小巷。忽然,我的眼前一亮,那位仙女一样的小姑娘,撑着花伞向我走来。尽管那不是一把油纸伞,也看不到冷漠、凄清,又惆怅的神情。更让人温心的是,她没有像梦一般从我的身旁飘过。那位丁香一样的小姑娘,为我撑起了花伞,遮挡着绵绵细雨。
  不久,我离开了苏州,不再心念寒山寺的钟声,却忘不了姑苏的雨巷,忘不了撑着花伞的丁香小姑娘……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