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厨艺虽然不是很好,不会做什么菜,但是她做的油馍还是很好吃的,这是她在厨艺方面唯一自豪的地方。
我们所说的油馍,其实是油饼,我们豫东地区对于这种面食的饼子,也称为馍,例如油馍、焦馍、烙馍等等。除了烧饼,还被称为烧饼。
小时候,家里的地比较少,食用油算是一种稀缺的食物。当时,我们豫东地区多种植棉花,所以一直吃棉油。虽然种的也有一些玉米和花生,但是这两样庄稼是经济作物,很少有人去拿他们榨油,毕竟出油率也不高。况且,当时也没有专门的玉米和花生的榨油坊。因为家里的地少,每年榨出来的棉油也不多,炒菜啥的都很少,更别说去烙油馍了。
烙油馍需要的油很多,油馍想好吃,全靠放油量多。当时,一年才榨几斤油,哪舍得天天烙油馍啊?烙油馍,首先要把面团擀成薄面皮,然后把面皮上全部刷上一层油,撒上一些盐,再把面皮卷起来,切成一个个剂子,然后再把剂子擀成厚约一两毫米的饼。这个饼如果擀太厚了,外层糊了里层还不熟,太薄了烙出来的油馍太硬不好吃。母亲虽然不常做油馍,但是这个度拿捏的很好。等擀好后,在地锅里开始烙,烙时也需要放很多油,不然锅干了会把油馍烙糊,烧锅的火候也要控制好,火小了烙不熟,火大了也会糊。
有时想改善生活了,就告诉母亲想吃油馍。母亲就会做上三四个油馍,打上一些稀饭,一顿饭就好了。每次母亲烙油馍,我都会帮她烧锅,火要控制好。母亲说火大了,就赶紧撤出来一些柴火,要是火小了,就赶紧拉几下风箱。每次烧锅的时候,就能闻到油馍的香味,那个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烙好一个后,母亲就说:“你先吃吧。”我就边吃着油馍边烧锅。吃油馍的时候,如果能夹上一根大葱,那味道会更好。
当时,由于家里食用油紧缺,母亲每次烙油馍放的油不是很多,看着不是那么黄。每次看到大娘家烙的油馍,黄橙橙的,很有食欲。
我回去就会给母亲说:“妈,你看俺娘家炕(烙)的油馍都是黄橙橙的,可好看,看着就想吃,为啥你炕的都是发白呢?下次我也想吃那种黄橙橙的油馍。”
“那不是咱家没有那么多油吗?这油还要留着过年吃呢。等以后咱家榨的油多了,我就给你做那样的油馍。”
听了母亲的话,顿时觉得自己无理取闹了,能吃上一顿油馍就已经很不易了,还那么多要求。从此,就再也不说要吃黄橙橙的油馍了。
小学的时候,那年深秋,连续下了很多天的雨。因为连续下雨,气温很低,无法发面,因为发了面也很难开。而且,下雨导致道路泥泞,母亲也不想去买馒头了。家里剩下一些西红柿,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只鸡,所以家里不断鸡蛋。母亲那天就和了一些面,擀成薄饼,不放油的那种,做了几个烙馍,又做了西红柿鸡蛋汤。我们放学回到家,母亲说今天就吃烙馍吧。我和妹妹拿起烙馍就啃,虽然没有一点儿油,但是吃起来很有嚼劲,还挺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一大张烙馍。
母亲说:“这雨一直下,明天咱们还做烙馍和鸡蛋汤吧?”
我和妹妹异口同声的说:“好。”
然后,那两三天,我们天天吃烙馍和鸡蛋汤,也没有吃腻。等雨过天晴后,母亲就发了面,蒸了馒头。
上了中学后,经常住校,很少吃母亲做的饭。有时回到家,就想吃油馍,母亲就会给我烙油馍。这时家里的食用油已经很充足了,母亲烙出来的油馍也是黄橙橙的了,当然比以前的更好吃了。母亲有时还会提起当时我想吃那种黄橙橙的油馍的事,每次提起来,母亲都不免落泪说:“那时不还是家里穷吗?那一点儿棉油还得省着吃。”
后来,我上了初三,母亲就出去打工了,就更难吃到母亲做的饭了。记得是上大学的时候,有次跟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突然想吃她烙的油馍了。母亲听了,顿时在电话那头哭了。说这么多年都让我一个人在家,什么想吃的都吃不到,感觉很亏欠我,还说等过年回来就给我烙油馍吃。当时,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也很难过,觉得自己说话不过脑子,这么大了还不懂事,让母亲心里又难受了。
上班后,自己挣了钱想吃什么都可以买,但是有时还是觉得外面卖的饭,总是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在太康上班时,有次周末休息回到家,突然想吃油馍了,我自己就摸索着做了一次。也学着母亲当时给我做油馍的样子,做了两张油馍,但是最后烙出来的油馍干邦邦的,非常硬。顿时觉得其实母亲的厨艺还是很好的,我怎么就做不出来母亲做的油馍呢?当时给母亲打电话询问原因,母亲说是因为我和面时用的全是凉水,正确的做法是一半面用凉水,一半面用热水。哦!原来如此啊!看来小时候母亲烙油馍,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啊。
在太康上班期间,有次赶到收麦时,母亲因为有些事情,回家一段时间。那几天,我告诉母亲想吃油馍和干菜面条了。当天晚上,母亲就给我烙了油馍,这次是改良版的,是用发面烙的,又宣又香,非常好吃。不过做干菜面条就有点难了,因为干菜都是秋天的时候,把萝卜缨和白菜邦在锅里煮煮晒干后做的。但是,这也难不倒母亲,毕竟母亲生活经验多。她去东地摘了一些萦萦菜(我们那常见的一种野菜),回来放锅里煮煮,晒干。第二天,我就吃上了萦萦菜干菜面条,一口气吃了三碗。母亲看到我吃那么多,开心极了。不仅仅是因为我吃的多,更是满足了我对干菜面条的想念,也弥补了一些她感觉的对我的亏欠。
后来,跟乖认识后,我们有次回老家。回家之前我告诉母亲想吃油馍,母亲就做了油馍,这次也是用发面,而且现在有了电饼铛,母亲就在电饼铛里烙的油馍。而且,油馍里还加了葱花,做油馍时用的是香油,油馍更好吃了。乖吃了也觉得好吃,就说母亲的手艺很好,油馍做的确实好吃。是啊,未来的儿媳妇回家了,母亲能不拿出浑身解数吗?
结婚后,乖知道我爱吃油馍,也经常给我烙油馍吃。乖的厨艺非常好,会做的美食非常多,而且都特别好吃,油馍对于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们认识之前,她并不常做油馍,知道我爱吃,才时不时给我做一次油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次做油馍都是用香油,再加点葱花,烙出来的油馍黄橙橙、香喷喷的,比以前更好吃了。
一张小小的油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印记了儿时的记忆,蕴含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虽然如今的食物种类多了,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了,可以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但是,油馍这种童年的美食,依旧在我家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话说,因为下雨,又因为我没有及时把剩下的馒头放进冰箱里,今天早上发现馒头竟然长毛了。我本来打算出去买点包子。
乖说:“别出去了,我和点面,给你烙油馍吃。”
我说:“我昨天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就是关于油馍的,你怎么知道我想吃油馍了?”
乖笑笑不说话,我想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我们所说的油馍,其实是油饼,我们豫东地区对于这种面食的饼子,也称为馍,例如油馍、焦馍、烙馍等等。除了烧饼,还被称为烧饼。
小时候,家里的地比较少,食用油算是一种稀缺的食物。当时,我们豫东地区多种植棉花,所以一直吃棉油。虽然种的也有一些玉米和花生,但是这两样庄稼是经济作物,很少有人去拿他们榨油,毕竟出油率也不高。况且,当时也没有专门的玉米和花生的榨油坊。因为家里的地少,每年榨出来的棉油也不多,炒菜啥的都很少,更别说去烙油馍了。
烙油馍需要的油很多,油馍想好吃,全靠放油量多。当时,一年才榨几斤油,哪舍得天天烙油馍啊?烙油馍,首先要把面团擀成薄面皮,然后把面皮上全部刷上一层油,撒上一些盐,再把面皮卷起来,切成一个个剂子,然后再把剂子擀成厚约一两毫米的饼。这个饼如果擀太厚了,外层糊了里层还不熟,太薄了烙出来的油馍太硬不好吃。母亲虽然不常做油馍,但是这个度拿捏的很好。等擀好后,在地锅里开始烙,烙时也需要放很多油,不然锅干了会把油馍烙糊,烧锅的火候也要控制好,火小了烙不熟,火大了也会糊。
有时想改善生活了,就告诉母亲想吃油馍。母亲就会做上三四个油馍,打上一些稀饭,一顿饭就好了。每次母亲烙油馍,我都会帮她烧锅,火要控制好。母亲说火大了,就赶紧撤出来一些柴火,要是火小了,就赶紧拉几下风箱。每次烧锅的时候,就能闻到油馍的香味,那个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烙好一个后,母亲就说:“你先吃吧。”我就边吃着油馍边烧锅。吃油馍的时候,如果能夹上一根大葱,那味道会更好。
当时,由于家里食用油紧缺,母亲每次烙油馍放的油不是很多,看着不是那么黄。每次看到大娘家烙的油馍,黄橙橙的,很有食欲。
我回去就会给母亲说:“妈,你看俺娘家炕(烙)的油馍都是黄橙橙的,可好看,看着就想吃,为啥你炕的都是发白呢?下次我也想吃那种黄橙橙的油馍。”
“那不是咱家没有那么多油吗?这油还要留着过年吃呢。等以后咱家榨的油多了,我就给你做那样的油馍。”
听了母亲的话,顿时觉得自己无理取闹了,能吃上一顿油馍就已经很不易了,还那么多要求。从此,就再也不说要吃黄橙橙的油馍了。
小学的时候,那年深秋,连续下了很多天的雨。因为连续下雨,气温很低,无法发面,因为发了面也很难开。而且,下雨导致道路泥泞,母亲也不想去买馒头了。家里剩下一些西红柿,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只鸡,所以家里不断鸡蛋。母亲那天就和了一些面,擀成薄饼,不放油的那种,做了几个烙馍,又做了西红柿鸡蛋汤。我们放学回到家,母亲说今天就吃烙馍吧。我和妹妹拿起烙馍就啃,虽然没有一点儿油,但是吃起来很有嚼劲,还挺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一大张烙馍。
母亲说:“这雨一直下,明天咱们还做烙馍和鸡蛋汤吧?”
我和妹妹异口同声的说:“好。”
然后,那两三天,我们天天吃烙馍和鸡蛋汤,也没有吃腻。等雨过天晴后,母亲就发了面,蒸了馒头。
上了中学后,经常住校,很少吃母亲做的饭。有时回到家,就想吃油馍,母亲就会给我烙油馍。这时家里的食用油已经很充足了,母亲烙出来的油馍也是黄橙橙的了,当然比以前的更好吃了。母亲有时还会提起当时我想吃那种黄橙橙的油馍的事,每次提起来,母亲都不免落泪说:“那时不还是家里穷吗?那一点儿棉油还得省着吃。”
后来,我上了初三,母亲就出去打工了,就更难吃到母亲做的饭了。记得是上大学的时候,有次跟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突然想吃她烙的油馍了。母亲听了,顿时在电话那头哭了。说这么多年都让我一个人在家,什么想吃的都吃不到,感觉很亏欠我,还说等过年回来就给我烙油馍吃。当时,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也很难过,觉得自己说话不过脑子,这么大了还不懂事,让母亲心里又难受了。
上班后,自己挣了钱想吃什么都可以买,但是有时还是觉得外面卖的饭,总是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在太康上班时,有次周末休息回到家,突然想吃油馍了,我自己就摸索着做了一次。也学着母亲当时给我做油馍的样子,做了两张油馍,但是最后烙出来的油馍干邦邦的,非常硬。顿时觉得其实母亲的厨艺还是很好的,我怎么就做不出来母亲做的油馍呢?当时给母亲打电话询问原因,母亲说是因为我和面时用的全是凉水,正确的做法是一半面用凉水,一半面用热水。哦!原来如此啊!看来小时候母亲烙油馍,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啊。
在太康上班期间,有次赶到收麦时,母亲因为有些事情,回家一段时间。那几天,我告诉母亲想吃油馍和干菜面条了。当天晚上,母亲就给我烙了油馍,这次是改良版的,是用发面烙的,又宣又香,非常好吃。不过做干菜面条就有点难了,因为干菜都是秋天的时候,把萝卜缨和白菜邦在锅里煮煮晒干后做的。但是,这也难不倒母亲,毕竟母亲生活经验多。她去东地摘了一些萦萦菜(我们那常见的一种野菜),回来放锅里煮煮,晒干。第二天,我就吃上了萦萦菜干菜面条,一口气吃了三碗。母亲看到我吃那么多,开心极了。不仅仅是因为我吃的多,更是满足了我对干菜面条的想念,也弥补了一些她感觉的对我的亏欠。
后来,跟乖认识后,我们有次回老家。回家之前我告诉母亲想吃油馍,母亲就做了油馍,这次也是用发面,而且现在有了电饼铛,母亲就在电饼铛里烙的油馍。而且,油馍里还加了葱花,做油馍时用的是香油,油馍更好吃了。乖吃了也觉得好吃,就说母亲的手艺很好,油馍做的确实好吃。是啊,未来的儿媳妇回家了,母亲能不拿出浑身解数吗?
结婚后,乖知道我爱吃油馍,也经常给我烙油馍吃。乖的厨艺非常好,会做的美食非常多,而且都特别好吃,油馍对于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们认识之前,她并不常做油馍,知道我爱吃,才时不时给我做一次油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次做油馍都是用香油,再加点葱花,烙出来的油馍黄橙橙、香喷喷的,比以前更好吃了。
一张小小的油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印记了儿时的记忆,蕴含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虽然如今的食物种类多了,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了,可以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但是,油馍这种童年的美食,依旧在我家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话说,因为下雨,又因为我没有及时把剩下的馒头放进冰箱里,今天早上发现馒头竟然长毛了。我本来打算出去买点包子。
乖说:“别出去了,我和点面,给你烙油馍吃。”
我说:“我昨天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就是关于油馍的,你怎么知道我想吃油馍了?”
乖笑笑不说话,我想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