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徐厝在厦门湖里区,属郊区,曾是一个村庄,“厝”在闽南语是房子的意思。厦门有不少地方以“厝”命名,如穆厝,吕厝,孙厝,许厝等,以前都是村庄,曾有竹篱、农舍、田野、鸡鸣,随着厦门的发展,村庄成楼房,村路变马路,清幽变喧闹,古朴变时尚。
徐厝不大,不过几条街巷——昌宾路、鸿宾路、华昌路和凤湖路一段,数个小区——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老式的小区,也有别墅区;一个工业区——有鞋厂,服装厂,帽厂等;数十个小公司,租住小区里;很多家店面——餐饮店,酒店,烟酒行,美容美发店,茶叶店,修车行,轮胎店,五金店,水果店,超市,改衣服的店,遍布街面,大则几百平米,小则几平米。这是一个外地人聚集之地,更是一个商业气息浓厚之地,很多人在这个弹丸之地找到了商机,发家致富;也有很多人血本无归,黯然离去。徐厝,见证了他们的悲喜,见证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我的小店就在徐厝的昌宾路口,那是徐厝最短的路,二百米左右,不繁华,更不漂亮,但还算热闹。在徐厝,我度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我融入了徐厝,捕捉到车子经过徐厝的每一次颤抖,聆听到台风肆虐后徐厝发出的每一声叹息,目睹了徐厝的白天与黑夜,春夏与秋冬,最难忘的是徐厝的黄昏。
二
黄昏时的徐厝是喧嚣的。
华昌路的车子如潮水,滚滚涌动。公交车频繁来去,狭小的空间塞满了人,抵达徐厝站,停下,车门张开,像一张巨大的嘴,吐出一些人,又吞进一些人。一辆辆小车飞驰而过,很快,若不是路上车太多,又有红绿灯的限制,每一辆小车可以像一阵风飞起来。
沉静半日的昌宾路车流汹涌。昌宾路,近年来,既是路,也是停车场。随着小车的降价,有车族剧增,有的家庭甚至有好几部车。早期规划时,徐厝的小区停车位有限,又没有地下停车场,车主找不到停车位,只好停在昌宾路的路边。这不是主干道,管得较松。有时交警会来拍,若拍下,要罚款、扣分。尽管如此,不少车主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
路本不宽,一边又停了车。若两车遇上,一方须往后退让,停下,让对方先过,也就没事。若两个车主都是有个性的,互不相让,强势开过,两车便会刮擦,纠纷开始。双方都是脾气火爆的汉子,你一言,我一语,声音很大,惊动整条街。清闲的店主、路人纷纷上前围观,有的捧着一个茶杯,边抿茶,边看,看得津津有味,似在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有的抱着胳膊,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有的蹲着,似觉察争吵不会很快平息,怕累着了;一个男子牵着两条大狗观望,狗也凑热闹,大声地叫……双方的车子停在路中间,致使别的车无法通行,于是整条街都堵住了,一直堵到华昌路、鸿宾路。有的车主拼命按喇叭,有的车主下车哇啦哇啦,两个当事人不管不顾,越吵越带劲,有的围观者还煽风点火,高声吆喝,整条街像炸开了的锅,震耳欲聋。
昌宾路变成了车子的洪流,每一辆车凝然不动,以刚劲的姿态稳稳楔入高楼之间,大地之上。各种嘈杂的声音如鼓声,铿锵有力。淡淡的霞光下,无数灰尘缓缓地飘,落在车上,落在人们的头发上,落在绿化带的灌木里,飞入人家的店里。
这就是徐厝的黄昏,一场小小的纠葛就可以衍变成大事件,它是城市黄昏的一个代表,是城市生活的浓缩,也是城市现状的呈现,毫无诗意和美感,带着热烈的世俗气息。
我的脑海浮起另一幅黄昏的图景——夕阳在山峰间若隐若现,散发出柔和的光。人家的屋檐上升起了灰白色的炊烟。田间,农人在低头劳作;院子里,妇人在呼猫唤狗;小桥上,老农牵牛走过,牛发出“哞哞”的叫声;河边,有女子在洗衣、洗菜。巷子里,有挑着箩筐或粪桶的汉子走过;老人站在篱笆前,收着晾晒着篱笆上的衣物。一切都显得很静美,很安逸,那是鄂南落云村的黄昏。昔年,我曾在那里小住。在徐厝的黄昏里,我思念起落云村的黄昏,多想逃离眼前这个纷扰的黄昏,把城市所有的噪音抛在脑后,走进落云村的黄昏,漫步在田埂上,呼吸泥土的气息;坐在小河边,聆听流水潺潺;站在篱笆前看夕阳,看鸡在草丛里啄食……
最后交警赶来,争吵结束,围观者散去,车流变得畅通。
三
华昌路口的厂区门前的人行道多了七八个小吃摊——有快餐、米粉、面条、水饺、煎饼、鸡蛋汉堡之类,热腾腾地冒着香气。摊主有男有女,多是中年人,脸上刻着生活的沉重和疲敝。他们来自江西、贵州、湖北等地,住在寨上,因为没有高学历,无技术专长,找不到好工作,手上又没有什么钱,开不起小吃店,只好靠摆摊维持生活。他们一大早采购食材,上午打点零工,下午在家准备,做好,到了傍晚,用三轮车载过来。
厂区有上千工人,没有食堂。厦门的工厂大多不设食堂,所以厦门的工业区、写字楼附近的小吃店非常多,竞争也激烈。厦门工人的工资不高,要租房,养孩子,还要存钱回老家盖房子,所以他们只有在吃的方面尽量节省。中午他们去小吃店吃,点最便宜的。晚上经常要加班,无法回宿舍做饭,只能在外面解决。小吃摊便宜,花个三五元,吃得又饱又好。所以,小吃摊的生意不错。平日小吃摊摆在这里无人管,但上头有人来检查时,城管会来抓,所以摊主不时要与城管斗智斗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飞速逃离的功夫。
六点钟,工厂下班了,工人们纷纷涌入小吃摊,把人行道塞得没有缝隙,行人通过只能从马路绕过。因厂区规定,不能带餐入内,他们只能在外面吃。他们捧着一次性饭盒,拿着一次性筷子,坐在绿化带边,站在绿化带里、人行道上;实在没地方站了,只好站在马路边。那时,车流更密了,灰尘也大,尾气又浓,他们毫不在意,依旧吃得香。待到他们吃完,摊主们收摊,骑着三轮车慢悠悠地往家去,脸上是满足的表情。
工人和摊主散去后,人行道畅通了,地上、绿化带里到处散落着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白花花的,晃人的眼。
我想,李清照若是看到这样的景象,还能写出“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词吗?想来很难,因为作词关乎心境,也关乎场景。那时清照已奔五十,虽历经沧桑,国破,夫亡,日子清冷,心情惆怅,但还有亲戚朋友的关爱,物质生活也富裕,住在宽敞的宅院里,有丫鬟伺候,她的黄昏有梧桐,有满地黄花,有大雁飞,没有车流,尾气,一次性饭盒,晚餐不用吃快餐,也不用挤公交,干粗活,她无须为生活操心,只负责伤春悲秋,写诗填词,她比那些吃小吃摊的工人,摆小吃摊的摊主幸福多了。
三航宿舍的老人也陆续出来了。
三航宿舍是以前的叫法,用现在的话应叫“三航小区”,为三航公司八十年代所建。楼房很旧,墙皮斑驳,在现代化的高楼中,显得另类。小区住的多是老人,他们是三航公司的员工,把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公司和家庭,如今退休,终于可以休息了。
老人以男性为主,各自捧一杯茶,或拿一个小马扎,踱步至门口,有的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有的坐在自己带来的马扎上,然后开始聊天。从国外聊到国内,从时事聊到民生,又聊到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聊到各自的孩子,聊得很有兴致。说累了,“咕咚”喝一口茶,接着聊。聊到高兴处,哈哈大笑,笑声随风飘出很远。看到有陌生人要进小区,老人们会盘问几句;看到有的人贼头贼脑,老人们警惕地审视。他们临时充当了小区的保安,比保安更尽责。老人们细心着呢,小区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今天哪家搬走了,明天多了哪个新住户,小区里哪里多了一根草,哪棵树少了一根枝杈,他们都很清楚。当夕阳消失,暮色渐起,他们估摸着老伴已做好了晚饭,便拎着空杯,摇晃着,陆续归家。
三
黄昏时,昌宾路口的一家早餐店和早上一样忙。
早餐店卖馒头、包子和豆浆,包子有肉包和菜包,为一对夫妻所开,他们在徐厝开店已有三十年,是徐厝的老店,目睹到徐厝的发展和繁盛。他们来自北方,厚道,质朴,对顾客一视同仁,不管对方是大老板,还是清洁工,一样热情。他们的手艺好,做出的馒头、包子又大又好吃,馒头有嚼劲,厚实;包子馅多;豆浆很纯,豆香味浓。人也实在,物价每年上涨,他们始终不涨价,馒头五毛/个,豆浆五毛/杯,肉包一元/个,菜包七毛/个。所以,多年来,虽然徐厝增加了几家经营早餐的小吃店,他们的生意却一直很好。
每次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左右,夫妻就开始忙碌,做,蒸,磨豆浆。两口子边忙边唠嗑,轻声细语的,忙得很开心。
工厂下班后,大部分工人聚集在厂门前的小吃摊,小部分奔向早餐店。这些工人也许是家庭负担太重,尽管小吃摊便宜,也不肯去吃。瞬间,门口排起了长龙,一直排到人家的店门口,成为徐厝黄昏时的一道风景线。丈夫负责装豆浆,妻子负责卖馒头,收钱。妻子永远微笑着,声音总是那么温和。不会因为哪个男孩买五个馒头而笑他会吃,更不会因为有的女孩只买一个馒头而冷淡,也不会因为谁语气不好就恼怒。她的脾气特别好。
工人们买完后,站在人家的店门口,津津有味地吃着。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边吃边聊。一次我发现一个女孩,很瘦,脸色暗黄,独自站在我的店门口的右边,捧着一个馒头低头默默地啃,偶尔抬头,打量四周,或朝我的店里瞄一下,眼神怯怯的。我猜想她刚来厦门,到工厂上班不久,和同事不熟,想必家境困窘,连一杯豆浆都不舍得喝。想起自己初来厦门,也曾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连续一个月晚餐只喝一碗稀饭,配几根咸菜,招致人家的不少白眼。于是不禁怜惜这个女孩。次日再次看到她,我走出,想和她聊几句,谁知女孩迅速离去,此后再未看到她。我想她一定是误会了,以为我不喜欢她站在我的店门口,要赶她走。我理解她,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那么艰难,难免敏感,她要尽力维护自己的自尊。
灯光亮起的时候,徐厝更热闹了,人更多,车流越密,来吃饭的,下班回家的,饭后闲逛的。古龙公寓旁边的几家餐馆人满为患,门口也摆满了桌椅,人们喝着,谈着,划拳,有女子谈着吉他在唱歌,卖玫瑰花的男孩在兜售玫瑰花……划拳声、笑语声、吉他声响彻在徐厝的上空,那个时刻,徐厝的热闹达至巅峰。
在黄昏里,生活开始了,这是徐厝的黄昏特色。我爱徐厝。
徐厝在厦门湖里区,属郊区,曾是一个村庄,“厝”在闽南语是房子的意思。厦门有不少地方以“厝”命名,如穆厝,吕厝,孙厝,许厝等,以前都是村庄,曾有竹篱、农舍、田野、鸡鸣,随着厦门的发展,村庄成楼房,村路变马路,清幽变喧闹,古朴变时尚。
徐厝不大,不过几条街巷——昌宾路、鸿宾路、华昌路和凤湖路一段,数个小区——有大有小,有新有旧,有老式的小区,也有别墅区;一个工业区——有鞋厂,服装厂,帽厂等;数十个小公司,租住小区里;很多家店面——餐饮店,酒店,烟酒行,美容美发店,茶叶店,修车行,轮胎店,五金店,水果店,超市,改衣服的店,遍布街面,大则几百平米,小则几平米。这是一个外地人聚集之地,更是一个商业气息浓厚之地,很多人在这个弹丸之地找到了商机,发家致富;也有很多人血本无归,黯然离去。徐厝,见证了他们的悲喜,见证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我的小店就在徐厝的昌宾路口,那是徐厝最短的路,二百米左右,不繁华,更不漂亮,但还算热闹。在徐厝,我度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我融入了徐厝,捕捉到车子经过徐厝的每一次颤抖,聆听到台风肆虐后徐厝发出的每一声叹息,目睹了徐厝的白天与黑夜,春夏与秋冬,最难忘的是徐厝的黄昏。
二
黄昏时的徐厝是喧嚣的。
华昌路的车子如潮水,滚滚涌动。公交车频繁来去,狭小的空间塞满了人,抵达徐厝站,停下,车门张开,像一张巨大的嘴,吐出一些人,又吞进一些人。一辆辆小车飞驰而过,很快,若不是路上车太多,又有红绿灯的限制,每一辆小车可以像一阵风飞起来。
沉静半日的昌宾路车流汹涌。昌宾路,近年来,既是路,也是停车场。随着小车的降价,有车族剧增,有的家庭甚至有好几部车。早期规划时,徐厝的小区停车位有限,又没有地下停车场,车主找不到停车位,只好停在昌宾路的路边。这不是主干道,管得较松。有时交警会来拍,若拍下,要罚款、扣分。尽管如此,不少车主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
路本不宽,一边又停了车。若两车遇上,一方须往后退让,停下,让对方先过,也就没事。若两个车主都是有个性的,互不相让,强势开过,两车便会刮擦,纠纷开始。双方都是脾气火爆的汉子,你一言,我一语,声音很大,惊动整条街。清闲的店主、路人纷纷上前围观,有的捧着一个茶杯,边抿茶,边看,看得津津有味,似在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有的抱着胳膊,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有的蹲着,似觉察争吵不会很快平息,怕累着了;一个男子牵着两条大狗观望,狗也凑热闹,大声地叫……双方的车子停在路中间,致使别的车无法通行,于是整条街都堵住了,一直堵到华昌路、鸿宾路。有的车主拼命按喇叭,有的车主下车哇啦哇啦,两个当事人不管不顾,越吵越带劲,有的围观者还煽风点火,高声吆喝,整条街像炸开了的锅,震耳欲聋。
昌宾路变成了车子的洪流,每一辆车凝然不动,以刚劲的姿态稳稳楔入高楼之间,大地之上。各种嘈杂的声音如鼓声,铿锵有力。淡淡的霞光下,无数灰尘缓缓地飘,落在车上,落在人们的头发上,落在绿化带的灌木里,飞入人家的店里。
这就是徐厝的黄昏,一场小小的纠葛就可以衍变成大事件,它是城市黄昏的一个代表,是城市生活的浓缩,也是城市现状的呈现,毫无诗意和美感,带着热烈的世俗气息。
我的脑海浮起另一幅黄昏的图景——夕阳在山峰间若隐若现,散发出柔和的光。人家的屋檐上升起了灰白色的炊烟。田间,农人在低头劳作;院子里,妇人在呼猫唤狗;小桥上,老农牵牛走过,牛发出“哞哞”的叫声;河边,有女子在洗衣、洗菜。巷子里,有挑着箩筐或粪桶的汉子走过;老人站在篱笆前,收着晾晒着篱笆上的衣物。一切都显得很静美,很安逸,那是鄂南落云村的黄昏。昔年,我曾在那里小住。在徐厝的黄昏里,我思念起落云村的黄昏,多想逃离眼前这个纷扰的黄昏,把城市所有的噪音抛在脑后,走进落云村的黄昏,漫步在田埂上,呼吸泥土的气息;坐在小河边,聆听流水潺潺;站在篱笆前看夕阳,看鸡在草丛里啄食……
最后交警赶来,争吵结束,围观者散去,车流变得畅通。
三
华昌路口的厂区门前的人行道多了七八个小吃摊——有快餐、米粉、面条、水饺、煎饼、鸡蛋汉堡之类,热腾腾地冒着香气。摊主有男有女,多是中年人,脸上刻着生活的沉重和疲敝。他们来自江西、贵州、湖北等地,住在寨上,因为没有高学历,无技术专长,找不到好工作,手上又没有什么钱,开不起小吃店,只好靠摆摊维持生活。他们一大早采购食材,上午打点零工,下午在家准备,做好,到了傍晚,用三轮车载过来。
厂区有上千工人,没有食堂。厦门的工厂大多不设食堂,所以厦门的工业区、写字楼附近的小吃店非常多,竞争也激烈。厦门工人的工资不高,要租房,养孩子,还要存钱回老家盖房子,所以他们只有在吃的方面尽量节省。中午他们去小吃店吃,点最便宜的。晚上经常要加班,无法回宿舍做饭,只能在外面解决。小吃摊便宜,花个三五元,吃得又饱又好。所以,小吃摊的生意不错。平日小吃摊摆在这里无人管,但上头有人来检查时,城管会来抓,所以摊主不时要与城管斗智斗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飞速逃离的功夫。
六点钟,工厂下班了,工人们纷纷涌入小吃摊,把人行道塞得没有缝隙,行人通过只能从马路绕过。因厂区规定,不能带餐入内,他们只能在外面吃。他们捧着一次性饭盒,拿着一次性筷子,坐在绿化带边,站在绿化带里、人行道上;实在没地方站了,只好站在马路边。那时,车流更密了,灰尘也大,尾气又浓,他们毫不在意,依旧吃得香。待到他们吃完,摊主们收摊,骑着三轮车慢悠悠地往家去,脸上是满足的表情。
工人和摊主散去后,人行道畅通了,地上、绿化带里到处散落着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白花花的,晃人的眼。
我想,李清照若是看到这样的景象,还能写出“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词吗?想来很难,因为作词关乎心境,也关乎场景。那时清照已奔五十,虽历经沧桑,国破,夫亡,日子清冷,心情惆怅,但还有亲戚朋友的关爱,物质生活也富裕,住在宽敞的宅院里,有丫鬟伺候,她的黄昏有梧桐,有满地黄花,有大雁飞,没有车流,尾气,一次性饭盒,晚餐不用吃快餐,也不用挤公交,干粗活,她无须为生活操心,只负责伤春悲秋,写诗填词,她比那些吃小吃摊的工人,摆小吃摊的摊主幸福多了。
三航宿舍的老人也陆续出来了。
三航宿舍是以前的叫法,用现在的话应叫“三航小区”,为三航公司八十年代所建。楼房很旧,墙皮斑驳,在现代化的高楼中,显得另类。小区住的多是老人,他们是三航公司的员工,把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公司和家庭,如今退休,终于可以休息了。
老人以男性为主,各自捧一杯茶,或拿一个小马扎,踱步至门口,有的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有的坐在自己带来的马扎上,然后开始聊天。从国外聊到国内,从时事聊到民生,又聊到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聊到各自的孩子,聊得很有兴致。说累了,“咕咚”喝一口茶,接着聊。聊到高兴处,哈哈大笑,笑声随风飘出很远。看到有陌生人要进小区,老人们会盘问几句;看到有的人贼头贼脑,老人们警惕地审视。他们临时充当了小区的保安,比保安更尽责。老人们细心着呢,小区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今天哪家搬走了,明天多了哪个新住户,小区里哪里多了一根草,哪棵树少了一根枝杈,他们都很清楚。当夕阳消失,暮色渐起,他们估摸着老伴已做好了晚饭,便拎着空杯,摇晃着,陆续归家。
三
黄昏时,昌宾路口的一家早餐店和早上一样忙。
早餐店卖馒头、包子和豆浆,包子有肉包和菜包,为一对夫妻所开,他们在徐厝开店已有三十年,是徐厝的老店,目睹到徐厝的发展和繁盛。他们来自北方,厚道,质朴,对顾客一视同仁,不管对方是大老板,还是清洁工,一样热情。他们的手艺好,做出的馒头、包子又大又好吃,馒头有嚼劲,厚实;包子馅多;豆浆很纯,豆香味浓。人也实在,物价每年上涨,他们始终不涨价,馒头五毛/个,豆浆五毛/杯,肉包一元/个,菜包七毛/个。所以,多年来,虽然徐厝增加了几家经营早餐的小吃店,他们的生意却一直很好。
每次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左右,夫妻就开始忙碌,做,蒸,磨豆浆。两口子边忙边唠嗑,轻声细语的,忙得很开心。
工厂下班后,大部分工人聚集在厂门前的小吃摊,小部分奔向早餐店。这些工人也许是家庭负担太重,尽管小吃摊便宜,也不肯去吃。瞬间,门口排起了长龙,一直排到人家的店门口,成为徐厝黄昏时的一道风景线。丈夫负责装豆浆,妻子负责卖馒头,收钱。妻子永远微笑着,声音总是那么温和。不会因为哪个男孩买五个馒头而笑他会吃,更不会因为有的女孩只买一个馒头而冷淡,也不会因为谁语气不好就恼怒。她的脾气特别好。
工人们买完后,站在人家的店门口,津津有味地吃着。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边吃边聊。一次我发现一个女孩,很瘦,脸色暗黄,独自站在我的店门口的右边,捧着一个馒头低头默默地啃,偶尔抬头,打量四周,或朝我的店里瞄一下,眼神怯怯的。我猜想她刚来厦门,到工厂上班不久,和同事不熟,想必家境困窘,连一杯豆浆都不舍得喝。想起自己初来厦门,也曾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连续一个月晚餐只喝一碗稀饭,配几根咸菜,招致人家的不少白眼。于是不禁怜惜这个女孩。次日再次看到她,我走出,想和她聊几句,谁知女孩迅速离去,此后再未看到她。我想她一定是误会了,以为我不喜欢她站在我的店门口,要赶她走。我理解她,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那么艰难,难免敏感,她要尽力维护自己的自尊。
灯光亮起的时候,徐厝更热闹了,人更多,车流越密,来吃饭的,下班回家的,饭后闲逛的。古龙公寓旁边的几家餐馆人满为患,门口也摆满了桌椅,人们喝着,谈着,划拳,有女子谈着吉他在唱歌,卖玫瑰花的男孩在兜售玫瑰花……划拳声、笑语声、吉他声响彻在徐厝的上空,那个时刻,徐厝的热闹达至巅峰。
在黄昏里,生活开始了,这是徐厝的黄昏特色。我爱徐厝。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