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没半两温柔!”
“我一腔柔情给了你整整21年!”
21年,心里记得门清。
这是一对夫妻闹离婚时的经典语言,在我周围广为传播。关键词是“半两温柔”,于是朋友聊天声高看不惯,便戏谑道“给‘半两温柔’吧。”
“半两温柔”是有出处的。读林清玄的散文,看他引述了“无际”大师开的一个“心药方”是这样说的:“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世上的人,80%以上的应该属于心病,这个药方真的对症。
这是中药铺取药的叫法,我改成我们习惯的说法,颠倒一下顺序,把“半两”置前。其实,这个药方并不惊奇,提醒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让我看,“温柔”一味药,足以替代前二者。
无论那个丈夫说得是不是对,我是觉得,半两温柔就可以挽救一生的婚姻,的确不可小觑。温柔变成牢骚,是很容易的,可能放置得久了,不但变味,还会变质。我并非立场完全站在丈夫一方,感觉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而已。
美国的邓肯·麦克道高精确地测量出灵魂的重量是21克。始终不解。我宁愿解释为灵魂的主要重量是温柔,相当于“半两”左右。一钱约3.95克,半两五钱,不足21克。身体死亡,从温转冷,些许的温柔消散,身体就是一个框架了。温柔这股灵魂跑了,无法回收。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人在告别灵魂的时候,一定意识到应该再温柔一次。感情是有重量的,感情的重量就是温柔。我能不能这样去解析这个结论呢,温柔是不计什么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出半两温柔,四两拨千斤,不是温柔是什么?看作是轻功,可能还未看到功夫的深处。人类在强势面前,从来都是遇强则强,遇到温柔,抵抗力就降低了,可能只有21克,也就相当于半两,至多是一两,姑且不论毫厘锱铢吧。
半两,够用的吗?好东西无需太多,太多就虚假了。莲入水而平静,即使没有花茎跃出,依然贴紧水面,感谢水面的托举,就像脸蛋相贴,无论水温,莲先献出无限的温柔。这是否就是佛家取其意象的理由,万花之中独爱莲,不能说没有原因。
有一首歌名是“那一瞬的温柔”,未说重量,我觉得也不会重,但都向往。人心不贪,唯半两,唯一瞬即可。
二
半两温柔可以填补九分半的缺憾,甚至是锦上添花,并不多余。用心方见温柔,不论远近,温柔就像光子速度,迅速传递给对方。最近网购日照绿茶一斤,袋装。快递包裹里还补邮了一个塑料夹子,原来是为了剪了袋口后用以封口的。商家是一位男老板,网上语言交流,他说愿把温柔送给每个喝茶人。在我心中,这个夹子相较一斤茶更珍贵了,多么优雅!温柔可以生优雅,并非外在的装模作样。想着别人的方便,就是温柔。我的“五星好评”只评夹子的好,茶香几两不管了。
常常想温柔是什么。
例如,每次去看山,不管季节怎么变,山始终随时令而在,没有挑剔,山是温柔的。看雾气弥漫,如烟摸树,如纱披山,似温柔亲吻着水面。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总喜欢做出温柔的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解读。温柔是什么?是努力去安抚人的心情。
温柔就是一句暖心的话。林清玄回忆母亲给他上学时的书信信封上是“林清玄君样”,惯用语就是“天寒露重,望君保重”。岂止是三冬暖,岁岁柔心。
当然,温柔在佛家那里,是有着最高的表达方式——慈悲为怀。学禅的人,若心中无温柔,禅就成了他去思考人间万象的哲学了,变得没有了温度,与一种存在主义差不多,是毫无灵性的。
佛和俗,都可以拥有温柔之心。草木也有心,懂得春夏秋冬。我常常琢磨这个“凡”字。中间为何是一点儿,而不是一横?一点才明心见性,点到为止,不必透彻。横下一条心,则为刚,应该是少了温柔度的。温柔存心才是“凡”;横刀拦腰,我不知是什么。
有一个例子。进手术室前,家人跟患者一次轻轻的拥抱,劲儿轻微得连“半两”也没有,但给患者的是无比的坚强。谁也没有规定此时不能“紧紧拥抱”,但都选择“轻轻”,表达温柔。人类对温柔的力度把握得那么恰到好处啊。安抚一颗心,比什么都重要。“真味只是淡”,(《菜根谭》)淡得连斤两都没有,患者却觉味浓。原来“淡”里就是温柔的味道。古人说,“情到深处尽缠绵”,缠绵就是温柔。缠绵的种子是温柔,长出的藤蔓就可以缠绕人心。
三
将半两温柔送人,无论对象是谁,别说值不值得。
读过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给他》,给那个月夜“光临”禅师寺院的小偷。月光很轻,半两也不足,但温柔可以制止“乖念”。
温柔来自内心。
林清玄写过《温一壶月光下酒》,读读吧,蔬菜还未熟,动了觉得不合适,不必去“强取”,看着月光下酒即可。温柔起来,可自得月华。我非禅家,所得不深,就用“温柔”来解释吧。
其实,温柔的人并非无痛苦,可能是经历过痛苦,才知痛苦的滋味,他们把痛苦独自埋在心底,理解别人的痛苦,送出温柔。
温柔是对人的好,于己是修养。遇事之从容,问心无惊悚,无惩戒别人之念。半两温柔,可以换得浪漫十分,这种浪漫,非是讨好而得,不献媚,不求别人知晓。嫉恶如仇,是爱憎分明;嫉恶予善者,相信温柔的力量。
听了刀郎的歌《手心里的温柔》,一下子找到了温柔喜欢去的地方了。“牵到地老天荒看手心里的温柔”,温柔的劲儿,即使半两也可以用不完。最近读“东篱采菊”社团周丽纯老师的《我们的“七夕”》,文章有一个细节——“爱人微笑着不说话,却握紧了我的手”。但愿每个人的温柔都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想医生看来,手心里出汗,那是病征;而在文学家看来,那是“温柔半两”。手心出汗的人说“我得病了!”懂得的人会说“病得好!”那才是懂你的温柔。
温柔得来,是否必须通过商业交易的形式呢?我的老家就有“给一升也换不出一瓢”的话,意思是太吝啬。这是邻居相处之道,未必适合换得温柔。不计回报,那么半两温柔便可唤来热情十分。并不难,半两温柔就是莞尔一笑,于是便化解了多少尴尬和怨愤。哪怕半两温柔只换来一钱微笑,温柔也值得。如果推翻温柔,代之以睚眦必报呢?半钱微笑都是奢望。当然温柔是不以对等的方式来均衡,即使得不到别人的谅解,温柔的重量在人际关系的天平上已经倾斜于你,别看只有半两。
我常带着温柔的主题曲赏景。思考着,春天为什么可以点燃沉睡的草木,只因春风至柔。秋天为什么能够给树叶变黄的时间,还是因为秋风不忍仓促摘下,最终以“成熟”为名给树叶一个归宿。春色里,四野的桃花,最懂得温柔,这是入梦的材料,质地那么温柔。那日,带着这份温柔情怀去读晋人王献之的《桃叶歌》,读来读去,只有一个意象让我记住——每一朵乍开的桃花都等于是一处水光潋滟的桃花渡口,渡着温柔的凡人,载着凡事。有一颗桃花般的心,人们的眼中、笔下不会忘情于桃花,桃花也不会老丑,因为温柔与相貌无关。岁月爱宠我们,借一朵桃花向我们传达什么是温柔。季节、月光和好的风,都是温柔千种,即使只有“半两”。我有一纸一笔一卷诗,纸笔轻柔,将风景唤来;诗如游鱼,在时光的河流里,轻轻摆尾,款款前行。岁月啊,在温柔的呵护里,一定不会觉得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温柔可以挽留岁月的脚步,我明显感觉到了。
树枝被摧折,我们常常咒风。有人就生出怜悯,心中有了痛。风摇曳着树枝,或许力度过大了,一时失手吧?或者是风的心情不好,发了一个小脾气呢。树,忍忍痛吧,大自然的明媚阳光,和风细雨,会来给树木疗伤镇痛的。
四
有时候,我喜欢用温柔解读世界上的事物。据说,50克反物质足以毁灭地球,好可怕!我觉得,好在我们有半两温柔,也足以征服我们的情感世界。
有一个奇怪的说法。经常哭的人可以长寿。我猜想,眼泪是温柔的直接表达吧,除了那些呼天抢地的悲怆的哭。但有人说,每一次哭的时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多么像我提倡的握住自己的“半两温柔”。
温柔的力量有时候会让我们颠覆认知的。大象的鼻子够温柔的吧,但大象是可以用鼻子来站立的,那要比所谓的一指禅厉害多了啊。
那些古典诗词里提醒我们“试问卷帘人”,我想,诗人一定是要我们以温柔的眼光去审视,传递出我们内心的怜惜之情。没有温柔之心,怎么可以如此发问。
自叹“廉颇老矣”的辛弃疾,有着豪放的词风,吟咏的是“气吞万里如虎”,也不乏温柔,我每读他的“雪里温柔”(《念奴娇·梅》)四个字,便折服他的意境,能够视冰雪为温柔,其心怀是多么博大,岂止是“半两”!
我的外孙开学走了,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他从小河里网取的几只小鱼要我继续照料。他说,看看这些鱼到了我们这些不会养鱼人的手中会怎样。仔细想想,这应该是他的“半两温柔”,让我也用温柔是去关照鱼儿活下来。
我的性格属于“硬”类,不过,自从到江山文学创作,我学会了从别人那里去借得半两温柔,“缺什么补什么”吧,我也不是吝啬之人,和人交往,也喜欢把自己刚刚得来的半两温柔借给他用。
作家龙应台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想到开头说的那对夫妻互怼,其实,也不是她没有“半两温柔”,而是没有一次好好地温柔地牵住她的手。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给出的方子,我觉得这方子价值不菲。一味地索取温柔,温柔半两也没有。
别想大了,要一个什么“温柔乡”,哪得多少半两温柔才搭建起来啊。“温柔乡”是一个不贬不褒的中性词,太多的温柔会消磨时光,并不好。我以为,半两的劲大。
2023年9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你没半两温柔!”
“我一腔柔情给了你整整21年!”
21年,心里记得门清。
这是一对夫妻闹离婚时的经典语言,在我周围广为传播。关键词是“半两温柔”,于是朋友聊天声高看不惯,便戏谑道“给‘半两温柔’吧。”
“半两温柔”是有出处的。读林清玄的散文,看他引述了“无际”大师开的一个“心药方”是这样说的:“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世上的人,80%以上的应该属于心病,这个药方真的对症。
这是中药铺取药的叫法,我改成我们习惯的说法,颠倒一下顺序,把“半两”置前。其实,这个药方并不惊奇,提醒的意义远大于治疗。让我看,“温柔”一味药,足以替代前二者。
无论那个丈夫说得是不是对,我是觉得,半两温柔就可以挽救一生的婚姻,的确不可小觑。温柔变成牢骚,是很容易的,可能放置得久了,不但变味,还会变质。我并非立场完全站在丈夫一方,感觉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而已。
美国的邓肯·麦克道高精确地测量出灵魂的重量是21克。始终不解。我宁愿解释为灵魂的主要重量是温柔,相当于“半两”左右。一钱约3.95克,半两五钱,不足21克。身体死亡,从温转冷,些许的温柔消散,身体就是一个框架了。温柔这股灵魂跑了,无法回收。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人在告别灵魂的时候,一定意识到应该再温柔一次。感情是有重量的,感情的重量就是温柔。我能不能这样去解析这个结论呢,温柔是不计什么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出半两温柔,四两拨千斤,不是温柔是什么?看作是轻功,可能还未看到功夫的深处。人类在强势面前,从来都是遇强则强,遇到温柔,抵抗力就降低了,可能只有21克,也就相当于半两,至多是一两,姑且不论毫厘锱铢吧。
半两,够用的吗?好东西无需太多,太多就虚假了。莲入水而平静,即使没有花茎跃出,依然贴紧水面,感谢水面的托举,就像脸蛋相贴,无论水温,莲先献出无限的温柔。这是否就是佛家取其意象的理由,万花之中独爱莲,不能说没有原因。
有一首歌名是“那一瞬的温柔”,未说重量,我觉得也不会重,但都向往。人心不贪,唯半两,唯一瞬即可。
二
半两温柔可以填补九分半的缺憾,甚至是锦上添花,并不多余。用心方见温柔,不论远近,温柔就像光子速度,迅速传递给对方。最近网购日照绿茶一斤,袋装。快递包裹里还补邮了一个塑料夹子,原来是为了剪了袋口后用以封口的。商家是一位男老板,网上语言交流,他说愿把温柔送给每个喝茶人。在我心中,这个夹子相较一斤茶更珍贵了,多么优雅!温柔可以生优雅,并非外在的装模作样。想着别人的方便,就是温柔。我的“五星好评”只评夹子的好,茶香几两不管了。
常常想温柔是什么。
例如,每次去看山,不管季节怎么变,山始终随时令而在,没有挑剔,山是温柔的。看雾气弥漫,如烟摸树,如纱披山,似温柔亲吻着水面。大自然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总喜欢做出温柔的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解读。温柔是什么?是努力去安抚人的心情。
温柔就是一句暖心的话。林清玄回忆母亲给他上学时的书信信封上是“林清玄君样”,惯用语就是“天寒露重,望君保重”。岂止是三冬暖,岁岁柔心。
当然,温柔在佛家那里,是有着最高的表达方式——慈悲为怀。学禅的人,若心中无温柔,禅就成了他去思考人间万象的哲学了,变得没有了温度,与一种存在主义差不多,是毫无灵性的。
佛和俗,都可以拥有温柔之心。草木也有心,懂得春夏秋冬。我常常琢磨这个“凡”字。中间为何是一点儿,而不是一横?一点才明心见性,点到为止,不必透彻。横下一条心,则为刚,应该是少了温柔度的。温柔存心才是“凡”;横刀拦腰,我不知是什么。
有一个例子。进手术室前,家人跟患者一次轻轻的拥抱,劲儿轻微得连“半两”也没有,但给患者的是无比的坚强。谁也没有规定此时不能“紧紧拥抱”,但都选择“轻轻”,表达温柔。人类对温柔的力度把握得那么恰到好处啊。安抚一颗心,比什么都重要。“真味只是淡”,(《菜根谭》)淡得连斤两都没有,患者却觉味浓。原来“淡”里就是温柔的味道。古人说,“情到深处尽缠绵”,缠绵就是温柔。缠绵的种子是温柔,长出的藤蔓就可以缠绕人心。
三
将半两温柔送人,无论对象是谁,别说值不值得。
读过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给他》,给那个月夜“光临”禅师寺院的小偷。月光很轻,半两也不足,但温柔可以制止“乖念”。
温柔来自内心。
林清玄写过《温一壶月光下酒》,读读吧,蔬菜还未熟,动了觉得不合适,不必去“强取”,看着月光下酒即可。温柔起来,可自得月华。我非禅家,所得不深,就用“温柔”来解释吧。
其实,温柔的人并非无痛苦,可能是经历过痛苦,才知痛苦的滋味,他们把痛苦独自埋在心底,理解别人的痛苦,送出温柔。
温柔是对人的好,于己是修养。遇事之从容,问心无惊悚,无惩戒别人之念。半两温柔,可以换得浪漫十分,这种浪漫,非是讨好而得,不献媚,不求别人知晓。嫉恶如仇,是爱憎分明;嫉恶予善者,相信温柔的力量。
听了刀郎的歌《手心里的温柔》,一下子找到了温柔喜欢去的地方了。“牵到地老天荒看手心里的温柔”,温柔的劲儿,即使半两也可以用不完。最近读“东篱采菊”社团周丽纯老师的《我们的“七夕”》,文章有一个细节——“爱人微笑着不说话,却握紧了我的手”。但愿每个人的温柔都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想医生看来,手心里出汗,那是病征;而在文学家看来,那是“温柔半两”。手心出汗的人说“我得病了!”懂得的人会说“病得好!”那才是懂你的温柔。
温柔得来,是否必须通过商业交易的形式呢?我的老家就有“给一升也换不出一瓢”的话,意思是太吝啬。这是邻居相处之道,未必适合换得温柔。不计回报,那么半两温柔便可唤来热情十分。并不难,半两温柔就是莞尔一笑,于是便化解了多少尴尬和怨愤。哪怕半两温柔只换来一钱微笑,温柔也值得。如果推翻温柔,代之以睚眦必报呢?半钱微笑都是奢望。当然温柔是不以对等的方式来均衡,即使得不到别人的谅解,温柔的重量在人际关系的天平上已经倾斜于你,别看只有半两。
我常带着温柔的主题曲赏景。思考着,春天为什么可以点燃沉睡的草木,只因春风至柔。秋天为什么能够给树叶变黄的时间,还是因为秋风不忍仓促摘下,最终以“成熟”为名给树叶一个归宿。春色里,四野的桃花,最懂得温柔,这是入梦的材料,质地那么温柔。那日,带着这份温柔情怀去读晋人王献之的《桃叶歌》,读来读去,只有一个意象让我记住——每一朵乍开的桃花都等于是一处水光潋滟的桃花渡口,渡着温柔的凡人,载着凡事。有一颗桃花般的心,人们的眼中、笔下不会忘情于桃花,桃花也不会老丑,因为温柔与相貌无关。岁月爱宠我们,借一朵桃花向我们传达什么是温柔。季节、月光和好的风,都是温柔千种,即使只有“半两”。我有一纸一笔一卷诗,纸笔轻柔,将风景唤来;诗如游鱼,在时光的河流里,轻轻摆尾,款款前行。岁月啊,在温柔的呵护里,一定不会觉得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温柔可以挽留岁月的脚步,我明显感觉到了。
树枝被摧折,我们常常咒风。有人就生出怜悯,心中有了痛。风摇曳着树枝,或许力度过大了,一时失手吧?或者是风的心情不好,发了一个小脾气呢。树,忍忍痛吧,大自然的明媚阳光,和风细雨,会来给树木疗伤镇痛的。
四
有时候,我喜欢用温柔解读世界上的事物。据说,50克反物质足以毁灭地球,好可怕!我觉得,好在我们有半两温柔,也足以征服我们的情感世界。
有一个奇怪的说法。经常哭的人可以长寿。我猜想,眼泪是温柔的直接表达吧,除了那些呼天抢地的悲怆的哭。但有人说,每一次哭的时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多么像我提倡的握住自己的“半两温柔”。
温柔的力量有时候会让我们颠覆认知的。大象的鼻子够温柔的吧,但大象是可以用鼻子来站立的,那要比所谓的一指禅厉害多了啊。
那些古典诗词里提醒我们“试问卷帘人”,我想,诗人一定是要我们以温柔的眼光去审视,传递出我们内心的怜惜之情。没有温柔之心,怎么可以如此发问。
自叹“廉颇老矣”的辛弃疾,有着豪放的词风,吟咏的是“气吞万里如虎”,也不乏温柔,我每读他的“雪里温柔”(《念奴娇·梅》)四个字,便折服他的意境,能够视冰雪为温柔,其心怀是多么博大,岂止是“半两”!
我的外孙开学走了,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他从小河里网取的几只小鱼要我继续照料。他说,看看这些鱼到了我们这些不会养鱼人的手中会怎样。仔细想想,这应该是他的“半两温柔”,让我也用温柔是去关照鱼儿活下来。
我的性格属于“硬”类,不过,自从到江山文学创作,我学会了从别人那里去借得半两温柔,“缺什么补什么”吧,我也不是吝啬之人,和人交往,也喜欢把自己刚刚得来的半两温柔借给他用。
作家龙应台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想到开头说的那对夫妻互怼,其实,也不是她没有“半两温柔”,而是没有一次好好地温柔地牵住她的手。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给出的方子,我觉得这方子价值不菲。一味地索取温柔,温柔半两也没有。
别想大了,要一个什么“温柔乡”,哪得多少半两温柔才搭建起来啊。“温柔乡”是一个不贬不褒的中性词,太多的温柔会消磨时光,并不好。我以为,半两的劲大。
2023年9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