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还在那里,还是那么高。我把头紧紧贴在车窗玻璃上,微微仰着脸望向车外。
  实际上,在周边众多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它显得更加渺小了。
  这次回到故乡的城市,弟弟在车站接我,乘坐他驾驶的轿车一路驶向他的家。车辆拐过建国路,我就努力地向外望。然而,一幢幢高大的楼房耸立在街道两旁,完全遮蔽了视线,让我原本迫切的心情更加迫切。我盯着东南方向,伸长了脖颈。
  弟弟大概从后视镜看到我焦灼的样子,不由得嘿嘿笑了。弟弟了解我,知道我在寻觅什么。
  车辆爬上一道陡坡,楼群不见了,一片黛绿蓦然涌入眼帘,充满了眸子,一侧路旁舒缓的山体遍布茂密的树丛。弟弟刻意放慢了车速,车辆沿着山麓徐徐而行,柳树、槐树、柏树、松树依次从眼前闪过,微风送来树木的气味,我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气,让熟悉的味道冲入心肺,与记忆的触觉相逢。
  山,一座小小的山静静卧在城市的中心。我仰起脖颈,无法看到山顶,不免觉得遗憾。在坡顶经过山门的时候,轿车靠向路边停了下来。我向弟弟投去感激的目光,然后推开车门,目光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浏览眼前的小山。
  它还是那样,像几十年前一样,缄默地面对这座城市。山顶高高矗立的纪念碑,依旧平静注视脚下的城市,虽然一些城市建筑已经超过了它的高度,但它还是微微昂着头颅,把一切纳入自己的视线之中。
  “这里不能久停。”弟弟低声说。
  我关了车门,轿车离开山门,向坡下驶去。弟弟的住处,就在山的东侧,与山相隔一条马路。
  故乡并不缺少山,离城市几十里地便是一道著名的山脉,山峦林立,遍布巉岩危石,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在城市中,却只有一座山,虽然山峰不高,也不险,但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情趣,也赋予了庄严。
  
  二
  小山地处城市中心,正面的山门坐南面北,山门前是宽阔的城市主街道,向前延伸到城市最北端,仿佛山笔直遥远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整个城市。山的四周由近及远,环绕着城市楼群。
  小时候,我家住在小山北侧,离小山仅有二里地的路程。
  到山里玩,对于城市少年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常常在放学之后,我就领着弟弟和其他小朋友去爬山。有时候,从山门进入,沿着石阶而上;有时候,略微胆子大一些,便从山的西北山脚攀登,那时那里没有路,满是树木杂草,而且并不平整,到处坑坑洼洼,我们只能撅着屁股攀着石块和杂树上行。虽然搞得一身碎叶灰土,有时还会磨破或者刮破衣服裤子。但到达山顶的心情却是无比愉悦的,我们会在山顶的大石头上会师,然后跳着尖叫,把满山的鸟儿惊得乱飞。弟弟小,虽然在我的帮助下,也能抵达山顶,但常常样子狼狈,回到家里,受到父母的嗔怪训斥。一次,他被“羊拉罐”(树上一种蛰人的黄色小虫子)蛰了,自己把胳膊挠肿了起来,连带我,被父母训斥一顿。其实,每次我都嫌他碍手碍脚,并不愿意带着他。但他总是缠着我,而且以向父母告发来威胁,我只好带上他。他就笑了,抹一把鼻涕咧着嘴,屁颠屁颠地跟我上山。即使现在,他还是那个样子,五十几岁了,依旧咧着嘴笑,只是,少了两条鼻涕。
  我们爱爬山,还有一个原因。大人说,小山上曾有过激烈的战斗,到处都是炮弹坑。有些孩子幸运,还能捡拾到一些弹壳、弹头。我就曾拾到过一枚弹壳,黑色的,拿回家里反复擦拭,露出了金灿灿的铜色。一度喜欢得爱不释手,后来弟弟偷着拿出去玩,居然弄丢了,又不敢告诉我,我猜想就是他,可他抹着鼻涕就是不承认,气得我咬牙切齿,好几天没搭理他。后来长大了些,他才笑嘻嘻地告诉我真相。
  在山顶,我们除了乱跑乱叫之外,就是趁着夕阳,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自己家的方向。晚照辉煌,西方天空一片彤色,照耀着城市的平房和楼宇。我们脱掉鞋子,光脚丫踩在石头上,脚掌心热乎乎的。然后舒展着脚趾头,一边指着远处大片的屋瓦辨认说,这是我家,那是他家,有时还会为此吵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家是很好辨认的,那时住的是日式平房,上面都有一截烟囱,黄昏时,冒出一溜溜烟雾。这时,肚子便会咕咕地叫起来,那种饿了想回家的感觉,格外温馨。于是,大家又一窝蜂地冲下山去,钻进胡同,钻进各自的家。
  
  三
  小山正门的西侧,原来有一座褐色的纪念馆,后来迁到了山北侧。上小学时,每年学校都要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纪念馆里参观,听讲解员讲述小山的故事。
  这座山原来没有名字,日本侵占东北期间,把这座山叫做神社山。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盘踞此山抵抗解放军部队,在此山发生激烈的战斗,解放军在一位女师长的指挥下,发起多次进攻,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战事惨烈,许多解放军战士在攻打山峰的过程中付出了生命,最终,解放军攻陷小山,消灭了守敌,也解放了这座城市。所以,山上弹坑密布,山体伤痕累累,小山用自己的躯体,记录了一场战役,一段岁月。
  那时,一走进静静的纪念馆,我们便神色肃穆起来。讲解员的声音在展览大厅里回荡,把孩子们也带进战火纷纷的历史之中。没有人嬉笑打闹,倒是个个拧着眉头,脚步轻轻,听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孩子们尤其对一些实物展览感兴趣,比如解放军战士使用过的的武器弹药、器物遗书等,用自己年幼的想象力去还原小山弹片横飞、硝烟弥漫的激战场景,体味正义和勇敢。也更加敬重这座小山,感受到它渺小卑微之外的庄重与伟大。
  参观纪念馆之后,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登上山顶,排列整齐地向烈士纪念碑敬礼。纪念碑用青石板建成,高高耸立,是当时这座城市的最高点。那时,小山的名字已经改为“烈士山”,一直沿用至今。后来,那位骁勇善战的女师长,也留在了这座城市,成为第一任市委书记。
  参观回来后,老师安排学生写作文,写得好的,老师要求学生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朗读的同学站在讲台旁,神色穆穆,充满情感;听的同学也是表情严肃,心底也很羡慕。
  那时,我觉得很自豪,能生活在这座英雄的小山旁,直接感受它的呼吸,仿佛自己也成了英雄。
  
  四
  回来的第二天早晨,我特意绕着小山转了转,一边散步,一边游览小山新貌。现在,小山不仅仅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是休闲妙境。
  原来荒芜的山北麓,开了一片湖泊,湖泊中散落着楼台轩榭,一些回廊式的小桥穿梭在亭阁之间,湖水平静,小桥和亭阁的影子落入水面,微风吹拂,涟漪中倒影绰约,别致幽然。
  小山东侧山麓,有一大片场地,里面排列几十张乒乓球案,许多中老年人挥拍打球,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在山脚回响,听来格外悦耳,给静谧的清晨,添了些灵气和活力。
  本来还想多转一会儿,弟弟来电话,要我回去吃早餐,只好作罢,沿着山脚下的石板路返回。
  其实,昨晚,我和弟弟闲聊了许久,很多话题都是关于这座小山的。
  是的,小山是故乡的一道风景,也是我们少年时光一个背景。当然,小山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多的是关于历史的唏嘘和岁月的慨叹,这多少有些凝重。小山依然那么高,但却似乎已经在走出凝重,用一张快乐的脸庞面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的未来。
  
  (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