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单位附近有家结婚的,一直在播放戏曲,顿时就想起来母亲也是个戏迷。母亲爱听戏,自从我记事起她就爱听戏。话说,我们七八岁的时候,母亲也就三十岁出头,还没有我现在的年龄大,可就是爱听戏。印象中,爱听戏的都是些老年人,所以当时对母亲爱听戏这事很不理解。
  我和妹妹小时候,特别讨厌听戏,每次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母亲想换个台看《梨园春》,我们就很不开心。不过,自从上班后,我也慢慢变得爱听戏了,无论是曲剧、豫剧、京剧、越调、道情、黄梅戏听着都很有味道,同事和朋友看到我听戏,都吐槽我老了。殊不知,在高中时,音乐课本上就有戏曲。当时音乐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京剧《贵妃醉酒》,她说这出戏无论是戏词,还是动作和服装都特别美,特别是梅兰芳版的。但是我当时却没有体会到老师的话,因为当时只喜欢听流行音乐,对戏曲并不感兴趣。
  当时,母亲爱看《梨园春》。在河南,应该没有人不知道《梨园春》吧?《梨园春》只有每周日晚上八点开播,所以每到周末吃过晚饭,母亲就会早早地在电视机前等待。母亲说主持人庞晓戈很漂亮,倪宝铎很帅,里面参加比赛的选手唱得也都很好。特别是每到过年,都会有个决赛,擂主会得到一辆面包车。现在电视机已经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少有人在电视上看《梨园春》了,要有也是那些空巢老人。不过在抖音上能刷到它的官方账号,我还关注了,毕竟是童年的回忆啊。
  母亲爱看戏,也爱跟着哼唱几句,慢慢也学会了几个片段,时不时也会唱几句,最爱唱的是《朝阳沟》选段。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董存瑞为人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把热血流干……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母亲说这出戏,她们上学时,老师还教过,所以很早就会唱了。我和妹妹听了都会笑着说:“我们现在音乐课都教唱歌,哪有唱戏的啊?”当时还小,不知道戏曲其实也是音乐,戏曲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河南是戏曲之乡,著名的剧种有曲剧、豫剧、越调,道情。道情的发源地还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地方——太康。越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凤梅,虽然是漯河人,但是一直在我们周口发展,在周口还建立了申凤梅艺术中心,现在还在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戏曲接班人。
  开始听戏都是看电视,只有电视上播了才能看,而且当时也没有专门的戏曲频道,所以看的戏不太多。后来,家里买了VCD影碟机,父亲买了好多戏曲光盘,这下母亲可以过过戏瘾了。经常播放戏曲光盘,能听的剧种和曲名也多了。当时我们虽然不爱看戏,但是母亲看的多了,我们也就跟着看看,毕竟就一个电视机啊,只能跟着看。其中有些戏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例如《卷席筒》、《李豁子离婚》、《我爱我爹》、《吹牛》、《阎家滩》、《收姜维》等等。
  那次看《我爱我爹》是真的看入迷了。吃午饭时,父亲放了新买的《我爱我爹》光盘。这是个现代戏,讲的是两个儿子都很孝顺,不过大儿子在城里当大老板,小儿子在农村。父亲爱拉弦子唱戏,跟着小儿子在农村住。以前生活苦,母亲去世早,父亲靠拉弦子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现在没事就喜欢拉弦子乐呵乐呵。可是,大儿子感觉父亲拉弦子给他丢人了,就设计把父亲抢到城里去养,但是方法不对,让父亲很苦恼。父亲最后才说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
  前面演得抢爹的戏份很搞笑,最后一段《哭坟》的唱段,把我和父亲都唱哭了,我和妹妹也是看完戏才去上学。当时母亲还笑话我和父亲,说我们两个大男人竟然看哭了。最后那段确实很好哭,现在就是再听也会感动得落泪。其中的唱词也学了几句,现在还能哼唱出来。
  “白天当爹爹,拉弦去卖艺,夜里又当娘,缝补儿的衣,孩子想他娘,我想俺的妻,搂着我的两个儿哭哭啼啼……”加上任宏恩老师的精湛演技,演出了一个单亲父亲的苦楚和不易,确实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以前,农闲的时候,听说哪里有唱大戏的,母亲就会骑车带着我和妹妹去看戏。哪里有唱戏的,哪里就会聚集起来一个临时的小集市,集市上卖的什么都有,有吃的、有玩的。小孩子去看戏是听不懂的,只是看个热闹,主要是为了好吃的。记得有次陈楼唱戏,不记得当时唱的是什么戏,反正我们也听不懂,只记得集市上的水煎包很好吃。当时赶会,最爱吃的就是水煎包,一块钱能买好多,那香味离多远都能闻到。现在的水煎包吃起来,总是没有以前的味道。
  光盘时代慢慢被网络时代的洪流湮没了。父母的思想都很开明,也会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事物。开始有QQ和微信的时候,父亲就让我们教他用QQ和微信,他再慢慢教母亲,有不懂的还会及时给我们打电话请教。后来,有了抖音和快手,父母当然也搭上了自媒体的快车。父亲经常爱拍抖音,母亲则很少拍,她喜欢刷抖音,刷的最多的还是听戏。就爱关注戏曲主播,还经常给我推荐她关注的主播,说他们唱得好。抖音虽好,但是费流量啊,他们住的地方又没有装无线网。为此,乖特意给他们办了两张无限流量卡,让他们刷抖音。母亲提起来就开心,逢人便夸她儿媳妇既懂事又细心,什么事情都能放心上。父母嘛,就是年龄越大脾气越像小孩子,一点儿小事就能开心很久。感谢抖音和快手,让母亲实现了戏曲自由;感谢乖,让母亲实现了流量自由。
  戏曲在那个缺乏娱乐生活的年代,为一代代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潜移默化地使文化水平偏低的人们,增长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很多道理。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戏曲也逐渐被国家重视起来,戏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一代代人难忘的回忆。
  文化不死,戏曲长存!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