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每当听到这首《小白杨》,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那片白杨林
  那片白杨林是六十年代种下的,如今这片杨树棵棵都有一搂粗,高耸笔直的躯干直插云霄。由于九十年代盗伐严重,人们又在稀疏的杨树间补种了一些树,可补种的杨树都长不好,只有柳树、槐树榆、树都枝繁叶茂。正是这些杂树,衬托了杨树的高大,也让这片树林形成一片林海,成为周围几十里内的一道风景线。
  当年带头种这些杨树的,是当时的村支书万成茂和队长王友训。他们都是退伍军人,回到村里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发誓走出贫穷落后的现状。万家坊坐落在盐碱荒滩上,土地非常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每年所产的粮食,都不够吃的,只有看上边的救济勉强生存。东南一大片沙土地,每到春东季节,大风席卷着沙土,刮得人东倒西歪,天空昏暗。沙土落满了村庄,也是导致庄稼低产的原因。人们头疼不已,却没有办法。
  万成茂和王友训经过多次合计,认为只有多种树,治理那片沙地,既能固沙,又能绿化,还能把荒凉的沙地治理成良田。说干就干,他们号召村民,发扬革命精神,学大寨,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硬是从那几百亩的沙地种上了一排排的白杨。沙地质地松软,透水性强,浇下的水很快渗入地下,不利于杨树的成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挖深坑,埋进麦秸,麦糠,这样就解决了保水的问题。人们挑水抬水,细心呵护,那些小树都已成活,茁壮生长。
  经过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几年后白杨林生长快速,枝繁叶茂,形成一片绿洲,再也没有了风沙满地的情景,沙患得到了彻底改变。周围被风沙侵蚀的土地,逐渐高产,成为良田,人们再也不愁挨饿受冻,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感激村里的好领导。万家坊也由每年靠救济过活的赤贫村,变成每年交公粮的先进村。
  九十年代,短视的人们,只追求眼前利益,盗伐了很多大杨树,那片杨树林稀稀拉拉,场景凄惨。看到这么好的杨树林被毁,很多老人都心痛不已,摇头叹气。早已经退休养老的那届村领导们,实在看不下去,自发组织护林队,昼夜值守,看护着这片残缺的杨树林。白天那些人不敢砍伐,就在夜里偷盗。王友训带领几个人夜里巡逻,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竟然使用了暴力,把已经六十多岁的王友训老人打得骨折,几个巡逻的人员也不同程度地受伤。
  一向高喊发家致富,不管白猫黑猫的公社书记,这次也震惊不已,让派出所严查,必须打击这些无法无天的狂乱分子。经过侦查,抓获了几十名盗伐的人员,几名为首作恶的犯罪分子,被判了刑。一时盗伐严重的白杨林,总算逃过灭顶之灾。但杨树林已经殘败不堪,满目疮痍,稀稀拉拉。绝大多数的粗大的杨树都被盗伐,只剩下一些细小病弱的杨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那届的村委会领导班子受到了公社书记的严厉批评,村支书被免职,换上了复员回村的王恒友。王恒友做事雷厉风行,有勇气有魄力。他认真听取老一代奋斗者们的建议,积极组织村民,发扬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再一次掀起了种树的高潮。村民们也早就看不惯上届领导班子的不作为,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残缺的杨树之间,补种上了小杨树,柳树,槐树和榆树。
  我从小就喜欢去那片树林里,我家养了几只山羊,喂了一头秃尾巴驴。那些羊就由我来放,放羊时还要背着一个草筐,割草回去喂驴。杨树林里的草长不高,都是细细柔软的叶子,山羊非常可口,喜欢。我把羊赶到树林里就去割草,等割满了筐,就看山羊们吃草,或者爬到柳树上打下一些树叶,让羊们改善一下食谱。等到槐树开花的时候,我和羊就有了美食,那些槐花又香又甜,没味儿可口。有时候我还能在树上找到鸟窝,把鸟蛋带回家煮熟吃。遇到出壳的小鸟,我就用手指轻轻触摸,那些小鸟都闭着眼睛,张大嘴巴,发出唧唧的叫声,有时候我也会逮些小蚂蚱喂到它们的嘴里。
  下雨后,杨树林里就会生长出蘑菇。我就顾不得割草,携着草筐到处寻找着。看到一堆儿新土被拱起来,就赶紧去刨开,里面准是一个大蘑菇。圆圆肥肥的鸡腿菇。有的已经钻出地面,那胖胖的小伞,圆润可爱。每次雨后,我都能捡到半筐蘑菇。中午回家,母亲就洗干净掰开,放上粉条葱花一起炖,那种扑鼻的香味儿,劲道的口感,会让我兴奋不已。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这可口的蘑菇,就是我最喜欢的美味佳肴。
  有时候,采不到大蘑菇,就在树林里的茅草里,捡拾毛窝窝。毛窝窝也是一种菌类,只是非常小,大的和指甲盖差不多,美味香甜。虽然毛窝窝很小,但是积少成多,捡到一晚,就够吃了。母亲会参上一些白面,做成一锅粥,盛上一碗,舀一勺放嘴里,顺顺滑滑,香甜可口,那滋味儿,每当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咽口水。
  杨树林面积太大,除了我们放羊的小孩子,很少有人去林子深处。由于林密树高,没有人打扰,那里也成了年轻恋人们幽会的地方。我就看到过几对男女在树林里牵手,有的还跑来跑去,互相追逐。我也曾经看到过不该看的画面,一对男女倒在树丛里,露出白白的屁股。我不敢和别人说,不知道咋回事,这画面保存在我脑海里很多年,直到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是咋回事。
  杨树林里有了几座坟包,这是曾经带头种树的那几个人。杨树林是他们老一代的血汗,更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精神寄托。他们忘不了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林,临终遗言就把他们埋进杨树林里。虽然按照当地的习俗,死了人都要进祖坟地,但老革命们,都把信仰放在第一位。这里,有他们辛苦,有他们的欢乐,有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那片杨树林,记载了几代人的心酸和希望,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久远的故事留下了传说,新的故事继续发生。人总会有老去的那天,但杨树林不会老,依旧散发着生命的力量。头脑灵活的人,在树林里养鸭养鹅养鸡,纯绿色食品,供不应求。也有人在树林里开起农家乐饭店,生意红火。老年人更是在那些高大笔直的杨树林里,跳起广场舞,修身养性,成为现代人们的追求。
  可我也非常担心,这些人为的涉足,会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这些经过看到过衰败与兴盛的大树,经历了成长与磨难,会不会在某一天,再次承受磨难,无奈地死去。每次走过那里,看到已经改变原貌的杨树林,心里就会泛起一股惆怅,心里阵阵作痛。
  还好,习主席号召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树木绿色,就成了人们神圣的职责。杨树林被县里林业局重点保护,那些非法占用树林的人,被清除出去,杨树林又恢复了生机。现在的杨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宛如浩瀚的绿色海洋。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一 秋雨过后,秋风渐起,空气中隐隐传来桂花的第一缕清香。走过鸿渐路,街市两旁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忙着采购各种节庆物资。中秋节的气氛渐渐氤氲开来。随桂花一起飘来的...

大雨一般是在夏天来造访,在北方,如果有大雨,天气预报提前十几小时就播报了。在我家,父亲的老寒腿,便是预知未来两天天气的钟表。大雨没来,父亲的老寒腿,有无数只蚂蚁在爬,弄得父...

有时以为偶遇是需要缘份的。没有既定的目标,没有预设的结果,只是遇见了,而且一旦遇见,也就有了抹不掉的印记。 大好的秋色,大好的周末,呆在家里实在有点浪费光阴,捡拾秋色也许能捡...

第一次知道“左公柳”还是父亲告许的。 父亲生于1910年,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爱看戏,爱听故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文革期间,每次随父亲进泾川城,一过泾河,到甘家沟就上了西兰公...

三秦大地是一块好地方,是秦的发源地,也是汉的发源地。用当地的话说:那真是——聊咋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江南。而这里却是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早晨太阳刚一...

广袤的鲁西北平原,浩浩大运河穿流而过,贝州古城武城就坐落在它的臂弯里。俗话说好水出好酒,获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以盛产古贝春美酒而闻名。“千年大运河,万年古贝春。”作...

文友,顾名思义就是以文会友,以文成友。我在江山文学网站待了十多年,认识很多文友,但交流并不多,聊天涉及文学更是微乎其微。大家都忙,我的文友生活中又比较优秀,平时有时间问声好...

曾记得这里以前全是田,名叫“蔬菜队”。九十年代上高中时,来沿江两岸玩过,只知道一片片的田种上一片片的蔬菜,真是绿的可爱。十几年后的今天,田消失的无影无踪,还在这里建起了一条...

我们山区在收割稻谷时的农具叫拌桶。围在插入拌桶三方的挡遮是由竹篾编制而成,打稻子用的竹齿耙子是由木头和竹片构造而成,被放在拌桶出口内侧。打稻子在通过竹齿耙子时,就可以把稻谷...

一 暮色降临,太阳的光辉照耀下的草原,好似涂了一层金色,灿烂,辉煌。在望天空看去,暮色下的草原上空,多彩而美丽,看呢,草原的上空一片辉煌夺目,真是令人目不暇给。各种色彩好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