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洞有好多个,贵州、四川、恩施鹤峰等地都有这个地名,也都是著名的风景胜地。
而我今天要说的响水洞,是在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境内的响水洞。这个响水洞规模不大,洞口仅能容七八个人进出,但是有一股清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从洞里流出,而且响声很远,因此也就得名叫“响水洞。”
响水洞距离沙溪乡政府19公里,在堰水桥上方二百米处。洞的上边是一条逶迤曲折,幽远清静的青石小道,两边都是大山,巨崖耸立,长着一些高低树木,小道两边,杂草山花掩映。
这里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胜时期,贺龙率领红军先后十次从鹤峰进入恩施、利川、四川,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军故事。2016年8月,我随利川市诗联学会采风红色老区,也就随队到了这个叫响水洞的地方。
在这里,我细心地进行了采访,记录下一个红色经典的传奇故事。
1933年12月上旬,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恩施,在恩施石灰窑和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带领的第七师会合。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会议总结了湘鄂边失败的教训,做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定。根据会议精神,红军加强了对利川境内沙溪等地的中心游击区的建设。在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地率领下,一举拿下四川东部的黔江县城,随即部队返回咸丰,进入利川一带修整,同时进行宣传,组织民众,展开“打土豪”“分田地”“减赋税”的活动。
1934年1月1日,红军从咸丰八家台出发,到达大沙溪宿营,途中经过沙溪香路,宣传队在墙壁上书写出“实行土地革命,焚毁一切旧契债券,取消佃租制度”的大幅标语。(这幅标语后来被《解放军画报》拍照,存放在中央军事博物馆)。次日,红三军从大沙溪到毛坝青岩,途中经过响水洞时,在一座川主庙上,书写了“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保护来往行商”两条大标语,当地群众听了红军的宣传,有了对红军的了解,纷纷支持、迎接、参加红军,这些标语极大地教育激励着当地民众,组织游击队与地主土豪、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两幅标语一直保留到上世纪的1974年,后因庙宇倒塌毁掉。2005年,当地政府在此地修建“红三军英雄纪念碑”,又将这两条标语进行了复制,竖立在大路两边。
贺龙带领红三军,连日活动在响水洞一带。一天,贺龙来到响水洞上面的青石板路上,他眺望这里的山,听着流泉的响声,深深爱上这块土地。于是,贺龙就叫战士在响水洞的路上暂作休息,贺龙一手拎着烟袋,一手叉腰,威武地站立在青石板路上,亲切的与战士们谈话,教育战士们要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工农群众。贺龙说:“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兵,是为工人农民谋解放、打天下的队伍……”
贺龙的激情演讲,不仅激起了红军战士的热血沸腾,还引起了一个农民石匠的注意。这个农民石匠叫杨守勤,杨守勤当时30多岁,石匠手艺好,是当地的石匠头。这天,他正带着七八个人,在响水洞的一边山上做石工。听到贺龙的演讲声,觉得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于是杨守勤就叫伙伴们停下手里活计,都来听贺龙的演讲。贺龙见到有群众来听,也就更加讲得起劲,把打土豪翻天地的政策一一向杨守勤等民工细说……
当杨守勤知道演讲者就是贺龙时,心里非常钦佩,他觉得有了贺龙,有了红三军,人民翻身就有希望。他细细的观看了贺龙讲话的姿态,觉得真是威武无比……
贺龙演讲完毕,告别杨守勤等民众,带着战士走了。杨守勤回到家里,耳边老是回响着贺龙的声音,脑海里全是贺龙的影子。于是他逢人就宣传红军的好,宣传贺龙说的话,要人们都来拥护红军,都去参加“打富济贫”“取消田租制度”都去“平分田地”。一时间沸沸扬扬,群情涌动!
当地的国民党区长黄礼德听到这个消息,认定杨守勤就是“红匪”,立即带人去抓捕杨守勤。杨守勤受到黄礼德的毒打和关押。杨守勤是个硬汉子,黄礼德关了他三天,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放了。杨守勤出来后,更加怀念贺龙,在一个傍晚,他就一个人带上手锤和錾子,来到响水洞的青石板路上,在贺龙演讲站立的青石板上,雕刻下一双深深的贺龙脚印。杨守勤要让子孙后代都要记住:贺龙就是站在这里为穷人说话的,贺龙就是站在这里出发为贫苦农民打天下的!
杨守勤雕刻贺龙脚印的事情,又被黄礼德知道了。黄礼德气得双脚直跳,再次派人将杨守勤抓去毒打拷问,要他悔过,要杨守勤将脚印铲掉!杨守勤宁死不屈,机智地逃出黄礼德的关押,连夜去找寻红三军去了。这样,他刻下的贺龙脚印,至今还清晰地留在那块青石板上。
2000年,贺龙脚印处成为教育后代的红色基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和老师,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在这里举行怀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利川诗人舒久轩先生为响水洞即席题诗写道:
贺龙功绩满青山,思想主张堪作贤。
手写红言川庙上,脚踏青石路沟边。
先师表率光辉志,后辈弘扬毅力坚。
小径春光花烂漫,刻镌脚印在人间。
2023年9月9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而我今天要说的响水洞,是在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境内的响水洞。这个响水洞规模不大,洞口仅能容七八个人进出,但是有一股清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从洞里流出,而且响声很远,因此也就得名叫“响水洞。”
响水洞距离沙溪乡政府19公里,在堰水桥上方二百米处。洞的上边是一条逶迤曲折,幽远清静的青石小道,两边都是大山,巨崖耸立,长着一些高低树木,小道两边,杂草山花掩映。
这里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胜时期,贺龙率领红军先后十次从鹤峰进入恩施、利川、四川,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军故事。2016年8月,我随利川市诗联学会采风红色老区,也就随队到了这个叫响水洞的地方。
在这里,我细心地进行了采访,记录下一个红色经典的传奇故事。
1933年12月上旬,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恩施,在恩施石灰窑和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带领的第七师会合。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会议总结了湘鄂边失败的教训,做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定。根据会议精神,红军加强了对利川境内沙溪等地的中心游击区的建设。在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地率领下,一举拿下四川东部的黔江县城,随即部队返回咸丰,进入利川一带修整,同时进行宣传,组织民众,展开“打土豪”“分田地”“减赋税”的活动。
1934年1月1日,红军从咸丰八家台出发,到达大沙溪宿营,途中经过沙溪香路,宣传队在墙壁上书写出“实行土地革命,焚毁一切旧契债券,取消佃租制度”的大幅标语。(这幅标语后来被《解放军画报》拍照,存放在中央军事博物馆)。次日,红三军从大沙溪到毛坝青岩,途中经过响水洞时,在一座川主庙上,书写了“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保护来往行商”两条大标语,当地群众听了红军的宣传,有了对红军的了解,纷纷支持、迎接、参加红军,这些标语极大地教育激励着当地民众,组织游击队与地主土豪、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两幅标语一直保留到上世纪的1974年,后因庙宇倒塌毁掉。2005年,当地政府在此地修建“红三军英雄纪念碑”,又将这两条标语进行了复制,竖立在大路两边。
贺龙带领红三军,连日活动在响水洞一带。一天,贺龙来到响水洞上面的青石板路上,他眺望这里的山,听着流泉的响声,深深爱上这块土地。于是,贺龙就叫战士在响水洞的路上暂作休息,贺龙一手拎着烟袋,一手叉腰,威武地站立在青石板路上,亲切的与战士们谈话,教育战士们要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工农群众。贺龙说:“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兵,是为工人农民谋解放、打天下的队伍……”
贺龙的激情演讲,不仅激起了红军战士的热血沸腾,还引起了一个农民石匠的注意。这个农民石匠叫杨守勤,杨守勤当时30多岁,石匠手艺好,是当地的石匠头。这天,他正带着七八个人,在响水洞的一边山上做石工。听到贺龙的演讲声,觉得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于是杨守勤就叫伙伴们停下手里活计,都来听贺龙的演讲。贺龙见到有群众来听,也就更加讲得起劲,把打土豪翻天地的政策一一向杨守勤等民工细说……
当杨守勤知道演讲者就是贺龙时,心里非常钦佩,他觉得有了贺龙,有了红三军,人民翻身就有希望。他细细的观看了贺龙讲话的姿态,觉得真是威武无比……
贺龙演讲完毕,告别杨守勤等民众,带着战士走了。杨守勤回到家里,耳边老是回响着贺龙的声音,脑海里全是贺龙的影子。于是他逢人就宣传红军的好,宣传贺龙说的话,要人们都来拥护红军,都去参加“打富济贫”“取消田租制度”都去“平分田地”。一时间沸沸扬扬,群情涌动!
当地的国民党区长黄礼德听到这个消息,认定杨守勤就是“红匪”,立即带人去抓捕杨守勤。杨守勤受到黄礼德的毒打和关押。杨守勤是个硬汉子,黄礼德关了他三天,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放了。杨守勤出来后,更加怀念贺龙,在一个傍晚,他就一个人带上手锤和錾子,来到响水洞的青石板路上,在贺龙演讲站立的青石板上,雕刻下一双深深的贺龙脚印。杨守勤要让子孙后代都要记住:贺龙就是站在这里为穷人说话的,贺龙就是站在这里出发为贫苦农民打天下的!
杨守勤雕刻贺龙脚印的事情,又被黄礼德知道了。黄礼德气得双脚直跳,再次派人将杨守勤抓去毒打拷问,要他悔过,要杨守勤将脚印铲掉!杨守勤宁死不屈,机智地逃出黄礼德的关押,连夜去找寻红三军去了。这样,他刻下的贺龙脚印,至今还清晰地留在那块青石板上。
2000年,贺龙脚印处成为教育后代的红色基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和老师,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在这里举行怀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利川诗人舒久轩先生为响水洞即席题诗写道:
贺龙功绩满青山,思想主张堪作贤。
手写红言川庙上,脚踏青石路沟边。
先师表率光辉志,后辈弘扬毅力坚。
小径春光花烂漫,刻镌脚印在人间。
2023年9月9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一碗占了名气的猪脚面(散文)
- 下一篇:星河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