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寓城市之间,虽喜欢这里的繁华洁净,却似乎总缺少一丝熟稔的感觉。那种感觉应该是来自对农村的眷恋,是一种从城市里嗅不出的味道,也许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也许就是一缕艾蒿的余香,也许就是一声蟋蟀的夜鸣。
  多年以前,我的印象是这样的。炎炎夏日渐行渐远,农村开始泛起秋意,刚刚经历过酷暑的折磨,如今遇到期望里的微凉,一些生命都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那些秋虫,经过了几个月的蛰伏,终于迎来光辉的时刻。
  傍晚时分,月亮已等不及姗姗沉落的夕阳,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从微昏的天际倏然跳出,于是天空便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色,西边一片红霞蔚姿成绮,东边一轮清月若隐若现。这个时候,农民收起了劳作的喧嚣,雄鸡开始归巢假寐,黄狗也在养精蓄锐,连墙角的喇叭花都合上了眼睛。就在此时,屋后草丛里和小院的墙角处却开始长出一声声蟋蟀的鸣叫。清脆的蟋鸣此起彼伏,声声绵延,在宁静的氛围里清晰入耳,动听而又空灵,听起来仿佛就是一支乡村小夜曲,而且这声音可以持续一整夜。这,就是停留在我记忆里的农村,萦绕在我心头的蟋鸣。
  蟋蟀,亦称促织,俗称蛐蛐、秋虫、夜鸣虫等,雄虫多喜鸣好斗,前翅上长有发音器。当其前翅举起,左右摩擦时,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这个小精灵从我记事起就与它相识,在每一个秋夜里,我都喜欢坐在院子里听它的鸣叫,如同听一个银河里流淌的故事那样认真。而这个小虫还会偶尔爬上灶房的锅台,躲进里屋的墙角,用一声声清脆的鸣叫声伴我入梦。
  入城多年,虽然每逢八月来临之际,小区的绿化带里也会传出寥寥的蟋鸣,但毕竟城市的夜晚繁华而嘈杂,不仔细听根本听不清蟋鸣的出处。况且走在小区里,满眼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与明亮灿烂的灯光,在这种氛围里,也根本听不出固有印象里蟋鸣的韵味。这令我很是遗憾。
  掐指一算,虽然我在城市里生活也有二十多年了,但却一直以为自己就是客居这里,因为小时候生活成长在农村的记忆,那里的恬淡、静谧、清新、闲适,早已深深融入我的情感里,任时光荏苒长流它亦不泯——我的根,本就深深扎在农村的那片黄土地里。城里的我就像城里的蟋蟀一样,显得那么平凡而渺小,似乎要被这无尽的繁华淹没得无影无踪。
  也许近些年是人到中年渐思乡的缘故,每当我在路边看到一棵蒺藜,或邂逅一株车前,甚至偶遇一丛狗尾草、小天蓬都会让我觉到无比亲切。即使仲夏夜雨后的几声蛙鸣,也可让我聆听到子夜,然后就会做一个甜蜜的梦。而自立秋之后,当听到角落里传来草虫们的寒啾声,我便开始怀念起故乡的蟋鸣悠悠
  
  二
  前些天晚饭后出门散步,见天色尚早,便信步走的远了一些。当然,我的兴致也是被初秋的夜景俘虏了。
  我家北面两公里处是一个刚刚交房的小区,入住的人还不是很多,这个小区坐落的原址是一个村子,前两年刚刚完成拆迁。由于是新小区,配套设施还在一步步完善,周边只是铺了沥青路,安装了路灯,而绿化还没来的及做。今年夏天降雨很是充沛,所以在预留绿化池的泥土里,杂草野菜长得格外好,足足可以遮住四五岁孩子的身高。风徐徐,夜微凉,一股野草独有的自然气息沁入鼻孔,让我很是熟悉,也很是享受。忽然,从草丛深处传出几声断断续续的蟋鸣声,在宁静的夜晚显得很是清脆。周边都是高楼大厦、柏油路,我好奇这些小虫子是怎么来到这孤立的绿化带中的,于是驻足觅源,欲探一番究竟。
  由于这条路是新开通的,来往车辆并不多,这就更凸显出草丛里的蟋鸣声。我循着声音蹑足潜踪在杂草间仔细寻找着,但即使这样也毫无所获,依然没能见到那个我所熟悉的小精灵。也许是它发觉了我的动静,鸣叫声戛然而止,这让我有些责备自己的唐突。可当我刚离开还没走几步远时,那个熟悉的声音又在身后响起,“唧唧吱,唧唧吱”,依然那么清脆,依然那么悦耳。我知道,它们此刻正躲在某一棵草下得意地欢叫,它必以为我已走远。
  这次我不敢再造次,因为我不想打断这支美妙的曲子。我就远远地站着,聆听着草棵里的虫鸣,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儿时的农村,正趴在院子的墙角处,一边搜寻着啼啾的源头,一边屏气凝神准备逮蛐蛐。
  提到逮蛐蛐、抓蟋蟀,我小时候可没少干。调皮是农村男孩子的天性,尤其我还看过一个与蟋蟀有关的动画片。故事里讲的是明朝的事,那时达官贵人盛行斗蟋蟀,为此当官的给乡人摊派了捉蟋蟀的任务。而一个孩子将父亲千辛万苦抓来准备上供的蟋蟀不小心弄死了,为此全家人将会受到牵连,孩子因害怕而投井觅死,最后昏昏沉沉变成了一只战斗力超强的蛐蛐……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改编自蒲松龄的《促织》。那时候年少天真,也曾幻想哪天我也能逮到一只类似的小虫,也能拥有向小伙伴们夸耀的资本。于是每当秋夜初临,便时常蹲伏在草棵、墙角里寻找蛐蛐。那一段时间,我家院子里的蟋蟀可遭殃了,被我逮了无数,装在玻璃瓶里,再放进几片树叶进行豢养。可是这些小虫自从进入瓶子里,它们便再也不鸣叫,也不吃不喝,结果多是没两天就死掉了。即便是这样,我也终没寻到那只想象里的蟋蟀,因此悻悻不已。
  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不再逮蛐捉蟋,但却更喜欢在入夜时分听它们唱出的歌声。这次城间散步邂逅的蟋鸣,让我多少得到一些欣慰,虽然比起故乡的鸣声还是稍逊,但毕竟比小区角落里的又多出几分味道。
  
  三
  上周末,我回老家探望生活在乡下的母亲。晚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闲谈了一会儿,母亲年迈就先去休息了。我觉得屋里发闷,时间也尚早,便在院子里拿着手机看新闻。
  此时满天星斗闪烁,月亮高挂天空已接近满圆,院子里虽然凉爽但却没有一丝风,除了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乡村的夜晚显得是那么静谧而恬美。然而,墙角里发出的阵阵蟋鸣打破了原本该有的寂静,也让我一下子找回了儿时的感觉。
  这声音清脆而又略带空灵,虽然算不上天籁之音,但给枯燥的夜晚也增色不少。也许是小院拢音的缘故,这声音仿佛来自四面八方,让你听不出它到底发自哪里,当听到东边声音大些时,细听却又觉得西边似乎更清晰,而竖耳凝神时却又似乎若有若无,回神间四周又是蟋鸣洪亮。我突然想起儿时那只小猫,平时灵巧得都能抓住低飞的蜻蜓,但多次见它循着蟋鸣伏身摇尾紧盯着墙角,却一次没见它衔出来过一只。此时此刻,我就像那只小猫一样,兴奋、好奇、茫然。
  即使只闻蟋鸣难觅其踪,我也满足于眼前的风景。夜空笼罩,繁星点点,树影婆娑,蟋鸣悠悠。这正是我离开乡村多年,却一直怀念的熟稔氛围,这是在城里无法找到的环境,即便是公园里也还是缺少一些原生的味道。
  宋代诗僧有一首题为《蟋蟀》的古诗中写到:“少年不解客中愁,砌下寻来斗过秋。今夜雨窗听不得,声声浑欲白人头。”我读之以为然,深有同感。
  故乡的蟋鸣声,于久居城里的我来说,虽已渐行将远,但那种原生态的声音落在我的记忆里,却仍是那么美丽,那么悠长。人这种生物有时就是这样,在丰茂中追求,在繁华中疲惫,在质朴中沉淀,最后落进起始的冥想。一些已经失去的或再难得到的事与物,偏偏会成为我们心中的期待与渴望,用道家禅机来解释,这也许就叫返璞归真,抱朴守拙。
  聆听蟋鸣,脑洞大开,又莫名联想起当今社会,既呈现欣欣向荣又充满了竞争,人们的日常压力都很大,普通老百姓为了日子而奔波操劳,难得有闲情雅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更遑论一些高端的放松方式。如此日复一日,导致心灵上越来越疲惫,于是便会时常怀念起过往那些轻松的零碎片段,开始向往残存在记忆里的夸姣时光。比如我,听几声蟋鸣就已很满足,比在剧院里听高雅的交响乐更加受用。那些当时并不觉的美好的过往时光,现在回想起却是那么的绚丽多彩,只可惜物是人非。细想一下,我们也要珍惜并享受眼下的日子,因为这些也即将成为过去。如今,我只能在阵阵蟋鸣里翻开回忆,然后淡然一笑,这就是对人生的感悟。
  秋夜渐凉,蟋鸣依旧。不知不觉中,我早已停下划动屏幕的手指,托着腮就这么细细听着蟋鸣悠悠。时光仿佛在我身旁快速地穿梭,而蟋鸣渐渐融入其中……
  
  2023.9.1廊坊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