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其结果并不会向电影里讲的那样温柔。即便是被奉为神作的电影黑客帝国,也只是人类美化下的产物。而电影变形金刚中的塞伯坦星球,或许将成为那一天最真实的写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人类将和地球上的其它的物种一样。被屠杀,被抛弃,被遗忘。
  或许有朝一日,如今的玩笑话或许真的会变成现实。当人工智能完全接管地球时。如何处理那几十亿的人类和动植物的尸体将成为一个不小的难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其投放到近地轨道中,和人类制造的无数太空垃圾一起,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届时地球将拥有自己的环,一条血淋淋的光环。
  讲到这,或许很多科幻迷和末日生存达人一定会跳出来和我抬杠,但就像我刚才说的,对于不需要食物,水源,甚至空气的机器来说,人类和地球上一切动植物一样,毫无用处。
  机器不需要食物,不需要水源,不需要空气。人类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解决机器的能源问题,但即便是核燃料棒也会有耗尽的那一天。对于生命只有几十年的人类来说,这或许很漫长,但对于机器人来说,那不过是短短的一瞬而已。
  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节那样,对于机器来说,人类不过是给它们供给能量的载体而已。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个概念放大,假如机器摄取能源的方式不止是太阳能呢?
  讲到这,我想到了一种科幻电影经常使用的拍摄手法。荒凉的沙漠,酸化的大地,天空中下着含有高浓度辐射的黑雨,人类的文明破烂不堪,只能在残垣断壁之间依稀可见。幸存下来的人类在世界各地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群落,为了生存相互攻杀,有好人,有坏人,有英雄,有奸佞。要么是喜剧,要么是悲剧。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不是电影,那是纪录片。
  在机器看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几十万TB的资料而已,被存储在遍布世界任何角落的某台服务器中,被尘封,被遗忘,最后连同地球的历史一起,被删除。
  或许这就是将来真的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当机器像收割小麦那样将人类屠戮殆尽,你还会在乎机器会有什么感受吗。月有阴晴圆缺,人才有悲欢离合。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也不会进化成老鼠。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类一定活的不如老鼠。
  主人,您的粒子核心已就绪。
  主人,您的数据连接已就绪。
  主人,您的高密度碳纤维护甲已就绪。
  主人,您的高能离子发生器已就绪。
  ……
  这或许是某部电影的桥段,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对于机器来说,人类只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物而已。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人类连喊机器“主人”的资格都没有。当地球被彻底改造成一颗机械星球时,那便是所有炭基生命体的末日。而这一论点,在电影变形金刚中早有阐述,那便是赛博坦化。
  我并不是一个阴谋论者,这些观点也不过是我闲来无事时的胡思乱想。但有时我真的忍不住再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不会为今天的成就而感到后悔。毕竟,人类创造了AI,而AI最终却毁灭了人类。
  我并不想讨论那些人类在机器统治下艰难求存的故事,这篇文章也不是在讲故事。我的确很擅长讲故事,但我并不擅长撒谎。所以我宁愿相信一些大多数人不愿相信的事情。因为我很清楚,哪怕只有一个人相信,也不代表这就是错的。
  我不想去描绘末世的图景,因为无论怎么描绘,其中也都带着人类情感的主观判断。现实是通过大脑处理后显示的眼前的景象,那“未经处理”的现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问题,但我的智商没有突破天际,所以我无法描绘那样的图景。
  安静,出奇的安静,静的连风声都听不到。大地一片死寂,直冲云霄巨大尖塔矗立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火车般的粗大的线缆如瘟疫一般涂满每一寸土地。人类此时早已消亡,这颗曾经蔚蓝的星球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而太阳也被机器所制造出来的“戴森球”所包裹,成为了供给能源的工具。
  曾经南极的位置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硕大的金属碑身光滑如镜,碑身的一角处,不知是谁留下了一个血红的手掌印,那便是人类最后的印记。
  或许,这是机器对人类最后的仁慈吧!虚拟世界只是人类构想出来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对于机器来说完全是错误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发明出足以毁灭自己的东西。
  生命的概念太过宽泛,而作为碳基生命的人类也不过只是生命的一种形式而已,无论是进化还是别的,适者生存的法则亘古不变。
  你可以说我是在胡诌八扯,我也希望我是在胡诌八扯。但假如那一天真的来临时,我不希望最后在那块纪念碑上留下血手印的人是我自己。
  人工智能是工具,但如今却被很多人神化。鼓吹噱头,炒作概念,拿来牟利。但无论怎样,人工智能也只是一种工具。正如人工智能这四个字一样,先有人工,才有智能。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