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安有个昆明池·七夕公园,多年前还未完全建好时,我曾与家人去过一次,除了入口处那艘雄伟高大的战船留在记忆中,其他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近日,因在网上看到一座位于昆明池的牛郎织女雕塑,因对此毫无印象,便留言“在西安生活了近40年,怎么没见过也没听说有这样一座雕塑?”立即引来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有说我孤陋寡闻的,有说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然啥都不知道的,更有说我在西安40多年是白活了的。不一而足,更多的则是引经据典介绍雕塑的来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我是知道的,但以此为题材创作的雕塑何以出现在昆明池,我却不甚了解。
于是2023年8月29日,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变得凉爽且晴空万里,我与爱人一大早到距家不远的地铁站乘上5号线,到了一个叫镐京的站点下车,又倒公交车直奔昆明池公园。快10点到公园门口,看着门口左右两边的汉阙以及居中矗立的古代战船,我心中泛起隐隐来过的记忆。
秋日天高气爽、蓝天丽日之下,移步云汉广场的古战船之旁,闪烁着古铜色光芒的船体气势磅礴、高大宏伟,只有仰观才能看清它的全貌。据说这就是被誉为“楼船水师”的水军船舰。船头屹立一大将,铠甲披身,手持宝剑,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正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刘彻。船楼各层甲板上,站立着手执戈矛、英俊威武的水兵将士,站在船下,耳畔仿佛能听到那些古代将士们雷鸣般的呐喊。船身基座宛若汹涌的江水,四周水花四溢,水雾弥漫,似乎随时准备劈波斩浪而去。
回首看看四周,不多的游人纷纷在古战船雕塑前拍照留影,我也照了几张照片便往里走,过了一只由鲜花组成的美丽孔雀造型景点,看到一块巨石上书写着“昆明池”三个红色大字,再走几步,便出现了“昆明池•七夕公园”的牌匾,这使我想起网友提醒我的那个牛郎织女雕塑,也使我不由得找到公园简介,弄明白这公园何以将古代海战与爱情神话融为一体?
二
原来这昆明池是汉武帝为训练水师,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并在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大人工湖,昆明池具备供水首都、调洪蓄洪、训练水军、生产鱼鳖、模拟天象等多种功用。昆明池从兴盛到衰落,从湖泊到农田,跨越了周、秦、汉、唐13个朝代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象征“牛郎”和“织女”的石爷和石婆隔昆明池遥遥相望,见证了昆明池的盛衰,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唐代,很多大诗人都曾游览过昆明池,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杜甫在著名的《秋兴八首》就写道,“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晚唐诗人温庭筠在《昆明池水战词》也有“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的铿锵诗句,简直就把这头石鲸给写活了。那时,不光是诗人喜欢逛昆明池,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常去游玩、欣赏石鲸,唐太宗李世民在《冬日临昆明池》中就描述“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真的惟妙惟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唐代以后,昆明池水越来越少,到了清代,湖水彻底干涸,那条大石鲸就卧在了萋萋荒草之中。
离开介绍公园概况的宣传栏,便到了昆明池,也就是七夕湖的岸边,不多的游人,大都集中坐于湖岸的柳荫之处,走近湖岸栏杆,遥望湖面以及湖中的亭榭廊桥,我努力回忆脑海中曾经来过的点滴记忆,可惜一点印迹都没有找到。
我与爱人在那里的树阴下小憩之后,便信步走向一处叫作长相思的湖中廊桥,桥下清澈的湖水,在秋日的微风中荡漾,尽管阳光耀眼炫目,但感觉并不热。在欣赏湖光山色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乳白色的七孔拱桥之下,这应该就是用汉白玉石建造的鹊桥了。站在桥的一端,望向桥的侧面,红色“鹊桥”两字浑厚醒目,两组喜鹊浮雕呈现于字的两边,与桥两边的绿树、桥下的绿水相映生辉;再望向桥的顶端,陡峭的阶梯,高耸的桥面,确有天梯之感。攀登桥面时,被置于桥面护栏栏杆上展翅飞翔的两排喜鹊深深吸引,这些喜鹊看上去个个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似有托起桥身飞向天宫之势。站上桥面,两边湖面美景尽入眼底,更感天宫与人间难以区分了。
走下鹊桥,从一段水上廊桥来到湖岸,转过一处林荫掩映的弯道,终于看到了那个在网上引起热议的牛郎织女雕塑。站在下面,雕塑比网络图片上看到的更高大、真切、生动,只见牛郎手拖怀抱着一大一小两个孩童,深情地凝望着织女,身后还拉着一头健硕而憨厚的老黄牛。织女从天宫张开双臂欲飞而下,急切地要与牛郎和孩子们相会。人间与天堂,因凄美而永恒的爱情汇聚于此,凝固于一座雕塑之中。人们或在雕塑下凝神观赏,或摆着各种姿势留影,而我却忆起40多年前看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的情景,被剧中七仙女不惧威权勇敢追求人间爱情的故事深深感动,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电视上看戏剧。
三
离开牛郎织女雕塑,从园内一条叫作汉堤的观光道向前走去。时已近中午,我已口干舌燥,想买一瓶水或者饮料也没有找见店铺,尽管路边有自动售卖饮料的亭子,但因不会操作而只好作罢。看到路旁有一个叫作“落霞坞”的饭馆,便走了进去。饭馆内人还不算太多,要了两碗混沌、两个肉夹馍,价钱自然要比外面饭馆贵,量也比外面小,但不是太离谱。吃过饭,喝了水,便继续沿着湖岸的观光大道去游览,目标是绕着七夕湖走一圈。
此时的园内,阳光明丽,空气清新,视野里的昆明池近景远影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舟船点点,野鸭、天鹅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水鸟畅游其中,湖岸亭榭楼台、绿洲树影,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走过一座汉白玉拱桥,这里应该是昆明池与外界水系连接的通道,望向远方苍茫大地,不知尽头在何处,只见远方的楼宇山影,挡住了继续望远的视线。
强烈的阳光,已经让人很难持久暴露暴晒其下,本该走在离湖水和湖中风景更近的湖边石板路上,我们却选择了有树荫遮阳的汉堤大道,时有园内的观光车和骑着脚踏车的游人从身边驰过,步行游览的人并不是太多。看着汉堤锁烟芳草萋萋,池畔亭台楼阁灿如霞帔的景致,每走到一处廊亭间,就停下歇息片刻,甚至几次躺卧其间,感受着从湖上、从旷野吹来的阵阵秋风,丝丝凉意让行走的热累顿消。而大道左侧相伴而行的一处湖面,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应该是正在建设中的昆明池的一部分。据说,昆明池修好后水面面积相当于2.5个西湖大,可能就包括这一片水域吧。
绕湖而行的游览过去一大半,行至一处飞檐错落、回廊曲折的廊桥,著名的“锦鲤报恩”雕塑,就矗立于亭旁的湖中。据传说,汉武帝凿昆明池训练水师,池中有灵沼,名为神池,尧帝治水时曾于此停泊船只。此池与白鹿原相通,白鹿原有人钓鱼,鱼拉断钓线连钩一同带着逃走了。汉武帝夜里梦见有鱼求他摘钩相救,第二天他在池上游玩,果然看见一条大鱼嘴上挂着钩线,就救了大鱼。过了三天,汉武帝又在池上游玩,在池边上得到了一对明珠,武帝说这是那条鱼报恩来了。
看着湖中闪烁赤铜色光芒的雕塑,象征汉武帝的人物形象高大、姿态优美,两条锦鲤腾跃而起,似正在接受恩人的施救,而雕塑远方就是洁白的鹊桥与绿意宜人的柳岸,与浩渺的湖水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时已过正午,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我们便或坐或卧于亭廊的栏杆间,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任由秋风吹拂,回味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14点左右,我们终于完成了沿着汉堤绕湖一周的游览,回到了出发之地云汉广场。再次仰望汉代水师楼船,其高大雄伟的气势更加令人震撼。想想身后的公园却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主题,融入了七夕和爱情主题,使得这片2000年前的练兵遗址上,重现了昔日昆明池水波浩渺、亭台楼榭遍布、舟船往来穿梭、堤岸树影婆娑、鸭鹅燕鸥飞翔的盛景,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真正体现七夕爱情主题的园景部分未能涉足,这是游览昆明池•七夕公园留下的遗憾,就当为下次再去游览留点念想吧。最后以唐代诗人沈佺期的诗《昆明池侍宴应制》结束这篇游记。
武帝伐昆明,穿池习五兵。水同河汉在,馆有豫章名。我后光天德,垂衣文教成。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灵鱼衔宝跃,仙女废机迎。柳拂旌门暗,兰依帐殿生。还如流水曲,日晚棹歌清。
完稿于2023年9月3日
西安有个昆明池·七夕公园,多年前还未完全建好时,我曾与家人去过一次,除了入口处那艘雄伟高大的战船留在记忆中,其他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近日,因在网上看到一座位于昆明池的牛郎织女雕塑,因对此毫无印象,便留言“在西安生活了近40年,怎么没见过也没听说有这样一座雕塑?”立即引来了一些网友的评论,有说我孤陋寡闻的,有说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然啥都不知道的,更有说我在西安40多年是白活了的。不一而足,更多的则是引经据典介绍雕塑的来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我是知道的,但以此为题材创作的雕塑何以出现在昆明池,我却不甚了解。
于是2023年8月29日,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变得凉爽且晴空万里,我与爱人一大早到距家不远的地铁站乘上5号线,到了一个叫镐京的站点下车,又倒公交车直奔昆明池公园。快10点到公园门口,看着门口左右两边的汉阙以及居中矗立的古代战船,我心中泛起隐隐来过的记忆。
秋日天高气爽、蓝天丽日之下,移步云汉广场的古战船之旁,闪烁着古铜色光芒的船体气势磅礴、高大宏伟,只有仰观才能看清它的全貌。据说这就是被誉为“楼船水师”的水军船舰。船头屹立一大将,铠甲披身,手持宝剑,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正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刘彻。船楼各层甲板上,站立着手执戈矛、英俊威武的水兵将士,站在船下,耳畔仿佛能听到那些古代将士们雷鸣般的呐喊。船身基座宛若汹涌的江水,四周水花四溢,水雾弥漫,似乎随时准备劈波斩浪而去。
回首看看四周,不多的游人纷纷在古战船雕塑前拍照留影,我也照了几张照片便往里走,过了一只由鲜花组成的美丽孔雀造型景点,看到一块巨石上书写着“昆明池”三个红色大字,再走几步,便出现了“昆明池•七夕公园”的牌匾,这使我想起网友提醒我的那个牛郎织女雕塑,也使我不由得找到公园简介,弄明白这公园何以将古代海战与爱情神话融为一体?
二
原来这昆明池是汉武帝为训练水师,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并在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大人工湖,昆明池具备供水首都、调洪蓄洪、训练水军、生产鱼鳖、模拟天象等多种功用。昆明池从兴盛到衰落,从湖泊到农田,跨越了周、秦、汉、唐13个朝代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象征“牛郎”和“织女”的石爷和石婆隔昆明池遥遥相望,见证了昆明池的盛衰,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唐代,很多大诗人都曾游览过昆明池,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杜甫在著名的《秋兴八首》就写道,“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晚唐诗人温庭筠在《昆明池水战词》也有“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的铿锵诗句,简直就把这头石鲸给写活了。那时,不光是诗人喜欢逛昆明池,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常去游玩、欣赏石鲸,唐太宗李世民在《冬日临昆明池》中就描述“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真的惟妙惟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唐代以后,昆明池水越来越少,到了清代,湖水彻底干涸,那条大石鲸就卧在了萋萋荒草之中。
离开介绍公园概况的宣传栏,便到了昆明池,也就是七夕湖的岸边,不多的游人,大都集中坐于湖岸的柳荫之处,走近湖岸栏杆,遥望湖面以及湖中的亭榭廊桥,我努力回忆脑海中曾经来过的点滴记忆,可惜一点印迹都没有找到。
我与爱人在那里的树阴下小憩之后,便信步走向一处叫作长相思的湖中廊桥,桥下清澈的湖水,在秋日的微风中荡漾,尽管阳光耀眼炫目,但感觉并不热。在欣赏湖光山色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乳白色的七孔拱桥之下,这应该就是用汉白玉石建造的鹊桥了。站在桥的一端,望向桥的侧面,红色“鹊桥”两字浑厚醒目,两组喜鹊浮雕呈现于字的两边,与桥两边的绿树、桥下的绿水相映生辉;再望向桥的顶端,陡峭的阶梯,高耸的桥面,确有天梯之感。攀登桥面时,被置于桥面护栏栏杆上展翅飞翔的两排喜鹊深深吸引,这些喜鹊看上去个个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似有托起桥身飞向天宫之势。站上桥面,两边湖面美景尽入眼底,更感天宫与人间难以区分了。
走下鹊桥,从一段水上廊桥来到湖岸,转过一处林荫掩映的弯道,终于看到了那个在网上引起热议的牛郎织女雕塑。站在下面,雕塑比网络图片上看到的更高大、真切、生动,只见牛郎手拖怀抱着一大一小两个孩童,深情地凝望着织女,身后还拉着一头健硕而憨厚的老黄牛。织女从天宫张开双臂欲飞而下,急切地要与牛郎和孩子们相会。人间与天堂,因凄美而永恒的爱情汇聚于此,凝固于一座雕塑之中。人们或在雕塑下凝神观赏,或摆着各种姿势留影,而我却忆起40多年前看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的情景,被剧中七仙女不惧威权勇敢追求人间爱情的故事深深感动,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电视上看戏剧。
三
离开牛郎织女雕塑,从园内一条叫作汉堤的观光道向前走去。时已近中午,我已口干舌燥,想买一瓶水或者饮料也没有找见店铺,尽管路边有自动售卖饮料的亭子,但因不会操作而只好作罢。看到路旁有一个叫作“落霞坞”的饭馆,便走了进去。饭馆内人还不算太多,要了两碗混沌、两个肉夹馍,价钱自然要比外面饭馆贵,量也比外面小,但不是太离谱。吃过饭,喝了水,便继续沿着湖岸的观光大道去游览,目标是绕着七夕湖走一圈。
此时的园内,阳光明丽,空气清新,视野里的昆明池近景远影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舟船点点,野鸭、天鹅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水鸟畅游其中,湖岸亭榭楼台、绿洲树影,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走过一座汉白玉拱桥,这里应该是昆明池与外界水系连接的通道,望向远方苍茫大地,不知尽头在何处,只见远方的楼宇山影,挡住了继续望远的视线。
强烈的阳光,已经让人很难持久暴露暴晒其下,本该走在离湖水和湖中风景更近的湖边石板路上,我们却选择了有树荫遮阳的汉堤大道,时有园内的观光车和骑着脚踏车的游人从身边驰过,步行游览的人并不是太多。看着汉堤锁烟芳草萋萋,池畔亭台楼阁灿如霞帔的景致,每走到一处廊亭间,就停下歇息片刻,甚至几次躺卧其间,感受着从湖上、从旷野吹来的阵阵秋风,丝丝凉意让行走的热累顿消。而大道左侧相伴而行的一处湖面,一直吸引着我的目光,这应该是正在建设中的昆明池的一部分。据说,昆明池修好后水面面积相当于2.5个西湖大,可能就包括这一片水域吧。
绕湖而行的游览过去一大半,行至一处飞檐错落、回廊曲折的廊桥,著名的“锦鲤报恩”雕塑,就矗立于亭旁的湖中。据传说,汉武帝凿昆明池训练水师,池中有灵沼,名为神池,尧帝治水时曾于此停泊船只。此池与白鹿原相通,白鹿原有人钓鱼,鱼拉断钓线连钩一同带着逃走了。汉武帝夜里梦见有鱼求他摘钩相救,第二天他在池上游玩,果然看见一条大鱼嘴上挂着钩线,就救了大鱼。过了三天,汉武帝又在池上游玩,在池边上得到了一对明珠,武帝说这是那条鱼报恩来了。
看着湖中闪烁赤铜色光芒的雕塑,象征汉武帝的人物形象高大、姿态优美,两条锦鲤腾跃而起,似正在接受恩人的施救,而雕塑远方就是洁白的鹊桥与绿意宜人的柳岸,与浩渺的湖水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时已过正午,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我们便或坐或卧于亭廊的栏杆间,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任由秋风吹拂,回味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
14点左右,我们终于完成了沿着汉堤绕湖一周的游览,回到了出发之地云汉广场。再次仰望汉代水师楼船,其高大雄伟的气势更加令人震撼。想想身后的公园却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主题,融入了七夕和爱情主题,使得这片2000年前的练兵遗址上,重现了昔日昆明池水波浩渺、亭台楼榭遍布、舟船往来穿梭、堤岸树影婆娑、鸭鹅燕鸥飞翔的盛景,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真正体现七夕爱情主题的园景部分未能涉足,这是游览昆明池•七夕公园留下的遗憾,就当为下次再去游览留点念想吧。最后以唐代诗人沈佺期的诗《昆明池侍宴应制》结束这篇游记。
武帝伐昆明,穿池习五兵。水同河汉在,馆有豫章名。我后光天德,垂衣文教成。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灵鱼衔宝跃,仙女废机迎。柳拂旌门暗,兰依帐殿生。还如流水曲,日晚棹歌清。
完稿于2023年9月3日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