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我准时抵达南昌市美术馆。“南昌市老年书画十人展”的标牌前早已人头攒动,那些鹤发童颜的老哥老姐们喜形于色,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田大姐一进大门,就对着楼内大喊:“天怡,我来了,你在哪?”我赶忙从展厅跑至展厅前的连廊,伸出头正好看到在院子里四处寻望的田大姐。挥着手大声回应:“田大姐,我在三楼,正欣赏您的大作呢!”田大姐一时找不准方向,转过背对着我的身子,朝上看。还没等我们对上眼,她就被一众人拉住了。我赶忙说:“田大姐,您不用管我,我自己看看。”
  为了避开人流,“南研八友”约好下午3点集中,一同观展。我临时接到通知,单位上午9点的会议改在下午2点半举行。我赶忙把调整后的安排告诉大姐,决定去参加开幕式。下午三点,上班的请了假,“八友”们浩浩荡荡地涌进展厅,朱艳送了花,水根熊抱田大姐,我看着发在群里的照片,心里痒痒的。4点钟会议一结束,我又赶去美术馆,终于和大家一起品评了田大姐那群可爱的“孩子”。
  田瑞香,一位76岁的老太太,在江西书法圈,上至七旬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亲切地称她为“田大姐”。省书协主席、副主席,培训中心主任、老师,无一例外。大家评价说,田大姐,是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旗帜,是江西书法界的名人。前不久,因为参加第三届全国老年书法展,她差一点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贺炜炜老师是第三届全国老年书法展的评委。这次担任评委,他最大的憾事是田大姐的作品进入终评,而未能入展获奖。回到南昌,贺老师第一时间给田大姐打电话,告诉她:全篇一千多个字,在文字审读环节被发现漏了4个字,错了2个字。此为硬伤,无法争取。并一再表示:田大姐因此与国展失之交臂,非常可惜。言语间全是惋叹,仿佛此次落选,错在他一一贺老师,而与田大姐无关。田大姐接到贺老师的电话,内心无比激动。先是感谢贺老师关注,然后说:原本以为得到大家好评,是因为享受了老年红利。此次参赛,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可以更客观地打量自己,有了自信,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不遗憾。
  因为全国老年书法展,田大姐作品进入终评,在许多场合传为美谈。在被人夸赞的时候,田大姐满脸喜色,但又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羞涩,显得特别可爱。5月20日是南昌篆隶班上课的日子,先是李金阳老师,后是张英俊老师提及此事,赢来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只见田大姐连连起身,双手合十,向老师同学打恭作揖。她染霜的头发上下跳动,稍显黯沉的脸色变得酡红,她把右手箍成一个椭圆按在上嘴唇上,沉吟了一会,才开腔。
  田大姐退休后,带过孙女。她在书法培训中心学习,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16年初,我报名参加书法培训,成为南昌高研班的一员,去吉安参加年度总结,不期然与田大姐同居一室。见我初来乍到,田大姐十分热情,给我介绍培训中心的情况,事事处处关照我。记得当时我们班出了一个节目一一小合唱。田大姐没有上台,她在旁边提醒我梳理好头发、整理好衣服,还帮我背包拿衣服。那回,我运气好,抽到了奖品,她与我一样欢呼雀跃。
  一个月前,田大姐就把展讯告诉了我们。“八友”们都为她高兴,并表达了观展的强烈愿望。田大姐不忍拒绝,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说:“参加十人展,是我争取来的。我这个人无知无畏,才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我呢!”我看出了她表情中的自豪,也读出了她心中的坦然。一个参加全国老年展进入终评,因漏字错字与入展获奖失之交臂的人,她的书法功力一定是深厚的。在“十人展”中“看门道”,可以发现田大姐的字有出处,一看就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她的十五幅作品,经过打磨,单就章法而言,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谦虚低调是田大姐的一贯作风,不过她对她用心调养出来的“孩子”还是有信心的。
  我很喜欢展馆中田大姐的那张照片,没有任何修饰,白发,眉毛浓黑,嘴角稍稍上翘,眼晴眯缝得恰到好处。一副天然去雕饰,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样子。后来,我还欣赏到了另一桢照片,田大姐与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在展厅,以她的一群“孩子”为背景的合影。女儿背着双手,酷似母亲的脸庞浅笑安然;儿子站在母亲身后,右手拢着田大姐的肩膀,左手在田大姐身前竖起大拇指,一张圆脸盛满微笑:温和、知足、肯定、钦佩……仿佛都添加在笑意里。被两对年轻人簇拥的田大姐又是另一番风景:黑底白点的连衣裙,黑色袜子和皮鞋,配上一头白发,气质儒雅。田大姐面带微笑略昂着头,让人一看就明白,田大姐的底气在身后,一儿一女和她的“孩子们”是她最大的骄傲。当然,把我们凝结在一起,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的省书法培训中心,是江西学书法人的娘家,是我们共同的靠山。
  一个人能在晩年把自己的爱好经营得如此摇曳多姿,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得到社会的尊重,一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田大姐老伴早年去世,儿女们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田大姐有时与女儿小家庭一起生活,有时与儿子一家三口朝夕相处。不管住在谁家,田大姐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挥毫泼墨。
   与田大姐相识不久,她就给我讲过儿媳帮她穿鞋的故事。一天在亲戚家做客,告辞时已是华灯初上。楼道里并不敞亮。儿媳先出门,穿好鞋并未顾自先行,而是反回身,找到婆母的鞋套在了田大姐的脚上。这样下意识的举动,母女之间常见,婆媳之间难得。田大姐很自得,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媳妇好好夸了一通。在场的亲家公、亲家母十分受用,连连说:“应该的,应该的,婆婆也是妈。”
  一件小事,却是家风的反映。人不会因侍候人而低贱,也不会因趾高气扬而尊贵。田大姐是“70后”,再过三五年就是“80后”了。得到照顾时,田大姐总是说她享受老年红利,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她照顾别人。
   近一段时间,我右腿扭伤,行动很不方便,和田大姐在一起,她总是抢着给我提包,扶我上下楼。上周末,上书法课。头一天晩上,田大姐打电话给我说:“天怡,明天你就不要带墨汁、墨碟和纸了,我会多带点过去。”我有些哽咽,说不出话来。我知道田大姐是怕我负重,情愿她自己多承担一些。在课堂上,她见我杯子空了,抢过杯子要到开水房替我倒水,我坚决不同意。我虽然很享受田大姐对我母亲般的照顾,但如果处处心安理得,那我一定是失了分寸。
  我羡慕田大姐心无旁骛,把书法艺术当作毕生追求的笃定,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要向田大姐学习,像她一样老去。”
  有追求的人不会老。
   每次跟田大姐在一起,我都觉得自己正年轻,她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孜孜以求,深深地感染着我。
  有一回,周红军老师上课,教我们下载使用“以观书法”。课后田大姐捣鼓了很久,都没弄出头绪来。她央求我:“天怡,你帮我弄弄,教教我,好吗?”我当然愿意,只是不能主动提出,怕打击她探索的积极性。见她皱着眉,微闭着眼,一脸无奈的样子,甚是可爱。我开玩笑说:田大姐,您像极了好学上进的中学生。”
   我接着她递过来的手机,先是下载,然后手把手教她。她靠在我肩上,我一步一步演示,她不停地点头。随后,我把手机递还给她,让她操作了几次,终于驾轻就熟了。田大姐还不放心,怕回家后又忘了,让我口述一遍步骤,她用张纸写下来,又默念了几遍,才把小纸条夹进她的字帖里,心满意足。
  那天在饭桌上,我又听张英俊老师夸奖田大姐,说她时时处处都在传递正能量。在班级里,田大姐并不依老卖老,打扫卫生、清洗墨碟、摆放课桌……抢着干。
   我们在南昌高研班的时候,周日下午,她时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把同学们练过字的废纸收进垃圾桶,用拖把擦拭地面上的墨汁,直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肯罢手。让一个老太太承担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人于心不忍。她总是安慰大家说:“你们忙,我有的是时间,借此活动活动筋骨对我有好处。”
  与田大姐在一起,她从不让人难堪。去年12月,新冠大面积传播。周一早上,我与田大姐约在梁万站出口处见面,给她送衣服并带去红糖,周三我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当天晩上,我躺在床上,回想几天来的密接,第二天一一电话通知、询问对方情况并道歉。田大姐年长,我尤其担心。
   那天,许是症状尚不明显,电话里田大姐若无其事,说她很好。过了几天我再打电话,田大姐浓重的鼻音和咳嗽,已经掩饰不住了。于是她反复强调,家里人都阳了,是孩子们把新冠传染给她的。
   疫病过后,我们重新坐在一起,听田大姐讲起病程和恢复情况,我恍然大悟,一下洞悉了田大姐的用心。我静静地听田大姐述说红糖的好处,说她用红糖和陈皮泡水喝,只在床上躺了一天,第二天又可照常写字了。
  一个人慈悲为怀,灾难亦可轻如鸿毛;一个人心有执念,追求定会极具份量。田大姐醉心于书法,她付出的心血,花费的时间,投入的金钱非常人可以想象。十年来,她在书法培训中心摸爬滚打,在老大班、基础班、高研班走流程,积聚着冲击精英班的实力。如今按习练的字体分类,她追随张英俊老师在篆隶班学习已经好几年了。我认识她时,她临摹《张黑女》,后来又临了《爨宝子》。这次田大姐参加“十人展”的十五幅作品,以魏碑为主,有爨体字,还有章草;有小字,也有榜书;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中堂、对联、小品、册页、长卷,不一而足。仔细端详一点一画,你就会发现那是田大姐倾其所有构建的精神大厦,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连同她高尚情操、动人情怀全在当中,纤毫毕现。
  向田大姐学习,优雅到老,我还有很大差距。我没有像她那样笃定的信念,凡事蜻蜓点水,缺乏执着追求的精神;我没有像她那样年轻的心态,常以年龄大为借口得过且过,对新事物缺乏探求的欲望;我没有像她那样的通达,逢人遇事放不下,经常耿耿于怀;我没有像她那样的大气包容,虽不至于缁铢必较,但总是摆出“不相与谋”的嘴脸,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敬而远之。
  说到底,我不如田大姐内心强大。
  我不只一次听田大姐自嘲:“谈及样貌,从小到大老师同学就说我像冬瓜,又矮又胖。”说这话的时候,她总是面带微笑,还配合手势比划。因为在她看来,世界如此精彩,生活如此美好。纠结于过往,避讳那些无力改变的事实,耗心费力,会把更重要的事情耽误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敢于自嘲。这样的人,必有过人之处。
  有一句古谚:朝霞不出门,晩霞行千里。也许田大姐有过艰辛和磨难,早年淹没于芸芸众生,但在晚年却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她像晚霞一样,温和而不热烈,灿烂而不眩目。爬过高山,落入山谷,完成天地轮回,总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尤其可贵的是,云层越厚,大气中的杂质越多,晚霞越加绚烂夺目,越能显示磅礴力量。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除了参加各种劳动之外,最喜欢、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每年一次的集体演出——庆祝“六一”儿童节。 那时,同家庄乡有两个演出点:新堡和同家庄。新堡的演出点就在...

关中流行一句“胡基垒墙不如砖,疼娃不如疼老汉,吃啥不如吃搅团”的俚语。 盖房、娶媳妇、抬埋老人,是农村的三件大事。一天的工分三毛钱,攒个鸡蛋换针线,过去农村盖房,谁家能盖得起...

焉支山的倩影是是历史的若影若现,焉支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雾的淡淡晨曦! 焉支山的美丽宛如溯四岁月源头的彩虹,焉支山的美丽是大漠的彩幕! 数千年来,两条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和富庶,对那些...

从寒意顿起的800米海拔的黄龙山林场下车,便有种魂归故里的感觉,老黄牛、鸡鸣、乡村楼房舍、以及相亲相熟的青笋,让人恍惚间蒙生出对乡土气息的迷恋。夕阳格外好,同来的红木老师说那是...

花,是青春的使者,也是青春的过客。朝花遗落,满天飞霞,没有了哀伤,徒留一段往事擦肩而过。春,是飞鸟的王国,也是飞鸟的天堂。自由的天空像极了青春,尽情挥霍,不要为昨天的过错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然而十五岁那年的往事,我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因为在那一年,我终于有资格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来给家里挣工分了。 那时候,家里的境况是非常...

一 她是我来温州遇见的第一个女孩,她叫阿真。 当初我从永嘉农村来到温州这座城市,是带着一种执拗来的。我本来完全可以遵从母亲的意愿,早早地在农村娶个媳妇,然后生几个孩子,过一种脸...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只老鼠,眼睛贼溜溜的。 上个月某一日我从外地赶回家中。 时至下午四点,我入厨房打算做饭填饱肚子。眼见一直贼鼠从暖气管上哧溜哧溜地爬过,边走边歪头看我举...

这块地,有四亩,如同一个半岛,北面、东面,是相连的两个水坑,L型,西面,隔一条窄窄的土路,还是一个水坑,南面,则连着一条大街。这个半岛,明显高,是这个村的制高点,几家人的自留...

一 一场突发的疾病,于4月2日夜晚袭击了我。翌晨起床,竟然发现自己右边的手脚无力,浑身疼痛,想穿衣下床,可怎么也使不上劲,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勉强穿好衣服下了床,但已经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