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过两天老幺回来了,我们七个人刚好都在,就去老大那里拍张合照。”二姐忽然说,她顿了顿,又说:“我们七个人好几年没一起拍合照了,不是缺了老大,就是少了老幺,这次刚好大家都在,拍张合照,不然下次拍照还要等多久。”我心下一动,有点伤感,转过头,望向客厅的书架,书架上摆放着一张我们姐弟七人唯一的一张合照,那还是五年前小姐姐春节回来时拍的。
   我们姐弟七人的确很少有机会聚齐了拍合照,不是少了大姐,就是少了小姐姐,或者她俩都在了,我和四姐却又离家去外地工作了,总之,都没有聚齐过。五年前的春节,大姐和小姐姐回来,我们七个人真正第一次聚齐了,赶紧到小区后边的公园里拍了一张合照。
   我把这张合照叫做我们的全家福
   严格来说,我们家并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家福。在我看来,通常意义上的全家福应该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有父母,有儿女,甚至几代同堂。我们家也有不少家庭合影,但每张照片都缺人,并不是全家福。在我的记忆中,我第一次拍全家合照,是大概三岁,那次是外公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来看望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照相馆和外公一起拍了一张照片,但那张照片上缺了四姐。多年后,我问四姐那天她为什么缺席,她说那天学校里有事,她要赶着去学校,就没参加拍照了。
   从前,照相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奢侈的物件,要拍照就得去照相馆。当年的工资并不高,要养活一大家子,哪还有闲钱去照相馆拍照?我们家所在的那条街上,有当时城里唯一的一家国营照相馆。拍照的相机很大,木质的外壳,摄影师躲在照相机的黑布后面,喊“一二三”,然后不管你的表情好不好,不管焦点是虚是实,就都定格在了胶片上,不可重来。我有几张童年照就是在那里拍的。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我们一家人是最整齐的时候,但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
   几年后,大姐和二姐相继结婚,四姐上了大学。大姐嫁到了一个百里外的小城,回家的次数并不多;二姐的婆家倒是不远,离家两条街。二姐结婚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傻瓜”相机,要拍照就不用去照相馆了,可照相毕竟不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最多在过年的时候,买上一卷胶卷,一家人拍拍照,应个景。那时,没人想到要拍一张全家福,大家都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拍。
   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带走了爸爸。这不仅让我们家缺了一个口,也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上都少了一角。那年春节,我们没有拍照。少了一个顶梁柱的家,笼罩着愁云惨雾。吃过了团年饭,三姐说,爸爸没了,但我们一家人不能倒下。我们默默地点了点头,妈妈坐着,一言不发,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从前都听爸爸的,现在她听自己女儿的。那一年,三姐和五姐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一同考进了爸爸生前所在的单位,四姐大学毕业,到了一所乡镇中学当老师。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摆脱阴霾,逢年过节拍的照片上,每个人的笑容也慢慢地呈现出发自内心的快乐。
   又过了几年,四姐辞去教职,到了离家千里的特区,当上了一名白领丽人,小姐姐也去了一座小城的酒店工作,我上了大学,只有三姐和五姐在家和老妈一起生活。在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老妈也被疾病带走了。大学毕业后,我在外地工作,开始独立的生活。我们姐弟七人,分开在五个不同的地方,即使逢年过节,也聚不齐。每次想拍一张合影,不是少了大姐,就是少了小姐姐,为了让照片上的人聚齐,五姐学会了PS,把少了的人贴进照片,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不真实。直到五年前的春节,我们姐弟七人从各地回来,在三姐家聚齐,才第一次拍了一张合影。
   两年前,大姐突发脑溢血,几近死亡,医生下了病危通知,说希望渺茫。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放弃。我强忍着泪水签了手术同意书,我们找了本地最好的医生,为大姐做了大大小小数次手术,才从濒死边缘把大姐拉了回来。出院后,大姐从镇上搬来市区的亲戚家住。二姐和三姐退休在家,就担起了照顾大姐的主要责任。她们为大姐做饭、洗澡,帮她做康复训练,陪她说笑解闷,就像她们小时候,大姐照顾她们那样。虽然有护工,但大姐还是信任自家姐妹,每次二姐和三姐去看顾她,大姐总是眉开眼笑,她俩一离开,她就觉得心上空落落的。在她俩的护理下,大姐从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到现在能慢慢地说话慢慢地笑,慢慢地走上几百米,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连医生都说你们一家人真是太厉害了。我想,不是我们厉害,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亲人,不想再这样失去亲人,只要有一星半点的可能性,我们都会不顾一切地把大姐抢救回来。只要人在,一切就都好了。这一点,我们比谁都明白。
   今年春节,我们又聚在三姐家。三姐家就像个大本营,我们都是候鸟,每到春节,就飞回大本营相聚。两天后,小姐姐也回来了。“走,去老大那里拍照!”二姐开心地说。我们六人来到了大姐住所的楼下,二姐喊了一声大姐的名字,不一会儿,就传来大姐喜悦的回应,“我们来找你照相了!”二姐喊道。“来啦!”大姐应道。四姐上楼,扶着大姐下来。大姐穿着崭新的羽绒服,鲜红的色彩映衬着她红红的笑脸,像一朵红色的梅花——大姐其实就是一朵梅花,生于困难时期,成长于动荡的年代,年纪小小就开始分担家计,中年时遭遇下岗和丈夫病故,她一人做数份工,拼了命地以柔弱的双肩撑起一个家,现在她又在拼命地活着,就像梅花,再严寒的天气也傲然开放,再艰难的时日,大姐也会穷尽一己之力奋力度过。
   二姐看到大姐,立刻紧紧拥抱住她,说:“嘿呀,你穿得比我们都红!今年你最红!”大姐说:“我们都会红,我们全家人都会红。”五姐拿出相机在四周选景,我们笑着围在大姐身边,只是笑着,不说话,就很美好。“过来过来,这里拍照很好。”五姐招呼大家往小区的一角花圃走去,她先找好角度,架好相机等着。我们在花圃前按照排行站好,排成一行,五姐设置好相机的快门,跑回队伍中,喊了声“一、二、三,笑!”只听得相机快门的声音响起,连拍了好几张。五姐把相机取下,让我们看照片,“这张好。”“这张我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我还没准备好,就拍了。”“换个背景再拍几张。”……大家七嘴八舌地边看照片边讨论,你说我表情太灿烂,我笑你闭眼不知在想啥,吱吱喳喳,像极了从前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光。那一刻,我甚至有点恍惚,仿佛昔日重来,温馨如昨,眼眶竟有些湿润。
   那天,我们拍了好多合影,每一张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容灿烂,连大姐也笑得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时间是最好的医生。无论再难的关卡,再痛的伤口,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度过,被治愈。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家庭成员少了,虽然我们姐弟七人也在天南地北,但只要我们的心还在一起,我们的家就不会散。在回三姐家的路上,二姐忽然说:“我们一年一年老了,以后我们七个人每年都要拍一张合照。”二姐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这合照上只要还是七个人,就是我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是一个整整齐齐的家。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1973年冬天,我在射洪县柳树中学读初一,临近寒假,班主任宋德芝老师向全班学生每人退了3角钱学杂费(当年每学期3一4元)。宋老师一再叮嘱大家,一定要把钱拿回家交到父母手中,千万不要乱花...

一 十六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东北农村。那时,也许是生活苦寒的缘故,总觉得天空很低,很暗,尤其早春,难得见到太阳。 这时洗衣服,母亲就一定要选一个好天,就是有太阳的天气,最好是个...

紧随《国歌》的旋律,一个厚重、铿锵、清亮的声音从足球场边的舞台上传出: “同学们好!……” 这是华美学校义教部校长吴展政在中小学学生表彰大会上向同学们问好。 吴校长是省优教师、...

偶尔突发的兴致决定去舟山游玩,对于说看大海还是看风景,我兴致不算高昂,但说能吃海鲜我还是饶有兴趣,我称不上是一个吃货,喜欢吃的不是很多,比如河虾我没有什么欲望,但对于大螃蟹...

久旱逢甘霖。一场状元雨的如约而至,为饥渴难耐的大地迎来一线生机,也给考场外翘首等待的父母送去一丝安慰。 儿子,你会不会因老天的垂怜就此从繁重的学业中站起来?冯颖想着,又给面前...

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想起当年的高考仍然是无限心酸,无限感慨! 91年农历正月初四,病了九年之久的父亲留下无尽的遗憾,撒手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来的债务直到94年秋季才还清。而我当...

离了田间地垅劳作,品尝亲自劳动收获的果实的日子已有多年。比如夏天的黄瓜桃子,那是可生吃的瓜果,等着瓜秧果苗时到季到,挂实累累,劳作休息时,摘了洗罢,送进嘴里,香甜可口,能止...

夏天里,喜欢的事很多。比如:用勺子大块大块地挖半个西瓜吃,每天为穿什么样的裙子提前在心里琢磨很久,以午休之便躺在凉席上看一下午书,去有溪水的地方消遣,穿着凉鞋踩在草坪上……...

“你这次到了长沙,一定要去橘子洲头看一看,替我拍几张照片回来看看吧!”我临出家门,妻子这样嘱托我。 橘子洲在长沙市郊,是湘江下游的一个狭长沙洲,因四面环水而为孤岛,因盛产柑橘...

他是个吝啬的人,是个死板的人,叫赵连收,我们本家。或许因他们那族人过得好,繁衍提速,人丁兴旺,他和我父亲同岁,却管我叫叔叔。他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秃鬓,两只眼睛晶亮有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