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其不凡之处,我的妈妈很平凡,却又非同一般。
一
妈妈的娘家在莱芜城关,从小一直在那里长大,现已和省会济南合并,变成了莱芜区。多年来,娘家人都是她的晚辈级的了,那里早已没有同代人,每次回娘家坐席,妈妈都是上座。妈妈辈分高,原因是她在家中年纪最小,与她的大姐、即我大姨年龄差了一代,还和她的哥哥相差很大。
说起来,大姨还救过妈妈的命。当年日本鬼子进入莱芜城,民不聊生,大家纷纷逃反。再后来还有过一场著名的莱芜战役,连年动乱,没法过日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谓逃反,就是往那大山里跑,躲避战乱。当时妈妈还太小,便成了累赘,逃命要紧,无奈之下,被妈妈的奶奶决定,不要这个女孩了,就把妈妈扔在了半路上,弃之而去。
后来我姥娘和大姨始终舍不得,姥娘小脚,走路不便,大姨就不顾一切地又跑回去,幸好人还没丢。她把小妹妹再给捡了回去,之后在逃反的路上,全程都是大姨抱着我妈跑。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大姨的挺身而出,把妈妈捡回来,也就没有今天我妈妈和我们的存在了。多么可悲的人儿,从小差点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似乎在预示妈妈的坎坷命运,不幸人生。
后来日子逐渐好起来,我姥爷算盘打得溜,号称“金算子”,在油坊里做账房先生。姥娘则精明能干,里外一把手,算得上一方能人。家中又有长兄、长嫂、两个姐姐做活,作为最小的孩子,妈妈就有机会读书,比同龄人有文化。她在家基本上没下过大力,没干过重活,也不会做农活和许多活计。
后来在莱芜城里,长大成人的妈妈遇见了去那实习的爸爸,一个年轻阳光的帅小伙。两人结婚后,妈妈先是跟着在泰山附近山村的爷爷奶奶过,从头学起务农,学会了干不少农活。后来我们一家人搬迁去了平原村庄单独过小日子,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在村里劳动,务过十多年农。不幸的是年纪轻轻的爸爸,后来意外因公牺牲,妈妈中年守寡,日子艰难。直到最后我们全家才搬离农村,在爸爸的单位上定居。
妈妈的前半生,因爸爸的过早离世,命运全被改变,活得非常不易。多年来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四个孩子,一路走来,苦难无法想象。但半生艰辛也锻炼了她的坚强意志,磨砺了她的坚韧品格,让她逐渐勇敢强大起来,并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和现实打倒,反而变得愈加独立,闯过了一切难关,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对妈妈来说,中年将四个孩子扶养成人,一个都不少,安然无恙;老年儿孙满堂,身体还行,就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如今年过八旬的她,身体尚可,精神矍铄,苦尽甘来。妈妈是我身边所见唯一最苦命、却又最坚韧的女性,她的一生非常坎坷。
跟最初遭受命运打击时的愁眉苦脸、绝望无助完全不同,后来的妈妈变得积极向上,性格开朗,心态达观。经历过的磨难,经受过的苦楚,感受过的疼痛,大概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旁人根本想象不到,也无法感同身受。
如今再来看满头白发的妈妈,沧桑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许多皱纹的痕迹,但面容依然姣好。她从小皮肤雪白,头发微黄自然卷,小时候被人称之为“洋娃娃”。虽然现在老了,却比年轻时的瘦高挑、营养不良的样子显得还富态好看。她慈眉善目,满头不用烫自然卷的银发,颇有气质,鹤发童颜,一看就是一个干净利索、善良可爱的老太太。不禁被她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妈妈而深感幸福、自豪。
岁月无声无息,时光飞逝如梭,旧日恍然如梦,往事不堪回首。回望过去,一声叹息,唉!替妈妈长吁一口气,还好,艰难困苦的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
二
如风似雨,如泣如诉,梦里往事知多少,敲打着我的心灵之窗,记忆之门被徐徐打开。
细细说来,那一年只有两岁的我跟着全家,从爷爷奶奶在山上的老家,搬到了平原村庄。妈妈在家务农带孩子,爸爸在外上班,按时回家休班。平时都是妈妈一个人持家,辛苦可想而知,地里有那么多的农活要去干,家里又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家中还养着一群鸡,一头猪,两只兔,一条狗,以及先是三个孩子、后来又多了一个,四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要照看,穿衣吃饭上学,妈妈即使分身两半,也忙不过来。一个曾经柔柔弱弱、根本不能干的小女子,慢慢被劳苦的现实生活、生生磨砺成了风风火火的女汉子。
记忆里妈妈总是忙忙碌碌,时刻不停,白天下地劳动,回家挑水、生火、做饭,推碾子、磨石磨,做成玉米粉、玉米糊,再来蒸窝头、摊煎饼,还要拌饲料喂猪、喂鸡。晚上要熬灯守夜继续忙活,哪怕困得要死,哈欠连天,眼睛几乎睁不开,也得强打精神,穿针引线给孩子们做各种单鞋、棉鞋、纳鞋底。昏暗的煤油灯下,总有她在灯下疲惫做活的身影。
记得我跟妈妈去过属于我们家的田地劳动,好像是有几块不同位置的土地。在村子南头,大片看不到边际的土地里,就有一块我们家的地,地里长着绿油油半人高的秧子,种过大豆、土豆和花生。成熟后拔掉秧子,土地里的地蛋(山东方言即土豆),大大小小,长长圆圆,颜色黄皮,被连带泥土拽出地面,连着一嘟喽,一串串。炎炎烈日下,带着草帽的妈妈不停地忙活着,挥汗如雨。我想不起自己都干过啥活,倒是只记得满地里兴奋的乱窜,从半人高的绿秧子底下,钻过来跑过去,只顾追逐并逮着那些蹦来蹦去的蚂蚱玩。属于我开心快乐的童年时光,却是妈妈最困难最劳累的苦日子。
在村里学校往北那片低洼处,离家有点远,好像也有一块我家的地,那里一般种庄稼,主要是玉米或小麦。能记起妈妈曾经从地里往家里运过玉米棒子,还拉回家那些玉米秸杆,可以用来烧火。再有就是在我们家屋后面,有一小块土地,是专门种菜吃的菜园,种些茄子、大葱、白菜、韭菜、萝卜、胡萝卜之类的菜。在大门口院墙处,挖了个地窖,提前把收获的萝卜、土豆、胡萝卜、大白菜之类的菜,给储存起来,天冷了就不会冻坏。冬天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那时候没菜吃,全靠这些储备菜过冬。
所有这些地里的农活,都是妈妈在打理,爸爸在世时,还能指望他攒假休班回来帮着农忙;爸爸去世后,最忙时都是亲戚家的表哥、表姐们来帮着干。主要是舅舅和大姨家的表哥、表姐们来,记得在山上住的奶奶也来过,至于之前莱芜的姥娘也来帮过我妈妈,则因年纪还小完全没有印象,只听说来过。姥娘手巧,她教会妈妈做针线活,有一次下大雨,姥娘还和妈妈冒雨找鸡,被淋得浑身浇湿,受尽难为。
由于地多种不过来,后来没有办法,妈妈最终只能放弃了种地,靠爸爸的工资艰难支撑度日。
三
也还记得当时丰收过后,都是妈妈带着姐姐和大弟,往家里运那些玉米和秸秆,我半大不小气力不够,被安排在家专门照看最小的弟弟,他和我们三姐弟年龄相差较大。实际上我在农村没干过啥农活,啥都不会,况且爸爸去世后,我十岁多就离开了农村的家,去了远方亲戚家在城里读书,因此家里最辛苦的人就是妈妈,姐姐和大弟也从小跟着吃过不少苦。
他们都是经过劳动锻炼过的人,那些苦难经历,实际上也是属于他们的人生宝贵财富。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相信比没下过力、没吃过苦的人,更能懂得生活的不易,凡事更懂得珍惜。吃过苦的人和没有吃过苦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理解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也不一样。
那些运回家的玉米棒子,一家人在院子里搓玉米粒,主力自然是妈妈,我们几个孩子帮着干,搓得小手红肿,好疼好疼,几乎不能再碰一下。还要在生产队的场院里翻晒粮食,场地不够用,有时还要拉到村口的公路上去晾晒,冒着公路上车来车往的危险。都是妈妈拉着地排车,把粮食运过去,晒好再运回来。
最记得那一次,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妈妈晒在公路上的小麦,差点被大雨淋湿,急得她慌乱不已,一个人跑来跑去收拾,当时身边似乎只有我这个不顶事的小孩子,没别人帮她。她狼狈不堪的样子,汗水和雨水,打湿她的乱发,那情景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忘记过,至今只要一回想起来,心里都会隐隐作痛,都会忍不住流泪……在我记忆里实在太深刻了!
连我这样不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心疼孤苦无助的妈妈,可以想见,在天堂里的爸爸要是看见了当时的那一幕,他该会有多么的心痛,必定心如刀绞,心疼不易的妈妈!一个本来啥活都不会干的大姑娘,就因为爱情,放弃在城里本该顺利幸福的一生,跟着爸爸奔波吃苦受累,爸爸心里一定都很清楚,但被迫离开我们,他也是多么无奈啊。
事实上,爸爸之前曾有过一次危险的经历,在电闪雷鸣之夜,差点掉下河去回不了家。那次他劫后余生、回家见到妈妈后,一个大男人放声大哭,嘴里说的就是:“如果我要是掉下河去再也回不来,你们娘几个可咋办?!”是的,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独自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如果爸爸看见,肯定会揪心不已。他的担心变成现实,可他再也帮不了妈妈,阴阳两隔,再也无能为力,他肯定是心有不甘、是带着遗憾离世的。妈妈受过的苦、受过的累实在太多,无法尽叙,我们都小,无法想象,也不完全清楚。有很多事情,她不去说,也无人诉说,就无从知道。
那些伤感的往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不是一直得到几个好亲戚的鼎力相助,她都很难支撑下去。幸好那种极其困难的日子不算太久,我离家以后,姐姐不到年龄就提前去接了爸爸的班。再接着我们全家搬离了农村,到了爸爸的单位上居住,那以后的日子好过些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艰难。
四
搬到爸爸的单位以后,妈妈干上了家属工,她每月还固定领取爸爸的抚恤金,姐姐参加工作后也能自食其力,减少了家里的负担。童年离家远在南方亲戚家的我,后来回归北方后继续读高中,以后也在本企业顺利就业。大弟技校毕业分配了工作,小弟当兵复员也分配了工作,一家人全在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工作生活,日子越来越好。
劳累了半生,妈妈本该松口气,好好休息,享受一下人生,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但她却勤劳惯了,照样不曾歇息,一直为了这个家操心忙碌。她勤俭持家,早睡早起,每天不停的忙活,买菜做饭,打理一切。孩子大了又会有大了的烦恼和问题,每个孩子的终身大事她又得操心操办,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让她费尽心力。
等忙活完子女大事,她还是不能安歇,继续发光发热,承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包括孙子、孙女、外孙女,都是她从出生一直带到上学。她好像就没有一天真正为自己活过,一辈子都在付出,为儿孙们奉献,直到老的再也干不动,都还在不停的操着心,那颗慈母心始终放不下。
这就是一个母亲操劳的一辈子,天下又有多少像她那样含辛茹苦的母亲?应该比比皆是。一辈子都在辛苦付出,苦了一生,累了一生,没有一天真正想过自己,哪怕为自己活过一天,全部在为了后代子孙无偿奉献,多么伟大的母亲。她绝对当得起这个光荣的称号,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母亲。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生活如此辛苦劳累,所幸妈妈开朗达观,个性非比寻常。她爱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学到老活到老,与时俱进。日子越过越好后,便有条件可以追求一些喜欢的东西。实际上妈妈本就是个爱美的人,她爱干净,重仪表,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她有些艺术天分,喜欢画画、写字、刺绣,眼光独特,穿着打扮也不同寻常,比普通老太太讲究些,许多人夸她不一般。
由于眼光颇高又独到,她买衣服不咋好买,一般她那年纪的老太太穿得那些老年服装,入不了她的眼。曾经不知道多少次,我和姐姐帮她寻找中意的衣服,她能看上的少之又少。加上她还特别节俭,有时候我们觉得很好看,可她如果觉得价格过高,也不同意购买。我们不可能让她掏钱,可就是我们出钱也不行,毕竟她一辈子节俭惯了,见不得大手大脚的行为。除非必须,才会去买,还不想花我们的钱,总是说她有她有,每月有爸爸的抚恤金够她花。
有一次我回家给妈妈过生日,多次劝说她才答应我给她买件衣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真让我给她买到了一件总算让她满意的上衣。那是一件紫色和黑色两大主色调互搭的毛呢外套,时髦不落伍也不老气,后面连带着帽子,略显休闲风。她当时很喜欢,我也以为给她买到一件中意的衣服不容易,看到她开心我也替她高兴。
可是没想到,等后来再回家,看到那件衣服已经大变样。原来,她又觉得带帽子不够好,自己动手改了样式。她会缝纫,家里也有老式缝纫机,早年我们小时候穿得衣服,都是妈妈给做的。她竟将那件衣服改成中式小立领,风格骤变,由原先的休闲风转变为端庄大方型,不会与人撞衫,而且看不出来有啥改动的明显痕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是这样式的。让我又惊又喜,真有她的,惊叹妈妈的手也太巧了!
五
一
妈妈的娘家在莱芜城关,从小一直在那里长大,现已和省会济南合并,变成了莱芜区。多年来,娘家人都是她的晚辈级的了,那里早已没有同代人,每次回娘家坐席,妈妈都是上座。妈妈辈分高,原因是她在家中年纪最小,与她的大姐、即我大姨年龄差了一代,还和她的哥哥相差很大。
说起来,大姨还救过妈妈的命。当年日本鬼子进入莱芜城,民不聊生,大家纷纷逃反。再后来还有过一场著名的莱芜战役,连年动乱,没法过日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谓逃反,就是往那大山里跑,躲避战乱。当时妈妈还太小,便成了累赘,逃命要紧,无奈之下,被妈妈的奶奶决定,不要这个女孩了,就把妈妈扔在了半路上,弃之而去。
后来我姥娘和大姨始终舍不得,姥娘小脚,走路不便,大姨就不顾一切地又跑回去,幸好人还没丢。她把小妹妹再给捡了回去,之后在逃反的路上,全程都是大姨抱着我妈跑。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大姨的挺身而出,把妈妈捡回来,也就没有今天我妈妈和我们的存在了。多么可悲的人儿,从小差点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似乎在预示妈妈的坎坷命运,不幸人生。
后来日子逐渐好起来,我姥爷算盘打得溜,号称“金算子”,在油坊里做账房先生。姥娘则精明能干,里外一把手,算得上一方能人。家中又有长兄、长嫂、两个姐姐做活,作为最小的孩子,妈妈就有机会读书,比同龄人有文化。她在家基本上没下过大力,没干过重活,也不会做农活和许多活计。
后来在莱芜城里,长大成人的妈妈遇见了去那实习的爸爸,一个年轻阳光的帅小伙。两人结婚后,妈妈先是跟着在泰山附近山村的爷爷奶奶过,从头学起务农,学会了干不少农活。后来我们一家人搬迁去了平原村庄单独过小日子,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在村里劳动,务过十多年农。不幸的是年纪轻轻的爸爸,后来意外因公牺牲,妈妈中年守寡,日子艰难。直到最后我们全家才搬离农村,在爸爸的单位上定居。
妈妈的前半生,因爸爸的过早离世,命运全被改变,活得非常不易。多年来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四个孩子,一路走来,苦难无法想象。但半生艰辛也锻炼了她的坚强意志,磨砺了她的坚韧品格,让她逐渐勇敢强大起来,并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和现实打倒,反而变得愈加独立,闯过了一切难关,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对妈妈来说,中年将四个孩子扶养成人,一个都不少,安然无恙;老年儿孙满堂,身体还行,就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如今年过八旬的她,身体尚可,精神矍铄,苦尽甘来。妈妈是我身边所见唯一最苦命、却又最坚韧的女性,她的一生非常坎坷。
跟最初遭受命运打击时的愁眉苦脸、绝望无助完全不同,后来的妈妈变得积极向上,性格开朗,心态达观。经历过的磨难,经受过的苦楚,感受过的疼痛,大概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旁人根本想象不到,也无法感同身受。
如今再来看满头白发的妈妈,沧桑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许多皱纹的痕迹,但面容依然姣好。她从小皮肤雪白,头发微黄自然卷,小时候被人称之为“洋娃娃”。虽然现在老了,却比年轻时的瘦高挑、营养不良的样子显得还富态好看。她慈眉善目,满头不用烫自然卷的银发,颇有气质,鹤发童颜,一看就是一个干净利索、善良可爱的老太太。不禁被她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妈妈而深感幸福、自豪。
岁月无声无息,时光飞逝如梭,旧日恍然如梦,往事不堪回首。回望过去,一声叹息,唉!替妈妈长吁一口气,还好,艰难困苦的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
二
如风似雨,如泣如诉,梦里往事知多少,敲打着我的心灵之窗,记忆之门被徐徐打开。
细细说来,那一年只有两岁的我跟着全家,从爷爷奶奶在山上的老家,搬到了平原村庄。妈妈在家务农带孩子,爸爸在外上班,按时回家休班。平时都是妈妈一个人持家,辛苦可想而知,地里有那么多的农活要去干,家里又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家中还养着一群鸡,一头猪,两只兔,一条狗,以及先是三个孩子、后来又多了一个,四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要照看,穿衣吃饭上学,妈妈即使分身两半,也忙不过来。一个曾经柔柔弱弱、根本不能干的小女子,慢慢被劳苦的现实生活、生生磨砺成了风风火火的女汉子。
记忆里妈妈总是忙忙碌碌,时刻不停,白天下地劳动,回家挑水、生火、做饭,推碾子、磨石磨,做成玉米粉、玉米糊,再来蒸窝头、摊煎饼,还要拌饲料喂猪、喂鸡。晚上要熬灯守夜继续忙活,哪怕困得要死,哈欠连天,眼睛几乎睁不开,也得强打精神,穿针引线给孩子们做各种单鞋、棉鞋、纳鞋底。昏暗的煤油灯下,总有她在灯下疲惫做活的身影。
记得我跟妈妈去过属于我们家的田地劳动,好像是有几块不同位置的土地。在村子南头,大片看不到边际的土地里,就有一块我们家的地,地里长着绿油油半人高的秧子,种过大豆、土豆和花生。成熟后拔掉秧子,土地里的地蛋(山东方言即土豆),大大小小,长长圆圆,颜色黄皮,被连带泥土拽出地面,连着一嘟喽,一串串。炎炎烈日下,带着草帽的妈妈不停地忙活着,挥汗如雨。我想不起自己都干过啥活,倒是只记得满地里兴奋的乱窜,从半人高的绿秧子底下,钻过来跑过去,只顾追逐并逮着那些蹦来蹦去的蚂蚱玩。属于我开心快乐的童年时光,却是妈妈最困难最劳累的苦日子。
在村里学校往北那片低洼处,离家有点远,好像也有一块我家的地,那里一般种庄稼,主要是玉米或小麦。能记起妈妈曾经从地里往家里运过玉米棒子,还拉回家那些玉米秸杆,可以用来烧火。再有就是在我们家屋后面,有一小块土地,是专门种菜吃的菜园,种些茄子、大葱、白菜、韭菜、萝卜、胡萝卜之类的菜。在大门口院墙处,挖了个地窖,提前把收获的萝卜、土豆、胡萝卜、大白菜之类的菜,给储存起来,天冷了就不会冻坏。冬天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那时候没菜吃,全靠这些储备菜过冬。
所有这些地里的农活,都是妈妈在打理,爸爸在世时,还能指望他攒假休班回来帮着农忙;爸爸去世后,最忙时都是亲戚家的表哥、表姐们来帮着干。主要是舅舅和大姨家的表哥、表姐们来,记得在山上住的奶奶也来过,至于之前莱芜的姥娘也来帮过我妈妈,则因年纪还小完全没有印象,只听说来过。姥娘手巧,她教会妈妈做针线活,有一次下大雨,姥娘还和妈妈冒雨找鸡,被淋得浑身浇湿,受尽难为。
由于地多种不过来,后来没有办法,妈妈最终只能放弃了种地,靠爸爸的工资艰难支撑度日。
三
也还记得当时丰收过后,都是妈妈带着姐姐和大弟,往家里运那些玉米和秸秆,我半大不小气力不够,被安排在家专门照看最小的弟弟,他和我们三姐弟年龄相差较大。实际上我在农村没干过啥农活,啥都不会,况且爸爸去世后,我十岁多就离开了农村的家,去了远方亲戚家在城里读书,因此家里最辛苦的人就是妈妈,姐姐和大弟也从小跟着吃过不少苦。
他们都是经过劳动锻炼过的人,那些苦难经历,实际上也是属于他们的人生宝贵财富。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相信比没下过力、没吃过苦的人,更能懂得生活的不易,凡事更懂得珍惜。吃过苦的人和没有吃过苦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理解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也不一样。
那些运回家的玉米棒子,一家人在院子里搓玉米粒,主力自然是妈妈,我们几个孩子帮着干,搓得小手红肿,好疼好疼,几乎不能再碰一下。还要在生产队的场院里翻晒粮食,场地不够用,有时还要拉到村口的公路上去晾晒,冒着公路上车来车往的危险。都是妈妈拉着地排车,把粮食运过去,晒好再运回来。
最记得那一次,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妈妈晒在公路上的小麦,差点被大雨淋湿,急得她慌乱不已,一个人跑来跑去收拾,当时身边似乎只有我这个不顶事的小孩子,没别人帮她。她狼狈不堪的样子,汗水和雨水,打湿她的乱发,那情景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忘记过,至今只要一回想起来,心里都会隐隐作痛,都会忍不住流泪……在我记忆里实在太深刻了!
连我这样不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心疼孤苦无助的妈妈,可以想见,在天堂里的爸爸要是看见了当时的那一幕,他该会有多么的心痛,必定心如刀绞,心疼不易的妈妈!一个本来啥活都不会干的大姑娘,就因为爱情,放弃在城里本该顺利幸福的一生,跟着爸爸奔波吃苦受累,爸爸心里一定都很清楚,但被迫离开我们,他也是多么无奈啊。
事实上,爸爸之前曾有过一次危险的经历,在电闪雷鸣之夜,差点掉下河去回不了家。那次他劫后余生、回家见到妈妈后,一个大男人放声大哭,嘴里说的就是:“如果我要是掉下河去再也回不来,你们娘几个可咋办?!”是的,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独自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如果爸爸看见,肯定会揪心不已。他的担心变成现实,可他再也帮不了妈妈,阴阳两隔,再也无能为力,他肯定是心有不甘、是带着遗憾离世的。妈妈受过的苦、受过的累实在太多,无法尽叙,我们都小,无法想象,也不完全清楚。有很多事情,她不去说,也无人诉说,就无从知道。
那些伤感的往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不是一直得到几个好亲戚的鼎力相助,她都很难支撑下去。幸好那种极其困难的日子不算太久,我离家以后,姐姐不到年龄就提前去接了爸爸的班。再接着我们全家搬离了农村,到了爸爸的单位上居住,那以后的日子好过些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艰难。
四
搬到爸爸的单位以后,妈妈干上了家属工,她每月还固定领取爸爸的抚恤金,姐姐参加工作后也能自食其力,减少了家里的负担。童年离家远在南方亲戚家的我,后来回归北方后继续读高中,以后也在本企业顺利就业。大弟技校毕业分配了工作,小弟当兵复员也分配了工作,一家人全在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工作生活,日子越来越好。
劳累了半生,妈妈本该松口气,好好休息,享受一下人生,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但她却勤劳惯了,照样不曾歇息,一直为了这个家操心忙碌。她勤俭持家,早睡早起,每天不停的忙活,买菜做饭,打理一切。孩子大了又会有大了的烦恼和问题,每个孩子的终身大事她又得操心操办,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让她费尽心力。
等忙活完子女大事,她还是不能安歇,继续发光发热,承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包括孙子、孙女、外孙女,都是她从出生一直带到上学。她好像就没有一天真正为自己活过,一辈子都在付出,为儿孙们奉献,直到老的再也干不动,都还在不停的操着心,那颗慈母心始终放不下。
这就是一个母亲操劳的一辈子,天下又有多少像她那样含辛茹苦的母亲?应该比比皆是。一辈子都在辛苦付出,苦了一生,累了一生,没有一天真正想过自己,哪怕为自己活过一天,全部在为了后代子孙无偿奉献,多么伟大的母亲。她绝对当得起这个光荣的称号,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母亲。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生活如此辛苦劳累,所幸妈妈开朗达观,个性非比寻常。她爱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学到老活到老,与时俱进。日子越过越好后,便有条件可以追求一些喜欢的东西。实际上妈妈本就是个爱美的人,她爱干净,重仪表,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她有些艺术天分,喜欢画画、写字、刺绣,眼光独特,穿着打扮也不同寻常,比普通老太太讲究些,许多人夸她不一般。
由于眼光颇高又独到,她买衣服不咋好买,一般她那年纪的老太太穿得那些老年服装,入不了她的眼。曾经不知道多少次,我和姐姐帮她寻找中意的衣服,她能看上的少之又少。加上她还特别节俭,有时候我们觉得很好看,可她如果觉得价格过高,也不同意购买。我们不可能让她掏钱,可就是我们出钱也不行,毕竟她一辈子节俭惯了,见不得大手大脚的行为。除非必须,才会去买,还不想花我们的钱,总是说她有她有,每月有爸爸的抚恤金够她花。
有一次我回家给妈妈过生日,多次劝说她才答应我给她买件衣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真让我给她买到了一件总算让她满意的上衣。那是一件紫色和黑色两大主色调互搭的毛呢外套,时髦不落伍也不老气,后面连带着帽子,略显休闲风。她当时很喜欢,我也以为给她买到一件中意的衣服不容易,看到她开心我也替她高兴。
可是没想到,等后来再回家,看到那件衣服已经大变样。原来,她又觉得带帽子不够好,自己动手改了样式。她会缝纫,家里也有老式缝纫机,早年我们小时候穿得衣服,都是妈妈给做的。她竟将那件衣服改成中式小立领,风格骤变,由原先的休闲风转变为端庄大方型,不会与人撞衫,而且看不出来有啥改动的明显痕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是这样式的。让我又惊又喜,真有她的,惊叹妈妈的手也太巧了!
五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神医扁鹊,中国中医之鼻祖
- 下一篇:真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