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屋的灯管明晃晃的,照亮了整个院子。
头戴深蓝绒线帽,身穿紫毛衣灰裤子,八十多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地从煤房里端出少半簸箕碎煤来。母亲的身体向前倾着,一步一步地来到门前。她把簸箕放在窗台上歇息时,还没发现我就站在她身后:“妈,我回来了。”
“五五,是你?你回来了?”母亲一转身,上上下下打量着如同从天而降的我,又惊又喜。她嘴巴微张,皱纹扩张,胸脯一起一伏,眼睛瞪得大大的。
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成双成对,滚滚而落,我哽咽着发不出声来。慌忙端起窗台上的簸箕快步进屋,将煤倒在灶台边的窑窑(方言:放柴火与煤的炕洞)里。
“怎这么晚才回来?几点下的火车?你女婿怎(方言:丈夫)没跟你一起回来?”
“嗯,没回来。晚点两小时。”我尽可能绕开母亲的那双老眼,拿起空簸箕出了院。
“你这孩子,为啥不打个电话?真是的。”母亲开始数落。
“妈,说多少回了,别用这个铁簸箕,别用这个铁簸箕,多沉啊。”我又取了一簸箕碎煤回屋,答非所问。
“沉不沉妈也不用,二后生(二弟)六六(六妹)小姑娘(七妹)经常过来,有他(她)们呢。妈就是瞎操心,想看看咱家煤究竟还有多少。听说这房子快拆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妈看了下,除了碎的,还有不少大块呢,天凉咱看情况,要是不拆就少添置点儿,够用就行。你说万一真拆,埋在地下多可惜?”
“噢。”
“好你个贼女子,回来也不说一声。”母亲白了我一眼,嗔怪道,“呵呵,人常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我这个五五啊,打小就这个样子,风一阵雨一阵,想起一出是一出,尽搞突然袭击。”母亲皱纹舒展,老脸笑成一朵花。
我最欣赏母亲这个表情。
“突然袭击?老妈了不起,半年不见,竟然学会一句‘军事用语’!妈,不是我恭维,你像那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了不起,了不起啊!”
“你说说你,啊,多大人了还不改,以后可不敢这样,最起码得提前让妈知道!要不然,妈可真生气了!”母亲不接我的话茬儿,接着上文,继续数落。这人啊,在妈眼里,你永远是小孩子……
“你不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了能是你的五五?再说,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怕你操心?好了好了,以后肯定先打电话,再也不搞突然袭击还不行?”我拥着母亲,嗅着她身上淡淡的皂香味儿,幸福满满当当。
“你呀,就没一点儿正型。饿了吧?累不累?路上顺利吧?快坐下歇歇!冰箱里有小姑娘擀的面条,六六送过来的羊肉酱,妈给你热呼呼的煮碗面吃。冰箱里啥都有,赶明儿,一起包饺子!五五,快跟妈说说,家里都好吧?”母亲的眼睛眯成月牙儿形状,里面有慈祥有温柔也有爱慕,每每回想起来,我的心都甜甜的。
这是老屋动迁前,我回去看望母亲的情景。记得那是个谷雨后立夏前,春夏交替,月儿弯弯,母亲节即将到来的夜晚。只可惜那回与母亲在老屋相聚,从来到走,我只呆了一个星期。
分别的头天晚上,母亲的话明显少了:“妈硬朗着呢,又有近处的孩子们照应着,你就放心走吧……噢,明天早出门,小心误了车……别忘了,回去就给妈来电话。好,你收拾吧,妈先睡了。”
我明白母亲想避开离别伤感的心思,我何尝不是?每回离妈家,我都是披星戴月,路灯照路,选择小镇最早发的那趟班车。出门时,尽管轻手轻脚,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哪能睡得着?
与母亲分别的滋味儿不好受,真的不好受……
二
算起来,老屋不算太老,是七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复职回城买下的房子。当时,也就两三年房龄。
老屋坐北向南,前后两排,清一色的青砖门垛黑水泥勾缝儿,银灰色铁大门。院中间红砖铺路,一左一右,一般大小,方方正正两块小菜地。刚入住那些年,父母还年轻,每年春姑娘一来,韭菜、香菜、小葱等,便在老两口的侍奉下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老屋正房三间,大玻璃窗户,里生外熟(方言:里面土坯外面砖)的红砖前墙,和大门垛一样的黑水泥勾缝儿,虽没具备“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的美景,也井然有序,整洁而利索。
老屋后面便是镇里的重点小学。升旗时的国歌声、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的玩耍声近在咫尺。出门右拐十几米就是一条大街。地理优越,交通便利。为了买下它,我的父母花光家里所有积蓄——900元人民币。在当时,这9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老屋大门右边有块很大的青石。母亲用碎布头缝制了花花绿绿,厚厚的绵垫子,有事便坐在上面,翘望她的孩子们:“大娘,哪个闺女回来呀?”
“呵呵,老五,五闺女。”
“噢,就是嫁到草地(方言:草原)上,经常念叨的哪个?”
“对。唉,你是不知道,她们那个地方不通班车,来回都得等接送货的顺路车,交通也太不方便了!这路上啊,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你说这个孩子,按信上说的,早就该到了,真让人操心。”
“我劝您还是先回去吧。现在的交通,方不方便也是火车汽车,又不用步行。呵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您啊,还是回屋等着吧。”
母亲答应着站起来,可她没回屋,只是往马路边走了走,挪了挪,因为,这样也可以望的更远一些。
无论严寒酷暑,一旦得到亲人回来的信息,准备好饭菜的母亲就早早来到青石边,她时而坐时而站,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望啊望,望啊望,久久地,久久地徘徊在大青石边。青石边,我的母亲望过她的儿望过她的女,望过她的子子孙孙,望过她所有所有的亲人。
三
随着孙辈入学的增加,母亲的老屋热闹起来。不得不说,我的父母虽然没文化,当时的选择是很有远见的。
“放学了?你妈加班,来姥姥家吃饭!”青石边的母亲招着手,大声喊。
“啥饭啊?”
“今天小馋猫好几个,姥姥啊,给你们做了搁锅面。来,洗完手先玩会儿,姥姥这就下面去。”
“哇塞,搁锅面,太好了!”
母亲的搁锅面有面片、长面条、柳叶面等等,汤里只和土豆、西红柿,可不知因为啥,总有独特的味儿。还有母亲做的大烩菜,也没放什么特别的佐料,可这一大家子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就没有一个不喜欢吃的。
“大娘,成天侍候完大的侍候小的,真够您忙活的。”
“等长大就好了。”
“这个长大有那个。您啊,没完。”
也不知从那年那月那天起,母亲的老屋少了孩子的走动与嘻戏声。正像母亲所说,孩子们长大了。是啊,岁月无痕,一天一天从指缝里流过,孙辈们都长大了。可是,我的父亲却先走了……
送走父亲后,母亲执意一个人住老屋:“放心吧,妈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你们各回各家,过好自家的日子,别让我操心比啥都强。”
也许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开始缝制垫子,还有老虎、猫、小鸡等等小动物。垫子花色不一,品种各样;小动物千奇百怪,活灵活现。母亲先给大门口的青石换了新垫坐上去,然后拿出多年积攒下来花花绿绿的布块。她剪啊剪,缝啊缝,绣啊绣,送儿女送孙辈送亲友。无论送给谁,母亲都是千针万线,精心缝制;无论送给谁,都精挑细选,成双成对。不久,青石边就引来了拿着小凳子的大娘、婶子,穿梭在青石上的母亲左右,拿出最好看的花样儿与布块来。有说做这样好看的,有说做那样好看的。一个个穿针引线,说说笑笑,不亦乐乎。
母亲的针线活儿,常引来她们“啧啧啧”的赞美声。
“别缝了妈,费神费心,多累啊。”
“妈闲着没意思。再说,呵呵,还能给孩子们留个念想呢。”母亲执着起来,谁劝也不听。气候适宜,几个老太太们在青石边缝;冷了热了渴了跟母亲一起回老屋,盘腿坐在炕上缝。
如今,我的母亲已经离开十多年,可所有的直属亲戚,每家每户都留有母亲缝制的花垫子或小动物。
四
母亲弥留之际,我们围绕在她身边,七嘴八舌打听自己出生时辰。老大姐优先:“妈,我是几点生的?”
“六十多岁的人了记不住,说多少回了,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二个(二姐小名)儿呢?”不等二姐开口,大姐又问。
“她和你一样,那时候还没解放,妈怕当兵的又怕土匪,整天提心吊胆,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你俩一个四月一个十月,时辰差不多,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我呢?”三姐凑了过来。
“别提了,生你那年遭年现(方言:荒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请不起老娘婆(接生婆),你爹给你断的脐带。三个(三姐小名)儿,为啥你的饭量大?因为脐带留的长啊。”
“头回听说饭量大是因为脐带长。”
“可不是嘛。别问了拉弟(四姐小名),你和五五一个正月十一一个正月十二,都是牛羊群回来的时候。”母亲先发制人,指着四姐说。
“哪,我和我哥呢?”二弟问。
“你哥好歹在城里出生,比你条件好些。可你那会儿都下放到农业社(农村)了,那时候有运动,不让社员们搞副业。可是妈奶不好,你爹偷偷养活了两只奶山羊。牛羊群回来路过门口时,咱家那两只羊‘咩咩……’叫着跑进了院。当时,你大姐和你三姐都在跟前,是不是?噢,羊回来那会儿,给你接生的赤脚大夫还没离开呢。”
“那也不对。妈,除去四姐五姐小姑娘春天出生,我们六个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的,就算你没记错,可季节不同生日不同时辰能相同?”
“冬天天短牛羊群回来晚,夏天天长回来早,时辰前后相差不到一小时。”
我们个个噙着泪。母亲,你的九个孩子出生就有九个艰辛,九个经历,九个故事;那么,他(她)们从小到大,一天天成长起来,你该有多少个艰辛,多少个经历,多少个故事?
五
2011年的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二,八十七岁的母亲安祥地离开了人世。记得那也是个乍暖还寒,春夏交替,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日子。
我的母亲一生要强,闭眼前大脑清晰,没拖累过儿女。临终前一天,她还和我们叨叨她的老屋,叨叨老屋门口的青石……
老屋的灯管明晃晃的,照亮了整个院子。
头戴深蓝绒线帽,身穿紫毛衣灰裤子,八十多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地从煤房里端出少半簸箕碎煤来。母亲的身体向前倾着,一步一步地来到门前。她把簸箕放在窗台上歇息时,还没发现我就站在她身后:“妈,我回来了。”
“五五,是你?你回来了?”母亲一转身,上上下下打量着如同从天而降的我,又惊又喜。她嘴巴微张,皱纹扩张,胸脯一起一伏,眼睛瞪得大大的。
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成双成对,滚滚而落,我哽咽着发不出声来。慌忙端起窗台上的簸箕快步进屋,将煤倒在灶台边的窑窑(方言:放柴火与煤的炕洞)里。
“怎这么晚才回来?几点下的火车?你女婿怎(方言:丈夫)没跟你一起回来?”
“嗯,没回来。晚点两小时。”我尽可能绕开母亲的那双老眼,拿起空簸箕出了院。
“你这孩子,为啥不打个电话?真是的。”母亲开始数落。
“妈,说多少回了,别用这个铁簸箕,别用这个铁簸箕,多沉啊。”我又取了一簸箕碎煤回屋,答非所问。
“沉不沉妈也不用,二后生(二弟)六六(六妹)小姑娘(七妹)经常过来,有他(她)们呢。妈就是瞎操心,想看看咱家煤究竟还有多少。听说这房子快拆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妈看了下,除了碎的,还有不少大块呢,天凉咱看情况,要是不拆就少添置点儿,够用就行。你说万一真拆,埋在地下多可惜?”
“噢。”
“好你个贼女子,回来也不说一声。”母亲白了我一眼,嗔怪道,“呵呵,人常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我这个五五啊,打小就这个样子,风一阵雨一阵,想起一出是一出,尽搞突然袭击。”母亲皱纹舒展,老脸笑成一朵花。
我最欣赏母亲这个表情。
“突然袭击?老妈了不起,半年不见,竟然学会一句‘军事用语’!妈,不是我恭维,你像那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了不起,了不起啊!”
“你说说你,啊,多大人了还不改,以后可不敢这样,最起码得提前让妈知道!要不然,妈可真生气了!”母亲不接我的话茬儿,接着上文,继续数落。这人啊,在妈眼里,你永远是小孩子……
“你不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了能是你的五五?再说,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怕你操心?好了好了,以后肯定先打电话,再也不搞突然袭击还不行?”我拥着母亲,嗅着她身上淡淡的皂香味儿,幸福满满当当。
“你呀,就没一点儿正型。饿了吧?累不累?路上顺利吧?快坐下歇歇!冰箱里有小姑娘擀的面条,六六送过来的羊肉酱,妈给你热呼呼的煮碗面吃。冰箱里啥都有,赶明儿,一起包饺子!五五,快跟妈说说,家里都好吧?”母亲的眼睛眯成月牙儿形状,里面有慈祥有温柔也有爱慕,每每回想起来,我的心都甜甜的。
这是老屋动迁前,我回去看望母亲的情景。记得那是个谷雨后立夏前,春夏交替,月儿弯弯,母亲节即将到来的夜晚。只可惜那回与母亲在老屋相聚,从来到走,我只呆了一个星期。
分别的头天晚上,母亲的话明显少了:“妈硬朗着呢,又有近处的孩子们照应着,你就放心走吧……噢,明天早出门,小心误了车……别忘了,回去就给妈来电话。好,你收拾吧,妈先睡了。”
我明白母亲想避开离别伤感的心思,我何尝不是?每回离妈家,我都是披星戴月,路灯照路,选择小镇最早发的那趟班车。出门时,尽管轻手轻脚,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哪能睡得着?
与母亲分别的滋味儿不好受,真的不好受……
二
算起来,老屋不算太老,是七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复职回城买下的房子。当时,也就两三年房龄。
老屋坐北向南,前后两排,清一色的青砖门垛黑水泥勾缝儿,银灰色铁大门。院中间红砖铺路,一左一右,一般大小,方方正正两块小菜地。刚入住那些年,父母还年轻,每年春姑娘一来,韭菜、香菜、小葱等,便在老两口的侍奉下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老屋正房三间,大玻璃窗户,里生外熟(方言:里面土坯外面砖)的红砖前墙,和大门垛一样的黑水泥勾缝儿,虽没具备“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的美景,也井然有序,整洁而利索。
老屋后面便是镇里的重点小学。升旗时的国歌声、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的玩耍声近在咫尺。出门右拐十几米就是一条大街。地理优越,交通便利。为了买下它,我的父母花光家里所有积蓄——900元人民币。在当时,这9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老屋大门右边有块很大的青石。母亲用碎布头缝制了花花绿绿,厚厚的绵垫子,有事便坐在上面,翘望她的孩子们:“大娘,哪个闺女回来呀?”
“呵呵,老五,五闺女。”
“噢,就是嫁到草地(方言:草原)上,经常念叨的哪个?”
“对。唉,你是不知道,她们那个地方不通班车,来回都得等接送货的顺路车,交通也太不方便了!这路上啊,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你说这个孩子,按信上说的,早就该到了,真让人操心。”
“我劝您还是先回去吧。现在的交通,方不方便也是火车汽车,又不用步行。呵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您啊,还是回屋等着吧。”
母亲答应着站起来,可她没回屋,只是往马路边走了走,挪了挪,因为,这样也可以望的更远一些。
无论严寒酷暑,一旦得到亲人回来的信息,准备好饭菜的母亲就早早来到青石边,她时而坐时而站,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望啊望,望啊望,久久地,久久地徘徊在大青石边。青石边,我的母亲望过她的儿望过她的女,望过她的子子孙孙,望过她所有所有的亲人。
三
随着孙辈入学的增加,母亲的老屋热闹起来。不得不说,我的父母虽然没文化,当时的选择是很有远见的。
“放学了?你妈加班,来姥姥家吃饭!”青石边的母亲招着手,大声喊。
“啥饭啊?”
“今天小馋猫好几个,姥姥啊,给你们做了搁锅面。来,洗完手先玩会儿,姥姥这就下面去。”
“哇塞,搁锅面,太好了!”
母亲的搁锅面有面片、长面条、柳叶面等等,汤里只和土豆、西红柿,可不知因为啥,总有独特的味儿。还有母亲做的大烩菜,也没放什么特别的佐料,可这一大家子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就没有一个不喜欢吃的。
“大娘,成天侍候完大的侍候小的,真够您忙活的。”
“等长大就好了。”
“这个长大有那个。您啊,没完。”
也不知从那年那月那天起,母亲的老屋少了孩子的走动与嘻戏声。正像母亲所说,孩子们长大了。是啊,岁月无痕,一天一天从指缝里流过,孙辈们都长大了。可是,我的父亲却先走了……
送走父亲后,母亲执意一个人住老屋:“放心吧,妈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你们各回各家,过好自家的日子,别让我操心比啥都强。”
也许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开始缝制垫子,还有老虎、猫、小鸡等等小动物。垫子花色不一,品种各样;小动物千奇百怪,活灵活现。母亲先给大门口的青石换了新垫坐上去,然后拿出多年积攒下来花花绿绿的布块。她剪啊剪,缝啊缝,绣啊绣,送儿女送孙辈送亲友。无论送给谁,母亲都是千针万线,精心缝制;无论送给谁,都精挑细选,成双成对。不久,青石边就引来了拿着小凳子的大娘、婶子,穿梭在青石上的母亲左右,拿出最好看的花样儿与布块来。有说做这样好看的,有说做那样好看的。一个个穿针引线,说说笑笑,不亦乐乎。
母亲的针线活儿,常引来她们“啧啧啧”的赞美声。
“别缝了妈,费神费心,多累啊。”
“妈闲着没意思。再说,呵呵,还能给孩子们留个念想呢。”母亲执着起来,谁劝也不听。气候适宜,几个老太太们在青石边缝;冷了热了渴了跟母亲一起回老屋,盘腿坐在炕上缝。
如今,我的母亲已经离开十多年,可所有的直属亲戚,每家每户都留有母亲缝制的花垫子或小动物。
四
母亲弥留之际,我们围绕在她身边,七嘴八舌打听自己出生时辰。老大姐优先:“妈,我是几点生的?”
“六十多岁的人了记不住,说多少回了,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二个(二姐小名)儿呢?”不等二姐开口,大姐又问。
“她和你一样,那时候还没解放,妈怕当兵的又怕土匪,整天提心吊胆,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你俩一个四月一个十月,时辰差不多,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我呢?”三姐凑了过来。
“别提了,生你那年遭年现(方言:荒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请不起老娘婆(接生婆),你爹给你断的脐带。三个(三姐小名)儿,为啥你的饭量大?因为脐带留的长啊。”
“头回听说饭量大是因为脐带长。”
“可不是嘛。别问了拉弟(四姐小名),你和五五一个正月十一一个正月十二,都是牛羊群回来的时候。”母亲先发制人,指着四姐说。
“哪,我和我哥呢?”二弟问。
“你哥好歹在城里出生,比你条件好些。可你那会儿都下放到农业社(农村)了,那时候有运动,不让社员们搞副业。可是妈奶不好,你爹偷偷养活了两只奶山羊。牛羊群回来路过门口时,咱家那两只羊‘咩咩……’叫着跑进了院。当时,你大姐和你三姐都在跟前,是不是?噢,羊回来那会儿,给你接生的赤脚大夫还没离开呢。”
“那也不对。妈,除去四姐五姐小姑娘春天出生,我们六个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的,就算你没记错,可季节不同生日不同时辰能相同?”
“冬天天短牛羊群回来晚,夏天天长回来早,时辰前后相差不到一小时。”
我们个个噙着泪。母亲,你的九个孩子出生就有九个艰辛,九个经历,九个故事;那么,他(她)们从小到大,一天天成长起来,你该有多少个艰辛,多少个经历,多少个故事?
五
2011年的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二,八十七岁的母亲安祥地离开了人世。记得那也是个乍暖还寒,春夏交替,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日子。
我的母亲一生要强,闭眼前大脑清晰,没拖累过儿女。临终前一天,她还和我们叨叨她的老屋,叨叨老屋门口的青石……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