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灯管明晃晃的,照亮了整个院子。
  头戴深蓝绒线帽,身穿紫毛衣灰裤子,八十多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地从煤房里端出少半簸箕碎煤来。母亲的身体向前倾着,一步一步地来到门前。她把簸箕放在窗台上歇息时,还没发现我就站在她身后:“妈,我回来了。”
  “五五,是你?你回来了?”母亲一转身,上上下下打量着如同从天而降的我,又惊又喜。她嘴巴微张,皱纹扩张,胸脯一起一伏,眼睛瞪得大大的。
  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成双成对,滚滚而落,我哽咽着发不出声来。慌忙端起窗台上的簸箕快步进屋,将煤倒在灶台边的窑窑(方言:放柴火与煤的炕洞)里。
  “怎这么晚才回来?几点下的火车?你女婿怎(方言:丈夫)没跟你一起回来?”
  “嗯,没回来。晚点两小时。”我尽可能绕开母亲的那双老眼,拿起空簸箕出了院。
  “你这孩子,为啥不打个电话?真是的。”母亲开始数落。
  “妈,说多少回了,别用这个铁簸箕,别用这个铁簸箕,多沉啊。”我又取了一簸箕碎煤回屋,答非所问。
  “沉不沉妈也不用,二后生(二弟)六六(六妹)小姑娘(七妹)经常过来,有他(她)们呢。妈就是瞎操心,想看看咱家煤究竟还有多少。听说这房子快拆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妈看了下,除了碎的,还有不少大块呢,天凉咱看情况,要是不拆就少添置点儿,够用就行。你说万一真拆,埋在地下多可惜?”
  “噢。”
  “好你个贼女子,回来也不说一声。”母亲白了我一眼,嗔怪道,“呵呵,人常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我这个五五啊,打小就这个样子,风一阵雨一阵,想起一出是一出,尽搞突然袭击。”母亲皱纹舒展,老脸笑成一朵花。
  我最欣赏母亲这个表情。
  “突然袭击?老妈了不起,半年不见,竟然学会一句‘军事用语’!妈,不是我恭维,你像那杨家将里的佘老太君,了不起,了不起啊!”
  “你说说你,啊,多大人了还不改,以后可不敢这样,最起码得提前让妈知道!要不然,妈可真生气了!”母亲不接我的话茬儿,接着上文,继续数落。这人啊,在妈眼里,你永远是小孩子……
  “你不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了能是你的五五?再说,我还不是为你着想,怕你操心?好了好了,以后肯定先打电话,再也不搞突然袭击还不行?”我拥着母亲,嗅着她身上淡淡的皂香味儿,幸福满满当当。
  “你呀,就没一点儿正型。饿了吧?累不累?路上顺利吧?快坐下歇歇!冰箱里有小姑娘擀的面条,六六送过来的羊肉酱,妈给你热呼呼的煮碗面吃。冰箱里啥都有,赶明儿,一起包饺子!五五,快跟妈说说,家里都好吧?”母亲的眼睛眯成月牙儿形状,里面有慈祥有温柔也有爱慕,每每回想起来,我的心都甜甜的。
  这是老屋动迁前,我回去看望母亲的情景。记得那是个谷雨后立夏前,春夏交替,月儿弯弯,母亲节即将到来的夜晚。只可惜那回与母亲在老屋相聚,从来到走,我只呆了一个星期。
  分别的头天晚上,母亲的话明显少了:“妈硬朗着呢,又有近处的孩子们照应着,你就放心走吧……噢,明天早出门,小心误了车……别忘了,回去就给妈来电话。好,你收拾吧,妈先睡了。”
  我明白母亲想避开离别伤感的心思,我何尝不是?每回离妈家,我都是披星戴月,路灯照路,选择小镇最早发的那趟班车。出门时,尽管轻手轻脚,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哪能睡得着?
  与母亲分别的滋味儿不好受,真的不好受……
  
  二
  算起来,老屋不算太老,是七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复职回城买下的房子。当时,也就两三年房龄。
  老屋坐北向南,前后两排,清一色的青砖门垛黑水泥勾缝儿,银灰色铁大门。院中间红砖铺路,一左一右,一般大小,方方正正两块小菜地。刚入住那些年,父母还年轻,每年春姑娘一来,韭菜、香菜、小葱等,便在老两口的侍奉下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老屋正房三间,大玻璃窗户,里生外熟(方言:里面土坯外面砖)的红砖前墙,和大门垛一样的黑水泥勾缝儿,虽没具备“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的美景,也井然有序,整洁而利索。
  老屋后面便是镇里的重点小学。升旗时的国歌声、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的玩耍声近在咫尺。出门右拐十几米就是一条大街。地理优越,交通便利。为了买下它,我的父母花光家里所有积蓄——900元人民币。在当时,这9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老屋大门右边有块很大的青石。母亲用碎布头缝制了花花绿绿,厚厚的绵垫子,有事便坐在上面,翘望她的孩子们:“大娘,哪个闺女回来呀?”
  “呵呵,老五,五闺女。”
  “噢,就是嫁到草地(方言:草原)上,经常念叨的哪个?”
  “对。唉,你是不知道,她们那个地方不通班车,来回都得等接送货的顺路车,交通也太不方便了!这路上啊,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你说这个孩子,按信上说的,早就该到了,真让人操心。”
  “我劝您还是先回去吧。现在的交通,方不方便也是火车汽车,又不用步行。呵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您啊,还是回屋等着吧。”
  母亲答应着站起来,可她没回屋,只是往马路边走了走,挪了挪,因为,这样也可以望的更远一些。
  无论严寒酷暑,一旦得到亲人回来的信息,准备好饭菜的母亲就早早来到青石边,她时而坐时而站,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望啊望,望啊望,久久地,久久地徘徊在大青石边。青石边,我的母亲望过她的儿望过她的女,望过她的子子孙孙,望过她所有所有的亲人。
  
  三
  随着孙辈入学的增加,母亲的老屋热闹起来。不得不说,我的父母虽然没文化,当时的选择是很有远见的。
  “放学了?你妈加班,来姥姥家吃饭!”青石边的母亲招着手,大声喊。
  “啥饭啊?”
  “今天小馋猫好几个,姥姥啊,给你们做了搁锅面。来,洗完手先玩会儿,姥姥这就下面去。”
  “哇塞,搁锅面,太好了!”
  母亲的搁锅面有面片、长面条、柳叶面等等,汤里只和土豆、西红柿,可不知因为啥,总有独特的味儿。还有母亲做的大烩菜,也没放什么特别的佐料,可这一大家子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就没有一个不喜欢吃的。
  “大娘,成天侍候完大的侍候小的,真够您忙活的。”
  “等长大就好了。”
  “这个长大有那个。您啊,没完。”
  也不知从那年那月那天起,母亲的老屋少了孩子的走动与嘻戏声。正像母亲所说,孩子们长大了。是啊,岁月无痕,一天一天从指缝里流过,孙辈们都长大了。可是,我的父亲却先走了……
  送走父亲后,母亲执意一个人住老屋:“放心吧,妈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你们各回各家,过好自家的日子,别让我操心比啥都强。”
  也许就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开始缝制垫子,还有老虎、猫、小鸡等等小动物。垫子花色不一,品种各样;小动物千奇百怪,活灵活现。母亲先给大门口的青石换了新垫坐上去,然后拿出多年积攒下来花花绿绿的布块。她剪啊剪,缝啊缝,绣啊绣,送儿女送孙辈送亲友。无论送给谁,母亲都是千针万线,精心缝制;无论送给谁,都精挑细选,成双成对。不久,青石边就引来了拿着小凳子的大娘、婶子,穿梭在青石上的母亲左右,拿出最好看的花样儿与布块来。有说做这样好看的,有说做那样好看的。一个个穿针引线,说说笑笑,不亦乐乎。
  母亲的针线活儿,常引来她们“啧啧啧”的赞美声。
  “别缝了妈,费神费心,多累啊。”
  “妈闲着没意思。再说,呵呵,还能给孩子们留个念想呢。”母亲执着起来,谁劝也不听。气候适宜,几个老太太们在青石边缝;冷了热了渴了跟母亲一起回老屋,盘腿坐在炕上缝。
  如今,我的母亲已经离开十多年,可所有的直属亲戚,每家每户都留有母亲缝制的花垫子或小动物。
  
  四
  母亲弥留之际,我们围绕在她身边,七嘴八舌打听自己出生时辰。老大姐优先:“妈,我是几点生的?”
  “六十多岁的人了记不住,说多少回了,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二个(二姐小名)儿呢?”不等二姐开口,大姐又问。
  “她和你一样,那时候还没解放,妈怕当兵的又怕土匪,整天提心吊胆,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你俩一个四月一个十月,时辰差不多,牛羊群回来的时候。”
  “哪,我呢?”三姐凑了过来。
  “别提了,生你那年遭年现(方言:荒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请不起老娘婆(接生婆),你爹给你断的脐带。三个(三姐小名)儿,为啥你的饭量大?因为脐带留的长啊。”
  “头回听说饭量大是因为脐带长。”
  “可不是嘛。别问了拉弟(四姐小名),你和五五一个正月十一一个正月十二,都是牛羊群回来的时候。”母亲先发制人,指着四姐说。
  “哪,我和我哥呢?”二弟问。
  “你哥好歹在城里出生,比你条件好些。可你那会儿都下放到农业社(农村)了,那时候有运动,不让社员们搞副业。可是妈奶不好,你爹偷偷养活了两只奶山羊。牛羊群回来路过门口时,咱家那两只羊‘咩咩……’叫着跑进了院。当时,你大姐和你三姐都在跟前,是不是?噢,羊回来那会儿,给你接生的赤脚大夫还没离开呢。”
  “那也不对。妈,除去四姐五姐小姑娘春天出生,我们六个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的,就算你没记错,可季节不同生日不同时辰能相同?”
  “冬天天短牛羊群回来晚,夏天天长回来早,时辰前后相差不到一小时。”
  我们个个噙着泪。母亲,你的九个孩子出生就有九个艰辛,九个经历,九个故事;那么,他(她)们从小到大,一天天成长起来,你该有多少个艰辛,多少个经历,多少个故事?
  
  五
  2011年的5月4日,农历四月初二,八十七岁的母亲安祥地离开了人世。记得那也是个乍暖还寒,春夏交替,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日子。
  我的母亲一生要强,闭眼前大脑清晰,没拖累过儿女。临终前一天,她还和我们叨叨她的老屋,叨叨老屋门口的青石……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1973年冬天,我在射洪县柳树中学读初一,临近寒假,班主任宋德芝老师向全班学生每人退了3角钱学杂费(当年每学期3一4元)。宋老师一再叮嘱大家,一定要把钱拿回家交到父母手中,千万不要乱花...

一 十六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东北农村。那时,也许是生活苦寒的缘故,总觉得天空很低,很暗,尤其早春,难得见到太阳。 这时洗衣服,母亲就一定要选一个好天,就是有太阳的天气,最好是个...

紧随《国歌》的旋律,一个厚重、铿锵、清亮的声音从足球场边的舞台上传出: “同学们好!……” 这是华美学校义教部校长吴展政在中小学学生表彰大会上向同学们问好。 吴校长是省优教师、...

偶尔突发的兴致决定去舟山游玩,对于说看大海还是看风景,我兴致不算高昂,但说能吃海鲜我还是饶有兴趣,我称不上是一个吃货,喜欢吃的不是很多,比如河虾我没有什么欲望,但对于大螃蟹...

久旱逢甘霖。一场状元雨的如约而至,为饥渴难耐的大地迎来一线生机,也给考场外翘首等待的父母送去一丝安慰。 儿子,你会不会因老天的垂怜就此从繁重的学业中站起来?冯颖想着,又给面前...

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想起当年的高考仍然是无限心酸,无限感慨! 91年农历正月初四,病了九年之久的父亲留下无尽的遗憾,撒手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来的债务直到94年秋季才还清。而我当...

离了田间地垅劳作,品尝亲自劳动收获的果实的日子已有多年。比如夏天的黄瓜桃子,那是可生吃的瓜果,等着瓜秧果苗时到季到,挂实累累,劳作休息时,摘了洗罢,送进嘴里,香甜可口,能止...

夏天里,喜欢的事很多。比如:用勺子大块大块地挖半个西瓜吃,每天为穿什么样的裙子提前在心里琢磨很久,以午休之便躺在凉席上看一下午书,去有溪水的地方消遣,穿着凉鞋踩在草坪上……...

“你这次到了长沙,一定要去橘子洲头看一看,替我拍几张照片回来看看吧!”我临出家门,妻子这样嘱托我。 橘子洲在长沙市郊,是湘江下游的一个狭长沙洲,因四面环水而为孤岛,因盛产柑橘...

他是个吝啬的人,是个死板的人,叫赵连收,我们本家。或许因他们那族人过得好,繁衍提速,人丁兴旺,他和我父亲同岁,却管我叫叔叔。他个子不高,不胖不瘦,秃鬓,两只眼睛晶亮有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