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老家之前,母亲在微信上说她在家做了榆钱馍,还拍给我们看。乖看到了说:“妈,你把榆钱留点,俺也想吃榆钱馍了,等回去了你给俺做吧?”母亲说:“想吃还不容易啊,下午我再去够点,放冰箱里冻着,等你们回来给你们做。”于是,乖一直盼望着回家,终于等到休息日,将迫不及待变成现实。
  到家后,母亲说:“这次你们走的时候给你们蒸点馒头带着,地锅蒸的馍好吃。”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乖去县城办点事,给母亲说让她发面蒸馍的时候,做几个榆钱馍,别做太多。下午蒸馍的时候,母亲做了六个榆钱馍,本来母亲蒸好馍时间还早,我说不饿。过了一会儿我说有一点饿了,吃饭吧。乖捣了蒜泥,榆钱馍夹蒜泥,我一口气吃了三个,母亲说乖捣的蒜泥调的味道好吃,好久没有吃榆钱馍了,感觉太美味了。母亲还说做少了,感觉我没有吃好,知道喜欢吃就多做几个了。
  吃了晚饭,天还早,我说咱们去东地割柴火吧。昨天傍晚和乖去散步的时候,发现东地树林里地上长的都是小树条,砍了烧锅正好。当时乖还说叫咱妈来割柴火吧,这都是柴火,我说太晚了,不割了。乖还给母亲说:“昨天就说来割,他说不割。”于是,拿着镰刀去东地割树条了。我用镰刀割,乖到处找哪里有干的直接折断,母亲负责捆。割树条的时候,突然想到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真有一种做农夫的感觉。不过我感觉改成“久在樊笼里,暂得返自然”更贴切,毕竟在家休息两天又要回去上班了。
  
  二
  小时候,总是想逃离乡村,向往大城市。总是说“我好好上学,以后考上大学去大城市,再也不种地了”。父母也总说:“好好上学,考上大学,以后上班坐办公室,热不着冻不着,就再也不用下地干活了。”曾几何时,考上大学了;如今,也上班了,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可偏偏又时常怀念小时候田园的生活。感觉小时候不喜欢吃的槐花、榆钱,现在倒成了难得的美食。城镇化不断提高,乡村的人口都往城镇流动,今年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乡村常住人口。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幸福感却没有以前高了。不愁吃不愁穿,还不如以前缺吃少穿的时候幸福。小时候向往的很难吃到的食物,现在可以轻易吃到,却不如以前美味。其实并非是这么回事,这是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了。办公室坐久了,向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看来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的想法与现在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古人“诚不我欺”啊。
  小时候,家家户户院里种的都有树,其中以槐树、榆树居多。当时家里就种了四棵大槐树,堂屋门口一棵、院门口南边羊道嘴有一棵、堂屋东边一棵、院子西南角一棵。现在想想不大的院子里种了四棵大槐树,挺占地方的,不过当时觉得虽然有四棵树,院子还是装得下的。现在一棵大树也没有了,院子倒显得小了。这些槐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种的,反正在我出生时,就已经很粗了,也许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夏天的时候都会在堂屋门口的槐树下乘凉,从小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在下面待着了。母亲总爱说起以前的事,说小时候家里困难,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我和妹妹没人照顾。当时我才一岁多,妹妹才几个月,中午母亲在灶火里做饭,妹妹躺在槐树下的小车里哭,我在旁边扶着小车栏杆哭。每当说起这些事,母亲都要流泪,母亲总说也不知道当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如今,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过来了。每年槐花开的时候,整个村里、自家院里全是槐花的香味,甜甜的,这个时候会找根竹竿,头上绑上一个铁钩,够点蒸蒸吃,当时觉得槐花太甜不好吃。够的时候,也会放嘴里几朵,那个味道现在还能回味起来,确实不太好吃,但嚼嚼的滋味还蛮好的,可能现在就要一个感觉就够了。
  
  三
  以前种这些槐树、榆树主要是为了做家具或者盖房时做大梁。现在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家家户户院里不再种这些树了,最多种一棵葡萄树或者其他果树。现在家里只种了一棵葡萄树,2020年曾写过关于葡萄树的文章,是因为很久未见葡萄树而挺想的。如今,槐花和榆钱反倒成了稀罕物了,整个村子,也就村外有几棵槐树和榆树。这次回老家,母亲蒸了榆钱馍,乖跟大梅还炫耀一番。大梅说让回去的时候给她带点,于是割完柴火后,又去东地够点榆钱,把镰刀绑到竹竿上,一会儿就够了一堆榆钱。够的时候,主家还站在远处看着,生怕把他家的树折断太多了。我采的时候都是割掉小枝,乖在旁边看着也想上手够,于是把竹竿给她,她专挑大枝子割。我说别够这么大的,人家看着呢,不太好。够了一会儿就回家择榆钱了,从白天择到天黑,最后择了一馍筐。
  看着也不会说什么,他懂得我们这些外出的人对这些东西的喜欢。
  记得上次吃榆钱馍,还是2020年疫情的时候。当时疫情,父母去北京去得晚。走之前榆钱就开了,父亲在村南边够了一些榆钱,母亲蒸蒸拌点蒜泥,吃着很美味。近几年,每年榆钱开的时候,都不在老家,安徽这边也没见有榆树,就没有吃上榆钱。这次吃上榆钱馍,感觉很美味,不仅仅是因为很久没吃过了,也因为是母亲做的。只要孩子想吃什么,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到,父母爱子,舐犊情深。乖说:“你回去买的排骨太少了,咱妈都不舍得吃,都让你吃了,下次回去多买点。过年的时候,做的肉夹馍比较多,咱爸妈才舍得吃。”是啊,父母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都想留着给子女。母亲说:“看你们吃了,比我自己吃了还高兴。”
  去割柴火,看着遍地的油菜花,闻着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乖和母亲在身旁,感觉此情此景恬静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每次到老家,心情就非常放松舒畅,走在油菜花间的小道上,仿佛又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样子,一切是这么熟悉。油菜花开,炊烟袅袅,榆钱馍香,这是家的味道。
  心安即是家,回来了,就不想离开,还没走,就暗自盘算着,哪天再回来。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除了参加各种劳动之外,最喜欢、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每年一次的集体演出——庆祝“六一”儿童节。 那时,同家庄乡有两个演出点:新堡和同家庄。新堡的演出点就在...

关中流行一句“胡基垒墙不如砖,疼娃不如疼老汉,吃啥不如吃搅团”的俚语。 盖房、娶媳妇、抬埋老人,是农村的三件大事。一天的工分三毛钱,攒个鸡蛋换针线,过去农村盖房,谁家能盖得起...

焉支山的倩影是是历史的若影若现,焉支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雾的淡淡晨曦! 焉支山的美丽宛如溯四岁月源头的彩虹,焉支山的美丽是大漠的彩幕! 数千年来,两条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和富庶,对那些...

从寒意顿起的800米海拔的黄龙山林场下车,便有种魂归故里的感觉,老黄牛、鸡鸣、乡村楼房舍、以及相亲相熟的青笋,让人恍惚间蒙生出对乡土气息的迷恋。夕阳格外好,同来的红木老师说那是...

花,是青春的使者,也是青春的过客。朝花遗落,满天飞霞,没有了哀伤,徒留一段往事擦肩而过。春,是飞鸟的王国,也是飞鸟的天堂。自由的天空像极了青春,尽情挥霍,不要为昨天的过错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然而十五岁那年的往事,我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因为在那一年,我终于有资格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来给家里挣工分了。 那时候,家里的境况是非常...

一 她是我来温州遇见的第一个女孩,她叫阿真。 当初我从永嘉农村来到温州这座城市,是带着一种执拗来的。我本来完全可以遵从母亲的意愿,早早地在农村娶个媳妇,然后生几个孩子,过一种脸...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只老鼠,眼睛贼溜溜的。 上个月某一日我从外地赶回家中。 时至下午四点,我入厨房打算做饭填饱肚子。眼见一直贼鼠从暖气管上哧溜哧溜地爬过,边走边歪头看我举...

这块地,有四亩,如同一个半岛,北面、东面,是相连的两个水坑,L型,西面,隔一条窄窄的土路,还是一个水坑,南面,则连着一条大街。这个半岛,明显高,是这个村的制高点,几家人的自留...

一 一场突发的疾病,于4月2日夜晚袭击了我。翌晨起床,竟然发现自己右边的手脚无力,浑身疼痛,想穿衣下床,可怎么也使不上劲,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勉强穿好衣服下了床,但已经站立不稳...